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的美篇。中兴照相馆

青城景华

<p class="ql-block">文章作者:DM</p> <p class="ql-block">中兴照相馆</p><p class="ql-block"> 提起中兴照相馆,大院的弟兄没几个不知道的。出大院,往东七、八里,过中兴大桥,下坡往北顶多再走六、七十米,紧靠左手边那间古朴的青瓦屋便是。您千万可别小瞧了这家照相馆,要论专业摄影,方圆几十里,就数它的照相技术有点儿名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里的摄影师傅和咱大院的弟兄们的关系也不错,因此无论是照相还是洗相片,大家一般都愿意到这里来。</p><p class="ql-block"> 早先的中兴照相馆,形式上还称得上是比较传统的。一爿临街小屋,里面一分为二,中间有个蓝布帘儿,就地开展业务。别看这门口连个招牌都不挂,但它一点儿也不影响做生意。相反,每逢国家法定假日或是乡亲们赶场,街上人来人往,进进出出,胜似今天的旺铺。我留意过,来此照相的大部分是军人,老乡们极少,大概是因为这一带驻军实在是太多了。别的不说,若要打听某某部队,当地老乡都会随手一指,“那沟坎儿里面全是!” 嗯, 这也不奇怪。那年头,咱这块儿地界属于大三线,是战略大后方,人员物资储备非常充足。需要说明的是,倒不是咱这里的军人特爱臭美,闲着没事儿都去照相玩,这里面有其特殊的原因。这一,是由于大家在近处实在是没有别的地儿可去,想留个标准照几无可选;这二,是部队上的战友们每年分分合合的以及家里面索要照片的事情太多了,所以客观上成就了这家照相馆。</p><p class="ql-block"> 从一般意义上说,私以为这家照相馆在样态上很难定位。因为你即使翻遍了很多教科书也不一定能整明白,这家照相馆在当时的那种历史情况下,到底是属于什么所有制性质。国营?集体?私人?二合一?好像都不是。总的给人印象是,它倒很像是早年公私合营时期留下来的旧产物。读史我们发现,建国初期那几年,以这种方式经营的店铺有好多,各地的街上几乎随处可见。但是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中国大多数地方就很少能见到了。所以,你若初走进这家门店,乍一看经营者就那么寥寥几人,视觉上肯定会觉得新鲜。</p><p class="ql-block"> 迈步走进这家照相馆,好像立刻回到了以前的场景。一进门,一台老式的推拉式相机,披着红布伫立在堂屋稍后的中央。人工绘制的背景,多半是用来烘托现场气氛的。可供选择的布景不多,但手工画出气氛着实不错,画面几可乱真。屋里也不知道有没有电,反正一般时候都不开灯。这大约是由于屋顶上开了一个硕大的天窗,采用自然光,所以室内很明亮。</p><p class="ql-block"> 开始照相了。照相师傅一头钻进蒙着黑红布的机器罩里,一阵噼里啪啦地鼓捣。然后人从布罩子里面钻出来。注意看没有,照相的师傅左手握有一个橡胶气囊,然后他挥动着右手,像兵马司大元帅似的指挥着来照相的顾客,并不断地大声发出指令: “搞巴适一点!” “搞巴适一点!” “砍(看)到、砍(看)到我的手,不得动,不得动哦,” “笑一哈,笑一哈么…… ” “欧,对、对头么,要得!” “噗!”的一下,照相工作随即完成。每到这时,顾客一般会礼貌地起身跟照相师傅扯上几句半半磕磕的四川话: 比如“谢谢师傅啦,薅蒯(好快)欧!” 之类。当然临走时也不会忘了补上那句关键的话: “嘞个,师傅,照片薅久才能取岛(到)?” 那师傅回答也干脆: “没得好久,凉(两)周噻。” 接的也非常及时: “欧,薅(好)吗。”</p><p class="ql-block"> 至于取照片,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怎么说呢?心情上多少有点儿 “膨胀”。这话怎么说?别急,听我慢慢分解。首先,您要和照相馆管事的打好招呼,意思是说,我来取照片了。然后店主人就慢悠悠地端来几个盒子。然后您拿着那张取像证,找您和您那张取像证上贴单对称的那只白色的纸口袋。条件很宽松,但您得亲自翻。到了这种时候,你大可以安下心来,在一只只装满照片的大盒子里,不管是有口袋的,没口袋的,您就悠然地在盒子里仔细地找吧,一定要仔细哦。因为即使翻遍了整个盒子,可能都找不到你自己曾经是憋足了表情照的那张照片。运气好的话,倒是会看到几张你熟悉的人的美照。</p><p class="ql-block"> 自己分,自己拣。这事儿搁现在算不了什么,可那时,挺摩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