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公园

蓝心叶影

<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26日来到了北京天坛公园。花35元买了门票,入园后,先看一看导游图,根据路线进行游览。</p> <p class="ql-block">  天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甲1号,天坛公园占地约500公顷,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天和祈谷大典的场所,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历经改造和扩建,至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建成,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祭天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首先看到的是七星石。七星石是在天坛七十二长廊东南的场地中,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的七块巨石,在它们的东北隅还有一小石,共为八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些石头极为普通,明嘉靖九年(1530 年),有一道士说这里太空旷,不利于皇位和皇寿,就设七石镇在这里。清朝又在东北方加一石头,表示不忘祖籍。因此说是七星石,其实是七大一小共八块巨石。</p> <p class="ql-block">沿着林荫小路,来到了宰牲亭。</p> <p class="ql-block">  宰牲亭是皇帝祭天宰杀牲畜的地方,亭内的一些设施和建筑存在有点老化,感觉里面有一些动物的气息和奇怪的气味。</p> <p class="ql-block">  继续走向下一站,粗壮的古树分别在小路的两旁,好多都有几百年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  历经沧桑的古树,尤其是那些柏树,它们的树干上布满了大小不一、凹凸不平的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你们看,够粗壮高大吧!我自己是搂抱不过来的,需要几个人同时环抱它。嘻嘻!😁</p> <p class="ql-block">  人越来越多,随着人流走过长廊,下一站就是期盼见到的祈年殿了。</p> <p class="ql-block">  祈年殿,作为天坛公园的核心建筑,高达38米,每年皇帝在此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结构精巧,木结构和精美雕刻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工艺。</p> <p class="ql-block">  祈年殿是北京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它是一座鎏金宝顶、蓝瓦红柱、金碧辉煌的彩绘三层重檐圆形大殿。祈年殿采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构造形式。</p> <p class="ql-block">  祈年殿高耸入云,庄严又壮观,让我不禁为之倾倒。大殿面积460平方米,建于高6米的白石雕栏环绕的三层汉白玉圆台上,即为祈谷坛。祈年殿内部结构无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承重。</p> <p class="ql-block">  共有28根楠木大柱,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代表一年四季,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代表12个月,支撑着第二层屋檐;外围12根檐柱代表12时辰,支撑着第三层屋檐;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殿内梁枋施龙凤和玺彩画。殿内北侧圆形石台上的雕龙宝座和东西两侧石台上的宝座,其后都有木质浮雕屏风,宝座上分别安放上帝神主和皇帝祖先神主。</p> <p class="ql-block">  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圆形的祈谷坛,三层6米高。坛周有矮墙一重,东南角设燔柴炉、瘗坎、燎炉和具服台。坛北有皇乾殿,面阔五间,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后来牌位移至太庙。</p> <p class="ql-block">  登上祈年殿台阶,仔细观赏着殿内的装饰和陈设,巨大的木结构和精美绝伦的雕刻让我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工艺。</p> <p class="ql-block">  天坛祈年殿的檐柱、藻井以及其它的内部装饰以皇家的高规格——龙凤和玺彩画为饰。龙为天子,凤为天后,龙凤呈祥,祈年殿内外随处都可以见到龙凤和玺的彩画。</p><p class="ql-block"> 祈年殿顶的龙凤藻井,藻井外形随祈年殿的平面形状,上中下三层皆为圆形,逐层收缩,叠落起来形成穹窿。斗拱凭榫卯支于圆穹内壁,正中金色龙凤雕饰,高高突起的龙头和凤首,栩栩如生的龙身和凤羽,衬托出天宇的崇高伟大,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p> <p class="ql-block">  随后又参观了祈年殿东配殿和西配殿,了解这里的历史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  回音壁是另一个不容错过的景点,它是一圈圆形的围墙,具有奇特的声学效果。站在墙的一方说话,能在另一方清晰地听到回声,这种奇妙的声学现象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皇穹宇是圜丘坛以北的一座小型建筑,是存放祭天时使用的神牌和祭器的地方,又称天库。它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称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后为鎏金宝顶单檐攒尖顶,高19.02米,直径15.6米。</p> <p class="ql-block">  皇穹宇的最大特点是它周围的围垣具有传声功效,俗称回音壁。这个回音壁有一个奇妙的声学效果,即在任何一个位置说话或拍手,都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回音。如果两个人分别站在回音壁的东西两端,用正常的说话声音交谈,也能听得一清二楚。这是因为回音壁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光滑整齐,对声波有着特殊的规则折射。</p> <p class="ql-block">  皇穹宇大殿地面中心圆心石周围,有九环扇形石,第一环八块,其余环以八的倍数递增,总共360块。这里的数字“八”代表“八维”: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殿前御路的第三块石板,人称“三音石”。站在石上击掌一次,却能听到三个回音,十分奇妙。因这块石板恰于圆形回音壁的圆心位置,从这里发出的声波经由东、西配殿和回音壁墙面的反射,均能回到圆心;又因两个反射体到圆心的距离差别较大,所以能听到三声回音。这个和回音壁都是游客们体验声音奇观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寰丘,又称天坛,是皇帝冬至祭天的地方,其设计充满了象征意义。寰丘周围环砌着九块石板,每增加一环就依次增加九块石板,直至“九九”八十一块,寓意“九重天”。</p> <p class="ql-block">  圜丘是天坛公园内另一个重要的建筑,位于内坛南部,是冬至日祭天的场所。圜丘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原为天地合祀的场所,后改为专祀天。圜丘坛由圜丘、皇穹宇、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等组成,形成一个完整的祭天仪式系统。</p> <p class="ql-block">  圜丘是圜丘坛的核心部分,是皇帝祭拜天神的祭台。它由三层白色大理石台基组成,呈圆形,寓意天。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周边均有汉白玉栏杆,每个栏杆和栏板都有精雕细刻的云龙图案。栏杆的数字均为九或九的倍数,即上层36根、中层72根、下层108根。</p> <p class="ql-block">  同时,各层铺设的扇面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数。如最上层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或太极石),从中心石向外,第一环为9块,第二环18块,到第九环81块;中层从第十环的90块至十八环的162块;下层从十九环的171块至二十七环的243块,三层共378个"九",为3402块。同时,上层直径9丈,中层15丈,下层21丈,都为奇数(阳数)以符“天为阳”之说。三层之和为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数,还含有“九五之尊”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站在圜丘高坛上,四野开阔,使人似乎手可触天,脚可离地,仿佛在天上行走。站在圜丘坛的天心石上说话,虽然只用了很小的声音,却可以产生很大的回音,使人感受到“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 。</p> <p class="ql-block">  圜丘上没有任何建筑物,面墁嵌九重石板,是象徵九重天的意思。每年冬至日,皇帝穿着黑色礼服,亲自到圜丘上行祭天大典。仪式开始前,皇帝要在斋宫内沐浴斋戒,然后由内侍抬着神牌从斋宫出发,经过丹陛桥到达圜丘。皇帝跪拜于圜丘坛中央,向北方敬献玉玺、玉册等贵重礼物,并焚香祈祷。随后,在乐舞声中将牲畜和粮食等祭品奉献给天神。仪式结束后,皇帝返回斋宫休息,次日清晨再次到圜丘谢天。</p> <p class="ql-block">  斋宫位于天坛西坛门内,占地约四万平方米,双重围墙,内墙四周有廊167间,正殿为五间无梁殿,是历代皇帝祭天时的住所,有“小紫禁城”之称。</p> <p class="ql-block">  天坛的钟楼是明清时期皇帝祭天前行斋戒的场所,位于天坛内外两重宫墙之间,东门入口东北角有一座硕大的钟楼,以其绿瓦重檐的独特建筑风格引人注目。钟楼自明代伊始,皇帝来此斋戒的第一天开始鸣钟,结束时方止,是中国传统礼制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  天坛公园的双环亭,又称双环万寿亭,是乾隆皇帝为庆祝其母亲50大寿而建的寿亭。它原本位于中南海,于1975年迁至天坛公园,成为该公园内一处独特的景观。双环亭由两个重檐圆亭套合而成,形状独特,寓意吉祥、长寿。亭子的屋顶覆盖着孔雀蓝琉璃瓦,造型端庄匀称,结构严谨奇特。</p> <p class="ql-block">  天坛公园有各种树木6万余株,其中古树多达3500多株,以古松柏和古槐为主,被誉为珍贵的“活文物”。</p> <p class="ql-block">  九龙柏又名“九龙迎圣”,生长在北京市天坛公园皇穹宇西北侧。树冠蜿蜒起伏,树干有纵向褶皱,将树身分为九股,扭曲缠绕,宛如九龙盘旋,森然欲动。</p> <p class="ql-block">  用心捕捉,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