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和刘烨园相识缘于文学。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文学火热爆棚的时期。当年我们济南铁路上也有一群青年文学爱好者经常聚会交往,有刘烨园、谢明洲、刘延林、闫建中等。刘烨园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年长我四岁,从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七十年代末分配到我的母校济南铁二中当老师。这时我在车辆段工作,有天机务段的文友刘延林告诉我铁二中一个叫刘烨园的老师散文写得很棒,带我去拜访了他。我们一见如故,很谈得来,从此交往了起来。他也是铁路子弟出身,父母都在柳州铁路工作,父亲是铁路公安,母亲是列车员。他在柳州铁一中毕业,回老家滕县下乡插队务农。到铁路工作后,他出手不凡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散文《为了金色的人间》,虽然只有巴掌大的一篇短文,也惊艳了铁路的文友们,我把他的文章剪下来收藏学习。他结婚以前住在学校的单身宿舍,就在教学楼后面的平房里。我家住在铁二中旁边,晚饭后我经常找他去聊天,他也常到我家来串门。我们在交流中每每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彼此都很享受这个过程。有一次在我家促膝长谈不知不觉到了下半夜,他爬学校的大铁门回的宿舍。他曾提到考学的奇妙经历,当时村生产大队推荐他考的是中专,他的成绩名列全县第一,被大学破格录取了。毕业后分配到铁路,他希望到路局报社工作,却未能遂愿。他也曾经讲到家庭的磨难,父亲遭迫害致死,他是扒火车一路流浪回到山东老家的。他谈到准备写一部反映那个时期的长篇小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天他拿着一本《鸭绿江》杂志来找我商量,我俩一拍即合,共同参加了《鸭绿江》杂志社举办的文学创作刊授学习。后来他调离了铁二中,到省作协工作。我们见面的机会就少了。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忆简》出版后,送给了我一本。还经常给我寄《作家信息报》和《山东文学》等报刊。这时我也到了铁路分局宣传部工作,我们也时常电话联系。他介绍青年作家张炜和我认识,托我帮助买了几次火车票。再后来我忙于工作疏远了文学圈和他的联系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九十年代中期我到济南西车辆段任职。有一天烨园突然出现在我的办公室,令我欣喜万分。他是外出采访路过我们单位门口,顺道来看望我。一晃我们有好多年没有见面了,他更瘦了,烟抽得厉害。这次来去匆匆,一别又是数载。最后一次和他会面是2008年初,他应济南铁路局文联的邀请,到徐州铁路地区为文学爱好者讲课。他这时已经是专业作家了,平时深居简出很少参加社会活动,但对铁路老友的邀请从不拒绝。陪同他来的是铁路局文联秘书长刘延林和他的学生刘荣哲。这时我正在徐州任职,得到消息后赶到徐州铁路文体馆和他见面并忙里偷闲旁听了他的授课,他的讲课很精彩,有激情有思想,语言生动很有吸引力,受到了学员们的极大欢迎。可惜我已经疏离文学圈多年,静不下心来细细品味。晚上我尽地主之谊请他吃饭。看他这时的身体比较孱弱,可精神十分饱满,话语蕴藉而精辟。这时他仍然爱吸烟。多年不见分外亲切,我们相谈甚欢。他鼓励我继续文学写作,让我深感惭愧,坦言自己不是那块材料。他认为我行,可我的兴趣和精力已经不在这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后我们虽然没有再相见,但我一直在关注着他的动态。一次在书店里看到了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编的《王安忆选今人散文》,共选编了当今国内文学界十二位作者的作品,其中就有烨园的一篇《夜在当代讲述什么?》,与王蒙、史铁生、张炜等大家比肩,可见他在中国散文界的地位。我真为他高兴啊,毫不犹豫买下了这本书。退休后我重拾青年时的文学爱好,参加山东省散文学会,得知他曾经担任过副会长。散文界对他的评价很高,他的散文在当今中国独树一帜,有一大批忠诚粉丝在追随。诚如他的学生刘荣哲所言:“对于认识烨园老师的人,特别是热爱文学的人来说,他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现象”。2024年欣闻刘烨园《夜在当代讲述什么》入选《中国散文60强》,山东仅有三位作家名列其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只算是烨园早期的文友吧,对他在文学上的认知是肤浅的,和他的距离渐行渐远了,我只能远远地仰望着他,就像夜空中闪烁的一颗星星,时而清晰,时而朦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刊载《当代散文》2024年第3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程小源:美文赏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忆烨园》是一篇让人能够动情共鸣的文章!全部的感动已经凸显在作者与烨园先生交往的细节中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章对烨园先生人生侧面的叙述和对他文学天赋及追求的敬佩跃然纸上;但在忆旧的表征中,实则写了作者自己关于生活,学习,职业,人际和文学得失的心路历程。作为一种精神现象,重拾文学热爱,深刻揭示出了人生选择的复杂,和选择中不可兼得的无奈。这就有了很强普遍性意义。不仅让人想起1970年代末,由年轻人广泛参与形成的文学热潮,不由感叹岁月如白驹过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篇散文美学意义的最大亮点,一方面来自作者袒露的心声,那种重情,自谦和不舍追求的品格,一方面以作者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无论物质还是精神!</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