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位于多瑙河畔,是奥地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历史上也曾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大公国、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的首都,其市中心古城区被列为世界遗产。现维也纳依然是欧洲主要的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音乐之都”;并连续多年被联合国人居署评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维也纳市内街道呈辐射环状,宽50米、两旁林荫蔽日的环形大道以内为内城(即老城),内城多为巴罗克式、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集中了维也纳的主要景点。 老城内整洁干净,各种风格建筑和谐相处。 城市公园,大冬天树木都光秃秃的,但草地还是很绿。 公园内有多尊维也纳艺术家的雕像。 远远的能看见莫扎特的雕像。 最著名的莫过于金色的约翰.斯特劳斯。 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斯特劳斯,是奥地利音乐家的代表。 公园旁这栋外观有点类似金色大厅的建筑是一家高级餐厅。 维也纳议会大厦,是奥地利国民议会和奥地利联邦议会所在地。整栋建筑釆用古希腊的建筑风格,是一座建筑与雕塑完美结合的艺术珍品。 前方为雕塑喷泉,中心雕像是雅典娜女神,一手执矛,一手停着一只和平鸽,周边围绕的雕像代表着奥匈帝国的四大河流:多瑙河、莱茵河、易北河、摩尔多瓦河。 维也纳市政厅,建成于1873年,新歌特式风格建筑。顶部有五座高塔,中央最高的高塔达98m,被视为维亚纳的地标。相传,原设计高塔高度为100m以上,但因不是教堂建筑而遭到反对。设计者F•冯•施密特就将塔本身限制在98m,而在塔顶上又加上了一尊高达3.4m的“市政厅铁人”。 金色大厅,维也纳最古老音乐厅之一,是每年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固定场所。金色大厅建成于1869年,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外墙黄红两色相间,屋顶上竖立着多尊音乐女神雕像,古朴典雅。 进门后大厅内已是金碧辉煌。 金色大厅附近的查理教堂,建于1716~1737年,以巴洛克风格为主的建筑。据说1713年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六世宣布,如果可怕的鼠疫能够终结,他就建造一座教堂。因此当瘟疫一结束,皇帝就下令建造了这座壮丽的巴洛克教堂。 教堂正面入口由6根科林斯柱组成门廊,上部三角形山墙内有圣波洛梅欧像;左右两侧分别竖立一座象征旧约和新约圣经的天使像;再外侧各有一根气势恢宏的圆柱,表面雕刻有螺旋形向上的图案,左柱代表了坚定的信念,右柱则代表了勇气。 这座教堂最著名的,就是举办过茜茜公主和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婚礼。 教堂前广场上的雕塑。 左前方是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始建于1861年,历时8年完工是世界四大歌剧院之一,被誉为“世界歌剧中心”。 国家歌剧院是一座高大的方形罗马式建筑,全部采用意大利生产的浅黄色大理石修成的。正面高大的门楼有5个拱形大门,楼上有5 个拱形窗户,窗口上立着5 尊歌剧女神的青铜雕像,分别代表歌剧中的英雄主义、戏剧、想象、艺术和爱情。在门楼顶上,两边矗立的是骑在天马上的戏剧之神的青铜塑像。 剧院旁的喷泉。 维也纳街头随处可见各种雕塑。 热闹的商业街。 喷水池。 斯蒂芬大教堂,坐落在维也纳市中心的中央,有“维也纳心脏”之称。教堂始建于十二世纪,最早的建筑部分是现在的大门和左右两侧的门墙,为罗马建筑风格。哈布斯王朝统治奥地利后,对教堂进行了扩建,修建了南北两座高塔。南塔先造,高136.7m之高,仅次于科隆教堂和乌尔姆教堂,居世界第三;具有哥特式风格。北塔后建,为文艺复兴风格。十八世纪时,大教堂又进行了一次扩建,同时对外面的墙壁以巴洛克建筑风格为基调进行了整修。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天,一场大火将大教堂严重烧毁,直到1948年大教堂才重修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