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匈牙利的第三天上午9时,坐大巴去布达佩斯东北30公里外的格德勒小镇,那里有座用小镇名字命名的皇宫。格德勒宫曾是奥地利皇帝和皇后在匈牙利的行宫,被匈牙利人亲切地称为"茜茜城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明是匈牙利的一处建成于1749年的贵族庄园,为何在1867年就成了奥地利皇帝和皇后的行宫,还以奥地利皇后的爱称″茜茜″冠名呢?而且,奥地利帝国本就是匈牙利王国的外来占领者,有世仇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格德勒宫有个很大的后花园,导游带我们先来到这里。后花园里花不多,多的是草坪和树木。人在其中走,感觉上哪是什么″园″,分明是片"原″。中央一片浓绿色的草原,周围全是高大的青松,如果能在这里扬鞭策马,一定风流无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格德勒宫是座特别精致典雅的巴洛克式建筑。明快亮丽的门窗,不作过多繁复装饰,粉红的主楼围以洁白的副楼,褐红色的圆形穹顶突起在橘红色瓦顶之中,虽没有了青铜的苍劲,但保持了皇家的高贵,更增添了女主人的高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是从行宫主楼的后门直接入内参观的。开放的厅室并不多,主要是皇帝皇后的卧室、工作室、餐室、仪式厅和礼堂等,空间都不大,装饰精美优雅而显新颖,陈设以日用品和肖像画为主,有关茜茜公主的内容明显占了很大比例,似乎一切都是刻意根据她生前的生活场景而陈列摆设。与其说这是一座皇家宫殿,还不如说是茜茜公主的私人庄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印象最深的是一间展示厅,最大的一面墙被一幅油画占去一大半。油画画的应该是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与皇后伊丽莎白(茜茜)加冕为匈牙利国王和王后的盛大场面。有意思的是,茜茜左下方的这位扶剑人,虽站于台阶下,但画家巧妙地让其举臂挥帽,凸显其高大英武。原来,他就是匈牙利爱国者安德拉希,王国的首任首相,传说中茜茜的男闺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茜茜公主是当时欧洲的绝世美女。1837年底她生于巴伐利亚王国,今德国慕尼黑一带,从小受热爱大自然、讨厌王室贵族生活的文亲熏陶,天性率真。15岁在陪姐姐去奥地利皇家相亲时,竟被年轻的皇帝弗朗茨 · 约瑟夫一眼看中。婚后,为摆脱拘束刻板的宫延生活并疗养身心,她喜欢上了匈牙利大草原,以及这片大草原马背上热情纯朴的人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此时的匈牙利自1699年全境被奥地利统治以来,独立运动兴起。为防止匈牙利独立,和解民族矛盾,在茜茜公主的影响和促成下,1867年奥地利帝国与匈牙利地区组成奥匈帝国,匈牙利有条件地恢复王国地位一一即接受同一个君主(奥地利皇帝同时也是匈牙利国王)的统治,除财权、外交权、开战权外,其余一切充分自治。就在这一年,匈牙利王国将装修一新的格德勒庄园作为行宫,赠送给了奥匈帝国的皇帝与皇后。于是,格德勤宫那超大的后花园草坪上,不时闪现出茜茜公主驱马奔跑的身影,格德勒宫也被后人称为茜茜城堡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城堡内挂着一幅茜茜公主坐在马上的照片,影像已显模糊,但丝毫不影响她驭马的英姿。后花园大草坪上有尊茜茜公主坐于椅上的青铜塑像,我想,如果是骑在马上,茜茜一定更满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奥匈帝国这种特殊的立宪制的二元君主政治结构,随着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帝园最终分裂成多个国家,包括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等。但茜茜公主的故事,则被一位追求完美的导演,拍成完美主义影片,影响后世。在匈牙利,凡茜茜公主涉足过的地方,都会有″SlSl″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布达佩斯以北20公里的多瑙河拐弯处,有个圣安德烈小镇,旅行社给出的《行程介绍》中说,到了那里″你会嗅到满满的艺术气息″,还亲切地称小镇为″山丹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是下午到的那里,一下车就心存企盼地跟着导游顺着一条小街前行。此时,左边的屋空间时不时闪现出河面的影子,是多瑙河吧,但我忍住了,没跑去看,随着36人团一起一心向前行。紧走慢走到了小镇的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其实是个丁字路口,周边有许多小店小铺,显眼的是在街正中心矗立着一个十字架,街边还有座教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6人团到了中心广场就被解散自由活动。我心茫然,缓缓地顺着来时的方向,与妻继续向前探行。不久,就到了小街尽头。尽头有座桥,桥下一条寂寞的小沟,我心不甘,四下里张望一番,最后只好在桥头的柳树荫下坐了。这里寥无人踪,无景无色,更无艺木气息可闻,我心也不由寂寞起来,只有返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途中稀奇地见到一个 ″WC″ 标志,心想顺便解决一下也好,就按着它所指的方向朝一边小弄寻去。左寻右寻没寻到,倒转出了小弄过了公路来到了堤岸上,眼前竟然展现出一条宽阔的大河,就是来时若隐若现的多瑙河。这不在当天下午的行程单里,导游也一声没提,但我与妻撞上了。来中欧多瑙河轮游已有三天,今天才是第一次无意中贴近,好生欢喜。于是目测好一段距离,边走边拍,好不快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到街市,无聊起来,就打量起四周。临街的小店小铺,虽多,但以出售文旅商品、餐饮为主,没什么特别的。特别的只是街头的天,挂着五颜六色的彩伞、彩灯罩,倒是增添了小镇的喜气和商业气,似乎生出″山丹丹″的味,但与″满满的艺术气息″真的八竿子打不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知道,″山丹丹"仅仅是匈牙利语″圣安德烈"的谐音,是华商按自己的喜好为小镇起的名,其实与漂亮的红百合花无半毛钱联系。查过资料我知道,圣安德烈小镇最初由迁居来的马扎尔人建立,后被土耳其人毁灭,17世纪末塞尔维亚商人来到河湾重建并渐渐繁荣起来,广场上的十字架就是1763年一位富商捐建的,小镇浓重的商业氛围看来是有年头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而我还从资料了解到,历史造就了圣安德烈小镇的多民族性,以及建筑、文化、风俗、宗教的多样性,以致19世纪后以来,许多热爱生活、崇尚自由的画家、雕塑家和工匠来这里流连和定居,给小镇带来了浓郁的艺术氛围。现在,仅有2万多居民的小镇,却有10座博物馆,7座教堂和一些艺术画廊,成为远近闻名的艺术之乡。小镇原来完完全全是座文商兼备的历史名城,可惜当时我竟然没有看到更没有体会到,反到是错怪到,这就是旅游才会给人们带来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时,真的有了解决生理窘迫的需要,但附近没有WC,记得导游说过停车场附近有,于是不等36人团集中,与导游招呼了一声就急急返回。停车场周围没找到,硬着头皮寻入附近一家咖啡馆,见一国人拿着50欧元的纸币正与一服务生比划,我没说什么,按服务生的要价掏出4欧元硬币为两人付了WC的费用。写这段文字时,我与一旁的妻回忆起,在土耳其一旅游小镇上车前,也去过附近的咖啡馆找WC,门口的两汉子是微笑着为我们指房间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午4时,我们来到布达佩斯码头,登上河轮,终于拉开轮游之旅的序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