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拔节成长的声音-明师班第三季培训随笔

“于”的记忆

首期明师班 于艳霞 <p class="ql-block">  “明师”,一词出自《韩非子·五 》:“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意为“熟悉学术就可以成为高明的老师,成了高明的老师就会得到的贤明的老师。无数人对“明师”的理解同“名师”,我也试图多次与他人说明“明师”所向,收到的反馈信息大有不同,“成为明师班学员,三年后发什么证 ?这样的学习后,对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帮助?这个学习对职称提升有益吗?……”2023年9月23日进入明师班第一天,朱永新在见面会上为我们深度解读了“明师”之意,即为明日之师、聪明之师、明亮之师,回望成为首期明师班学员已近300日,但对成为明师班学员的那份激动却并未减少,反而与日俱增。</p> <p class="ql-block">  一年来,我们走进北京、合肥、厦门参加三季线下集中培训,坚持每周二线上共读共赏,已共读10本书,共赏8部电影,每一位学员都在自己的领域不断扎根实践新教育,在不同区域做到辐射引领,当然自身的成长也能被“看见”;2024年7月12日晚在厦门大学科学艺术大厅隆重举行第二期明师班开班仪式,让我们又一次回想其去年的那个晚上,兴奋又紧张的一分钟自我介绍,激动的面对朱老师,一切好像就在昨天,又好似过去了好久;胡荣平、祁华忠两位同学的发言把我们又一次带我们重回过去的一年时光,在总结成长之时更是惊叹同僚的优秀,而第二期学员代表的发言更让我敬佩不已,全然脱稿且对明师班三年学程目标用朱老师的五卷书精准表述,不仅体现出个人底蕴,更全面地阐述对教育的炽热追求。第二期学员的一分钟介绍又如狂风暴雨般扑面而来,感慨教育人的优秀,更惊叹90后资深教育人的担当与情怀;程介明教授用一句话发出感慨-“后生可畏”;朱永新老师与我们谈到德国现代社会学的大师费迪南.滕尼斯曾经提出的三种形式的共同体:血缘的共同体、地缘的共同体、精神的共同体,我们明师班就是新教育实验为我们打造的助力专业发展的精神共同体;在这里不仅锻造的是共同的文化理念和学术发展,更多的是共同的教育朝向;新教育人常说“寻找尺码相同的人”,这样一群人以此平台来拓展专业交往的深度,让共同成长成为一种价值追求。</p> <p class="ql-block">  进入明师班的第三次集中培训,朱老师的三次见面会,三次主题式的系统性培训课程,加之每周导师带着我们共读共享,仅不到300天,我却感觉踏上了“成长高铁”,能够完全感受自己在“拔节成长”,同时也亲身体会到了因快速成长导致的“缺钙”之痛,全力以赴努力之时更深入到看到自己的无数短板,也正因如此,更要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成长,成长之痛更能让自己清醒,正视自己才是止痛之良药。</p> <p class="ql-block">  近日脑中不断回想起李庆明老师和张华教授的共同叮嘱,定要努力做“明师”。明师,不仅为做明日之师、聪明之师、明亮之师,还要做“明白之师”,两位老师坚定的眼神在告知“明白之师”的重要性,何为“明白”?何以“明白”? 最近常常看到很多通报,关于教师、校长违规违纪等等,每次看到这些都倍感“辣眼”,教育应该是一片净土,育人的沃土为什么要参杂那么多“杂质”呢,导致因杂质过多而对教育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李老师也谈到,不要臣服于“名师”阴影之下,要努力做“明师”,作为教育人我们要多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此来回答“为谁培养人”之问。2024年新教育研讨会上,李庆明老师表述的观点再次打破了我们的心防,教育人要聆听窗外的声音,不仅要扎根田野、扎根课堂,还要回归生活,回归“生活世界”,因而回归生活世界的新教育也可以说就是新的“活教育”!</p> <p class="ql-block">  <b>我理解的“活教育”应该有领域的广泛,</b>环境、经济、生活、政治、军事……等等,厦门大学副校长史大林教授的专题报告《科技创新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为我们打通了对海洋的认知,我往往认为海洋与我们的生活关系不大,殊不知海洋与我们同为命运共同体,休戚与共。面对向海图存、向海图兴、向海图强的新征程、新时代,我们更要深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从浅至深,从老一辈“查清中国还、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的目标到新时代“监控中国海、深入五大洋、共治南北极”的美好愿景,这是海洋探索者的执着与使命,他们在为海洋强国建设赋能,也是在为教育强国助力。</p> <p class="ql-block">  <b>我理解的“活教育”应该是思想的宽泛,</b>本季培训又是大咖云集,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为专家之一,张教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的翘楚,在他的专题报告之前,李庆明老师与我们提前做了全面的“科普”,张教授以《让学生创造着长大》论素养本位课程改革为主题的报告与我们深谈课程改革的“前世、今生与未来”,教授通过实例分析当下应试教育引发的各种惨痛教训,引发所有人的思考,直面的问题不能回避,应试教育在阻碍社会进化、教育的发展,“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等现象就是应试过程的负面呈现,同时教育的形式化、流程化又是在变相的掩盖事实、欺骗自我,例如每日两次“眼保健操”,它根本不能解决“小眼镜”的问题,让孩子们回归生活,享受生活才是助力孩子健康成长的法宝,“课程改革成败的标志,就是学生的眼睛摘下来,创造力和责任心提上去”,张华教授的这句话始终萦绕耳边;“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教育只有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参与之时创造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p> <p class="ql-block">  <b>我理解的“活教育”应该是管理的活泛,</b>李希贵校长的报告题为《学校制度:构建与改进》,这是本年度第二次现场聆听李希贵校长报告,李校长讲课风格颇受欢迎,高屋建瓴、沉着大气、幽默风趣……一线教育家之风范。他从学校制度构建存在的问题、遵循的原则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学校案例、实践经验逐步提出改进措施,从制度经济学原理出发,以“行为制度坐标轴”为框架,对现行制度短板和改进路径进行诊断分析,并结合四个象限特点,提出“清理调整第二象线的限制性、减少第三象限的禁止性制度、弥补第四象限的补偿性制度、丰富矫正第一象限的鼓励性制度”改进策略,好的制度是为了激发潜能。当我们回归学校,纵观自己的管理之时,总的感觉就是刻板、生硬,一些制度治标不治本,所以并没有将人性之“善”与“爱”激发出来,人性虽然亘古不变,但制度可以塑造人,我们必须要改变认知、探索路径、改进措施,逐步让制度成为激发“天使”的光辉,而不能让其成为裹挟人性的枷锁。</p> <p class="ql-block">  <b>我理解的“活教育”应该是专业发展的广泛。</b>美国马赛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教育领导系主任严文蕃教授报告《我们如何做行动研究和专业写作》为提升自身专业发展提供保障,教授重点对“面对课题,如何做行动研究”做了中英文交叉的解读与讲授,当然,英文部分的ppt内容只能靠手机翻译帮忙翻译,而后因部分同学建议,后部分恢复了全程中文讲授,教授讲了高质量的行动研究和专业写作的两个基本支撑,深入解读了应用混合研究的方法以及如何写行动研究的报告等等,一上午的培训内容刷新了以往对行动研究的理解,回眸窥视我们以往的所谓“课题研究”皆为“小屋”,我又一次被拉回专业发展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b>我理解的“活教育”更应该是视角的活泛。</b>在明师班,每次培训都会注入极其超新的理念与思维,过去很少听到学校的“产品思维”,上海平和双语学校的万玮校长“以产品思维做课程,以生态思维做文化”的报告又为我拨开云雾,万校长多次在课程开发与落地中强调“产品”(课程),”产品开发应该基于学生的真实需求,并要不断地迭代优化。好学校要以学生个性化发展“用户思维”,明确学校为谁而建?核心用户的需求是什么?所以平和双语学校的“精英教育”是为其学生量身定制,未雨绸缪,为学生的未来做好布局。再说厦门市新教育学校,因地理位置特点,学校大多为农名工子弟,所以王益民校长与其团队深度研究学情,通过三年的办学实践,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儿童观、教师观、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评价观,办一所“看见儿童”的学校。培训最后一日走进厦门市深田小学,吕嘉臻校长是明师班的同学,一所学校仅用三年时间就成为厦门市的品牌学校,从学校筹建、发展定位、教师成长、学生发展、学校品牌……吕校长带着团队将深田的“近邻文化”品牌从校园走向社区,年轻的“深田”成为了厦门教育的标杆。</p> <p class="ql-block">  <b>我理解的“活教育”还应该有资源的泛泛。</b>还记得明师班第一季培训时导师陶新华教授的心理团建活动,导师引导我们“画一幅画”、“写一段话”……上交后经过导师的专业测评,逐一对每一个人进行谈话疏导,陶教授与我的谈话近一个小时,他从我的育子方式谈开,再谈工作与管理以及未来的专业发展与规划,距离上次谈话已过半年,但导师的建议时刻铭记于心,我在慢慢改变对儿子的沟通方式、转变与自己的相处模式。本次活动的最后,陶老师再次抛出几个任务,又是一幅画、一段话,这次的我不再担心画的美感,更加专注于任务本身,导师要根据本次内容再次进行专业的测评,我很是期待测评结果,更期盼与陶老师的交流。本次培训又有幸与陈大伟老师结识,最近一段时间我校青年教师一直是陈大伟老师的“超级粉丝”,我向老师汇报老师们对陈老师书籍的精读过程,得到陈大伟老师的点赞与好评。新教育给予明师班学员的资源是多元的,深得陶新华、李庆明、李镇西、卢志文、许新海、陈国安等导师指导,深受程介明、史大林、张华、张伟、严文蕃等顶级专家的引领,如此泛泛的资源助力,我们又怎能不去实践、去探索那方明亮而又美好的未来呢?</p> <p class="ql-block">  <b>我的理解的“活教育”还要有对未来的博泛</b>。程介明教授是香港大学原副校长、荣休教授,一位颇具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家,2023年9月的开班仪式上程教授曾通过视频连线送上对明师班的无限期许与祝福,今年朱永新老师邀请程教授亲临现场以《生成式AI:如何看?》,他从与ChatGPT的对话为例,解读了生成式AI以及人之大模型系统的自我学习与提升的应用与潜在危机。不管面临AI还是未来未知的无数挑战,我们都要清醒的站在教育的根本。程老将国外的教育与国内教育态势进行分析与阐述,他反复强调:“未来已来,社会变了,教育也要变!”近日,我在阅读程教授《教育之变》一书,他在书中总结出两条信念:“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未来!教育的核心业务,是学生的学习!”简单来说,学习是人的天性,教育却不是;教育是人类为自身设计的学习系统,因而教育要带有时代烙印的,教育是会过时的,为此,我们秉持着对时代的敬畏去探寻适应时代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  荀子曾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明师班,是一个“理想被理想照亮,激情被激情点燃,成长被成长唤醒,专业对专业成全”的学习共同体,2023年我遇见明师班,2024年我们又与教改班相遇,与昊彤“青蓝结对”,未来,我们将与无限无知的世界相遇,跟随新教育建设者,用行动追寻理想,用实践求证未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教育回归生活,让生活赋能教育,实现“窗内”与“窗外”的融通和互动,将新教育的种子埋入乡土,以新教育实践改良乡村教育,引领师生享受教育的幸福完整,朝向未来教育的明亮那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07.29落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