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div><br></div><div>2012年备案,12年达成。<br><div><br>我以前没有这么关注过申遗,中轴线不仅因为离我心理最近,而且近来已经被多项展事预热。一年半中,我看过的相关文史、美术展览如下:<br>首都图书馆《字里行间读中轴——北京中轴线专题文献展》<br>北京方志馆 《天地中和——北京中轴线图片展》<br>中山公园《中轴丽影——北京中轴线历史影像原作展》<br>首都博物馆《辉煌中轴》<br>北京档案馆《最美中轴线》<br>通州博物馆《探秘北京中轴线》<br>中国国家画院《中轴线》<br><br>草就一篇,发些藏品藏书庆祝。<br><br>1月20日,宏恩观购买的纪念封。<br></div></div> 6月28日,后门桥邮局购买的中轴线明信片和“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年”纪念封。<br>童年几乎天天遛弯走过的后门桥(万宁桥)与大运河交汇,继故宫、天坛之后,成为北京“双料”世遗,即两次列入世遗范围。<br> 当年在后门桥邮局购买的纪念封。 我购买的“世遗大观”(资料截至2003年“三江并流”),2004年5月首版首印,开本889X1194毫米,288页精装全彩印,定价280元,当时地坛书市售价50元。<br> 巴丹吉林沙漠也列入世遗。我翻出了一本旧杂志(赠送地图)<br> 涉及北京世遗的两份CNG杂志<br> 当年与父母一起去观展的门券,也用以回忆陪伴二老、其乐融融的情景,对我有特殊纪念意义。<br> 该展随门券发选票一张,背面有当时我国所有世遗项目。<br> 我收集的一些旧剪报,有的因当初疏忽没有记录时间,急于发篇,不核查了。<br> 近期从郭守敬纪念馆获得的一些中轴线宣传品。 顺便把上篇关于“《中华遗产》与世遗”写完没发出的,在这里补充一部分。<br><br>对于苏州,2004年好事多磨。<br>2002年,苏州博物馆新馆即将毗邻拙政园兴建,世遗大会立刻要求提供精确位置,确保古迹不受影响,评估之前不要启动。2004年4月实地调查总算通过了审核,同月即迫不及待施工。<br>苏州本来是2003年27届世遗大会的兴办地,天有不测风云,受北京非典拖累,会议改在巴黎举办,苏州请求顺延承办下一届,28届申办国南非自然反对。<br>最后还是成功顺延。<div><br>2015年首次去苏州博物馆,个人并不喜欢贝聿铭大师为馆舍设立的三个大方顶(两个是因为馆内陈列的塔超高,门口这个我看是为了保持形式统一)。<br></div> 2004年苏州会议上,我国2003年提出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成功入选世遗名单。<br>这里也有个插曲。2002年,半岛北方首先就高句丽葬墓群提出申请,大会专家以保存和研究不尽如人意为由否定,但决定推迟一年再议。<br>我们提出高句丽项目,是闻风而动还是早有准备,我查不到更多消息。<br>同喜者,此次会议上半岛北方的高句丽项目一并通过,成为该国首处世遗。<br><br>2010年我走访了高句丽遗址(好大王碑、古城遗迹、太王陵、将军坟、禹山墓葬)。<br><br>也是在这次大会(28届、苏州)期间,梁从械等人呼吁,北京拓宽鼓楼外大街和德内大街将是“巨大损失”,要求大会关注。<br>当时反响如何我不知道,鼓楼外大街是拓宽了,德内大街没什么变化。<br> 《中华遗产》创刊一年后,29届世遗大会于2005年在南非顺延召开。澳门城区加入世遗。<br>杂志简要回顾了中国申遗20年的历程——1985年,侯仁之、阳含熙、郑孝燮、罗哲文四位专家首先提出这一主张。<br>1987年中国第一批世遗项目落地,到2005年已拥有31项,时列世界第三。<br><br>今年7月底已拥有59项,居世界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