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滑稽戏,被上海人称之“让人开心的艺术”。它发源于上海本地,是由清末民初诞生的一种演出新载体“新剧”(亦称之为“文明戏”)演变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它是一种专演喜剧和闹剧的剧种,除本地盛行外,在江、浙一带也很流行,赢得了一大批忠实的拥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 解放之前,上海的滑稽剧团和班社兴旺发达,非常活跃,但聚散无常,以致具体数字无法统计。到上海解放以后,1949年11月1日上海滑稽戏剧改进会开始成立,上海的滑稽戏事业由此走向正规化。通过戏曲研究班的学习,滑稽界的编剧和演员提高了政治素养和艺术修养,实现了从旧社会艺人到新社会文艺工作者的脱变。通过“戏改”(改人、改戏、改制),演出开始规范有序,剧团发展与时俱进。至1958年上级主管部门又对该业进行了整顿、调整,将上海原有的新艺、合作、蜜蜂、艺峰、大公、大众、八联、百花、玫瑰、海燕10家滑稽剧团,最终合并成蜜蜂、大公、大众、海燕4家滑稽剧团,使滑稽界的面貌焕然一新,演艺事业开始欣欣向荣,创作演出了《三毛学生意》、《七十二家房客》、《女理发师》、《糊涂爷娘》等一批优秀剧目。1960年,原属静安区领导的蜜蜂滑稽剧团并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成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滑稽剧团,进一步加强了艺术力量,汲取了话剧的一些营养,创作演出了《满园春色》等一大批好剧,演艺水平也有了新的飞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 滑稽戏,是上海文化的一种代表,也是海派文化的一种典型。这种土生土长、人文气息浓郁的上海滑稽戏,具有故事情节滑稽、各地方言荟萃、肢体语言夸张、“九腔十八调”兼容等艺术特点。剧目素以嬉笑怒骂之中透出人生之甜酸苦辣,在笑声里倾注耐人寻味的各种社会体验。滑稽戏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成为中国戏剧中的喜闻乐见的一朵奇葩。</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新艺滑稽剧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49年12月9日朱文甫(即筱乐弟)、朱翔飞创办的新艺滑稽剧团成立,先后参加的主要演员有筱咪咪、龚一飞、张醉地、田丽丽、大娃娃等。新艺滑稽剧团致力于挖掘和发扬滑稽艺术的新风貌。新艺剧团也按戏改的要求进行了剧本制和导演制的改革,并于1954年上演了滑稽戏《板板六十四》。50年代末,新艺滑稽剧团和艺锋滑稽剧团先后并入蜜蜂滑稽剧团。1960年4月,以民间职业剧团蜜蜂滑稽剧团为主,包括先前并入蜜蜂滑稽剧团的新艺、艺锋两家滑稽剧团的部分成员,纳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建制,建立了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滑稽剧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看错人头》 </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高原编剧,映辉导演,朱翔飞、吕笑峰、王自迷、樊兰君、王麟、谭岱、张丽华、阮敏心、王云珠、朱熹鹏主演,新艺滑稽戏团1953年2月13日起演出于高乐剧院(南京西路4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流浪子》 </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张冲改编,高原导演,由王嫱、王雪艳、伍赛文、裴灼灼、筱乐弟、张冲、谢讽声主演,由新艺滑稽剧团1953年9月起演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丈姆娘》 </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陈映辉编剧,方觉非导演,由王嫱、伍赛文、樊兰君、裴灼灼、筱乐弟、张冲、谢讽声、谭岱、阮敏心主演,由新艺滑稽剧团演出于国际大戏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合作滑稽剧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上海刚解放,滑稽界程笑飞、小刘春山、俞祥明三人携手,自称“阵头雨”(程、刘、俞三人的谐音),在电台上拥有大量听众。而人称“四大天王”的杨华生、张樵侬、笑嘻嘻、沈一乐四人也别出心裁,在电台与“阵头雨”竞技。1950年春节前,经张樵侬、俞祥明搭桥,“阵头雨”与“四大天王”7人合作,强强联手,成立了上海合作滑稽剧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0年2月23日,合作滑稽剧团在西藏中路天宫剧场首演大型滑稽戏《活菩萨》。编剧能手张恂子受邀,把莫里哀的剧作《伪君子》改编成滑稽戏。参照当时文明戏的写法,最初形成一张幕表,写明情节和出场人物,没有固定的台词,具体的台词由演员在台上即兴创作。同时,他们又聘请文明戏旦角王霞云以及从北京请来绿杨(杨华生之妹)前来加盟,并邀请了高乐歌场的歌舞演员嫩娘等增强阵容。剧团没有固定的编剧、导演、舞美设计;不设团长,由张一亭任演出者,实际上是7名主要演员的经纪人。《活菩萨》首演后,连演一年九个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此外,合作滑稽剧团还排演了歌颂工人们支持厂长在解放前夕与特务作斗争的护厂戏《欢天喜地》,约演了3个月。1951年,剧团在演出的同时,应私营中国五彩电影实验公司之邀,请沈默编剧、郑小秋、韩义导演,与京剧演员谢兰玉、电影演员石茵一起拍摄了由独脚戏《调查户口》、《开无线电》、《大阳伞拔牙》等串联而成的滑稽影片(黑白)《七十二家房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合作滑稽剧团于1952年2月解散。</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活菩萨》 </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张恂子编剧,应云卫导演,由杨华生、笑嘻嘻、俞祥明、小刘春山、嫩娘、张樵侬、绿杨、程笑飞、沈一乐、张一亭等出演,合作滑稽剧团1950年2月17日起演出于天宫剧场(西藏中路)。1950年10月2日,文化局局长夏衍为该剧题词:</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活菩萨》这个剧本能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证明了地方戏改革的前途远大。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这也还是一个起点而已。在人民的上海,观众的进步是不容忽视的,只有更好的学习政治,提高文化,才能更有效地为人民服务”。</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剧团将夏衍的这个题词收进了演出说明书。《活菩萨》由张恂子根据莫里哀《伪君子》编写幕表,以后大公滑稽剧团等搬演甚多。大公滑稽剧团在《活菩萨》演出一段时间以后,聘请应云卫重新执导,是滑稽戏从幕表制向导演制过渡的开端。</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蜜蜂滑稽剧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0年,在位于上海南京东路西藏路口的红宝剧场里,一部关于惩处汉奸的滑稽戏《红姑娘》热演,当红演员姚慕双、周柏春领衔主演。同年,“姚周”创建了“蜜蜂滑稽剧团”,成为上海滑稽剧团前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8年,蜜蜂滑稽剧团根据上海五味斋饭店优秀服务员、市劳模桑钟培的先进事迹集体创作的《满园春色》正式上演后,社会反响甚好。</span><b style="font-size:15px;">1963年6月25日《满园春色》进北京中南海演出,全体演员和工作人员受到国务院副总理陈毅、李先念、代理秘长书周荣鑫的亲切接见与合影留念。</b><span style="font-size:15px;">此外,蜜蜂滑稽剧团主演的《小儿科》、《老帐房》、《不夜的村庄》等现代剧目,当时在社会上也受到好评和鼓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蜜蜂滑稽剧团团名由姚慕双、周柏春创立,寓意“团结、合作、勤劳、酿蜜、讽刺”。1958年,新艺、艺锋两家滑稽剧团并入。不久,蜜蜂滑稽剧团又吸收“塔王”袁一灵和“幽默滑稽”朱翔飞加盟,后被戏剧大师黄佐临吸收进上海人民艺术剧院。1960年4月,以民间职业剧团——蜜蜂滑稽剧团为主,包括前已并入“蜜蜂”的艺锋、新艺两家滑稽剧团的部分成员,纳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建制,建立了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滑稽剧团。1987年后更名为上海滑稽剧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老账房》 </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剧作者朱济苍、张开程编剧,孙旭兴、高原导演,由姚慕双、周柏春、筱咪咪、吴双艺、童双春、唐茜娜主演,蜜蜂滑稽剧团演出于上海红宝剧场(南京西路4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闹新房》 </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朱济苍、张开程编剧,陈鹏导演,由筱咪咪、姚慕双、童双春、周柏春、吴双艺、王双庆、翁双杰、何双龙、李双全、伏双虎等出演,蜜蜂滑稽剧团1952年12月13日起演出于上海红宝剧场(南京西路4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全家福》 </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济苍编剧,司徒导演,由童双春、姚慕双、周柏春、吴双艺、王双庆、翁双杰等出演,蜜蜂滑稽剧团1953年10月6日起演出于上海红宝剧场(南京西路4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讨人欢喜》 </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济苍编剧、高原导演,由周柏春、姚慕双、筱咪咪、王双庆、童双春、吴双艺、王双庆、翁双杰等出演,蜜蜂滑稽剧团1953年10月30日起演出于上海红宝剧场(南京西路4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西望长安》 老舍作剧 </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孙旭导演,姚恭双、周柏春、筱咪味、童双春、王双庆、翁双杰、吴双艺主演。蜜蜂滑稽剧团1956年6月30日起演出于新光剧场。</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戏单里的插图请画家叶浅予创作而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艺峰滑稽剧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由滑稽界杨笑峰、袁一灵发起,唐笑飞、包一飞、任咪咪、管无灵、林燕玉、吴媚媚等人参与的艺锋滑稽剧团于1951年6月成立。杨笑峰、林燕玉先后担任该团团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杨笑峰(1918—1994),江苏常州人。因兼营饭店、戏馆、民间电台等商业,每每为资本筹划,沪语为“别头寸”,故绰号称作“头寸滑稽”。其师承鲍乐乐,先后参加过“笑笑”、“五福”、“联合”、“艺锋”等滑稽剧团。其嗓子沙哑,并不擅唱,以方言而著称,常州、无锡、宁波、苏北、山东等“乡谈”说得十分流畅,其扮演的各类角色非常投入,正、反角色均能演得入木三分。 其最受观众欢迎的滑稽戏是《红灯花轿》,久演不衰,连满多年。 杨系“电台滑稽”起家,曾与笑嘻嘻、黄笑飞、孟晋、袁一灵等合作过。尤以与袁搭档时间最长,任上手。当袁 “翻场”唱《金铃塔》时,杨为袁操琴。杨还擅于为滑稽戏作词,笔名英子。1946年5月编辑发行了《滑稽戏考》一书,内以滑稽唱段为主,由文美印书馆印刷发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袁一灵,原名袁国良。祖籍江苏,生于上海。1935年参加文明戏团体癸酉社学艺。翌年师从滑稽艺人赵希希,先后与沈一呆、杨笑峰等搭档唱独脚戏。其说、学、做、唱俱佳,尤擅唱,有“唱派滑稽”之称。以唱为主的代表曲目有《金铃塔》、《春到人间》、《浦东说书》等。尤其是《金铃塔》,在唱念中融合了“快口”、“绕口”技巧,咬字清楚,发音准确,舌如鼓簧,语似连珠,一气呵成,游刃有余,被同行誉为“绝活”,流传至今不衰。在以说和做为主的《调查户口》中,袁饰一旧上海市井小贩,在对反动警察的戏耍嘲弄中也表现出他的“快口”技巧,即刻划了人物能言善辩的职业特点,显示出他超强的表演天赋。1942年参加了江笑笑、鲍乐乐组织的笑笑剧团,演出过《火烧豆腐店》、《瞎子借雨伞》、《大闹明伦堂》等剧目。1951年与杨笑峰等人组建了艺锋滑稽剧团,为该团“六块头牌”之一。1959年艺峰并入蜜蜂滑稽剧团,不久,即纳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建制。1980年后,开始与荧屏结缘,他主演的喜剧电视片《颠倒主仆》获法国巴黎第一届华语影视"雄狮奖"三等奖。美国著名喜剧专家鲍勃·霍甫非常欣赏他的表演才华,特邀合拍喜剧片《通向中国之路》。</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痴心梦想》 </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澄清编剧,吕言导演,由包一飞、任咪咪、袁一灵、杨笑峰、管无灵主演,艺锋滑稽剧团1954年2月23日起演出于大华大戏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大公滑稽剧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公滑稽剧团 1952年2月建立。杨华生任团长。主要演员杨华生、张樵侬、笑嘻嘻、沈一乐、绿杨、张利音等。1958年剧团整顿后,由笑嘻嘻任团长兼艺委会主任。编剧楼雨宸、导演殷汛。建团以来创作、改编、整理、移植演出的主要剧目有,1955年根据闽剧《炼印》改编的滑稽戏《苏州两公差》;1956年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滑稽戏《阿Q正传》;1958年上演了由杨华生、张樵侬、笑嘻嘻、沈一乐四人集体创作的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1962年又首演了滑稽戏《糊涂爷娘》,以及包括《欢天喜地》、《活捉》、《王老板》、《一贯害人道》、《拉郎配》、《样样管》、《喜上加喜》、《电闪雷鸣》等。</span><b style="font-size:15px;">其中《样样管》被选为上海解放10周年十大优秀剧目之一。</b><span style="font-size:15px;">剧团先后于1958年和1962年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巡回演出,足迹遍及北京、沈阳、长春、吉林、哈尔滨、武汉、长沙、南昌、株州、广州等十几个省市,较成功地向南北各地群众介绍了江南滑稽剧种。剧团成立初期为民间职业剧团,集体所有制。1958年交南市区管理,仍为集体所有制。经济收益较高,是当时区剧团中经济状况最好的剧团之一。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更名为工农兵喜剧团,1972年宣布解散。</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苏州二公差》 </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殷讯导演,由杨华生、张樵侬、笑嘻嘻、沈一乐、绿杨、张一亭、张利音、红榴主演,大公滑稽剧团1950年演出于上海国泰剧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苏州二公差》 </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集体整理,阿盤导演,由张幻尔、张幻梦、方笑笑、叶霞贞、邬丹萍、范丽娜主演,苏州市星艺剧团1955年11月演出于国际大戏院(国际饭店东首)。</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城隍庙》 </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韩义编导,杨华生、张樵侬、笑嘻嘻、沈一乐、张一亨、徐笑林、绿杨、何凤、红榴、丹琳主演,大公滑稽剧团1953年3月起演出于嵩山大戏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活提》 </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团长杨华生,副团长张一亭,编剧韩义、冯骥韩,导演韩义,由杨华生、张樵侬、笑嘻嘻、沈一乐、绿杨、张一亭、张利音、徐笑林、红榴、丹琳、何凤主演,大公滑稽剧团1955年演出于嵩山大戏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阿Q正传》 鲁迅原著 </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南薇改编,由南薇、殷汛导演,主演杨华生、张利音、张樵侬、沈一乐、张一亭、笑嘻嘻、绿杨、李青等,大公滑稽剧剧1956年演出于群众剧场。</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该滑稽戏造型设计为著名画家张乐平先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拉郎配》 </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杨耀华、阿娥改编,南薇导演,由张利音、李青、张一亭、红榴、筱声咪、张樵侬、沈一乐、杨华生、笑嘻嘻、绿杨等出演,大公滑稽剧团1959年演出于光华戏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七十二家房客》 系由独脚戏传统作品整理而成。江笑笑、刘春山、陆希希、陆奇奇等人,最早在滑稽唱词中接触这一题材,勾勒出最初的二房东的蛮横形象。以后朱翔飞又编演了独脚戏小段《七十二家房客》,加上姚慕双、周柏春又在前人基础上加以扩大、丰富,最后由杨华生、张樵侬、笑嘻嘻、沈一乐四人改编,发展成为大戏。该剧由杨茵、陆群导演,杨华生、沈一乐、笑嘻嘻、绿杨、张樵侬、筱声咪、张利音、李青等主演,大公滑稽剧团于1959年首次演出。1963年珠江电影厂和香港鸿图影业公司联合摄成电影《七十二家房客》。</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据画家戴敦邦回忆,此《七十二家房客》戏单封面画是他当时受乐小英之托,由他参照张乐平《三毛流浪记》中的一幅构图创作而成的。</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样样管》 由剧团重点创作小组根据电影《钢人铁马》改编,殷汛导演,主要演员有杨华生、笑嘻嘻、张樵农、绿杨、沈一乐、张利音等,大公滑稽剧团演出于光华戏院(延安中路成都路口)。</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这部戏曾参加1959年上海市戏剧会演,被评为上海解放10周年十大优秀剧目之一。</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据《“戏”上加喜——喜剧(滑稽戏)戏单收藏文献展》介绍:该剧1959年首演于大同戏院,后移师文艺会堂续演。</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1959年4月2日至5日,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召开间隙,毛泽东主席也观摩了《样样管》,虽因公务仅看了一场半即匆匆离席,这应是毛泽东生前唯一看过的上海滑稽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糊塗爷娘》 </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现代讽剌大喜剧),由叶一青(执笔)、笑嘻嘻、绿杨编剧,殷讯导演,杨华生、笑嘻嘻、张樵侬、绿杨、沈一乐、张利音、筱声咪主演。1962年上海市大公滑稽剧团首演。</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1963年上海海燕电影厂拍摄成电影,易名《如此爹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大众滑稽剧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大众滑稽剧团成立于1952年春节,属虹口区文化局领导。它是从原合作滑稽剧团分立出来,也按照戏改的要求建立了剧本制和导演制。程笑飞、小刘春山先后担任团长。1955年范哈哈出任团长。先后加入的主要艺术人员有:演员程笑飞、小刘春山、俞祥明、文彬彬、范哈哈、张冶儿、嫩娘、刘侠声等;编剧朱济苍、蔡伋、金慧声等;导演孙旭、商周等。剧团前期剧目以发挥程笑飞、小刘春山的特色为主,重“唱”,如《游码头》、《三个新郎》等。在程笑飞、小刘春山离团后,剧目以发挥文彬彬、范哈哈的专长为主,重“做”,如范哈哈任团长后,次年即创作整理《三毛学生意》,在虹口大戏院首演后,受到同行和观众广泛好评。在剧本整理和表演方面都达到了当时最好水平,影响很大。</span><b style="font-size:15px;">1957年该团进京汇报演出,轰动首都文艺界,受到周扬、田汉等宴请。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曾两次赴剧场看戏,并与全体演职员合影留念。</b><span style="font-size:15px;">1958年由黄佐临执导,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同名电影《三毛学生意》。“文化大革命”初期,曾改称“东方红喜剧团”,1971年剧团解散。</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遊码头》 </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马赛编导,由程笑飞、小刘春山、俞祥明、文彬彬、范哈哈、张冶儿、嫩娘等主演,大众滑稽剧团1952年演出于上海天宫剧场(西藏中路355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老娘舅》 </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采伋、济苍编导,由程笑飞、小刘春山、俞祥明、文彬彬、范哈哈、张冶儿、嫩娘等主演,大众滑稽剧团1953年1月起演出于上海天宫剧场(西藏中路355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女婿大官人》 </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采伋、高原编剧,阿蒙导演,由程笑飞、小刘春山、俞祥明、文彬彬、范哈哈、张冶儿、嫩娘等主演,大众滑稽剧团1953年5月5日起演出于上海天宫剧场(西藏中路355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有奖储蓄》 </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济苍、金陵编剧,高源导演,由程笑飞、小刘春山、俞祥明、文彬彬、范哈哈、张冶儿、嫩娘等主演,大众滑稽剧团1953年7月14日起演出于上海天宫剧场(西藏中路355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老前辈》 </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济苍编剧,田驰导演,由程笑飞、小刘春山、俞祥明、文彬彬、范哈哈、张冶儿、嫩娘等主演,大众滑稽剧团1958年演出于上海天宫剧场(西藏中路355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三毛学生意》 </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范哈哈编剧,祖模导演,主要演员有俞祥明、文彬彬、范哈哈、嫩娘等,大众滑稽剧团1957年10月1日起演出于虹口戏院(乍浦路海宁路)。</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1958年,由上海天马电影厂摄成同名影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上海市大众滑稽剧团巡回演出》节目单 </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①《三毛学生意》、②《大闹洞房》、③《济公传》、④《跑马头》</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八联滑稽剧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解放后50年代初,谢讽声等与其他七班滑稽班子组成八联滑稽剧团,以演大型滑稽戏为主。主要演员有谢讽声、陈家声、刘福生、吴湘平等。谢讽声(1923—2004)早年拜范哈哈为师,并参加范哈哈的蓬莱什锦歌剧团。同时,曾随南方什锦歌剧团的徐琴艳学艺。后参加过“爱新社女子四簧班”和表演滑稽京戏的“新声社”等。较长时间与王凤来拼档演出滑稽京戏和独脚戏。1949年后,先后参加金龙骨滑稽团、合众滑稽剧团、新华滑稽剧团、石家庄市话剧团、八联滑稽剧团等,演过《二百五小传》、《济公活佛》等滑稽戏。代表作有《滑稽“追韩信”》,与王笑能配合默契,既有京剧“原版”风味,又是滑稽突梯,诙谐百出。1957年,刘福生(1934—2023)任八联滑稽剧团团长。1958年底八联滑稽剧团解散。1960年,刘福生加入大公滑稽剧团,任副团长兼演员,后又拜杨华生为师,先后主演过《姜喜喜》《电闪雷鸣》等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世纪90年代初,谢讽声将《滑稽“追韩信”》传授给钱程等人,成为一个比较优秀的保留曲目。</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人来疯》 </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啸桐编剧,金陵导演,由谢讽声、陈家琪、刘福生、吴湘平主演,八联滑稽剧团演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百花滑稽剧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百花滑稽剧团成立于1953年1月,由程笑亭、田丽丽任正副团长。成员有赵异峰、田驰、盛呆呆等。演出剧目有《小山东到上海》、《小山东到上海续集》、《野人头》、《白面孔》等。1955年程笑亭因故离团后,田丽丽继任团长,相继演出大型滑稽戏《戏迷姑娘》、《王金龙与祝英台》、《小九妹》等,成为沪上滑稽剧团中唯一女主角挂头牌的剧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程笑亭,原名程文新(1908—1961),上海人。1928年后随好友刘春山,韩兰根演独脚戏,后与管无灵合作,1927年起在上海大世界、永安公司天韵楼表演独脚戏,自称“零头戏”。因其节目迎合时尚,又风度潇洒,故有“摩登滑稽”之称。1941年参加滑稽戏《一碗饭》演出,扮次要角色,开始以其“冷面”特点引起人们注意。次年后与裴扬华合作,以演大型滑稽戏为主。1943年后,在一至九本《小山东到上海》中扮演伪巡长,其“冷面”风格日趋成熟,自成一家。所扮演人物以白粉涂面,绝少表情,常从快速接口和咕白中产生冷隽笑料,俗称“阴噱”。著名滑稽艺术表演艺术家龚一飞、徐双飞就是程笑飞的高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9年剧团解散,田丽丽、邓笑灵等与原玫瑰滑稽剧团的杨柳村、张醉地、小沈笑亭(沈少亭)等联合组建海燕滑稽剧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伪巡长》(续集) </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红叶整理,田驰导演,由邓笑灵、范一虹、顾玉麟、满撙、周瑛、丁吟、李椿峰、孟血儿、冷冬亭、张秋亭、夏志声、李菁、黎敏、殷亦乐、吴快乐、俞志麟、张幼丽、冯秀娟、赵芝萍等出演,百花滑稽剧团1954年8月10日起演出于上海龙门大戏院。</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该剧最初名为《小山东到上海》,1942年由李竹庵、陈秋风借鉴《夜店》、《上海屋檐下》等话剧和某些滑稽戏、独脚戏的情节,以幕表方式排练。1943年华亭剧团首演。1947年,华亭剧团解散。后由程笑亭独挑大梁时,再次复演,更改剧名为《伪巡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野人头》 </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异峰编剧,田驰导演,由邓笑灵、范一虹、顾玉麟、满撙、周瑛、丁吟、李椿峰、孟血儿、冷冬亭、张秋亭、夏志声、李菁、黎敏、殷亦乐、吴快乐、俞志麟、张幼丽、冯秀娟、赵芝萍等出演,百花滑稽剧团1954年8月10日起演出于高乐剧院(南京西路4号[ 新世界 ]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异想天开》 </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心乐编剧,高原导演,由田丽丽(主演)、顾萍(联合演出)、张秋亭、邓笑灵、冷冬亭、张幼丽、丁吟、吴萍、黎敏、满撙等出演,百花滑稽剧团1954年演出于金国大戏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玫瑰滑稽剧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玫瑰滑稽剧团1953年成立于当时提篮桥区,龚一飞是玫瑰滑稽剧团的创始人、团长。杨柳村为副团长。演出的剧目有《知县官》《独养妮子》《王先生到上海》《阿飞展览会》等。1959年龚一飞因故离开,与百花滑稽剧团合并为上海市海燕滑稽剧团,团长为田丽丽、副团长为陆啸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龚一飞,原名高洪根(1929—2003),浦东高行人,滑稽演员,师承程笑飞。被滑稽界和喜爱的戏迷誉为滑稽泰斗。他23岁担任玫瑰滑稽剧团团长,创作并参加了多部滑稽大戏的演出,是一名颇具特色、深受观众喜爱的滑稽演员。他的“长吃进”包袱炉火纯青,享有盛誉。50年代,滑稽舞台上“阿飞戏”盛行,正是其剧目的火爆遭到了其他剧团的嫉妒,欲加其罪,然身为《阿飞展览会》的主演龚一飞也因此被错划为“右派”,剧团因此解散。龚一飞被关押安徽白茅岭劳改农场十多年,直到改革开放才回到久别的上海。他技艺高超,众所周知,他表面一本正经却又幽默风趣、他的独到思维和形像化的包袱、他的“自说自话”却又“前言后语大反差”等,让人回味无穷。其特色手法“咕白”与“长吃进”。包袱信手捏来,自然幽默,足现一代老艺术家的深厚功力 。他的艺术造诣不在姚、周两位滑稽泰斗之下。我们可以从今天滑稽演员张克勤、陈国庆的表演中,看到“龚派”滑稽的独到艺术特色形式依然可以传承,其特色技艺后继有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大不同》 </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龚一飞编剧,石磊导演,由龚一飞、杨柳村、张醉地、沈笑亭、仲心笑等出演,玫瑰滑稽剧团1953年12月演出于金国大戏院(国际饭店东首)。</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大不同》 </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龚一飞编剧,石磊导演,由龚一飞、杨柳村、张醉地、沈笑亭、仲心笑等出演,玫瑰滑稽剧团1956年演出于金国大戏院(国际饭店东首)。</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独养伲子》 </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石磊编剧,一飞导演,由龚一飞、仲心笑、沈笑亭、杨柳村、张醉地、小沈笑亭等主演,玫瑰滑稽剧团1954年7月23日起演出于金国大戏院(南京路国际饭店东首),</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新老法结婚》 </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一飞编导,由龚一飞、杨柳村、张醉地、沈笑亭、仲心笑等出演,玫瑰滑稽剧团演出于国际大戏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海燕滑稽剧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海燕滑稽剧团由原玫瑰滑稽剧团、百花滑稽剧团合并改组而成,于1959年在上海成立,与大公、蜜蜂等同为当时沪上有名的滑稽剧团。剧团性质属集体所有制,归黄浦区文化局领导。团长田丽丽。主要演员有田丽丽、杨柳村、张醉地、邓笑灵、冯秀娟等。1962年后,由幕表制转向剧本制和导演制,编导有田驰、陆啸桐等。表演多以田丽丽为主体,剧中经常插入各种戏曲流派唱腔,以展现田丽丽擅唱的才能,并逐步成为该团的独特风格。所演剧目中,以《女理发师》、《戏迷姑娘》为代表。1971年,剧团解散。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田丽丽,原名田秀英(1921或1924—1966),江苏镇江人。幼时为童养媳,稍长以卖唱为生。1944年入东方剧团学演文明戏。1945年在大世界等处演出集各种戏曲、曲艺、小调、歌曲于一剧的“什锦歌剧”,学唱的才华进一步发展,从外国歌曲《苏珊娜》旋律为基础创造了滑稽戏至今的常用曲调“妈妈不要哭”。1948年加入筱快乐剧团,经常在电台上播音,以演唱地方戏曲的唱段为主,很受欢迎,被称为该剧团的“一条金嗓子”。随着艺术上开始成熟,成为滑稽戏演员中学唱一派的代表人物,以“九腔十八调”驰名。在所演剧目中,大多数扮演喜爱歌唱或迷于歌唱的人物,如《女理发师》中的夏露华,《戏迷姑娘》中的萧新娟。唱功扎实,所擅曲调特多,嗓音宽亮,能翻男腔,自花脸至花旦唱腔皆能酷肖;模仿流派唱法神情具备,风趣生动。在后期所演剧目中,更能注意以学唱作为刻划人物性格的手段。</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知县官》 </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啸桐改编,华明导演,由田丽丽、杨柳村、张醉地主演,海燕滑稽剧团1959年6月起演出于光华戏院。</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女理发师》 </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集体改编,田驰导演,由田丽丽、杨柳村、张醉地主演,海燕滑稽剧团演出。</span><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女理发师》。</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以上根据自已收藏的滑稽戏说明书,对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上海十家滑稽剧团进行一下梳理编辑,主要是近日在福州路外文书店看了《“戏”上加喜——喜剧(滑稽戏)戏单收藏文献展》之后,想到自已也收藏了少许早期上海滑稽戏说明书,另外在手机朋友圈里见到裘维钓、俞良富、李平、冯建忠、宋祖康等众多师友,均发文称赞此次戏单收藏展的成功举办,参观后都赞叹不绝。对此笔者亦有同感,并受启发,觉得收藏不是收到了,就藏起来算了,仅可能在占有的基础上,有所藏研并举之修为,整理鉴赏很重要,因为收藏的背后就是文化,故努力为之,码了以上这些文字。因藏品与学识尚浅,功课做的不够完好,敬请帮助!</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