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奶奶

兴不落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花儿飘落,是风的掠夺,是树的不挽留,还是自然规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奶奶,彭氏,名:月娥,生于1935年6 月6 日农历(家谱上记载的时间),而身份证上是1934年6月24日农历(我们也一直以这个日期来给她过生日),殁于2024年3月24日卯时(农历),阳历5月2日。有人说她89岁,有人说她90岁,有人说她91岁,各有各的算法,也都对,在我心里,奶奶享年90岁。就像前几年问奶奶,多大年纪时,奶奶说她还在六十多岁,再一次反问她时,她伤心的表达:"现在娘不在了,哪个记得"?所以多少岁,只是一个计数的方法,没那么重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奶奶,生于战争年代,经历过八年抗日,三年内战,新中国成立,十年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分田到户,三年疫情等大背景。她说她曾经目睹过日本鬼子的掠杀,所以心里是对日本人的憎恨和害怕。在患阿尔茨海默病后,看战争片电视剧,总是分不清虚拟和现实,看到一半时,会喊着我爸,快跑。我爸也总吓唬着她,日本鬼子在屋后面。所以她晚上一般不会踏出屋外,问她为什么,她说她怕,但又具体讲不出怕什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奶奶,娘家在大祥区檀江乡,再具体到某个位置,我已记不清了,虽然她痴呆了,但每次问她,她都还能答的出。听她说,在她之前她还有一个亲哥哥和姐姐,但是由于战争和疾病,没成活。她是她家中的独苗和宝贝,不过他的父辈有很多兄弟,所以在娘家的堂兄弟姐妹还挺多,关系也还不错。她的父亲,在她10岁左右,因病走了,但是八九十岁糊涂的她,却还能记得她父亲对她的关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来送她的还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舅爷爷,说实话,在上祭祭拜中,我觉得舅爷爷是最深情悼念奶奶的那位,那是奶奶一起成长的伙伴,快八十年的感情。可能,女人的一生娘家是她的底气,也是她的牵挂,是她最深处的记忆。奶奶痴呆的时候,都把我们当成了她娘家人认,你是侄女?是侄儿?是舅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奶奶,大概十八岁左右嫁入左家。爷爷大奶奶十余岁,爷爷50岁左右,脑中风,被奶奶照顾20年,1994年离世。他们一生育2子5女。最大的女儿,据说出生后没多久就夭折了。后来陆续生了我父亲,大姑,叔叔,二姑,三姑,小姑。小姑,在1998年时,因意外而亡。前半年,对奶奶隐瞒了小姑离开的消息,后来她知道了,好长一段时间,每次三更半夜时,都被她哭声惊醒:“为何黄叶不落落青叶?”。五六岁的我,只会在一旁喊着:“奶奶,你莫哭里咯。”又咋能体会奶奶的心痛。那时被奶奶要求,带她到小姑的墓地处一次,她在那哭得撕心裂肺,最后是小姑姑父的大哥来了,劝了好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时候,有时候会问奶奶,你肚子为什么这么鼓,是不是有小宝宝了?她说是一肚子气。伤心之气,痛苦之气,委屈之气……还是,那时我也常听到过她在对面山上,爷爷坟墓哭泣过。一肚子气,又与何人说?时间是一剂良药,慢慢去抚平伤口,但是即是是奶奶痴呆了,问她有几个儿女时,她还是能一个一个数出来……虽然站她面前时,她不认识。但是那些名字怕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一个也不能少。</p> <p class="ql-block">我的奶奶,一生辛勤劳作,勤俭节约,过了八十岁生日时,还舍不得她的一亩二分地,种花生,种玉米,种大豆……在农村什么季节该做什么事,她一概不落下。偶尔只嚷着膝盖痛,去开几付中药吃,过后,又充满了战斗力干活,谁也劝不住,好像搞得谁也靠不住似的。</p><p class="ql-block">吃得苦,霸得蛮,是老一辈的传统。在我印象中她可以清早出去,面朝黄土,背朝天,不管太阳多晒,总要把手中活干完,下午一两点回来搞中饭。听爸爸和姑姑们说,奶奶年轻时,也吃苦,爷爷生病,为了挣工分,让小孩有吃的,活着,经常挑担子,百来斤的物品,不在话下。小孩成家后,她还是那么勤劳,能干活,绝不闲着。</p><p class="ql-block">经历过穷苦日子,也一向勤俭节约,可能在她印象,只要衣服还没破,就能穿,破了,缝缝补补还能穿,所以那些很多有年代感的衣服都舍不得丢弃。自从有一回,我给她清理了一蛇皮袋破旧的衣服,拖出去,扔进垃圾桶,后来又被她悄悄的找回来了……此后,我也没敢丢她的东西,柜子放不下,就用袋子装着放一边,也许尘封很久,也许永远也不会打开,留在那里,在奶奶心里不算是浪费。最后,在奶奶离开时,清空柜子,和角落里舍不得扔的衣物,一把火,滚滚浓烟,寄去远方,化为灰烬。</p> <p class="ql-block">我的奶奶,未念过书,用她的话来说莫开过蒙,那个年代,能活着就不错了。所以大字不识,她说年轻时还知道怎么写名字,后来忘记了写了。老年痴呆后,问她叫什么,她还是能很清楚的答出,数钱时还是知张数,辨大小的。数钱使她快乐,即是不花出去。</p><p class="ql-block">奶奶虽大字不识,但是思维反应能力还挺快,一般人说不过她。礼节的事,懂得礼尚往来,不空手去别人家,也从不让别人空手回家。她偶尔冒出一句经典语录,也算得上人生哲理吧,比如:“自己的莫掉,别人的莫要”。同时,奶奶心地还是非常善良的,阿猫阿狗受伤了,她都会去关爱,抚触,上次看她用心去放生一只蝴蝶,心里还是蛮触动的。在那个牛鬼蛇神的时代,听她说有一个穷地主挨批斗了,她还偷偷去送过吃的。</p> <p class="ql-block">我的奶奶,一生喊过四次救护车。第一次,在2016年,那时,我在长沙实习,某日早上,父亲在厕所通道发现奶奶,四肢冰凉,呼之不应。把奶奶抬到床上时,邻居们以为她要走了,亲戚都赶到了,我的嫂嫂拨通了120的电话。120救护车,来了,接到邵阳市中医医院。她的昏迷是低血糖昏迷,血糖只有2.6mmol/L。身体无器质性变化。那时,我唯一能想到的就是,在这之前陪奶奶去过一次镇卫生院,奶奶说口干、口苦的厉害,医生开了一瓶消渴丸,嘱其服药后得吃饭。奶奶没有糖尿病,因低血糖而昏迷,只能是跟这药物和未及时饮食有关。后续在邵阳市中医医院急诊科住了几天院,就出院回家了,也未去深究此事了。</p> <p class="ql-block">大概也是从2016年起,开启了被照顾的角色,终于放下了她那舍不得的田地。第二次,喊救护车,在2021年,我已经到邵阳市中医医院上班了,奶奶是被狗链子牵绊,摔跤导致左侧耻骨上支骨折,到医院拍了片,医生建议保守治疗,多卧床休息,少活动。于是买了轮椅,后来发现家里门槛多,路还不平,轮椅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但是轮椅制动固定放一个位置,那是奶奶专属座位,两侧可放手,踏板可放脚,她倒是蛮喜欢这把“椅子”的。前一两个星期,上厕所移动时喊痛,后来大概一个月后,正常活动,忘记了骨折这么回事。</p> <p class="ql-block">第三次,2022年9月份,大晚上,我爸打电话说奶奶不舒服,呕吐,腹痛,持续了一小时没缓解。喊了我院的120接诊,不巧医院的CT室在维修,后来又转诊第二人民医院,腹部Ct,显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入住急诊科留观,刚输上头孢类消炎药,马上跟我老爸确认一下,中午有饮酒史,又马上撤下头孢类消炎药。补液,解痉止痛,情况稍好点,奶奶大半夜起来,嚷着喊回家……第二天,开了点药回家了。</p> <p class="ql-block">第四次,2023年6月,因摔跤致右股骨粗隆间骨折住院,需要手术,住院13天。手术后某天下午,她像麻醉未清醒似的,在病房无意识的哭泣,根本劝不住,诉说着陈年往事,担心着小孩没吃穿,受欺负……这个时期,她的儿女轮流照顾,亲戚也陆续来探望,也许她认不出来谁是谁,但是我想这段时间,她内心生活是充足的。都说养儿防老,可能这是关键时刻的需要吧。本来计划在2023年,家人一起为奶奶办个九十岁的寿宴,因骨折意外,把生日延迟在2024年生日时举办。其结果,人生总有遗憾……</p> <p class="ql-block">人生九十年,总体来说,奶奶的身体还算硬朗,是劳动的财富,是心地善良的福报,是修行的回馈,最后走的时候,像睡着了一样,没有痛苦。</p><p class="ql-block">奶奶喜欢喝酒,但没醉过酒,喝酒的习惯,应该在她娘家就会了。她说以前她母亲烤米酒给她喝,后来自己学会了烤米酒,每餐也爱点。我问她酒那么苦,为什么要喝?她笑了笑,是不好喝,但要喝点。以前她自己能烤酒喝,家里米酒基本上没断过,我爸也爱喝点。后来自己没烤了,我姑姑家烤米酒,会送点,再后来去买米酒喝。我参加工作后,也连续买了好几年米酒回家,但是自从上次奶奶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疼痛后,就没有给她喝过米酒了。后来她改喝饮料了,酸奶味道挺不错的,纯牛奶,她说,水都不如,没味。再后来她喜欢上了东鹏特饮,并说这是好酒好酒。虽然说,长期喝东鹏特饮不好,但每次奶奶喊着要喝,每餐还是会给她喝点,喜欢喝就随她开心吧。</p> <p class="ql-block">1993年,我与奶奶结缘相遇,这么多年来,感谢奶奶的照顾和陪伴,可能在她眼里,我一直也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孙女。所以一直以来,她逢人就夸,就算到后来,她痴呆了,不认识我,就当着我的面夸她的孙女,我在一旁窃喜。痴呆后,人物关系在她脑中都记乱了,每次回家,我都会问奶奶我是谁?她的回答频率最多的是侄女,也回答过妹妹,偶尔也会想起是她的孙女,实在想不起来,她会笑一笑,说你是自己屋里的人,亲人。记错了,她会及时补场,说记性不好,忘记了,你蛮久没回来了。她对我爸的人物定位,是老头子,是哥哥,是舅舅,是侄儿……,有一天我指着我爸,问我奶奶,他是谁,我奶奶说,他是你嗲嗲(爷爷),引得我们哄堂大笑,她意识到可能说错了,马上补场,喝多了点酒,记错了。</p><p class="ql-block">自从智能手机普及,我在邵阳工作,回家多,我给奶奶随手拍照,拍视频的频率逐渐增加,从2018年到现在,六年,一百多条视频,满满的回忆,也记录了奶奶阿尔茨海默病的变化过程。后来以《星空下》为主题,记录了奶奶和爸爸的日常生活。真实生活的呈现,有爱有趣有启发。视频中,在2020年,家里安装洗衣机,师傅安装完后,我发现奶奶不了,各个房间在找,最后在屋后找到,她坐在树墩上,她有模有样的说是人家要她在后面待着的,不准到前面来……(实际上没有的事),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她已经痴呆了……</p> <p class="ql-block">故事很长,《星空下——我们仨》,三缺一,终有遗憾,但故事还在继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