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谭乡愁之小楷仙手宋伯雅

萍斋

<p class="ql-block"><b>  谨以此文缅怀我最崇敬的传奇老前辈、抗日老战士、江夏小楷仙手宋伯雅老先生。</b></p> <p class="ql-block"><b>  在我的藏书中,珍藏着一本</b><b style="font-size:18px;">恩师席鍊文题签,由</b><b>我设计封面的一本复印本《宋伯雅书聊斋陈诗》。要想知道这本小楷书法集的来历,得先从两位诗家的贺诗说起。</b></p><p class="ql-block"><b> 金水纪游并序·席鍊文</b></p><p class="ql-block"><b> <u>1993年4月15日与刘凤翔先生及黄绪珍、吴国清、石明仁诸君同赴金口春游,是日为宋伯雅老八十寿辰,因往贺焉。余与凤翔先生同歇宿宋府。</u></b></p><p class="ql-block"><b> 月邀树影上窗纱,剪烛谈心夜煮茶。</b></p><p class="ql-block"><b> 啼得山鸡言未已,村灯正好话桑麻。 </b></p><p class="ql-block"><b> 祝宋伯雅兄八十华诞·刘凤翔</b></p><p class="ql-block"><b> 抗倭忠悃世同钦,始识当年志士心。</b></p><p class="ql-block"><b> 白发盈头犹搦管,青云托足已题襟。</b></p><p class="ql-block"><b> 荣开八秩清明宴,健步千寻江畔岑。</b></p><p class="ql-block"><b> 祝嘏堂前添韵事,邀来墨客尽知音。</b></p><p class="ql-block"><b> 就在这次聚会中,宋老将他用小楷书写的聊斋陈诗拿出来,在座的看后都赞叹不已,叹服宋老以耄耋之龄,能书此蝇头小楷,真有明代大书家文徵明遗风。当时宋老表示,想复印装订成册分赠親朋同好。并请席校长题签、作序,邀我设计封面,这就是此书的成因。</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书籍装帧我本外行。时任职区书画协会的石明仁、黄绪珍两先生都比我在行。但宋老选我是情有所钟的。记得1983年首届县书法学会成立,县委宣传部长毛家武任名誉会长,席校长任会长。宋老和我同为乡镇理事而相识相知。再就是我与宋老的贤嗣宋如铎又是同学、同事、同行的挚友,宋老是视我为忘年知己,我当欣然受命。</b></p><p class="ql-block"><b> 书集装订后,我作了个粗略的统计:全书收录聊斋陈诗223首,加上前言计若七千五百多字。诚如席校长在跋中赞道:数量钜繁,一气呵成,笔力精到,神完意足。此次我为宋老造像,也依声填朝中措一阕·赏读宋伯老小楷书聊斋陈诗:</b></p><p class="ql-block"><b> 宋公小楷写陈诗,文璧雅风追。墨妙清奇舒展,筆精宽博华滋。 波澜笔下,婉和淡逸、圆润珠玑。心得钟王三昧,意求魏晋风姿。 (词林正韵第三部)</b></p><p class="ql-block"><b> 下面我选取宋老的部分作品,让我们细细品赏宋老的小楷艺术。</b></p> <p class="ql-block"><b>  最让人惊叹的是宋老书写的近乎微书前言。所谓微书,是用毛笔书写的直径在3毫米以下的小字。这篇前言正文12行,每行30字,计360字。篇幅188X92毫米。个字直径仅4毫米。这不得不让人叹服,宋老在耄耋之年,不仅视力,腕力尚属奇迹。更令人钦佩的是,字字笔划隽秀挺拔,结字萧散雅逸。这应得力于家学,宋老在所书前言中提到其先祖父是前清岁贡生。所谓岁贡生,明清时,每年或每两三年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成绩优异的秀才(生员)升入国子监就读,也就是说岁贡生相当于现在就读北大、清华的大学生。据宋如铎介绍,宋老上三代都是前清秀才,其太祖、祖父均是岁贡生,且都为官清廉。所以,宋老幼承家学,皆富修养,良好的家学传承,练就了宋老书法扎实的功底。</b></p> <p class="ql-block"><b>  判断书法作品的好坏,关键在于细节。特别是小楷,放大后最見功力。下图这个繁体异字是随机选自从近似微书的前言中。放大至60毫米见方,也就是原字的225倍。放大后的字,仍可看出精彩的笔画和细緻的笔触:笔法的中锋用笔,笔画的起承转合,结构的疏密布局,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宽疏有度、匀密精准!若没有长期临池,心摹手追的研习,是难达如此精神的。</b></p> <p class="ql-block"><b>  明代大书家董其昌云:小字难于宽展而有余,又以萧散古淡为贵,游刃有余地。这应是有明以来写小楷的秘诀。纵观宋老的小楷,笔力遒练圆厚,结体宽博古雅,笔势萧散简静,朴厚清华又見天真焕发。起筆顺锋入纸,落笔稍顿再以中锋行之,横划露锋入钝筆出,提按清晰。足見从钟王颜赵诸名家取法,通篇气韵雅致,拜观后使人赏心悦目。</b></p> <p class="ql-block"><b>  宋老将聊斋陈诗书写成册,以独特的书法语言,将诗歌与书法完美的结合起来。所书小楷可见圆润、自然,平淡、天真的气息。其温润而不柔弱,质朴绝无腻滞,宽博兼得萧散,华滋并非俗艳。行笔不事雕凿,结字不饰滑巧,表现出朴素简静、中正平和、淡逸率真的审美情趣。这不正是老庄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吗?足见达到了大朴不雕的艺术境界。故此,我以为宋老的小楷书法可算是仙手所为!为我们后辈留下的,是珍贵的墨宝!</b></p> <p class="ql-block"><b>  我时常想,宋老为何偏爱聊斋陈诗?通过反复赏读品研,结合宋老负重的人生经历,我似乎探到一颗滚烫的抗日老战士的赤诚之心。年少从军,受业于中国劈刺大王曹玉成,苦练军事技能。抗战期间,宋老被国民革命军32军军长、二十集团军总司令商震上将挑选当贴身卫士排长,一次,宋老随商震乘坐的装甲指挥车作战,在漳河大桥无法过桥,宋老果断弃车,冒着机枪掃射,护卫商震冲过大桥到达安全地带。"捉狐谢鬼都无惧,想见平生意气豪。(捉狐射鬼·《诗篇名,下同》),我想宋老写到此处,抗日烽火的往事历历在目,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溢于心;膺肉区区何足惜,多情还肯殉身来(连城),玉碎花残一瞬中(伏狐),偏是人间无字碑(嘉平公子)这定会勾起宋老对昔日在抗日战场上舍身取义的战友的思念;待到秋风联捷报,乃翁眶泪料应收(曾友干)。这种热泪是抗战胜利的喜极之泪,这只有親身经历过抗战的军人感受才更加深刻。借古贤诗句,浇心中块垒。我想,这或许是宋老对聊斋陈诗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吧!</b></p> <p class="ql-block"><b>  宋老小楷后是恩师席練文的跋文。席鍊老一手清·何子贞融入篆隶笔意的小行楷,也为书法集增色添彩。当初宋老是请席老写篇序言的,但席老认定不可占前喧宾夺主。可见老一辈的谦逊风骨是永远值得我们后辈学习遵崇的。</b></p> <p class="ql-block"><b>  我了解的宋老,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b></p><p class="ql-block"><b> 宋伯雅(1913---2006)祖籍河北邯郸大名县。出身在晚清三代书香家庭。1931年投奔已在军中任教的叔父宋乃煊,参加东北军。就学于东北讲武堂,师从号称中国劈刺大王的曹玉成学习劈刺技术。次年入商震北平河北军事政治学校。因成绩优异获奖,得商震签名的铜尺一副,上刻“淬厉忠勇努力奋斗,发扬技术为国争光"。其时蒋介石下令将该校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北平分校"。学生归黄浦军校学籍,宋伯雅属黄浦七期。毕业后被国民革命军第32军军长、20集团军总司令商震挑选,任卫士排长,连长,军事地图员,成为商震的贴身警卫。追随商震参加抗战。1940年商震受命作为中国代表团参加开罗会议。宋伯雅调黄浦军校二分校,又成为分校劈刺教导主任曹玉成的助理,任上尉技术助教。为国共两党培训军事人才。后二分校由武汉迁至湖南武岗,宋伯雅将河北老家亲人迁到武岗安家。抗战胜利后,1946年二分校奉命裁撤,宋家隨军校转移,后在金水闸安家。宋伯雅退役,赴南京中央训练团铁路训练班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平汉铁路局信阳材料所。1949年解放军南下,信阳材料所撤到武汉,他参加了地下党秘密护路活动,迎接解放。解放后,在武汉参加军官解放训练班,交待历史向题。结论是历史问题交待清楚,不予追究。因当时军管不宜在铁路部门留用。辞退后回金水闸,先后在工商联,食品所工作。在历次运动中也曾受到不公正待遇,终得平反。后在金口食品所退休。2005年宋伯雅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为抗日老战士颁发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金质纪念章。为宋伯雅的政治生命划上圆满的句号!同年宋伯雅不顾九十髙龄,滿怀激情,参加筹办江夏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书法展。不幸因车祸于次年仙逝。</b></p><p class="ql-block"><b> 我为宋老的罹难深表哀悼和惋惜,也会永远缅怀这位文武全才的革命老前辈!</b></p> <p class="ql-block"><b>  最后,有必要简介一下宋老人生中的两位贵人。</b></p><p class="ql-block"><b> 第一位是曹玉成中将。曹玉成(1892---1967)吉林永吉县人。早年留学日本士官学。后就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专攻劈刺术,曾因比拼劈刺战胜日本教官,被誉称中国劈刺大王。连蒋介石从不敢直呼其名,尊称曹老师。后一直在全国各军校任教。张学良、马本斋、吕正操都是他的学生,宋老先是有幸成其门生,后在黄浦二分校执教又成其技术助教。抗战胜利后,二分校裁撤,曹玉成调陈明仁、程潜部,授中将衔。1949年参加长沙起义。解放后历任华北、北京市参事,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62年任吉林省政府参事,省政协委员。历次政治运动都受到周总理保护。1967年病逝,安葬在吉林长春第九烈士陵园。曹宋两家有通世之好,现曹将军的孙女、山西焦煤集团麻地湾煤业公司董事曹殷龿与宋老的贤嗣宋如铎,两家过从甚蜜,算得上是将门之后的世纪佳话。</b></p><p class="ql-block"><b> 第二位是商震上将。商震(1888--1978)河北大名县人。五岁丧父,家境贫寒,凭着顽强的拼博精神,从事革命活动。在任32军军长、20集团军总司令时,宋伯雅有幸被选为商总司令贴身卫士。抗战期间,指挥所部转战冀、豫、赣、湘等省,先后参加平汉铁路、津浦铁路北段作战、徐州会战、武汉保卫战等。1940年调任国民政府军委办公厅主任,1945年任盟国管制委员会中国代表兼驻日军事代表团团长。是民国时期少有的在军事、政治、外交上都有突出表现的人物。1949年拒绝老蒋入台邀请,辞职留居日本。1974、75年两度回国访问,受到周恩来、朱德、叶剑英親自接见。欲回国定居,但因故未成行。1978年病逝于东京,归葬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邓小平接见其家属,圆了商震落叶归根的遗愿。</b></p><p class="ql-block"><b> 两位名垂青史的抗日爱国将领的人格魅力和革命信仰,对宋老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他们坚韧不拔的抗战精神,臻于完美的行为风格,体现在宋老的书法上,正是启迪宋老钟情传统文化,弘扬书法艺术的动力!</b></p><p class="ql-block"><b> 本文编写中,承宋如铎先生提供大量资料,在此深表谢意!!!</b></p> <p class="ql-block"><b>  公元2024年7月岁次甲辰季夏大暑 </b></p><p class="ql-block"><b> 后学吴国清於古沙羡八分山麓寓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