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三国游4-波黑行略之萨拉热窝老城、战争隧道博物馆

Su

第三天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贝尔格莱德﹣萨拉热窝 车程约300.0公里</span></p> <p class="ql-block">酒店吃了一顿丰盛的自助早餐。</p> 乘车前往波黑((Bosnia and Herzegovina,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 <p class="ql-block">(在波黑买的波黑地图)</p> <p class="ql-block">波黑国旗与国徽</p> <p class="ql-block">波黑由波黑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实体组成,主体民族为波什尼亚克族、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三个民族;因此波黑政体也比较复杂,设三人主席团,由三个主体民族代表各1人组成,主席团成员分别由两个实体直接选举产生。主席团为轮值制,由三族代表每8个月轮换一次。这种政治体制还真是比较少见。</p><p class="ql-block">由于战争影响及政治原因,被视为欧盟“后花园”的波黑,经济并不算发达。作为东西方多种文化荟萃之地,这里的宗教民俗多样化特色明显。</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在基督教文明为主的欧洲,有大量穆斯林,特别是在巴尔干地区,主要还是源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时期,那时规定凡是穆斯林,可进入上层社会;农民如改信伊斯兰教,可免交某些捐税。结果,就导致了特别是在波黑境内,有大量信仰穆斯林的国民。也由此产生了巴尔干特有的民族、宗教混杂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导游特别给我们介绍说,波黑整个国家海岸线只有25公里,仅在南部拥有一个通往亚得里亚海的狭窄出海口,波黑的船只出海时,需要绕过克罗地亚众多的岛屿。而克罗地亚南北部地区陆路通行,也需要绕行波黑境内。后来,2018年中国企业承建了由欧盟基金出资的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项目,2022年7月正式通车 。大桥建成后,当地居民不用再每天出入境,两三分钟就能走完原来要3个小时的路程。虽然我们这次不去克罗地亚,也见不到这座大桥,但是了解到了相关知识,对于中国基建狂魔的印象进一步加深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大巴从平原进入丘陵、山区,一路绕山的山路再加上出入境,基本上7小时在路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塞尔维亚境内,基本都是平原,等到萨瓦河的支流德里纳河,就该出境了。这里已经从平原变为丘陵,地形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波黑去塞尔维亚途中,有条著名的河,叫做德里纳河(Drina RIver)。河上有座名为穆罕默德·巴夏·索科罗维奇大桥的桥,因为文学而名。这就是前南斯拉夫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伊沃·安德里奇(Ivo Andric),以维舍格勒为背景写下的历史小说《德里纳河上的桥》,书中记述16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波斯尼亚在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占领下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这部书被称为“巴尔干人民的史诗”,评论家说它兼有“托尔斯泰的纪念碑式的风格”和“屠格涅夫的抒情情调”。作者于196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此书也被译成多国文字。回头可以找找中文版看看。</p> 德里纳河有名,还源于一个网红打卡地,在巴依纳巴什塔(Bajina Basta)镇上的德里纳河中,有座被称为“世界上最孤独的房子”。房子建在河中一块巨大的礁石上。据说是两个在河里游泳的塞尔维亚少年,用了一年时间,一点一点把建屋子需要的材料,从岸上运到大石头上。最后像小鸟筑巢一样,搭出一个供他们休息的小木屋。因为德里纳河经常发大水,小木屋也屡次被毁又重建,现在据说已经第六代了。<div>我们的大巴经过附近,但是车行太快,等导游提起,已经过去。我都没有看到。<br></div> <i>(图片来自网络)</i> <p class="ql-block">另外值得一记的,就是从塞尔维亚出境,再入境波黑。</p> <p class="ql-block">出境入境的卡口和国内高速公路出入口感觉差不多,只不过要小的多,只有两个通道。我们坐在车里不用下车,导游把护照收齐拿下车去盖章就行了。</p> 进入波黑境内不久,我们去用午餐。已经没有中餐可吃了,品尝当地的美食也不错。餐厅的装饰很有当地特色,分餐制,菜量有点吃不完。 <p class="ql-block">下午到达萨拉热窝,波黑的首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面积142平方公里的萨拉热窝,位于波黑南部,城市分为老城区、中心城、新城和新萨拉热窝共4个行政区,是欧洲唯一一座四种宗教和文化相互交融的城市,多种文化与宗教信仰在这里激烈碰撞后逐渐融合。城内并存着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天主教教堂、东正教教堂和犹太教堂,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自有其原因。</p><p class="ql-block">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在这里点燃,萨拉热窝闻名于世,还同样因为惨烈的波黑战争,让这座城市总带着几分悲情色彩。</p> <p class="ql-block">国内大凡上点年纪的人,大都看过南斯拉夫老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因此,对于这个地方,中国人难免有不一样的亲切感。后来一查,萨拉热窝与天津市还结为友好城市了,不过我可没有在那里看到有天津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米里雅茨河(Miljacka River)横穿城市,河北岸有萨拉热窝有轨电车穿行。据说,欧洲第一辆有轨电车。就在奥匈帝国统治时期诞生于萨拉热窝。而现在,喷着无一雷同的广告的电车,也是老城一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河畔的市政厅建于奥匈帝国时期,新摩尔式风格的外立面彷如童话里的宫殿。二战后曾被用作波黑国立图书馆,在1992年8月毁于内战的大火,200万本馆藏图书几乎付之一炬。直到2014年,重建的市政厅再度开放。</p> 导游带着我们先在市政厅对面集合,满足爱拍照的同志们。然后就带领大家一路往拉丁桥而去。<div><br></div> <p class="ql-block">拉丁桥是一座只有200多年历史的石拱桥,外形普普通通,3个桥墩,4个桥孔,但是其闻名于世,是因为引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萨拉热窝事件,在此发生。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在拉丁桥附近,开枪射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由此点燃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p> <p class="ql-block">拉丁桥附近有个相关的博物馆,可是我们没时间进去观看。大家一路走向我们主要的参观目的地:巴西查尔西亚老城(Baščaršija)。</p> <p class="ql-block">我们主要游览的是别具特色的老城。和其他的旅游城市一样,这里石板路的老街和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吸引着游客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巴西查尔西亚老城是萨拉热窝的城市发源地,建于16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欧洲与奥斯曼帝国的货物在此集散,形成了规模很大的贸易中心和商业地区。据说当时大约有50条街,每一条街主卖一种货物,类似眼镜一条街、陶瓷一条街、金属工艺品一条街啥的。现在老城规模小了很多,但仍然保留了一部分商铺和街区。</p><p class="ql-block">我们游览的主大街两侧,就有效仿阿拉伯市场建造的商业区,五光十色的集市中心,主要买卖金属工艺品和陶瓷器、宝石,还有不少其他旅游产品,美食小店也不少。比较有特色的,是1551年鲁斯特姆·帕夏(Rustem pasha)修建的带有穹顶状屋顶的布鲁萨巴扎,以及萨拉热窝代表性地标、建于1891年的塞比利(Sebilj)喷泉。</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在过去的100年里先后属于六个不同的国家,处于奥斯曼和奥匈两大帝国的边界,所以可以算做东西方世界两大阵营的交汇处。Ferhadija街上有道“东西文化分割线”(Sarajevo Meeting of Cultures),站在这里向东看,是奥斯曼帝国打造的“小伊斯坦布尔”,向西看,则是奥匈帝国留下的欧陆风情。一条文化分界线,象征着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与区分。</p> <p class="ql-block">当然,我们更亲切的,应该是见到《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里的场景,钟楼、铁匠街、清真寺、绿色的圆屋顶等等,都真实再现在我们面前。</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531年的加奇·胡色雷贝清真寺(Gazi-Husrebbey Mosque),是波黑共和国和巴尔干半岛最大的清真寺,以奥斯曼统治期间的第二任总督加奇·胡色雷贝命名。这座波斯尼亚最华丽的清真寺,出自当时奥斯曼帝国的首席设计师、建筑师科查·米马尔·希南之手,他也是伊斯坦布尔的苏莱曼尼耶清真寺的设计者。</p><p class="ql-block">45米高的宣礼塔是萨拉热窝老城的天际线。</p> <p class="ql-block">铜匠街(Kazandžiluk)过去以制作铜器闻名,如今售卖各种雕刻精致的铜壶、铜杯等。其中有在电影中露面的老铁匠的后人,他的店铺里老电视循环播放着电影中的那几个镜头,老爷子能说几句中文,也很热心地和我们合影,当然,有照顾生意的游客,更开心啦。</p><p class="ql-block">让人不免唏嘘的,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这两部南斯拉夫老电影的导演,哈依鲁丁·克尔瓦瓦茨(Hajrudin Krvavac,1926-1992),这位出生于萨拉热窝的艺术家,在1992年波黑战争萨拉热窝被围城期间,不幸在城中饿死,享年66岁。战争,对于平民而言,永远是灾难。</p><p class="ql-block">进出城的路上,不时经过大片的墓园,这也是萨拉热窝独有的半城居民半城墓的景象,鳞次栉比矗立着许多墓碑,是对不幸生命的纪念,更是对战争这种人道灾难的控诉。</p> <p class="ql-block">自由活动时间,我们在城中漫步,还能不时看到战争留下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卖冰淇淋的仪式感,没录全,感觉小朋友快急哭了😂</p> <p class="ql-block">多数时间,我们俩基本上就在找那几个宗教的标志性建筑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的基本上都看到了。</p> <p class="ql-block">哥特式天主教大教堂—耶稣圣心座堂(Sacred HeartCathedral),始建于1884年,是波黑共和国境内最大的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犹太教堂</p> <p class="ql-block">东正教堂</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堂?</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只从门前过,不知是什么地方</p> <p class="ql-block">我们集合的地点,在喷泉广场,(也叫“鸽子广场”),广场中心是一座奥斯曼风格的八角形带圆顶的建筑,名为Sebilj喷泉,(意思是建在水流经过的地方的建筑)有一圈可饮用的水龙头。这里鸽子多,喂鸽子的人也不少。我还看到了一只被热的趴在地上的流浪狗,周围围了一群热心的年轻人给它喂水和食物。</p> <p class="ql-block">晚餐,在一家名为“独一处”的中餐馆用餐。我们赶得时间真好,吃完饭上车不久就开始下雨,而到达住宿的酒店,雨又基本停了。</p> <p class="ql-block">战争的伤疤,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住宿的酒店在伊利扎Ilidza一个公园内,HOTEL AUSTRIA&BOSNA,两个楼栋一传统一现代,我们住的顶层阁楼房,房间不大,但风景非常好。刚刚下过雨,我们放好行李就去下面转了。周边好像都是旅馆,但是分散在公园内,一点也不觉得拥堵。空气清新,很舒服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巨大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此行住宿外部环境最好的地方之一</p> <p class="ql-block">留影</p> 第四天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萨拉热窝﹣莫斯塔尔 车程约260.0公里</span></p> 昨夜大雨,没有搅了我的梦。早起看,天放晴,于是又下楼去拍几张照片。可能时间有点早,除了遛狗的人,几乎没见到什么洋面孔。 酒店的早餐比起贝尔格莱德要简约不少,但味道也不错了。这边的奶酪品种真是多,估计当配菜了。 <p class="ql-block">早餐后,先去参观战争隧道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前南斯拉夫铁托总统逝世以后,原先靠他的威望整合起来的各个方面的不和谐开始暴露。随着苏联解体后,南斯拉夫也走上解体之路。</p><p class="ql-block">塞尔维亚为阻止波黑独立,1992年波黑战争爆发,萨拉热窝整座城市被塞尔维亚军队和南斯拉夫军队围困,围城战争长达四年。</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围城时,人们用了4个多月时间,用镐和铲子等简陋的工具,在萨拉热窝机场跑道下面,手动挖出了一条长720米、宽1米、高1.6米的隧道(Tunnel Spasa),用于运输生活、军用物资。俗称“希望隧道”又叫“生命隧道”。从1993年7月到1996年2月底,这条希望隧道成为了当时被封锁围困的萨拉热窝与外部世界的唯一联系。隧道使得食品、军用物资和人道主义援助得以进入萨拉热窝,也成为绕过武器禁运、提供守军武器的重要方式。还有许多人通过隧道逃出萨拉热窝得以逃生。</p> <p class="ql-block">战争结束后,多数隧道被回填封堵,只留下了20来米的隧道,被改建成这座博物馆的一部分,供游客参观。下到隧道里面,个子稍微高点的人就只能弯着腰抬不起头,倍感压抑。</p> 隧道出口处,有一排简易房屋,里面是一排排长凳和一个电视机,循环播放着波黑战争期间人们修建希望隧道时的纪录片。<br>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参观,我们遇到了太阳雨,下的还不小。一群人躲在屋檐下,正好可以仔细看看地图,把巴尔干半岛的国家加深认识一下。</p><p class="ql-block">在波黑旅游,对于战争有了更形象的体会。虽然那也是将近三十年前的事情了。</p> <p class="ql-block">墙上的弹痕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在地上,醒目的就是被称为的“萨拉热窝玫瑰”。这就是波黑战争时,迫击炮的狂轰滥炸在混凝土街道上留下的炮弹坑。在萨拉热窝,这样的痕迹一共200多处,每一处的形状都不同。后来,人们用漆将其染成醒目的红色,用以铭记战争带来的苦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