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骑行记

東海釣客

<p class="ql-block">  近日,去骆驼新城办事,办完事给发小打了一个电话,打算见上一面,毕竟有两年没碰面啦,这位发小就是我曾写过的《夏日看瓜》一文中那位一起在夏夜数星星的朋友。电话接通后,发小说,他正在忙事,无法分身前来开车接我。而在等车的时候,抬头看到三伏天阳光如此炙热,不禁萌生“伏天晒背,骑车回家”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浙东大儒王阳明《见习录》中曾云:言行合一。既然有想法就该立即实施。于是就近刷了一辆公共自行车,骑上车开启慢行程序,随心所欲地边晒背边看风景。实话实说,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父母亲把家从澥浦搬到老城关后,确实已有三十多年没从骆驼骑回家啦。</p><p class="ql-block"> 就学时,由于当时公交车线路不多,班次极少,往往一脱班后就没车了,且要去后施车站等车,路上要走上半个小时,极不方便。所以每周都是骑车回澥浦的。回家的路线一般有两条,一条沿着炼蟹公路,一条则要从后施经贵驷憩桥,沙河,十七房骑行回家,故此,不会去骆驼绕远路。但有一次确实是经骆驼后才回家的,中间还抽空骑去趟长石桥,蹭了一顿饭。</p><p class="ql-block"> 原因如下,以前没有大礼拜,一星期只能休息一天,一般都是星期六一放学后就与一些澥浦同学结伴而回。那日有事耽搁了,所以只能第二天早上骑车回去。巧了,从寝室出来时正好碰到一位住在长石的女同学也推车出来,于是结伴骑行。</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边骑边聊,现在想不起来当时聊了啥,然却不知不觉骑过了贵驷桥,骑到了骆驼桥,当时已近中午,于是受同学所邀,厚着脸皮去她家蹭了一顿饭,饭菜不错,饭桌上第一次吃到“油面筋”。自此之后,这么长时间骑车就8没再骑过。这三伏天,为了能让全身毛孔打开,老夫也就聊发少年狂,随心一次。</p><p class="ql-block"> 迎着烈日,一路骑行到贵驷桥,早已汗流浃背,但感觉很爽,为此,我特意转了个湾,去了一趟憩桥村。此村是定海总兵贝锦泉的老家,老屋依旧斑驳,但有些破败。而贝家老宅斜对面就是我嬷嬷的故居。由此,忙停车观望,居然发现此房已成了文保点,屋檐下钉有一块保护牌。推门进去,老院子早已荒废,没人居住久焉。于是,只得转头往贵驷里洞桥村骑去,想看看那里有何变化。</p><p class="ql-block"> 几年前,当时的骆驼街道曾经组织写过一本《遗梦骆驼桥》,我当时的任务就是写里洞桥的村落文化,去过刘聘三故居,刘氏祠堂,也采访过一些村里老人。记得有位会拔罐、针灸的耄耋老人曾对我说:“贵驷,其实以前叫‘耕渔庄’是刘姓先祖先来此地安家的,至于后来为什么叫‘贵驷’则与一位刘氏先祖有关,‘小哭坟’戏文里有此描述,说是这位先祖去京城考状元,不知道有没有考中,但二十年没回,他妻子以为他病逝在外地,就给他造了一个衣冠冢,有一年清明节,此先祖突然回来祭祖,路过坟地,见一夫人在一座坟前哭祭,看看背影,似乎是他妻子,忙差人前去探望,结果差人回禀,坟碑上居然写着大人的名字,那人忙下马相认。回到村里后,村人见一贵人,骑一匹马,四个随从,于是顺水推舟,将‘耕渔庄’改为‘贵驷’啦!”其实,这个故事,我在手机上百度过,得知此故事发生地原本在河南,主人公为刘全,与贵驷风马牛不相及,但为了尊重老人,只好虚心聆听。</p><p class="ql-block"> 此次骑车前往倒是发现刘聘三故居已焕然一新,已经成了一个文化点,进去一瞧,中西结合的老房子保护非常不错,值得一说。</p><p class="ql-block"> 稍后,在骑行了大概十里路程后,到了炼油厂生活区。对于此处我还是有发言权的,扳着手指一算,一九八四年进入石化三公司技校学习,至一九九三年商调去了别的单位,我在此工作生活将近九年,最好的青葱岁月都留在这里,故此,对周边的环境还是比较熟悉的,特别记得每次去炼油厂参与大检修时,路过小菜场,总会去一家只放榨菜丝的拉面店吃上一碗,老板好像是温州人。然而,时过境迁,当我骑到此处时,早已不见昔日小菜场的影子,听旁边的商贩说,早就拆掉啦!无奈,只得就近找了一家“大肠面馆”充饥,然出乎我意料的是,此家店的卤肠做的非常入味,入口感觉蛮有嚼头且不腻,为卤肠中的一品。所拍的大肠面照片在微信挂了之后,读网友跟帖才知道,人家原来就是一家“网红店”,看来是我少见多怪,见识缺乏啦。除了卤肠,店中牛排、卤牛肉、糖醋大蒜确实也弄得不错,故此,在付账时,我还特意买了一些带回家,打算二次加工做道“大肠煲”以慰“五脏庙”,当然也顺便为此次三伏天骑行写上一个感叹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