變則通、通則新——讀孫過庭《書譜》有感

李进生

<p class="ql-block"> 變則通、通則新</p><p class="ql-block"> ——讀孫過庭《書譜》有感</p><p class="ql-block"> 李進生</p><p class="ql-block"> 孫過庭,中國唐代著名而傑出的書法藝術家和理論家。他的《書譜》,既是一幅草書巨著,又是一篇書法理論巨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自唐代至今,這篇藝術作品和理論作品,深刻的影響和指導著數代書法藝術家和書法愛好者,在書法學習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孫過庭在他的書譜中曰:“察知者尚精,擬之者貴似”。這個“察知者”艱難而深奧,他常常讓我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學書數十年中讓我只認識到表面,而認識不到深層,從而路子走淺,浮於水面。</p> <p class="ql-block">  而“擬之者貴似”倒成了學習書法的重中之重,這使得我在書法的學習上在此方面下足了功夫。在常年的書法學習中,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停的臨,不停地寫,寫了漢碑寫魏碑,寫了逸少寫魯公,勤奮有加,收穫微薄,難諳其理。</p> <p class="ql-block">  書法的學習,在現實常人的眼中,就是不斷的臨寫,唯臨寫而不能成也。殊不知書法的學習除了臨寫,還有很多的方法、不少的竅門。</p><p class="ql-block"> 逸少云:“傾尋諸名書,鐘、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觀”,說明了東晉以強,鐘繇、張芝已經深刻的把握住了書法的內涵、理論、技術諸方面的竅門。鐘、張二人的書法理論及技術竅門對逸少、子敬書法的學習、繼承、發展上,成就了二王的書法地位。逸少、子敬學鐘、張何以出道?是因為他們在學習、繼承的基礎上,重在了變,因變而通,通則走上大道,通則走出了自我。</p> <p class="ql-block">  孫過庭又曰:“彼之四賢,古今特絕,而今不逮古,古質而今妍”。古人的書法質樸,今人的書法妍美,質樸好呢?還是妍美好呢?孫過庭給出了答案:“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p><p class="ql-block"> 從質樸中尋求自我,在繼承中守住質樸,從古意、質樸中跟隨時代的潮流,無論怎樣變,根基不能變,無論怎樣通,要在古意、質樸中尋求通,方為大道,吾以為,大道至簡,應方為此意。</p> <p class="ql-block">  變,是從古人那裡出來,遵循古人,變出新意。</p><p class="ql-block"> 出則有二:一則質樸、古拙,二則調整結構,運用書法原理、法則,在保持古人基調的基礎上,再創出新。</p> <p class="ql-block">  在書法的學習上,入古人的貼是學,變古人的貼是出。</p><p class="ql-block"> 孫過庭曰:若思通楷則,少不如老,學成規矩,老不如少。思則老而逾妙,學乃少而可勉。</p><p class="ql-block"> 此曰各有利弊。老有老的功力、閱歷、深刻的洞察力;但老又觀念固執,難以接受新思維,新事物,難以創出更大的新意。少有少的激情、富有新思想、富有新觀念、富有善於創新的勇氣。但少又缺少閲歷,缺少生活的磨練和積累,容易浮淺。</p> <p class="ql-block">  變的方法有很多,重在怎樣從古人的作品中發現新元素,并加以放大,形成自己;重在如何的學習當代的前沿書法語言,并加以固定,成為自己。</p><p class="ql-block"> 學,是自我的,跟著古人走,筆法結構一致,便可成矣。變,是無限的,在持有古人的基本原則中,任我馳騁,個性自我飛揚。</p><p class="ql-block"> 只有學會了變,只有掌握了變的方法,那就踏上了暢通的坦途。</p> <p class="ql-block">  虔禮云:“易曰: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況書之為妙,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如果理解不了人的身體、嘹解不了事物的本貿,則理解不了書之奧妙,又如何能去變、又如何能去通?</p><p class="ql-block"> 變中含于設計,變中含于引進,變中還含于古今的柔和。</p><p class="ql-block"> 越是大道至簡,越是高峰難攀,若一旦進入,則一變百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草筆于甲辰盛夏 鵬城桃源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