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印度德干高原平坦的土地上突然出现一座山岩,与郁郁葱葱的灌木丛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段南北走向的新月形玄武岩峭壁上,居然有人工开凿的洞穴庙宇,令人叹为观止,堪称印度建筑艺术史上的绝唱。这就是埃洛拉石窟群(Ellora Caves),印度宗教建筑的集大成者。</p> <p class="ql-block">埃洛拉石窟和阿旃陀石窟并列为印度石窟著名艺术代表,二者同位于马哈拉斯特拉邦内,一个位于奥兰加巴德东北方,一个位于西北方;一个以石雕闻名全球,一个以壁画震惊世界。</p> <p class="ql-block">埃洛拉石窟开凿在南北走向长达两公里的玄武岩岩壁上,34座石窟分属佛教、印度教、耆那教(qí nà jiào)三种宗教,其中有12座佛教石窟、17座印度教石窟、5座耆那教石窟。石窟从南向北依次编号,南端第1~12窟为佛教石窟,中间第13~29窟为印度教石窟,北侧第30~34窟为耆那教石窟。</p> <p class="ql-block">据考证,7世纪前后佛教僧侣最先发现这里,因为清幽隐秘的环境非常适合冥想修行,他们像开凿阿旃陀石窟一样,在岩壁上开凿出了供居住的洞穴以及祈祷的岩庙。随着佛教的衰退,大约在765年,国王克利希那一世为纪念战争胜利,命人在埃洛拉开凿出更为宏伟壮观的凯拉萨神庙。到了9世纪,当地君王为了保护耆那教,也因地制宜地在坚硬的岩石中凿出5座耆那教庙宇。</p> <p class="ql-block">这可能是世界上很少的三教合一的祭拜场所了,试想一下,三种不同信仰的教徒在这里一起修行起居,朝拜着各自的崇拜之神,这是需要多么宽广的胸怀和极大的宽容精神啊。</p> <p class="ql-block">埃洛拉石窟群不仅是印度规模最大的石窟寺院群,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寺庙石雕建筑的典范之一。埃洛拉石窟的开凿年代比阿旃陀石窟晚,真正让埃洛拉石窟声名远扬的原因,是祭拜印度教湿婆神的第16窟凯拉萨神庙。这是一座动用7000多名劳工、落锤直下约36米、凿下20万吨岩石、费时150年开凿出的全世界最大的巨石雕刻神庙,呈现出天人合一的完美景致,堪称建筑艺术史上的奇迹,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埃洛拉石窟是世界寺庙石雕建筑的典范,16窟的凯拉萨神庙更是印度石窟神庙的巅峰之作,堪称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一处丰碑。窟中连贯又精妙的雕塑和建筑可追溯至公元600~1000年,向人们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印度文明。埃洛拉石窟群不仅艺术造型独特,技术水准高超,而且作为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的圣殿,它们是古代印度容忍、宽恕特性的精神体现。1983年,埃洛拉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埃洛拉石窟很大,全部走完花时很长,我们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洞窟参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令人震撼的印度教第16窟凯拉萨神庙。</p> 佛教石窟 <p class="ql-block">佛教创始人是印度净饭王和摩耶皇后之子~悉达多 (Siddhattha),后人尊称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死后,佛教虽然分成好几个宗派,但是都以佛陀为宗师。然而,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却没有成为印度人的主要宗教,而是在日后成为亚洲地区的第一大宗教。12座佛教石窟(1~12编号)约为公元7~8世纪间开凿,这个时期,佛教在印度已经衰微,印度教异军突起,1 ~12窟的佛教石窟从建筑形制到雕刻风格都受到了印度教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最南边的12座石窟属于佛教的地盘,除了第10窟是佛殿以外,其他全是僧人开凿出来给自己修行、讲学的地方。在佛教的洞窟中,第5号、第10号、第11号和第12号洞窟较为重要,里面有寺院、佛像、讲经堂等,佛祖释迦牟尼像是佛教石窟中最主要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在阿旃陀的佛窟中,佛殿和僧舍是有着严格的区别的。在埃洛拉,这两种石窟有着融合的趋势,第11、12僧舍窟明显兼有佛殿性质。在阿旃陀石窟塑像中大多遵循的是笈多古典主义的审美理想,而埃洛拉石窟则受到印度教的影响,尽管相对印度教石窟比较简单朴素,但也开始追求复杂而华丽的风格造型。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许多雕刻已呈现大乘佛教末期的特征,除通常采用一佛二胁侍的3尊形式雕像之外,还开始出现了众多的菩萨、女神和犍陀罗等早期密教图像,意味着佛教的衰落与蜕变。</p> 第3窟 <p class="ql-block">第3窟外观。</p> <p class="ql-block">第3窟的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之上,显得和蔼而稳健。</p> 第5窟 <p class="ql-block">第5窟是埃洛拉石窟中最大的比哈拉窟(僧房),长36米、宽18米,以24根带有罗曼式柱头的列柱将长方形窟殿分为中殿和侧廊,侧壁凿有20间小室。从中央两排狭长的石凳可以看出,这里曾被当作讲堂使用。</p> <p class="ql-block">第5窟的主佛。</p> <p class="ql-block">第5窟的雕像。</p> 第9窟 <p class="ql-block">第9窟的门面繁缛又精致,上面雕刻了很多人物和法器。</p> 第10窟 <p class="ql-block">第10窟是埃洛拉石窟唯一的支提窟(有佛塔),这间两层的支提门面雕饰十分精美,上层的窗户从原本的马蹄形改为三叶形。</p> <p class="ql-block">窗口两旁上方各雕有一组佛的护法天神飞天,每组各三个飞天,形象活泼。</p> <p class="ql-block">第10窟的僧院和寺院合二为一,该石窟又被称作维什瓦卡马(Viswakarma),意思是木匠,其名来自宛如木头雕刻的肋排拱石窟顶。教徒们将天花板雕刻成了一根一根肋拱,十分新奇。窟殿宽13.1米,纵深26.2米,长排列柱导向半圆形后殿,末端一座岩刻窣堵波(佛塔)的台基前,倚坐着佛陀雕像。第10窟的形制有些像阿旃陀石窟的第19窟和26窟,那两个窟都比埃洛拉的第10窟开凿的早,是否模仿埃洛拉?总感觉文明是有传承的,建筑也不例外。</p> <p class="ql-block">第10号窟中的笈多式佛陀释迦牟尼雕像高约3.3米,为典型的一佛二伺,胁侍菩萨与顶饰飞天组成了华丽的佛龛。佛陀坐在一座8米高的塔前,壁上还有成排的小雕像,场面极为壮观。巨大的佛像体态匀称,表情自然,慈容睿目,极其生动。</p> <p class="ql-block">第10窟的二层一般是关闭的,看门的印度管理员老人家对中国人很友好,破例让我们登上二层,拍出了与平层视角不同的片片。</p> <p class="ql-block">一般而言,佛教的雕刻是三教中最朴实无华的,讲究大气自然。但是那时佛教的名望已经不及从前,连佛教的石窟都不似从前,受当时的风气影响,变得华丽复杂了许多。第10窟的雕塑,不算精美但已初步呈现印度教的风范。</p> 第11窟 <p class="ql-block">第11窟看似为双层的毗诃罗,实际为三层,这里又被称作兜德勒(Do Thal)。11号石窟直到1876年才被发现,与12号石窟一样,设计成这么大的毗诃罗,很可能是想和印度教石窟一较高下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这里各层均设佛龛,供奉一佛二胁侍菩萨。</p> <p class="ql-block">飞天雕塑,细腰丰臀,俨然受印度教影响。</p> 第12窟 <p class="ql-block">第12窟是从岩石中挖出的一整栋三层楼,也叫“三层窟”,窟内楼梯、房间、大厅、佛像俱全,全是向内开凿出来的。12号窟据说是印度最大的僧舍,上下三层每一层都雕刻满了佛像,八组八大菩萨,每一个都惟妙惟肖。那些我们从小到大熟知的观世音、弥勒、文殊菩萨等,都或站或坐于石窟之中,隔着千年的时光与我们遥遥相望。</p> <p class="ql-block">顶层两侧壁上有佛祖大雕像。后壁也有7尊,一边是佛祖在树下修炼悟道,一边是佛祖端坐华盖之下凝神沉思。</p> <p class="ql-block">洞窟后壁沉思中的佛。</p> <p class="ql-block">第2层上有一道长廊,4柱的前室和16柱大殿,犹如一座佛教的万神殿,雕刻着成排的众佛、菩萨、多罗女神等群像,构成了早期密教曼茶罗图像。</p> <p class="ql-block">四臂佛雕像。</p> 耆那教石窟 <p class="ql-block">位于第16窟凯拉萨神庙向北500米左右地方的是耆那教石窟群。印度的耆那教历史悠久,它产生于约公元前8世纪,是印度传统宗教之一。耆那教的第24祖筏驮摩那(Vardhamana)被尊为该教真正的创建者。“耆那”(Jaina)是由“jn”演变而来,其意为“战胜欲望的胜利者”,是他的称号之一,此教便由此而得名。其弟子们尊称他为摩诃毗罗,即伟大的英雄,简称大雄。</p> <p class="ql-block">耆那教在汉译佛典中称为尼乾外道、无系外道、裸形外道、无惭外道或宿作因论等。印度信奉耆那教的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埃洛拉石窟所在地就是西印度。</p> <p class="ql-block">5座耆那教石窟(30~34号石窟),在9~11世纪间开凿,属于埃洛拉后期建造的石窟。虽然多半模仿印度教石窟,感觉不到最鼎盛期的印度教石窟群那样的力量,不过这里的耆那教特有的雕刻却十分的细密、繁复、精致,据说还残留着许多未发掘的石窟。</p> 第32窟 <p class="ql-block">第32窟称作因陀罗瑟帕(Indra abha),这里是因陀罗会堂,也是埃洛拉最出色的耆那教石窟。该石窟开凿于9世纪,分上下两层,一楼中庭里有岩石雕成的四面堂,很像小一号的第16窟凯拉萨神庙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双层列柱大殿。</p> <p class="ql-block">大厅富丽堂皇,有些出乎意料。</p> <p class="ql-block">在耆那教寺庙的天花板上,常看到向日葵雕塑或壁画,向日葵是对太阳的虔诚象征。</p> <p class="ql-block">耆那教不讲究信神,但崇拜24祖(大雄),所以第32窟中有很多大雄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在双层列柱大殿二楼的壁龛中,供奉着耆那教创教始祖筏驮摩那大雄(Mahavira),端坐于莲花台,莲花台下有金刚座。</p> <p class="ql-block">前廊两侧都有骑大象的雕像,其中一尊已被人摸的石头发亮。</p> <p class="ql-block">前廊里骑狮子的女神像。</p> <p class="ql-block">耆那教石窟中多为裸体雕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巴湿伐那陀和戈摩辽尔两位大教长的裸体雕像,身体的每个部位雕刻精细,腿臂上缠绕着藤蔓,长发披肩,无形中产生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象征着耆那教苦行不渝、返璞归真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窟内雕像密密麻麻,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令人瞠目。</p> 第33窟 <p class="ql-block">第33窟外观。</p> <p class="ql-block">窟内的大祖雕像。</p> <p class="ql-block">本篇未完待续,以第16窟凯拉萨神庙为代表的印度教洞窟精彩至极,图片多内容丰富,我将在本篇《世界文化遗产~埃洛拉石窟(下)》中对其详细介绍,敬请大家关注。</p> <p class="ql-block">拍摄:又见炊烟</p><p class="ql-block">撰文:又见炊烟</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19年2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