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小结

于是隐

<h3><br> 今天看的是《国家人文历史》七月刊的几篇文章,文章契合本次巴黎奥运会时机,进述了巴黎的历史、建筑、文化、艺术品等等,几篇文章看下来自然不可能透彻地认识巴黎这座有着厚重背影的城市,但梳理下来也有一点点浅浅的印记。<br> 首先是位置。法国位于欧洲西南,而巴黎则位于法国偏北,巴黎第一次在史籍上出现是在公元前52年的《高卢战记》,它以失败者的形象出现,征服它的是大名鼎鼎的罗马统帅尤里乌斯·恺撒。<br> 塞纳河蜿蜒绵亘,在巴黎城中优雅穿过,它没有似黄河长江般有千米落差带来的磅礴,反而平静温和地冲击沿岸,让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一直是早期人类的栖居地。<br> 然后是印象。传统认为,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便进入由教会主导的“愚昧、停滞、黑暗”时代,直到14—16世纪意大利学者发掘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与语言,并开创属于自己的文艺复兴时代后,欧洲才重新回到文明正轨。“中世纪黑暗说”一统学术界,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br> 但美国历史学家查尔斯 •哈斯金斯经过对中世纪史料的深入研究,在1928年出版《12世纪文艺复兴》予以批驳。他提出了12世纪时的欧洲科学与哲学就有了复兴迹象,这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基础。<br> 当时的巴黎在干什么呢?塞纳河的左岸是巴黎的老城区,因为欧洲贵族之间有跨地域的身份认同(都是亲戚),知识分子之间又都使用拉丁语沟通,故他们在巴黎畅行无阻,他们学习“自由七艺”,即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这些在今天被大学细分为各个不同专业的知识,却是12世纪的知识分子的通学。<br> 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各个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他们本就涉猎人类生活空间和人文交往的各方面常识,所以他们的思想与创作永不失为后世人们的精神追求。<br><br> 当人们在谈论文化的时候究竟在谈些什么?<br> 正如认知水平决定人所理解的世界一样,人们自身所处的文化也决定了他所看到的文化现象,所以不同文化之间会有冲突,而这恰恰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br>  潮汕地区的饮食总体上偏清淡,福建的扁食会加沙茶,杭州的东坡肉略偏甜口,而川渝则偏好麻辣,假如彼此孤立,很可能人们会以为食物只有固定的风味,长久下来人们会形成饮食习惯,但很难形成文化。<br>  文化本身是流动的交融的,唐代“一人定一国”的王玄策从天竺带回了熬糖法,让甜味很快地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而有了便于获得的甜,生活的滋味便更丰富,甜味给其它食物风味一种对比,人们从中感受到不同,欣然接受这种不同并将它融入自已的饮食习惯中,这时交融便产生了更新的更丰富的体验,所以创新也出现了。<br>  我想说的是,谈论文化就如烹煮食物,一股脑地添加各种食材可能难以入口,但固执地拒绝所有新食材也未必高贵绝伦,人们或许可以尝试着开放食谱,甜味入苦瓜,水果烤着吃,接受得了的就打开大门欢迎,接受不了的也可以一笑而过,或许另有别人会喜欢呢。<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