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兰亭有感

晚婷无语

<p class="ql-block">  只因年少时看了一片电影《笔中情》,王羲之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形象深深刻印在了脑海,而他精湛的书法更加吸引我,想到他居住之地一探究竟,是怎样的灵山秀水养育了如此出色的书法天才。</p> <p class="ql-block">  绍兴的兰亭正是王羲之 成长的地方,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25华里的兰渚山下,与禹陵、东湖并立为绍兴市郊三大著名风景点之一,一直因书法名作《兰亭集序》而名闻海内外;近十几年中,因“兰亭书法节”的持续举办而声名更盛。兰亭是东晋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园林住所,是一座晋代园林。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植兰,汉时设驿亭,故名兰亭。现址为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时任郡守沈启重建,而后几经改建,于1980年修复成明清园林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走进兰亭曲径通幽,成片的修竹遮天蔽日,把此时暑热的闷气档在了天外,迎面是一泓碧池,那便是"鹅池"鹅池是兰亭的第一个景点。池水清碧,白鹅戏水,诉说着王羲之爱鹅、养鸡鹅、书鹅的传说。池边立石质三角亭“鹅池碑亭”。亭中之碑系清同治年间建,上书“鹅池”二字,相传“鹅”字为王羲之所书、“池”字王献之所书,父子合璧,成为千古佳话,被人称为“父子碑”。</p> <p class="ql-block"> “流觞亭”为纪念“曲水流觞”活动而修建,亭上匾额“流觞亭”三个大字为光绪江夏太守李树堂题。旁边对联“此地似曾游,想当年列坐流觞未尝无我;仙缘难逆料,问异日重来修禊能否逢君”是由徐生翁撰句,兰亭书会会长沈定庵先生所写。</p><p class="ql-block"> 曲水流觞”是兰亭非常著名的景点。流觞亭前,一条“之”字形的曲水,中间有一块木化石,上面刻着“曲水流觞”4个字。显现了王羲之《兰亭集序》所描绘的景象“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它包涵了一段非常著名的典故:东晋永和九年,农历的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请了共42位名人雅士在兰亭雅集修禊,他们在酒杯里倒上酒让它从曲水上游缓缓漂下来,如果漂到谁面前停住了,谁就要饮酒作诗,作不出的则要罚酒三觥,一觥相当于半斤。活动中共有11个人各作诗两首,15个人各作诗1首,16个人因没有作出诗而罚了酒,总共成诗37首,汇集成册称之为《兰亭集》,推荐主人王羲之为之作序,王羲之欣然答应,趁着酒兴,用鼠须笔和蚕茧纸一气呵成《兰亭集序》,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每年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来这里仿效王羲之,兰亭雅集,饮酒赋诗。每年书法节都要在此举行曲水流觞的雅集盛会</p> <p class="ql-block">  兰亭碑亭是兰亭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清康熙年间。碑上的“兰亭”两字,为康熙皇帝御笔所书。文革时期此碑被红卫兵砸成四块,后于80年修复,但已留下了“兰”字缺尾,“亭”字缺头的遗憾。许多民众都喜欢用手去摸这块残碑,碑已被摸的非常光滑,所以又称“君民碑”。</p> <p class="ql-block">  这个“太”字有个传说,王羲之在写太字还差一点时接到圣旨,于是急忙丢下笔离开了家,他儿子就替他把太字的点补上了。王羲之的老婆看见这个太字,马上就认出此点非王羲之所为,一个说明儿子的字还欠火候,一个说明王羲之老婆也是个书法行家。</p> <p class="ql-block">  这个碑上所书“兰亭集序”是康熙叫人刻下的。反面则是乾隆命人刻下的,这种现象在江南屡见不鲜,只要是康熙留下的碑字,他的孙子乾隆一定会在反面留下字迹。</p> <p class="ql-block">  临走在此也留下我的墨宝,仿佛自己也融入兰亭的文化氛围中,感受最高雅的艺术熏陶。</p> <p class="ql-block">最后来到兰亭书法博物馆参观天花板级别的书法展品,书法博物馆建于1988年,依山傍水,里面陈列着中国书法简史,和美籍华人陈亦尧捐献的各种瓷砚收藏,并不定时举办各种书法展览。</p> <p class="ql-block"> 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即书法艺术,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都受到人们的尊崇,有“书圣”之誉。王羲之不仅能精通书法各体,集当时书法之大成,更在于其能自成一家,开创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王派书法。王羲之所写的书法,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等最有名,行书以《快雪时晴帖》《丧乱帖》最出色,草书则以《十七帖》最传神,代表作《兰亭集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是有名的书法作品,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p> <p class="ql-block">竿竿青竹送风凉,淙淙溪流传诗吟。踯躅野郊观书画,行书第一出兰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