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芳华一一回忆70师宣传队的那些日子》 冯建新</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转眼又到八一了,看到好多战友纷纷写诗赋词以纪念过去当兵的历史,我忍不住写了此篇《芳华》献给伟大的八一建军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70年代初的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连长叫我</b></p><p class="ql-block">1971年5月的一天上午,我们全连正在丰宁土城子野外训练八二无后座力炮。当时我是70师209团一营一炮连一班的二炮手。忽然,通讯员气喘吁吁的跑来通知一排长,说连长叫冯建新马上到连部,有急事。连长叫我?我百思不得其解地带着无数的问号,与通讯员两个气喘吁吁地跑到了连部门口。所谓的连部,就是当时部队“号”的老百姓住房。当时的情况是,接上级命令,部队为了保卫北京的北部,把防区从渤海湾一直延伸到燕山山脉,从天津市移防到塞外丰宁县。数万人的军队居然就能容纳于地处塞北群山峻岭的老百姓之中,现在想来也是奇迹。部队没有营房住就只有先住在村子里,每家老百姓全家挤在一间房里,腾出一间房给部队住。当时一炮连的连部就是老乡家的一间东厢房。进了堂屋,只见左右两边各一口大铁锅的柴灶,右边一条白布床单做的门帘挂在门口,不用问就知道这就是连部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穿着“四皮”留下塞外当兵第一张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门口定了定神,深呼吸了一口气,喊了一声“报告”,只听见里面一声进来,于是我左手撩门帘,右腿一步就跨了进去,大喊一声:敬礼!并且给了一个标准的立正和军礼。只见不到20平米房间的土炕上,连长和指导员还有两个军官模样的人围坐在炕桌边。“哈哈,好一个冯建新,到连队这么久了,我还不知道你还有这么一手,”连长大声的说着。我不知所云?说:“怎么了?连长?”</p><p class="ql-block">“你还会拉小提琴啊,真不简单!”连长接着补充了一句。我心里想原来是这个事啊,这时的我才放下了忐忑的心,说:“哦,是这样的,我当兵前在学校宣传队拉过几天小提琴。”指导员接着说:“来来来,我给介绍一下这两位,这个是师部宣传队的队长,这个是师宣传队乐队排排长。”后来我才得知,这是宣传队长武国发和乐队排排长王斌两人到基层来寻找招募文艺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拿了一把小提琴来,你试一试拉一曲,我们看看。”王排长边说边从琴盒里拿出一把小提琴递给我,我拿出小提琴,犹豫了一下,揉了揉手指,说好久不练琴了,天天训练,建营房把手都搞僵了,拉的不好见笑了。我想了一下,大起胆子说:“我给领导们拉一段京剧交响乐《沙家浜》的序曲好不好。”领导们齐声说,好!我调校了几下琴的和弦,管他三七二十一硬着头皮,一口气把这一段曲子拉完了,只听大家齐声叫好。武队长说:“连长啊,你这真是藏龙卧虎啊,这个兵我们要定了。”然后调头对我说:“小冯,你先回去,三天之内等着调令通知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当兵三年第一次回家,在重庆照相馆人工着色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一纸调令</b></p><p class="ql-block">果然,两天之后调令来了,我打起背包,把我仅有的洗漱用品和洗脸盆用一个网兜兜起,离开了连队。班长临别告诉我,你走到公路上,见到有大车过来你就招手,车一定会停的,因为那一阶段军民关系非常好。果然,我见一大卡车过来,一招手,车到我面前戛然而止,我大声的说:“师傅,能带我到丰宁县师部吗?”其实我也不知道丰宁县离这里有多远,后来才得知,有12公里。师傅爽快的回答:“好吧,上车吧。”我把背包等往车上一丢,很利索的就爬了上去,车上空空的,我扶着车前面的木护栏,看着急驶而过的山山水水,任凭风吹散我的头发,心里那个高兴就甭提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多久就到了师部,一打听,原来这个院子是丰宁县商业局的,70师政治部宣传科等部门就暂时住在这个院子里。很快就找到了宣传科,出来迎接我的是翟迎春干事,翟干事后来调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话剧团当了团长,成了我国有名的作家和剧作家。翟干事对我说:“你先喝杯水,等一会儿还有一个兵叫牛群的,一会儿到,我送你们两个一块儿去宣传队报到。”(牛群后来调到军区战友文工团说快板和相声,一段《冒号》相声在春晚一夜成名,成了著名相声演员。)不一会儿,牛群到了,很谦虚的一个兵,这头比我略高一点,瘦瘦的人很开朗,我们两个一见面就像熟人一样,聊起来没完。翟干事处理完公务,说:“好吧,你们两个把背包放在我的自行车后面,我推车送你们到县城里的宣传队去。”于是我们三人有说有笑的步行了大约两公里走到了宣传队的驻地,即县电影队和县剧团让出来的住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7年与牛群在重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北京与牛群一块参加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会</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当场“震”了</b></p><p class="ql-block">宣传队报到后,武队长对我说:“晚上看咱们宣传队的演出,这可是排练了一个星期的《红灯记》全场。”咱们?演出?全场?排练一个星期?我带着好多个问号?晚上七点半来到县剧场。一看,前面三排观众席都被拆掉作为乐队的乐池,只见一排一排的谱架在微光下点着一盏盏小灯,闪闪发亮整齐的五线谱分谱一字排开,气势和气场当场就把我给“震”住了,一看这阵仗,这哪里像一个业余宣传队呀?这明显的是一个专业剧团呐,我甚至有点怀疑我的眼睛。不一会儿乐队进场,男男女女的乐手们拿着小提琴、长号、小号、黑管等乐器陆续就座,只看见高高在上的板鼓手(京剧指挥),威严的往上一坐,乐队顿时就没有了声音。后来一打听,他就是我们中国京剧院有名的板鼓手陈正九,只见他双手各拿了一个小竹棍,举手棍落之间,震耳欲聋的《红灯记》序曲奏响啦,交响乐中夹杂着京胡、板鼓、锣鼓钗等乒乒乓乓一阵奏,序幕拉开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接见宣传队演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完演出,我一夜几乎没睡,第二天找到武队长说:“队长,实在不好意思,我看了昨天演出,我们肯定跟不上队,我连五线谱都不会,怎么办?”武队长说:“别着急,部队会培养你们的,只要你们虚心地好好向老师们学习就好!”后来才知道,昨天的演出,全是来自北京京剧院,中央芭蕾舞团,北京艺校等专业团体的演员和乐队组成,因为我们部队在天津柏各庄有一个农场和盐场,当年被称为臭老九的北京各大院团的演职人员都必须分期分批到我们军队农场来锻炼一年,所以当我们师决定要演一台现代革命京剧《红灯记》时,报名者踊跃,几乎都是《红灯记》的B角来演主角,乐队全是专业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我们也很庆幸,被部队分别送到了北京艺校和中央芭蕾舞团的乐队里进行学习,尤其是在中央芭蕾舞团学习的日子里,看到男女芭蕾舞演员,几乎赤裸着身体汗流浃背的在那一遍又一遍的排练,让我们非常受感动,每天除了练习视唱练耳和小提琴基本功以外,就是去看和听芭蕾舞《红色娘子军》乐队的排练。我们一人拿一本总谱,主要练习识谱及和声对位,那个期间我的耳音可准啦,乐队里谁错音了,我能听出来。那几年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小提琴家或者当一名乐队指挥。一个人苦练小提琴,把伏尔法特、开赛,克罗最尔等小提琴进阶练习拉了个遍。我从乐队最后一把小挨琴进阶到首席小提琴有时还上台进行独奏。哈哈!英雄不提当年勇,都是过去时了,现在几乎都快忘光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梁祝》与我</b></p><p class="ql-block">我在宣传队是一个最老实的好兵,不多言不多语,但我知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理,部队这么栽培我,那我一定要更加努力、更加刻苦地学习,只有这样才对得起部队对我们的培养,这是一种最朴素的想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把钢笔尖剪了,抄写的《梁山伯与祝英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大家都可以看到冬天在雪地里拉小提琴是我(锻炼手指的活动能力),夏天练琴拉得汗流浃背的是我,深夜点着灯,在抄谱子的还是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冬天在雪地里练习小提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保存了50多年我用手抄的乐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抄大字报、写标语、刻钢板等等,练就了一手好钢笔字,我能把一个字写成七八种不同样式的美术体,当然抄乐谱就数我抄的最多、最好、最漂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现在都佩服我没计的字体</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0年代,当时的物资比较匮乏,学习音乐以及乐谱等市面上几乎没有卖的。也不知道谁去弄来了一盘《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磁带,当时据说这也是黄色的靡靡之音一类乐曲,是不能公开演出和播放的,但是我们就怎么听怎么好听,于是我们就在宣传队的两栋房子中间每天悄悄进行播放,美其名曰:内部播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摸琴协奏曲钢笔手抄本现在还在用</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没有乐谱,我们就自己边听边记,硬是靠手抄和耳朵听,把整个协奏曲硬是抄了下来。 当然,后来我们终于到天津去学习时,找到了这个谱子,我们又把它进行了更正和完善。我们的乐队队长叫王斌,耳朵非常好,听音那个准,真是一个音乐天才,他的父亲叫王莘,就是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歌唱祖国》的词曲作者。近水楼台好乘凉,我们多次就住在王莘的家里,跟他学习作曲和配器。王莘老爷子非常耐心的给我们进行辅导,他说:你们一定要多写大调的歌曲,这样唱起来雄壮有力,群众喜爱。这些教诲都让我铭记终生,对我后来转行新闻摄影等工作,有不少的借鉴和帮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9年在北京即兴为部队官兵演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经常到北京等地区演出,也结识了不少的文艺界名家。这一张照片就是北京战友文工团的著名歌唱家马国光、张振富、耿莲凤还有音乐家藏云飞到我家做客,并与我父母、夫人等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今年夏天借避暑的机会又重新拉起小提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经过自已的努力和大家的帮助,我的进步也非常大,慢慢地能独挡一面,成为了乐队指挥,负责作曲和配器,后来宣传队第一次破例提干,把我提为乐队排长,成为了一名穿着4个兜的军官(当年官兵的区分就是军装上衣不同,军官比兵下边多二个兜)。再后来宣传队解散,我改行搞新闻……再后来的故事更精采,且听下回分解!(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冯建新</b><b style="font-size:15px;">,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记者。1970年入伍参军,在北京军区24军70师209团服役,1971年5月调任70师宣传队担任小提琴演奏员、乐队排长、政治指导员。197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获中共在党50年奖章),曾任70师文化科、宣传科新闻干事,24军宣传处新闻干事(随军记者),1990年任24集团军政治部秘书处上校秘书处处长,曾被北京军区授予先进新闻工作者称号。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三次,各类嘉奖12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995年转业,分别在新闻工作和摄影爱好上取得成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新闻工作:</b><b style="font-size:15px;">曾任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副厅局级副巡视员兼新闻处处长;重庆广播电视集团副总裁。曾任重庆市渝中区政协常委,《重庆新闻界》杂志总编辑,《中华新闻报》重庆记者站站长。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多届中国新闻奖评委,中国新闻个人成就最高奖“长江韬奋奖”评委。国家艺术基金初评和总评评委。获“全国新闻工作三十年荣誉奖章”。兼职西南大学、重庆大学等8所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新闻工作200关键词》、《见证汶川大地震》等书。论文《新闻队伍素质现状与对策》获重庆新闻奖论文一等奖,并分别获“全国创新思想艺术成果二等奖”和“2002年重庆“十五”社科规划资助项目”。论文还刊载在《中国新闻年鉴》、《新闻导刊》、《思考与运用》上,对全国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启动起到了参考和促进作用。曾任重庆新闻界“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办公室主任,在新闻管理工作中成绩突出。2006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确定为全国4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专家之一,并作为带队的团长参加了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全国巡讲报告团,其所作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若干实践问题》专题报告被广东、上海、福建、天津、南京等地,作为培训教材录制或印刷下发。2009年被邀请到清华大学为新闻院系的研究生、博士生作《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若干实践问题》专题报告,2012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若干实践问题》专题报告讲义,被全国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收入到《感悟之声》一书并向全国公开发行,2010年被重庆市社科联评为重庆市新闻媒体唯一的新闻学专家、教授,并纳入重庆市社会科学专家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摄影爱好:</b><b style="font-size:15px;">现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专家委员,全国旅游摄影协会联盟副主席、重庆市文化旅游摄影协会主席。1985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荣获中国摄影个人成就最高奖“金像奖”,中国摄影作品最高奖“国展”金牌奖。曾任重庆市文联副主席、重庆市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纪实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两次获得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两次获得重庆市文学艺术最高奖“重庆艺术奖”,获得河北省文学艺术最高奖“文艺振兴奖”,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全国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称号,“为中国摄影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摄影工作者”称号。</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