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很难会车的乡间道路弯弯曲曲上坡下坡,终于有了一块可以停车的地方。徒步上坡,路两边草木繁茂,寂寥无人。一块石碑上有“茗山寺”三字,到了。</p> <p class="ql-block"> 茗山寺是2006年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在修复中,尚未正式对外开放,不过也并不拒绝远来的游客。山坡顶上的寺庙残破不堪,修缮过的部分也有点不伦不类。</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石阶石拦,参天古木浓荫蔽日。由此向右,一条石板路蜿蜒下行,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右下方是一条深深的沟壑,左边就是始于北宋的摩崖石刻造像,均开凿于露天的浅龛中。</p> <p class="ql-block"> 正在修缮的庙宇是观音堂,只能从关闭的栅栏门外远望。左边一尊石雕是观音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萨,都有些损坏,隐隐可见残存的一星半点当年色彩。这两座石刻雕像隐匿在荒郊野岭已有好几百年,岁月的磨砺痕迹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观音堂前行不远,是一尊六米多高的毗卢遮那佛立像,面容庄重典雅又不乏慈悲。毗卢遮那是释迦牟尼的法身佛,又称大日如来佛,是佛教密宗世界的根本佛和最高阶层的佛。</p> <p class="ql-block"> 毗卢遮那佛头冠上有小佛像,其头光上刻有摩尼宝珠,两条飘带从坐像两侧直达龛顶。据说这就叫化佛冠。</p><p class="ql-block"> 这精美的石刻造像已经够让人惊叹了,更引人注目的是却是佛像表面那水波一般的横纹。那是数百上千年间来自山谷沟壑的疾风在质地独特的岩石上的杰作,媲美人间能工巧匠精心的雕刻,尽显历史的沧桑。中国的摩崖石刻佛像数不胜数,这种奇观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 从另一侧看毗卢遮那石刻像。</p> <p class="ql-block"> 再走几步,是文殊师利菩萨像,高大壮观同样让人仰望。佛龛顶横楣上刻有“现师利法身”五字。</p> <p class="ql-block"> 此佛像风蚀较轻,胸前佩戴连珠璎珞,头冠的装饰更为繁复。</p> <p class="ql-block"> 头冠上有五个精雕细刻的小佛像,据说是东南西北四方佛与中央的毗卢遮那佛。</p> <p class="ql-block"> 左侧小佛龛经常年风蚀佛像依稀,更显得横向的岩石纹路异像纷呈。</p> <p class="ql-block"> 这两座佛像更是满身清晰的岩石纹理,可能正身处风口之上吧。左侧是大势至菩萨,头戴高花冠带宝塔,双手置腹前捧一钵。右侧是观音菩萨,头戴高花冠,中有阿弥陀佛立像,双手置于腹前捧一经箧。</p> <p class="ql-block"> 大势至菩萨头像,奇妙的岩石纹理。</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观音菩萨石刻面部层层纹理,哪里还有?看后面岩壁上残存的赭红色,这些石刻造像原来也是色彩斑斓的,都被山风吹没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明、清时期的石刻造像,雕刻时间较晚,所以不仅岩石纹理不那么明显,甚至表面颜色都保存下来一些。此外造像面部圆润,风格明显不同。</p><p class="ql-block"> 这是唯一一个佛道合龛。左边毗卢遮那佛结跏趺坐,双手姿态为佛教的“智拳印”。右边是道教的东岳大帝,头戴纯阳巾。</p> <p class="ql-block"> 化佛冠雕刻得比前几个都精致。深蓝色发髻,莲座上小佛像身后湖蓝色背光,还有头冠后同样颜色的飘带,都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东岳大帝即泰山之神,看上去像个书生。</p> <p class="ql-block"> 这是护法神龛,有十二个手握各种法器的护法神,风水侵蚀很严重,搭了架子正在维修。</p> <p class="ql-block"> 赵朴初题写的茗山寺匾。</p> <p class="ql-block"> 寺院里这些圆雕佛像也是有历史的,但有的色彩像是后来涂上去的。</p> <p class="ql-block"> 寺里的房子乱七八糟,看来要弄好还早。茗山寺最有观赏价值的还是外面崖壁上那些带岩石纹理的佛像,堪称稀世之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