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p><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p><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轴线”遗产区面积589公顷,缓冲区面积4542公顷,15个遗产构成要素为: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p><p class="ql-block">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保护管理状况,及其作为社会和政治中心对中国社会发挥持续的作用,认为“北京中轴线”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其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城市规划史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北京中轴线-龙脉</p> <p class="ql-block">图前是永定门</p> <p class="ql-block">天坛</p> <p class="ql-block">图前是正阳门(箭楼),后面是正阳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北端起点钟楼</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 钟楼,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在鼓楼北,是老北京中轴线的北端点。原址为元大都大天寿万宁寺之中心阁。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后毁于火。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建,十二年竣工。</p><p class="ql-block"> 钟楼占地约6000平方米,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通高47.95米。底层基座的四面均有券门,内设75级石阶可上二层的主楼。主楼面阔三间,上有黑琉璃瓦绿剪边覆顶,下有汉白玉须弥座承托,四面分别开一座券门,券门的左右各有一座石雕窗,周围环绕着石护栏。</p> <p class="ql-block">从钟楼看过去的鼓楼</p> 鼓楼<br></br> 鼓楼<br></br> 鼓楼<br></br> 鼓楼<br></br> 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修,清乾隆十年(1745年)重修。鼓楼呈大红色,共有二层,通高46.7米,占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是一座重檐三滴水木结构楼阁建筑,内遗存有25面大更鼓。 景山万春亭 景山万春亭 景山万春亭 中轴线上有北京最高也是老城区最中心的亭-景山万春亭。景山高43米。 万宁桥 万宁桥 <br></br>万宁桥 万宁桥 万宁桥 万宁桥 万宁桥,又称海子桥、后门桥,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原为木构筑,后改为石筑,2000年12月重修后恢复万宁桥原名。万宁桥为单孔拱券桥,长约34.6米,宽约17米。桥拱净跨度约7.2米,拱高约3.5米,桥西存有四只镇水兽(上、下各两只),桥东存两只,其中桥东北护岸上的为元代石雕,桥西设澄清上闸。桥面斜铺石板,两侧设人行道。桥栏望柱各十五根,栏板各十四块。栏板两端望柱外戗抱鼓石。两侧拱券龙门石(拱券上部中心的装饰)上各设一螭首,俗称龙头。 故宫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br></br>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 <h3>太庙</h3></br> <h3>太庙</h3></br> 太庙享殿 北京的太庙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太庙位于紫禁城外东南方,午门至天安门间御道的东侧,隔御道和社稷坛遥遥相对。太庙主要建筑是前殿、中殿和后殿组成的三大殿。 社稷坛 社稷坛 社稷坛 社稷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长安街天安门西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社稷神的地方。社稷坛平面为一南北稍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南部东西宽345.5米,北部东西宽375.1米,南北长470.3米,有内外两重坛墙。外坛墙周长约为2015米,其南围墙即皇城城墙,于东墙上辟有三座东向大门,自南往北依次是社稷街门、社稷左门、社稷东北门。东北门为祭祀时皇帝出入之门。社稷坛内坛墙南北长266.8米,东西宽205.6米,每面墙正中辟门。 天安门广场<br></br> 天安门<br></br> 天安门位于中轴线和长安街的交汇点。天安门由蒯祥设计,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并开始建造,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其名为承天门。后天安门经过多次大小修建,形成现之形制。天安门通高为34.7米,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天安门的主体建筑是城楼。城楼分上下两层,下层是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建高大的朱红色城台,下大上小,呈梯形状。上层是城楼大殿,从城台顶到大殿屋顶高约21.7米。属于典型的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天安门城台由两部分组成。城台下部台基是坚固厚重的汉白玉石须弥座,高出地面1.59米。汉白玉石须弥座台基之上,是由每块24公斤重的巨大城砖加上白灰膏、江米汁灌浆垒砌而成的朱红色实体城台,高约11.41米。 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 位于北京市天安门广场中央。1952年8月1日开始兴建,1958年4月22日落成。由两层月台、两层须弥座、碑身和碑顶组成,通高37.94米,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4米,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共使用1.7万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背面碑文由毛泽东主席撰文、周恩来总理题写。人民英雄纪念碑镶嵌着8个历史题材10个主题的汉白玉大浮雕,展现了自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浴血奋斗的艰辛历程。 毛主席纪念堂 毛主席纪念堂 纪念堂于1977年9月9日举行落成典礼并对外开放,占地5700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8000平方米。主体呈正方形,外有44根福建黄色花岗石建造的明柱,柱间装有佛山石湾花饰陶板,通体青岛花岗石贴面。屋顶有两层玻璃飞檐,檐间镶葵花浮雕。基座有两层平台,台帮全部用四川大渡河旁的枣红色花岗石砌成,四周环以房山汉白玉万年青花饰栏杆。 正阳门(箭楼)(前面) 正阳门(箭楼)(后面) 正阳门(箭楼)(后面) 正阳门(箭楼) 正阳门(箭楼) 箭楼占地3047平方米,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12米,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开在城台正中,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专走龙车凤辇。箭楼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上下共四层,东、南、西三面开箭窗94个,供对外射箭用。箭楼四阔七间,宽62米,北出抱厦五间,宽42米,楼高24米,门两重,前为吊落式闸门(即千斤闸),后为对开铁叶大门。 正阳门(城楼) 城楼通高42米,楼高33米,进深24米,面阔七间,城台宽50米,重檐三滴水歇山顶,上铺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朱红楼阁,上下两层,上层前后檐装菱花隔扇门窗,下层涂朱砖墙。南北两面明间和东西各开一座大门。 正阳门,原名“丽正门”,俗称“前门”,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南端,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明正统二年(1437年)开始修建城楼、箭楼及瓮城,正统四年(1439年)完工,并改名“正阳门”。正阳门是中国古代城市防御性建筑,也是北京城内唯一城楼、箭楼保存完好的城门。 天坛 天坛 天坛 祈年殿 天坛 祈年殿内 <br></br>天坛 祈年殿内 天坛 祈年殿内 天坛 祈年殿 天坛<br></br> 天坛<br></br> 天坛 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先农坛 先农坛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坛台座北朝南,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四面各建有八层台阶。明清时期,仲春时节皇帝亲临或遣官来此拜祭先农。 御道,直通正阳门(箭楼)与永定门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5NTE2ODgwMw==&mid=2247528970&idx=1&sn=e43b17bb8a6c1271a96dbcc0f4e07c93&chksm=fe742946c903a0509048a4a09e18429faef1bfaebc7e4c3bb333e91e8a6d6343ce859e165fc1#rd"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