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font color="#167efb">2024年7月26-29日,第32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以“悦读齐鲁 书香中国”为主题,在济南市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得空匆匆一逛,2小时购书27册,原价1708.8元,实付951.44元,含80元优惠券,相当于五五折左右。</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经常有老师要求推荐一些书来读。也经常婉拒。每个人读书都会有自己的理由(目的),正如每个人买书,其实也有自己心底深处的缘由。浪费大半天时间,梳理27本书购买由来如下。</font></h5> <h5>[美]森舸澜(Edward Sligerland)著,史国强 译,《无为:早期中国的概念隐喻与精神理想》,东方出版中心,2020年4月第1版。</h5> <h5><font color="#b06fbb">Sligerland采用的是概念隐喻研究方法,依据“涉身现实主义”原理。他的写作目的是系统地描述作为个人的精神理想的无为或“轻松自如”,在战国时期中国人的思想里所起的作用,再现无为充当道家和儒家共同理想的过程,用当代概念隐喻理论来研究古代中国人的思想。<br><br>我们在中国典籍里发现的宗教典型人物,他们之所以被人推崇,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拥有动手的能力,至于他们凭借什么理论为自己的生存方式辩护,这并不是人们所关注的。<br><br>对那些重要的中国思想家来说,真知不是抽象的注视……看透具体的现实,进而从理论上领悟其潜在(也是更真实)的秩序(Order)。相反,真正的“明”(clarity)是照亮我们眼前实实在在的风景,我们凭借“明”穿越其中,因此这种“明”与行动总是紧紧地连在一起的。<br><br>郝大维(David Hall)和安乐哲(Roger Ames)著名的论点:《论语》里的“思”“不应该理解为抽象的推理过程,从根本上说,‘思’要动起来才是,‘思’是一种活动,一定要取得实际结果。”这种认识对我们解释“实践育人”“以劳育人”的意义很有帮助。</font></h5> <h5>丁 钢 著,《中国教育文化的阐释》,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年2月第1版</h5> <h5><font color="#167efb">丁钢是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最早接触是他1990年主编的《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后来买过他的《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究》《中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br><br>“对教育文化的阐释并不在于探寻规律,而是要探求意义,即采用理解的方法,从内心的理解出发去把握历史中教育文化行动的意义。”</font></h5> <h5>陈 锋 等著,《爱与自由:外国十大教育家经典教育理念(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2023年5月第2版</h5> <h5><font color="#ff8a00">关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纽曼、杜威、尼尔、福泽谕吉教育思想的介绍。按理说,有过一些底子的该读原著,但要学一些“教育学科普”的方法,所以可以买。<br>中国的教育问题具有中国特色,但又和人类普遍的教育思索与追求密不可分,乃至有着共同际遇。我们始终在呼唤中国土壤中的教育家,而在国际化教育潮流与趋势日益开阔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以各种方式与姿态迎接着教育行为与教育思维的国际化,中国的教育家也必须以国际化的视野来解决中国问题。源远流长的那些经典教育理念,需要我们共同去消化与吸收,从而在中国土壤中生根发芽。</font></h5> <h5>[美]内尔·诺丁斯 保罗·J.肖尔 著,梁明月 等译,《教育中的直觉》,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年6月第1版</h5> <h5><font color="#39b54a">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诺丁斯关怀理论的奠基之作(之一)。读过她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br>“心灵有自己的逻辑,而理性对此一无所知;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认识这一点。”——布莱士·帕斯卡<br>人的生命在本质上是情感性和精神性的。诺丁斯对人抱有诚挚深刻的情感,以关怀的视角观照每一个普通人的生命全过程,考量人的本质性生存的需要。她想要探究的是人的精神现象及其经由教育而健全发育的过程。</font></h5> <h5>[英]约翰·怀特(John White)著,迟艳杰 译,《教育与工作的目的——对工作和学习的新哲思》,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年11月第1版</h5> <h5><font color="#b06fbb">1996年在北京买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的《再论教育目的》,其中一段介绍深以为然,“教育目的论中的陷阱是教育观念和方法论层次的,深不可测,但跌进去却又不易发现,甚至很容易误认为是踏在希望的坦途上,一旦发现是陷阱时,对学生来说则青春已逝,对教师来说则已误人子弟。”<br>怀特引用英国诗人菲利普·拉金《癞蛤蟆》里的诗句做首章导言,“我为什么要让工作这只癞蛤蟆/蹲踞在我的生活上?/难道不能用智慧做叉子/把这个家伙扒拉走吗?”<br><br>今天思考教育,尤其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尤其是站在劳动教育的视野上,“工作”是个需要好好琢磨的概念,它有太多的“隐喻”。</font></h5> <h5>[美]劳拉·E.伯克 著,陈会昌 译,《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第7版)》,《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青年到老年(第7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第1版</h5> <h5><font color="#167efb">16开本,近92万字,987页,258元,这样的大部头平时是不会买的。但今天半价,而且从“以劳育人”的角度来看,下步要探讨劳动课程实施,尤其是上好劳动课的问题,需要一些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做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于是就“贪图便宜”了。</font></h5> <h5>曾纪鑫 著,《千古大变局》,九州出版社,2023年4月第1版</h5> <h5><font color="#ff8a00">封面用了一张晚年李鸿章的照片,因为一趟未能成行的再访安徽的遗憾,于是第一印象就想入手了。<br>但其实,从多年前读《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开始,对历史、格局、人、群体便有一些兴趣,近年来多次尝试解读近十几年来中国教育的整体变革,力图解读教育政策的底层逻辑,于是开始留意这些或超级宏观,或极致微观的诸多解读,包括马勇的解读,包括郭嵩焘全集……有些事情,跳出事外皆不成事儿,甚或可能是截然相反的事儿。</font></h5> <h5>鲍鹏山 著,《好的教育》,东方出版中心,2022年1月第1版</h5> <h5><font color="#39b54a">不认识鲍鹏山。但这个书名吸引了我。究竟怎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或许这是个众口难辨的话题。但封底上有三句话,“本书是回望之作,回望教育曾有过的优美形式与高尚内容”“本书是失望之作,失望于今日教育之价值迷失与机械方式”“本书是眺望之作,眺望中国教育工作者的愿力才华与中国教育的未来”,然后买了。<br>鲍曾说,“历史学的困境其实不在我们是否了解历史,而在我们是否了解现实,了解现实的需求——历史学其实是当代学;我们首先得知道当代世界需要什么,然后,才能确定历史学的意义以及进入历史的目的。如同我们进入库房,你得知道你要找什么,然后你才能找到什么。”以为然。</font></h5> <h5>朱 偰 著,《玄奘西游记》,九州出版社,2023年3月第1版</h5> <h5><font color="#b06fbb">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朱偰先生1955年所著,掩盖于《西游记》神话背后的真实历史究竟是怎样的?“一带一路”需要的诸多基本观念,不太可能构筑在神话传说“战无不胜”的自嗨中,真实的历史应该更有启发意义。所以,想看真的“玄奘”。</font></h5> <h5>[美]R.布鲁斯·威廉姆斯 著,谭文明 译,《合作学习有讲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年1月第1版</h5> <h5><font color="#167efb">架子上摆了两本威廉姆斯的书,另一本是《高阶思维培养有门道》,很“中国化”的命名方式,平常对这类命名思维一直喜欢不起来。买《合作学习有讲究》的原因,一个是现在的劳动课程,最需要体现的就是“合作学习”,另外一个原因,30多年前王坦老师讲《教学论》,介绍过他自己硕士研究生的论文专题“合作学习”,后来还曾把相关联的合作掌握学习代表人物嘎斯基请来连上几节课,嘎斯基的讲义当年是老师复印了发给我们的。当年没学好,今天用得到的,得补课,所以看看这些年来泡在中国的威廉姆斯怎么讲“合作学习”。</font></h5> <h5>彭正梅 彭韬 主编,《捍卫教育自身逻辑:迪特里希·本纳在华作品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年11月第1版</h5> <h5><font color="#ff8a00">首先,从华师大尤其是李政涛教授那里,听到过多次本纳的名字;<br>然后,“捍卫教育自身逻辑”这个提法吸引了我,或者不如直接说是唤起了我的共鸣。在人教社摊位前浏览时,面前是教育基本理论的架子,上面有《学校管理学》《教育管理学》等等,有个小伙子陪着女朋友也在看,小伙子说,要看看教育管理么?女生撇嘴,没啥看头,净空话套话……这就是今天中国教育管理、学校管理理论研究的现状吧。所以还是回到“教育自身逻辑”来听些读些“人话”比较好。<br>小伙子应该不是学教育的。小姑娘学教育,以后发展应该不错。</font></h5> <h5>庞余亮 著,《小先生》,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6月第1版</h5> <h5><font color="#39b54a">不认识作者,从没听说过。搜了一下,是个散文家,介绍里说毕飞宇、韩少功等名家对其文章赞誉有加。我对这种用别人来“托举”自己的介绍挺无语的。<br>不过这是今天进馆后买的第一本书,“小先生”这个名字吸引了我。作者16岁上师范,18岁毕业,乡村学校教学多年,被学生喊作“小先生”,这是带有个人自述色彩的散文记事,这样的积累与“研究”是我这些年鼓励老师们多多尝试的。<br>以后可能会用这本书和这个人做例子。</font></h5> <h5>[德]赫尔曼·黑塞 著,杨玉功 译,《悉达多》,商务印书馆,2023年10月第1版</h5> <h5><font color="#ff8a00">我不知道“悉达多”,停下脚步的原因是“黑塞”,一本小书(中篇),网搜才知道这是一百年前出版的小说,在黑塞眼中(笔下),悉达多或许就是佛陀,是由一个人的旅程,思考和展示关于生命、生活的领悟,有点像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且读。</font></h5> <h5>[英]格雷厄姆·格林 著,傅惟慈 译,《寻找一个角色》,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9月第1版</h5> <h5><font color="#b06fbb">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关于写作的随笔集,由两部旅行日记组成的一本小书——我想学学旅行与写作,所以买了。<br>还有也是书名,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可能都在寻找自己的“一个角色”,找得到找不到,有什么区别呢?<br>格林说,“我一生中丢弃的东西比保留的多多了,但我注意到的一点是,事情发生的那一刻才最有创造的乐趣。”</font></h5> <h5>[英]马丁·艾米斯 著,盛 韵 等译,《与陈词滥调一战》,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4月第1版</h5> <h5><font color="#167efb">英国作家马丁·艾米斯文学评论集——当作家易,当评论家难。正如,上课没有什么难的,评课,往往艰难。跨领域借鉴吧,学学艾米斯如何“评论”,虽然一直强调说自己不“评”课,每次发言讲的都是听课过程中师生带来的、引起的我自己内心深处的触动。<br>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这是努力的方向。</font></h5> <h5>[美]斯科特·雷诺兹·尼尔森 著,黄芳萍 译,《小麦战争:谷物如何重塑世界霸权》,中译出版社,2023年11月第1版</h5> <h5><font color="#39b54a">买这本书的理由就是为“蝴蝶效应”再找一份注解——我们往往意识不到,生活中最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一些“小事情”,影响到的“宏观”之巨,却是我们最承受不起的——抓眼前的重点,放眼前之不急,奔向的远方往往是陷阱。<br>最近几年这类书不少,但真正引起重视的不多。人们喜欢将一切的荣耀归于临门一脚的一蹴而就者,少有关注底层沉默的奠基者。“从娃娃抓起”是所有人“抓完就忘”的借口。</font></h5> <h5>[法]帕斯卡尔 著,何兆武 译,《思想录:论宗教和其他主题的思想》,商务印书馆,1985年5月第1版</h5> <h5><font color="#ff8a00">自称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之后,对帕斯卡尔的接纳便多了许多。商务印书馆的很多经典书,没有过份涨价,但平时也基本不舍得买。借此半价之机,买来几本。“地球上有草;我们看见了这些草。”帕斯卡尔说。<br>翻译者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是我很早就翻过用过的书之一。</font></h5> <h5>[德]尼采 著,李超杰 译,《偶像的黄昏——或怎样用锤子从事哲学》,商务印书馆,2013年11月第1版</h5> <h5><font color="#b06fbb">尼采的书读过一些,只是翻阅,且做思考养料。最早动心是“偶像”和“黄昏”两个词,“世上偶像多于现实”,尼采说这是他用来看(听)这个世界的“恶毒的眼光(耳朵)”,促使收入囊中的是“锤子”——用锤子进行提问。<br>现实中的鸡汤,一直在用锤子警醒老师,告诫大家要善意理解并积极悦纳,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和家长。但真实的现实是,有时候更需要锤子,才可能完成“社会的教育”。<br>不允许“保持沉默”,“必须发出声响”!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font></h5> <h5>[古希腊]柏拉图 著,王太庆 译,《会饮篇》,商务印书馆,2013年1月第1版</h5> <h5><font color="#167efb">对话性质的作品,问世大约2400年了,值得学习的,依旧很多。犹豫是否借“半价”之机收一本《理想国》保存(已有另一版本),心疼钱,最后用半价10块钱89页的《会饮篇》致敬了柏拉图。</font></h5> <h5>[法]笛卡尔 著,王太庆 译,《谈谈方法》,商务印书馆,2000年11月第1版</h5> <h5><font color="#39b54a">翻译者王太庆说,笛卡尔有两个突出特点:敢于除旧,勇于创新。<br>我想看的是关于“方法”的思考。方法问题,仅次于目的。</font></h5> <h5>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诗经(下)雅颂》,中华书局,2015年9月第1版</h5> <h5><font color="#ff8a00">上下册,829页,原价62,装帧设计不错,收藏。</font></h5> <h5>陆永胜 译注,《传习录》,中华书局,2021年11月第1版</h5> <h5><font color="#b06fb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可能与于述胜老师有关,当年很是买了不少宋明理学相关的书,包括对陈来的关注等等,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这些年,年岁渐长,有一丝再深一些琢磨王阳明的冲动,所以《传习录》得先看。</font></h5> <h5>[美]理查德·保罗 等著,李小平 译,《思辨与立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批判性思维工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h5> <h5><font color="#167efb">“变化的世界需要批判式思维,未知的世界需要审辩式思维,复杂的世界需要审慎式思维。”“无论你当下在做什么,你想要什么,也无论你的感受如何,你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你正在做的事情,而思维的品质将决定你未来是富裕还是贫穷、强大还是弱小……”<br>没什么可说的,买吧。</font></h5> <h5>[美]唐纳德·米勒 著,修佳明 译,《你的顾客需要一个好故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第1版</h5> <h5><font color="#39b54a">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黄河文化育人的故事。讲好我们的教育故事。<br>故事的教育价值,没有被真正重视,没有得到好好挖掘。夫人学校一直在努力尝试“故事教育”,买来作参考。<br>米勒是“故事品牌”的CEO,他说,“让我们把顾客的故事摆在我们自己的传说之上,愿我们都能因此获得丰厚的回报。”</font></h5> <h5>赵金星 著,《故事演讲力:商业演讲中的故事策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5月第1版</h5> <h5><font color="#ff8a00">故事是我们共同的语言,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每个角落。“演讲的真正魅力,其实并不在于我们口中迸发的每个字词,而在于这些字词如何在听众的脑海中引发共鸣,激发思考,如何在听众的脑海中组织成有情感、有张力的故事。”赵金星说。</font></h5> <font color="#b06fbb">因为如此,我买了这些书。<br>您会如何选书、买书?</font><div><font color="#b06fbb">您会按照我买这些书的理由买这些书么?</font><div><font color="#b06fbb">我不想知道。</font></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