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号

晓阳

<p class="ql-block">文:晓阳(原创)</p><p class="ql-block">图:取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我对军号最初的认识是在童年看战斗影片时得来的,那时影片中常有这样的场景:敌我双方战斗到了关键时刻,突然响起了激动人心的冲锋号声,随着“嘀哩哒嘀哩哒嘀嘀嘀嘀”高亢激越的旋律,我军将士以排山倒海之势发起冲击,胜利的红旗便会呼啦啦地飘扬。每当这时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使劲鼓掌。我始终认为冲锋号绝对是胜利的象征,在朝鲜战场上,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美国大兵一听到我军冲锋号就会不战而逃。</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带着对军营、军号的神秘感参了军,军号声成为我对军人生活的最先感受。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这种感受却日益亲切和深刻。这个用世界上最简单的乐器、最简单的音符吹奏出来的旋律,在我看来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和军人独有的情感,那体味不尽撼人心魄的意蕴时刻在我的心头萦绕。清晨嘹亮而悠扬的起床号,会为我们的血液注入无穷的活力和新鲜朝气,拉开崭新一天的帷幕。而节奏明快的集合号,能迅速凝聚集体的力量,产生出昂扬向上的精神。还有夜间那令新兵发怵的紧急集合号,声声犹如催人出征的急促鼓点,咚咚地敲击着士兵们的心脏。就连那舒缓柔和的熄灯号竟也能常常让我产生有如被母亲轻轻拍着入睡般的感觉。我觉得最能体现军人生活特色的恐怕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军号了,它不但是军人生活的伴侣,也是军人心曲的流露,没了军号,军营就会显得沉寂而了无生气</p> <p class="ql-block">  那天凌晨两三点钟,我们被一阵急促的紧急集合号惊醒,一骨碌爬起来手忙脚乱地打背包。这时排长进到班里大声说:“不打背包不带武器,拿脸盆水桶集合,快!”······原来是我们营房西面一个有着五层建筑的面粉厂楼燃起了大火,火势猛烈,烧红了半边天。全连快速到达现场,战士们拎着水桶端着脸盆冲进着火的厂房,(事后很多年我一想起拿着脸盆和水桶去灭那样的大火脑子里就会蹦出一个成语:“杯水车薪”)我们几个新兵想有一个好的表现,虽勇敢也冒失。我端着一盆水进入二层车间,浓烈的黑烟熏得我睁不开眼睛,不断有燃烧物砸落下来,七拐八绕便迷失了方向。正在惊慌失措时,外面响起了集合号,我循着号音找到了集合地点。原来是连长见消防车赶到,又见战士们各自为战容易发生危险,便令司号员吹号让战士们撤出火场,由消防人员统一组织灭火。</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那些老战友里面,印象较深的便是连队的司号员小付,这个个头不高少言寡语的战士吹出的号音如行云流水充满激情。他那把旧军号总是擦得锃亮,再系一把火红的穗带更显得耀眼夺目。吹号时他一手叉腰一手擎着军号,昂首挺胸,远远望去就像一尊雕像。尽管他把各种号谱背得滚瓜烂熟且吹得准确无误,但仍是每天早早起床到远离营房的高坡上苦练不辍。记得一个星期天,我们几个新兵软磨硬缠要吹他的军号,结果一个个脸憋得通红,腮帮子都吹疼了,竟连“磨剪子戗菜刀”的音调都吹不出来。那年老兵退伍时,大家让即将离队的小付出个节目,他腼腆地说:“就最后吹一次军号吧。”激昂的号声顿时在耳边鸣响。直令我们在场的战士血脉贲张,产生一种去拼搏去厮杀的冲动。猛然间我明白了他所有的语言都融入这意韵久远的军号声中了。</p> <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现在部队中的号兵被取消了,一些连队的军号声已被哨音所取代。即便有号声也是事先录制用喇叭播放的,听起来似乎缺憾少了那么一种灵性和激情。那天同一战友聊起,如果战场上没了冲锋号将是一大缺憾,他笑着说,现代战争哪里用得着吹什么冲锋号,我对此很不以为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