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

老南蛮

<p class="ql-block">再走梁林之路—2</p><p class="ql-block">图文/老南蛮 采菊东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年间,北方地区流传着一段民谣:</p><p class="ql-block">“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p><p class="ql-block">说的是华北比较有名的几处古迹。中国营造学社负责对古建筑进行“田野调查”的梁思成,从这段民谣中找到了新的考察目标:应州塔。</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三十年代,交通、通讯都不发达,他不知道这应州塔是否还存在,如果塔已不在,贸然前往,会白费很多时间。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妙招”,给山西应县写了一封信,收信人“应县等级最高的照相馆”。信中请这个照相馆的摄影师拍一张木塔的照片,寄给营造学社,并附了一块银元,还应允可以满足他们一个要求。当时的一块银元可是个大数目,连拍带寄绰绰有余。结果应县“等级最高”的照相馆还真的给梁思成寄来了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1933年,应县“最高等级照相馆”寄给梁思成的“应县古塔”照片。</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高培华。</p><p class="ql-block">其实他是开钟表店的,喜欢西洋玩意儿,摄影恐怕是他的兼职吧。这位八十年前的“新潮青年”,以一张照片,为国宝文物应县木塔的发掘和保护立了第一功。</p> <p class="ql-block">只是摄影师高培华并没有接受梁先生的那一个银元,而是请梁先生寄给他一些信纸,因为应县“没有南纸店”。</p><p class="ql-block">哦!那个时代的国人真的好淳朴!梁先生自然满足了他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是现代人对它的俗称,它的全称是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968年,而距梁思成去考察的1933年,则是877年。佛宫寺的供养人是辽兴宗的皇后萧氏及家族六人,所以,佛宫寺是一座皇家寺庙。</p><p class="ql-block">辽国是北方游牧民族契丹人建立的政权,与后来的游牧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国一样,与宋朝南北对峙,形成长期的战争状态。</p> <p class="ql-block">契丹人也笃信佛教,他们驱使汉族工匠修建了很多寺庙,现存八座,行内称之为“八大辽构”,这座高67.31米的应县木塔是八大辽构中结构最复杂,建造技术难度最大,世界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塔。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将应县木塔、巴黎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但是,应县木塔比埃菲尔铁塔早833年,比比萨斜塔早118年。</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建成后的漫长岁月里,它耸立在贫瘠的晋北大地上,像一个暗红色的巨人,孤独,沉默,俯瞰周围一片低矮的土房。</p> <p class="ql-block">1974年,老南蛮随同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师生也登上了应县木塔。在塔的顶层,放眼四周,目力所及,皆是一片土灰色的低矮民房,那场景,应该与梁思成当年看到的一样。</p><p class="ql-block">那时的山西是真穷啊!</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团队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山西之旅,时间是1933年秋,随行人员有林徽因、刘敦贞,莫宗江。他们先到大同考察了华严寺、善化寺、云冈石窟,然后南下应县。</p> <p class="ql-block">但是,林徽因没有跟着去应县,在梁思成劝说下,回北平了。因为孩子太小,离不开妈妈,而且她柔弱多病的身体也承受不了这种长时间的艰辛的田野调查。</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与应县木塔失之交臂。</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一行乘坐骡车,于傍晚时分到达应县,距木塔五公里之外就看到那个矗立在暮色中的“暗红色的巨人”,激动无比,那是近九百年前的木结构高塔呀!虽然比四年后,他们在五台山发现的唐代佛光寺东大殿在建造时间上要晚了200年,但是,无论是建造年代,还是建筑成就,历史文化价值都称得上是国宝!</p> <p class="ql-block">对应县木塔的测量,足足用了两个星期,而之前,他们测量一座古建筑,一般只需一、两天,因为这座木塔的结构实在太精巧,太复杂。</p><p class="ql-block">梁思成几人围绕着木塔转了一圈又一圈,心中惊喜万分,又无限感慨。在没有钢筋混凝土的时代,全凭榫卯技术和松木材料,支撑起了高近七十米,重达2600吨的塔身。在九百年的岁月里,经受住了多次强烈地震,近代的军阀混战中,更遭受两百多发炮弹的轰击而不倒,这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啊!</p> <p class="ql-block">为了让妻子林徽因分享自己的喜悦,梁思成不断地给她写信,进行“现场直播”,他在信里赞叹:“这座塔真是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好到令人叫绝,喘不过气来半天。” “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个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p><p class="ql-block">而他最专业的评价是“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达到了什么程度”。</p> <p class="ql-block">测量工作最危险的是塔顶。梁思成和莫宗江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徒手登上塔顶,唯一的抓手是塔刹的几条铁链(当时还未知其锈蚀状况!)。塔顶风很大,瘦弱的梁思成差一点“成千古之恨”。要知道,当时的梁先生曾因车祸,造成全身多处骨折,腿部还打着钢钉,身上还穿着支撑脊椎的特殊马甲。写到此处,我们不禁泪水盈眶,梁先生这是在用生命践行自己的使命啊!</p> <p class="ql-block">四十年后,身为清华大学建筑系资深教授的莫宗江先生和我们聊起当时的情景,还心有余悸。上图那个塔顶窗口露头的人便是准备在塔顶测量的莫先生。</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和莫宗江回到北平后,绘制了大量应县木塔精美的测绘图,存入营造学社档案。他还组织专家,准备对木塔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和维护。由于多种原因,这个计划未能实现。</p><p class="ql-block">但正是由于梁思成团队的发掘和测绘,将这座了不得的奇塔公诸于世,引起了世人关注,没有被湮没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梁莫两位先生当年的测绘图可以清楚的看到,应县木塔平面为八边形,立面为五个明层,四个暗层,共九层。塔身采取内外双筒结构,从根本上保证了塔身的稳定性(现代的超高层建筑也大多采用这种双筒结构)。这座重檐木塔身形伟岸,比例适中,沉稳大气。很难想象,千年前的工匠,竟然具有如此的大智慧,即使放在今天,号称“基建狂魔”的中国,又有哪个建筑师能复制出这样的高层纯木建筑?</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应县木塔的主要建造者包括有山西汾州和忻州的著名工匠。辽代建筑的风格与唐朝相近,因此,建筑史将唐朝与辽金时代的建筑,统称“唐辽时期”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成后,成为当地的地标。不仅文人墨客纷纷到此一游,赋诗赞誉,题写楹联牌匾,连帝王们也被惊动,前去打卡。</p> <p class="ql-block">现存匾额五十四块,其中最有名的有三块:</p><p class="ql-block">释迦塔——金代;峻极神功——明成祖朱棣;</p><p class="ql-block">天下奇观——明武宗朱厚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人赞誉这座释迦塔:“远看擎天柱,近似百尺莲”</p> <p class="ql-block">这“百尺莲”指的就是木塔的斗拱。应县木塔共有70多种、480朵斗拱,堪称“斗拱博物馆”。另外,还用了62种卯榫,堪称“卯榫之冠”。</p> <p class="ql-block">木质的斗拱和卯榫具有吸收、减弱外力的作用,使得整个塔身成为一种“柔性结构”,加之塔身的内外筒构造,可以有效地抵御地震、大风、甚至炮击等外力的冲击。</p> <p class="ql-block">元代,这里有过一次强烈的地震,持续了七天,应县木塔也剧烈地摇晃,塔上的风铃昼夜不停地响。但是木塔“晃而不散,摇而不倒”,周边的房屋尽数坍塌,应县木塔仍巍然屹立。</p> <p class="ql-block">大概是在这一次地震后,工匠又对塔身进行了一次加固,方法是在内部加装大量的斜戗(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措施对应县木塔能继续屹立八百多年,起到了极大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佛宫寺释迦塔还是一座辽金文物的宝库,如11米高的释迦像,辽代最高等级的斗八藻井,金代的壁画,每一层都设有题材丰富,不拘一格,形象生动的塑像,还有大量的经书。最宝贵的是塔内供奉了两颗释迦摩尼的牙舍利。</p> <p class="ql-block">至于木塔在战争中屡遭炮击的原因,正是因为它成为了当地的军事制高点。当初,辽代修建此塔的目的,除了礼佛、观光,还为了“料敌”,登塔远望,可以看清宋朝军队的动向。否则不会费那么大的力气,建这么高的塔。更让我们后人始料不及的是,抗战时期,应县木塔竟然一度成了日军的“料敌塔”,给抗日军队带来不少麻烦。这是后话,按下不表。</p> <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善哉!善哉!</p> <p class="ql-block">今年五月中旬,我们从大同驱车九十公里到应县,一路高速公路,宽阔平坦,比之九十年前,梁思成一行坐驴车要快捷舒服太多。</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应县,已是一座崭新的现代城市,完全不是我们五十年前看到的一片低矮的土房。木塔周边,绿树成荫,成了一个公园。佛宫寺也修葺一新。巍峨的释迦塔,雄风依旧,巨人般俯视着崭新的县城。</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我们到应县拜访释迦塔,正值非常时期,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晋北地区更是穷得叮当响。记得当时县领导和县文化局干部陪同我们吃饭,桌上只有炒菠菜,凉拌菠菜和一大桶菠菜汤,饭快吃完时,忽然又端上来一盘菠菜炒鸡蛋!我们几个年轻人见蛋心喜,又多吃了一个馒头。</p><p class="ql-block">这次重返应县,木塔周边饭馆数不清,想吃啥都有。为了节省时间去净土寺,我们选择吃面包。我现在忽然想,梁先生三十年代来这里,不知道他们的伙食情况怎么样?</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初,当地有关部门曾在木塔内召开了一次“万人大会”,各层都坐满了人,安装了扩音喇叭。可能是那时,应县没有足够大的礼堂吧?但是,这个主意也足够奇葩,因为,那时的应县木塔已经患有致命的隐患!这么多人挤进木塔,真有可能发生意外。</p> <p class="ql-block">大概在1933年到1934年间,应县当地的乡绅,突发奇想,要拆掉塔内各层的夹泥墙,理由是它们挡住了门窗,使得这玲珑塔不通透,不玲珑了!于是他们便将各层的夹泥墙,连带斜戗统统拆除,换上了格子门窗。玲珑塔倒是通透玲珑了,但是,千年木塔却遭到了致命的内伤。夹泥墙相当于现代砖石建筑的圈梁,与斜戗一起维持着木塔的稳定。二者被拆除后,木塔开始倾斜。上图显示,二层倾斜最严重。现在,应县木塔已经整体向东北方倾斜11度,并以每年2毫米的速度继续倾斜!</p> <p class="ql-block">1935年,梁思成又到应县,对木塔进行补充测量。当他看到夹泥墙和斜戗被拆除,痛心疾首,他说,这是木塔800年来最大的厄运!</p><p class="ql-block">这是纯粹的人祸!</p> <p class="ql-block">面对应县木塔存在的危机,专家们想不出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案,因为它的结构过于复杂,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继续倾斜下去。</p><p class="ql-block">现在,游客只能参观第一层,以上各层全部封闭,以减轻塔身的负担</p> <p class="ql-block">如今,佛宫寺释迦塔存在的每一天都是奇迹。我们期盼它继续保持这个奇迹。但是,理性地思考,这个奇迹可能维持不了多久。</p> <p class="ql-block">不久前得知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在应县木塔不远处,正在筹划建造一个新塔。</p><p class="ql-block">完全复刻一座应县木塔,这可能吗?</p><p class="ql-block">还是造一座徒有其表的阉割版?</p><p class="ql-block">要知道,当年建造应县木塔,估算用了3000立方米的木材,全塔木构件共10万余块。</p><p class="ql-block">从开始建造到附加工程完毕,历时137年!</p><p class="ql-block">但愿现代的高科技,黑科技能用不太长的时间,完美地复制出一座应县木塔。</p><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