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p><p class="ql-block"> (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荀子</p> <p class="ql-block"> 所有的路,只有你脚踩上去了才知道远近曲折。</p><p class="ql-block"> 最终你相信什么,就能成为什么。因为,世界上最可怕的两个词,一个叫执着,一个叫认真。这就强调了信念和坚持对于实现目标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走上共和国企业家道路的赵加胜肩负着“守护红色政权、医治战争创伤”的历史使命,他要带领职工防御外来侵略,建设一座安定和谐的工业新城,为国家繁荣昌盛添砖加瓦。豪无疑问,关键是要建设一支敢打敢拼、乐于奉献、作风过硬的职工队伍。</p> <p class="ql-block"> 工厂开建千头万绪,厂长赵加胜轻重缓急,经纬分明。在浦沅厂破土动工的同时,他安排劳资科长姚呈之带领相关干部兵分二路,开展招工委培准备工作。一路在上海招工集结到浦沅工地报到,一路在本地下乡知青中择优选拔优秀骨干进厂,规定从上海支内进厂的知青必须先去农村劳动锻炼,然后安排工厂代为培训;下放农村上来的青工按需分配去工厂矿山拜师学艺。</p><p class="ql-block"> 1969年12月,第一支上海支内青工团队葛仲义等13人追随父辈足迹离开上海,来到常德樟树湾报到。他们在浦沅工地稍事休整即被送到常德、汉寿两县毗邻的黄珠洲公社参加冬修水利的农业劳动。</p><p class="ql-block"> 这群与共和国同龄的知青在苦难和进取中经受砺炼,在追求与拼搏中收获自信。50年后的今天回望这段历史,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人们:激流勇进,青春无悔!</p><p class="ql-block"> 黄珠洲公社当时是常德县内最穷的一个公社。在大队干部安排下,13名知青被指定居住9户农民家中,这里,家家户户一日两餐(早上8点、下午3点),下饭青一色泡罗卜。</p><p class="ql-block"> 他们下放到这里,规定每人每月向房东交15元钱、38斤粮票。这对当地农民来说,是一筆可观的收入……不过,当地的新米饭即便没有菜,大家也吃得很香。</p><p class="ql-block"> 当年,毛主席号召:“深挖洞,广积粮……”,冬季的农村,除了继续挖洞,重点是兴修水利上大堤挑土。浦沅的青工挑土不计工分,但分配的工作量和农民相等,他们被安排在9号大堤开挖。</p><p class="ql-block"> 为了避免来回奔波他们白天挑土,晚上睡在男女分居的大堤上两间新盖的茅草棚里。这草棚各开一个通风窗,既没玻璃也没塑料布遮挡,别说有没有门了……寒冬腊月,湿湿的地面上舖一层干草算是床了。夜晚,盖着被子躺在草堆里久久无法入眠,大家只好穿着毛衣毛裤和袜子睡觉。6个男生在草堆上打打闹闹,累了,睡着了。7个姑娘的心情可复杂多了。她们忍着饥饿,在寒湿的草堆上翻来复去睡不着,也许是冷了,也许想家了,王金兰一阵伤心的哭声把大家原本的倦意全赶跑了……年龄相仿的方建萍像大姐一样将金兰紧紧抱在怀里,天南海北地说着说着大家终于都睡了……</p><p class="ql-block"> 从未干过农活的上海知青,压在肩上的两框泥巴是够沉的。大多数人一开始上了肩直不起身,有的是前倾后仰不平衡,脚下不听使唤,左右摇晃着……这可是一道拼体力的原始劳动难关,半天下来,肩膀红了,肿了,有的人肩头压出了水泡……尤其是7个小女孩,自出娘胎就没吃过这个苦头……</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道关人人必须过,即使刀山火海也得咬紧牙关,硬着头皮闯!</p><p class="ql-block"> 还好,他们不是孤立的,他们是一个团队、一个群体!13个人团结一条心、拧成一股绳,他们互相关心、互相鼓励、互相呵护,他们在极端艰难困苦条件下分享着集体的温暖……就这样,他们适应了,坚强了,成熟了.终于闯过难关挺过来了!</p><p class="ql-block"> 这支青工团队虽然靠意志和毅力闯过超强度体力劳动大关,但是处在长身体的青春期,经常是在劳累之余体力补给不足,肌腸辘辘,难以忍受。一天深夜,同在一家农户寄宿的吴济华、倪伟荣饿醒了,辗转翻身再也睡不着了。于是,他俩悄悄跑到东家灶台上把锅里的冷饭给“偷”吃了……</p> <p class="ql-block"> 从黄珠洲公社回浦沅过年时,倪伟荣一口气吃了8小钵子(相当于一斤六两)的饭,老实巴交的父亲倪俊看到儿子挨饿心里酸酸的,眼眶里忍不住溢出了泪水……</p><p class="ql-block"> “儿行千里娘牵挂”,父爱同样无私无价。工地上的家长们相信自己的孩子经得起体力劳动考验,可是经常让他们牵肠挂肚的是这些孩子能否吃饱肚皮……于是,技术科长郑岳昌想到“炒麦粉”可以充饥。他买来10斤面粉倒入铁锅炒熟了准备让两个孩子带去……这消息不径而走,钱阿大、张水鸿、吴士根等也纷纷买来面粉……</p><p class="ql-block"> 当这些“炒麦粉”带到孩子们手中,他们飞快打开包裹,葛仲义当即拿了大碗用开水冲泡,用筷子搅伴,大家迫不及待,滋滋有味地吃了起来,还没等第二碗调好,第一碗早已“光盘”。那天,葛仲义一口气调了几碗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就这样,他们适应着度过了饥饿关。</p><p class="ql-block"> 人生,抬头就看不到地面,低头就不能仰望天空。一路走来,沿途的美景渗透着艰难和忧伤,感念着辛酸和徬徨,记载着奋斗和坚强。这支青工团队是好样的,他们历经原始劳动的洗礼,在实践中看到中国农民的坚韧、勤劳、善良和伟大。他们从代表人物民兵营长庞大哥(郑益民的房东)身上学到了敢爱敢恨、甘愿自我牺牲的高贵精神,在实践中与东家大哥和周围农民打成一片。比如:下雨天不出工,大家就帮农民切罗卜、做泡菜;做饭时,就帮农民看大灶、添柴火;和农民一起下棋、读报……</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收工回来,倪伟荣、吴济华看到一条耕牛在空无一人的田埂上无所适从地跑过来、走过去。心想:冬天,一般来说,牛不出栏,是哪家农户没有关好牛栏让耕牛跑出来了?于是,他俩牵着牛跑了10几里路,把耕牛送到公社领导手中……送完耕牛,巳是傍晚,两人这才想起自己还没吃饭呢!</p><p class="ql-block"> 这支青工团队在农村的出色表现赢得农民们交口称赞。1970年年初,黄珠洲公社党委召开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浦沅上海青工团队被评为先进集体,郑玄芬、葛秀英作为代表出席大会。</p><p class="ql-block"> 出席公社表彰大会的葛秀英事后写信向父亲葛昌宝详告他们学农的收获和表彰大会盛况。葛昌宝见信后兴奋不已告诉郑岳昌,两位父亲将信送到厂长赵加胜手中,厂长在工地干部大会上宣读《葛秀英来信》全文。他充分肯定了城市知青进厂前先下农村锻练的决策是正确的。厂里还曾多次派车把葛仲义接回工地,𣈱谈知青学农的重要性和知青下乡锻炼的收获和体会。並且把它作为厂规纳入劳资人事管理制度。</p><p class="ql-block"> 上海支内青工团队一行13人完成100天下乡学农锻练任务后前往常德市粮食机械厂按分配工种拜师学艺满3年进入浦沅厂。此后第二批、第三批上海知青先后都安排送到浬县陈二茶场和灌溪公社文化大队等单位学农锻练……</p><p class="ql-block"> 不久,国家恢复高考,当年高中毕业于上海大同中学的葛仲义高分胜出,获得常德地区考生总分第一,被全国著名高等院校一一上海同济大学录取,浦沅工程机械厂党委副书记汪正东亲自登门报喜並祝贺;方建萍被推荐赴长沙中医学院就读;高中毕业于上海鞍山中学的张宪忠考上了第一届浦沅职工大学。</p><p class="ql-block"> 为报效浦沅的培育,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的葛仲义放弃在上海谋职,作为高级工程师,他重返常德浦沅工程机械厂,进入浦沅汽车起重机研究所,为中国汽车起重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 浦沅工程机械厂建厂初期从上海知青和常徳下放的城市知青中择优招工进厂的有1000余人。这些与共和国同龄的年轻人见证了国家变革的历史,饱尝与祖国同患难、共命运的伟大实践,在摸爬滚打的人生经历中积累了知识,增长了才干。这些 “老三届”知青特别能吃苦,特别渴望学习,特别珍惜人生路上每一个路标……</p><p class="ql-block"> 从附近各县市招来的下放农村优秀知青被分别送到各县市机械厂和周边矿山机修厂拜师学艺,人员比较集中的是羊耳山煤矿和湘西钨矿。</p><p class="ql-block"> 艰苦的环境磨炼了这批新工人的意志,一批青工中的佼佼者脱颖而出。</p><p class="ql-block"> 赴湘西钨矿培训的青工共104人,含13个工种。这批青工当时是由赵德江代表浦沅从汉寿县招工上来的。后由劳资科长姚呈之安排去的湘西钨矿。</p><p class="ql-block"> 这些青工去湘西钨矿拜师学艺並经历过3次火警考验,基本上大多数人都在危难时刻冲向火场,非常勇敢。第一次是矿本部桥头黄昏时木质宿舍楼着火,张陵江、刘明成、韩常德住在附近,发现火情夺门而出,拼命扑救,其他人闻讯从机修厂飞奔过去投入扑救,结果张陵江重伤,刘明成、韩常徳轻伤,一起被送到医院抢救治疗……第二次是晚间发生山火,浦沅的青工全力以赴参与扑救,徐万春被烧伤……第三次是一天深夜,矿里职工刘贡英家着火,风助火势,吞噬了一个美好家庭,百余人赶到现场已无可抢救之物……</p><p class="ql-block"> 为此,湘西钨矿党委发布《嘉奖令》,号召全矿干部、职工向张陵江等浦沅工程机械厂青工团队学习……</p><p class="ql-block"> 新招工进厂的69名青工在羊耳山煤矿培训。他们在三年的培训中吃大苦、耐大劳,成为煤矿里一支惹人注目的主力军,获得煤矿上下一致好评。</p> <p class="ql-block"> 浦沅人是一支在艰苦创业和生产实践中久经考验、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工队伍。老一辈师傅的精湛技艺和对产品质量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和带动着青年一代,青年工人刻苦钻研、勇于探索、争创一流的高贵品质继往开来,以敢打必胜的大无畏气概为浦沅的兴旺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与才干,在𣎴同岗位上涌现出大批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p> <p class="ql-block"> 为提高企业职工全员文化水平,常德地区曾组织各单位职工文化水平摸底、培训和考试。19 81年10月17日至18日,浦沅工程机械厂1188名青壮年职工经文化考试,获得初小、高小、初中、高中四个第一名的好成绩。</p><p class="ql-block"> 由于“文革”时期的文化缺失,青年下放农村参加农业劳动,招工进厂在乡镇企业、矿山等艰苦环境中接受培训,生产技能参差不齐,工厂形成生产能力、生产岗位的条件有了改善,作业能力也有了新的要求。为了促进技术进步,厂里开办职工夜校,有计划地进行技术理论培训,并由技术部门与厂工会联合举办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竞技活动。例如,全厂“四大工种”、“六大工种”技术比武。最大规模的一次是1985年9月18日,由总厂技术比武领导小组组织的“十大工种技术大比武”,经评定的冠军:</p><p class="ql-block"> 车工:熊国喜 铣工:姚银发 刨工:吴英英 装配钳工:桑大昌 机修钳工:付叙松</p><p class="ql-block"> 冷作工:张贵生 电焊工:陈天佑 锻造工:杨瑞华 造型工:张新民</p><p class="ql-block"> 由总厂技术比武领导小组报厂工会同意,授予:</p><p class="ql-block"> 陈天佑:1985年度“电焊大王”称号</p><p class="ql-block"> 熊国喜:1985年度“车工大王”称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工厂办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全厂职工的文化程度和技术业务素质,数以百计的科技人才从晋升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1970年10月,经长沙市工人考核委员会技师考评、聘任工作领导小组审批,浦沅工程机械厂33人晋升工人技师:</p><p class="ql-block"> 吴新民 龙绍其 付叙松 王鑫泉 林吉钧 曹世来 邬善祥 谭晓明 </p><p class="ql-block"> 汪宏大 夏子春 蔡福顺 郑嵩山 李济清 蔣彦禹 朱雅玲 雍万余 </p><p class="ql-block"> 杨礼基 乐金荣 胡夏秋 陆建民 唐自萍 陈建忠 夏春坤 滨绍泉</p><p class="ql-block"> 许文龙 曾东生 王克俭 张笑直 夏镇邦 吴经建 龚湘林 张广制</p><p class="ql-block"> 王春林</p><p class="ql-block"> 1998年4月,浦沅集团公司宣布,共8名同志获高级技师职称:</p><p class="ql-block"> 吴新民 陈天佑 杨礼基 乐金荣 林吉钧 张笑直 曹世来 谭晓明</p><p class="ql-block"> (其中:吴新民已于1997年晋升为高级技师)</p> <p class="ql-block"> 浦沅工程机械厂的创业史伴随並推动了浦沅职工队伍的成长史。在以厂长赵加胜为代表的企业领导班子坚持不懈努力下,在长期的三线建设实践中不断奋斗、不断创新,建立並逐步完善了职工良性循环的全方位工厂教育体系。</p><p class="ql-block"> 1970年春节后,首批支内职工搬迁,不少人拖儿带女,有的怀着身孕离开上海来到浦沅工地。面对的实际问题是孩子入托和上学没有着落。</p><p class="ql-block"> 厂长赵加胜和工厂筹建组骨干商讨决定,先在老五栋底层角尺大间开设一个临时托儿所,物色几位家属工先把孩子寄托保育工作做起来……</p><p class="ql-block"> 1973年春,浦沅厂幼教大楼竣工。此前引进的幼师和招聘的幼儿保育员已通过正规培训正式上岗,全厂原先设在生活区的临时托儿所喜迁新居,职工子女的幼年托管、启蒙教育走向正轨。</p><p class="ql-block"> 1970 11月,工地上已有50多个随父母支内从上海搬迁过来待学的中小学生。这些职工子弟由管谟贤、张惠珍、朱豫生老师带领,在临时职工食堂草棚里开课。当年12月22日,在职工食堂草棚里召开浦沅工子弟学校成立大会,厂长赵加胜任名誉校长,管谟贤、罗仁秋分别负责学校的行政和教务,后由徐志良调任学校党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 随着一批又一批搬迁,支内职工中近80名随迁子女离开上海的中小学来到浦沅厂基建工地居家待学。197 2年,厂长赵加胜根据筹建办公室骨干郑国𡖖、岳帮喜的提议决定,先把通往热区的渐河大堤边那个堆放建材的“ 504”仓库腾出来整理后暂作5个教室过度一下。</p><p class="ql-block"> 19 74年12月,职工子弟学校教学楼建成,子弟学校迁入新校舍。在以管谟贤、亚凡、罗仁秋为代表的职工子弟学校校长、教导主任和教研机构领导下,子弟学校狠抓基础管理和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校风良好,学生勤奋向上,学习成绩可喜。</p><p class="ql-block"> 1987年,总厂子弟学校初、高中毕业率100 %。1994年9月,总厂子弟学校初中毕业生保送率达到33 %,升学率达98.6%,在常德市直中学名列前矛。1998年9月,浦沅子弟学校中考连续获常德市厂矿学校第一。当年升学率为92. 7 %,合格率100 %,54 %的毕业生考取重点高中,创历史最好水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为全面提高工厂全员文化和技术素质,厂里规定,青年工人进厂前必须通过正规的技工学校学习和培养,毕业后具备应知应会能力,一上岗便是合格的操作者。为此,1979年9月,经湖南省计委批准,並受常德地区机电局委托,浦沅厂创办常德地区机械技工学校。技校规模300名学生,首枇招收学生150名。</p><p class="ql-block"> 1990年1月,湖南省劳动人事厅对全21所机械技工学校进行全面检查,浦沅机械技工学校被列为一类技校。2003年,浦沅机械技工学校跨入省首批骨干技校行列,揭牌仪式在浦沅常徳地区机械技工学校举行。</p><p class="ql-block"> 随着企业跨地市联合,浦沅常德地区机械技工学校随迁长沙。从1979年到2003年,前后24年,浦沅机械技工学校为常徳、长沙培养中技人才5000余名,为推进湖南机械工业发展,改写湖南农业大省的历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为提高工厂管理干部的技术业务素质,提升企业一流管理水平,浦沅工程机械厂领导班子高瞻远嘱,不惜功本,于1975年创办浦沅职工大学,作为湖南省机械厅职工大学的一所分校,于1980年由省教育厅批准,1982年由教育部教工农字[1982 ]045号文件正式备案为职工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学历为国家承认的成人高教大专学历。</p><p class="ql-block"> 浦沅职工大学办学30余年共毕业学生千余人。学校前18年在常德办学,主要为本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在校长邓茂龄教授和骨干教师龚少武、雷顺清、李玉声、刘鼎诚等副教授及全校员工严谨治学下,办学成果斐然,其中8届脱产毕业生207人中八成为本厂员工。这些毕业生在当时高校毕业生断档时期成了本企业的中坚力量,培养出以高桐、殷正富、史宏杰、张健雄、郭学红、刘年洪、付新启、易志(按毕业先后排序)等高管为代表的众多优秀管理人才;以张良栋总设计师为代表的一大批技术人才,是企业名符其实的“黄埔军校”校友,还培养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副所长杨根庆和在美国创办企业的张陵江这样的优秀专家和企业家……</p> <p class="ql-block"> 杨礼基一一一个面对教育缺失、坚守本心的知青,一个坚持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斗士,一个不畏孤独、遨游学海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 1995年,美国LT C公司培训中心。</p><p class="ql-block"> 杨礼基到美国学习等离子切割机的使用与维护。这一天,LT C公司焊接实验室主任查尔斯先生讲觧高频脉冲发生器。不知道是语言交流障碍所致,还是基础知识差的缘故,同在一个教室里上课的我国台湾省学员怎么也没弄明白。这时,查尔斯先生便对杨礼基说:“杨,你给他讲讲这个原理”。原来,在短短几天接触中,查尔斯先生发现杨礼基理论基础扎实,思维敏捷、知识面广,中国来的这位学员不简单。</p><p class="ql-block"> 当杨礼基在美国公司焊接L T C实验中心侃侃而谈的时候,旁人很难相信这位来自中国的高级焊接技师原来只有初中文化水平。谈到这一点,杨礼基十分感激浦沅对他的培养。他说:“我在浦沅补习完高中,在浦沅经历了初级、中级、高级技工的全程培训,我比一般人更幸运的是得到了更多的学习深造机会”。</p><p class="ql-block"> 1988年5月,杨礼基参加了中德在哈尔滨合办的焊接培训班。培训考核筛选近乎残酷,两天一小考、十天一大考,13项实践考核有1项不合格就要遭陶汰……历时两个月的学习,杨礼基称,烧掉焊条40包,身体掉肉20斤,终于捧回一张世界通行的《 D V S焊接技能教师证》,后来又获得了《中国全项锅炉压力容器焊接资格证》。这可是一张通行全国的“红派司”。回忆自己自学成才的历程,杨礼基说:“我唯一感到骄傲的是,我的毎一项考试都是过硬的。”</p><p class="ql-block"> 1990年全省技师统考,五门功课,杨礼基以两个满分、两个90多分、最差的一门也达到87分好成绩,大获成功。</p><p class="ql-block"> 1994年,杨礼基获得高级焊接技师职称,任湖南省职工焊接协会理事。</p><p class="ql-block"> 1996年,杨礼基通过考试,获得高级电工职称,成为浦沅第一个获得“双工种”技术职称的工人。</p><p class="ql-block"> 在此之前,杨礼基通过顽强自学,获得桂林电子工学院技术大专文凭(函授);还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大专文凭(函授),成为浦沅第一个通过自学获得机、电双文凭的工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杨礼基生性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他小时候和伙伴们比试打架,前20次都输了,他爬起来,第21次又冲了上去……儿时倔犟的性格长大后演化成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潜意识里,他又被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地重塑。</p><p class="ql-block"> 1989年,浦沅引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利勃海尔全路面汽车起重机技术(简称“ 1050” ),在试焊中由于没有“吃透”进口钢材的特性,焊后的部件严重变形甚至出现裂纹。</p><p class="ql-block"> “ 1050”车架的试制工作再次交给了杨礼基,他知道这副担子的重量,因为德国人说过:“我们不派专家来,你们是装配不好的。”</p><p class="ql-block"> 杨礼基没有着急动手,他走访了所有到德国培训过的技术人员和普通工人,同他们探讨焊接失败的原因。他相信只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找出问题的症结,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p><p class="ql-block"> 一位普通工人的话给了他极大的启发,这位工人说:“我在德国焊接时,焊枪冲劲很大,按都按不住……”,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杨礼基听后在心里仔细揣摩着,工人的焊枪按不住,实际上是焊丝出得快,在焊机恆电压的情况下,焊丝长、电阻增大、电孤热集中,焊丝冲击焊缝根部,使劲按住焊枪就导致焊缝熔深大,根部就自然不易产生裂纹了。对,有门!杨礼基连忙在试板上试验,他一次又一次地调整焊接工艺参数,密切注视焊缝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正式焊接开始了,杨礼基把时间定在白天下班后。他早早来到车间,仔细检查好设备,在心中默念着操作步骤和要领。 杨礼基进厂30多年了,他从基建吊屋架烧电焊做起,但未像这次感到一种庄重的使命感在身:我就是要作出样子让德国人看看。他像出征的战士,义无反顾地登上了焊接平台。 </p><p class="ql-block"> 他操起焊枪,装好焊丝,点火,随着一阵悦耳的“丝丝”声,焊枪催开一朶牡丹,透过深蓝色的护目镜,杨礼基看到焊花璀璨,焊枪仿佛钳着一个小太阳在冰冷的焊缝里游弋,所到之处通体光亮。这简直是一种艺术创作的酣畅,一种令人陶醉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这一刻,杨礼基完全沉醉在一种出神入化的“创作兴奋”之中,平焊、立焊、侧焊、仰焊信手拈来,左边的焊缝右手焊,右边的焊缝左手焊,左右开弓。杨礼基一鼓作气,连续多天的日夜连班,转台、车架焊成了。成功的喜讯振奋了所有的浦沅人,摄影、摄像记者来了,杨礼基却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离开了车间。</p><p class="ql-block"> 经检测,转台焊接后的变形控制在1毫米以内,车架达到了设计要求。杨礼基他们不断完善工艺,以致后来他们可以将车加工好的轴孔、轴套直接焊上去,焊后不变形,省却了再次加工,提高了效率。完成了“ 1050”的焊接后,可以说杨礼基他们已完成了高强度钢焊接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p><p class="ql-block"> 德国专家仔细检查了浦沅焊接的“ 1050”车架后,郑重宣布说,德国不再派专家来了,並希望杨礼基他们能去国内另一厂家指导焊接。此刻,杨礼基心里美滋滋的,他不由自主地昂起头,挺起了胸,像站在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耳旁回响的分明是庄严的《国歌》。</p> <p class="ql-block"> 浦沅厂绝对是个藏龙卧虎、人才济济的地方。这里不仅有退休返聘、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更有技艺精湛、年富力强的精兵强将。薛文兴则是一个难得的子𠄘父业的冷作工匠。</p><p class="ql-block"> 1970年6月,高级工匠薛盘金帶着薛文兴、薛根娣兄妹俩来到浦沅。两兄妹经过农村锻练进了浦沅厂。当时他父亲作为结构车间主任和一批浦沅元老一样,在子女的工种选择上是有发言权的。那时最热门的要数车、钳、鉋、铣等机加工工种,而小薛最想当个司机。可出乎所有人意料,父亲要他当冷作工。于是,他来到了那个又苦又累整天和铁板打交道的铁件加工班,拜刘岳林师傅为师。</p><p class="ql-block"> 刘岳林师傅是班组长,建厂初期每天的事多且杂。第一天他就交给薛文兴一张图纸要他划线下料,自己则忙着其他事去了。这对一个刚进厂的青工来说真有点摸不着头脑。但薛文兴一个人拿着图纸琢磨着,凭着在家跟邻居学木匠活的识图知识,也把图纸看了个大概。中午他回家问父亲是否该这样做,下午一上班他真的开始划线下料了,把刘岳林师傅高兴得哈哈直笑。他知道这孩子像他父亲,是块干冷作的料。</p><p class="ql-block"> 1922年出生的薛盘金是无锡人。13岁来沪在姑父的小作坊里学打铁,之后又到姑父朋友处学冷作,一做就是十来年。那时的冷作从放样下料到铆焊后的热处理的工艺都要精通。他们的工作五花八门,拆船、修桥、修锅炉等,所以走南闯北见多识广。</p><p class="ql-block"> 敲榔头是基本功。薛盘金能敲上下左右前后的六面榔头。那手上功夫可谓精准。解放初不到30岁的薛盘金去考上海新通贸易公司被定为冷作7级半。薛盘金虽然文化不高,但他实践经验丰富,肯钻研,技术过硬。最令人佩服的是他还能绘制一手漂亮的机械图纸,被人称为文武双全的能工巧匠。</p><p class="ql-block"> 在浦沅锻压车间工艺设计中薛盘金挑起了大梁,在1200吨水压机设计制造中他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还急生产所需自制了3吨蒸空两用汽锤等常用设备,为浦沅厂各类产品的毛坯件制造作出了可圈可点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年轻的薛文兴好学上进,充满了求知欲。为了让他学技术,父亲用儿子差不多一年的工资给他买了一套制图用具:图板、角尺、量规、纸筆。教他学机械制图,掌握看图放样的本领。这些工具至今还跟着他走南闯北,成了他一生的“吃饭家伙”。</p><p class="ql-block"> 为了培养儿子成为冷作的行家里手,薛盘金要儿子空余时间练基本功。他在废钢板上焊一根高150毫米、直径为300毫米的圆钢,每天要小薛提前一小时到车间去敲榔头,什么落地式、背包式的大小榔头都敲。薛盘金天天来量一下看看那圆钢矮了多少。就这样在三个月后的基本功测试中,无论功架、命中率薛文兴都是第一。</p><p class="ql-block"> 放样下料是冷作的第一道工序,也是产品制作最重要的环节。年过六旬返聘来湘的肖桂福师傅是冷作放样高手,他单身一人在厂,天天会到老朋友家串门。他们老一辈天南地北地聊天,更多的是交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在一旁的小薛耳濡目染,对不少问题有了起码的感性认识。后来,肖桂福成了薛文兴放样的师傅。肖桂福三天两头交一个诸如“天圆地方”的课题给小薛,小薛利用晚上空余时间独自研究、展开、计算、放样、下料,过几天他就会交一个样品给师傅检查接受指导。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有两三年之久。放样用的马粪纸是小薛托常德的同事到市里一刀一刀买回来的。他宿舍床底下堆满了各种他学习放样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身高1米8的薛文兴生性腼腆,但格外踏实肯干。在车间厂房还没完工的时候,他𣎴论酷暑严寒总是早早来到露天工地将钢板上的露水打扫干净。车间厂房完工后,师傅要他带17个民工校正行车轨道,他沒有经验就先请教父亲,很快就完成了任务。</p><p class="ql-block"> 为了学好冷作校正,他又拜这方面的权威谢阿林为师。薛文兴既听话、又动脑,还能吃苦,深受老师傅的喜爱。小薛很快成为青工们的杰出代表,在以后的考工定级和技术比武中,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72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校正压路机底盘时,开始他根据师傅的传统办法不断用锥型钎来调整费时又费力。父亲说你不能一味蛮干,要学会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自己。于是,他开始琢磨做个简单工装,用千斤顶顶,很快他就尝到了甜头。压路机上的座椅工具箱靠背有孤度,角铁成型有难度,他动脑筋做了个弯形的工装。</p><p class="ql-block"> 680大客车上的山型流水槽,薄板结构要求一次成型。在结构老技师曹荣根的帮助下,薛文兴采用副模具一次成型。另外,680底盘液压铆钉钳一次加工成型技术曾获得浦沅厂科技成果三等奖。</p><p class="ql-block"> 随着16 t汽车吊新产品的开发,吊臂采用的是15 M h M 0 VT a X i高强板,因新材料强度高,板材很难校平。负责工艺的曹荣根师傅点将要小薛去校正。凭着对材料校正的认知,利用变形和反变形的原理,小薛不断探索用火工榔头敲,终于完成了任务。</p><p class="ql-block"> 16 t后桥设计由原来的铸铁件改为钢结构件,由于几何形状复杂,一开始生产很难达到图纸要求。薛文兴大胆采用黄河制动气泵制作具有定位、支撑、压紧功能的摆搭模,大大提高了后桥质量。</p><p class="ql-block"> 后来厂里开发混凝土搅拌机,搅拌筒前后椎体各不相同,要连接中间园筒达到图纸要求很不容易。薛文兴接连几个晚上在办公室画图,制作了一副集摆搭、焊接及机加工于一体的工装胎具。他设计的加工装胎具做到了加工脱模一次性试验成功。于是,他一口气做了4套胎具,满足了生产的需要。这些胎具至今还在制造单位发挥着作用。薛文兴用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生产难关.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p> <p class="ql-block"> 随着工厂的发展,浦沅从常德走向长沙并在上海松江成了作为浦沅窗口的分厂。薛文兴从生产组长一直干到生产厂长,负责除财务、销售外的方方面面,逐步成长为一位精干的企业管理人员。</p><p class="ql-block"> 在上海分厂生产的轨道吊三节臂,伸缩钢丝绳不但装配困难而且极易脱落。薛文兴根据经验,直接将钢丝绳由两侧改为上下安装,从此钢丝绳不再脱落。</p><p class="ql-block"> 解放军二炮的3 t随车吊的样品是意大利生产的。它的六边菱形臂中间长两头尖,军代表强调为保证吊臂的强度,制作时要求一次成型。这个问题很棘手,加工难度大,生产、技术人员都束手无策。薛文兴琢磨着用两副模具生产,达到了军方的要求。军代表对此很高兴,曾向外单位人员炫耀这种车的制作工艺,外单位的人横看竖看都不相信这六边菱形臂只有一条焊缝……</p><p class="ql-block"> 2006年,薛文兴先后应聘到抚顺挖掘机厂和合肥柳工集团任副总经理。他运用浦沅的经验大刀阔斧地搞技术改造,改进工艺部局和生产流程。他既抓生产又管技术还搞管理培训。在很短的时间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艺制造水平,使产品质量大幅度提升,为企业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被《辽宁日报》称为《北飞的大雁》。</p><p class="ql-block"> 薛文兴17岁进厂学艺。他没有学历文凭,只有技术职称。他说自己“四不像”。既不是土建专家,也不是专业的设计工艺技术人员和企业的管理人员。但他却常常能够在企业技术改造中提出专业的生产布局建议;能够在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中推翻不合理的设计方案,提出有益的改进意见和工艺流程、制作方法,並经常给基层管理人员上管理课程。薛文兴就是这样一位同行眼里不可多得的专家能人。</p><p class="ql-block"> 回顾薛文兴的成长历程,首先要归功于他的父亲。作为冷作行业的能工巧匠,他知道这行的学问有多深他创造条件为儿子打好扎实的基本功,让他了解各工序的连接和技巧。</p><p class="ql-block"> 其次,薛文兴有幸参与了浦沅的建厂创业、产品开发的伟大实践,加上个人天资聪颖与无悔付出,造就了薛文兴这么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p> <p class="ql-block"> 1970年3月,新学期开学伊始。学生们早早返校报到、排着队领取新课本。1 1岁的方莉娅把领到的新课本装入书包,依依不舍地向老师、同学握手告别,她要跟随父母离开上海支内去了……</p><p class="ql-block"> 登上第49次列车,躺在硬卧车厢里晃晃悠悠一个通宵到达株州,她中午吃了有生以来第一次用陶瓷缽头蒸的饭加粉蒸肉、大白菜。后来,跟着家长换乘去长沙的火车,到站后由厂里派车连人带行李上驳船摆渡过了湘江、资江和沅江,再驱车14公里总算到了目的地一一湖南常德樟树湾。这一漫长的旅程让这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女孩经历了上海与常德“遥隔千里”的亲身体验。</p><p class="ql-block"> 来到这个名叫樟树湾的浦沅工程机械厂工地。大人们忙着卸下行李归置家具和生活用品,忙着去土坡下的水泵房挑(拎)水、洗脸、烧茶水,方莉娅和一路同行认识的小伙伴在生活区浏览、张望。呵呵!生活区除了10几栋楼房和几排临时工棚、几间仓库似的矮平房,其余的一无所有……</p><p class="ql-block"> 后来走到河边。发现南面有一座刚刚造好的大桥,北面是搭满脚手架、似乎还未完工的桥梁。站立河边远远的望去,对面工区也只有几间矮矮的小平房……</p><p class="ql-block"> 心有所寄的方莉娅捉摸着:“我们的学校在哪?”……</p><p class="ql-block"> 当时,厂区刚完成“三通一平”,第一个生产车间刚开始吊装,第一个“浦沅号”产品夯土机零件是在结构间放样间替代金加工场地生产、半成品仓库装配出来的……子弟学校一时还没能排上队。</p><p class="ql-block"> 可是时不我待。随着大批支内职工拖儿带女来到浦沅,学龄儿童、少年已大几十。1971年春天,厂长赵加胜根据后勤部、基建组干部郑国𡖖、岳邦喜的建议,先把通往热区的渐河大堤边那个“ 504”仓库整理出来修补后暂代教室过渡一下。</p><p class="ql-block"> 求学心切的方莉娅、赵立干等闻讯高兴极了!这是浦沅职工子弟学校雏形课堂,总共五间房。学校周边杂草丛生,左前方是一个藕塘,学校门前的晒谷场就是学生们的活动场地,唯一的体育用具就是一根拔河长绳。</p><p class="ql-block"> 根据当时学生实际程度和仅有的条件,这个临时子校的五间房作了这样的安排:一年级有两个班合在一间教室,由朱豫生老师教课;二年级、三年级合用一间教室,由李慧琴老师教课;四年级、五年级合用一个教室,由罗仁秋老师教课;六年级由管谟贤老师教课。最小的一间就是老师办公室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把工地上最早的临时工棚也改成教室,安排徐志良以工宣队名义进驻学校,负责学校行政工作,后任学校党支部书记,承担筹建子弟学校相关工作。</p><p class="ql-block"> 当时,从一年级到初中已有学生150多人,但教师只有10位,每位老师均需分担起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教材来自市新华书店。没有体育老师,就聘请袁继发任体育老师兼后勤总务。</p><p class="ql-block"> 经多次向市教育局申请,终于得到教育部门认可,被纳入正规学校並解决了学生教材和教师辅导资料,1971年上半年,浦沅子弟学校正式挂牌开学了!</p><p class="ql-block"> 当年,虽然因陋就简,条件艰苦,但师生们毫无怨言。老师认真教学,学生刻苦努力,确实也培养出一批优秀学生並考上重点大学。如金敏华、黄俊民分别考上复旦大学和华东化工学院。</p><p class="ql-block"> 1973年,浦沅工程机械厂职工子弟学校开建新校舍,加大师资聘请力度,建立校纪校规,学校规模从小学一年级直至高中,当时在常德地区也算一所很正规的学校了!</p> <p class="ql-block"> “浦二代”方莉娅是伴随着浦沅厂和浦沅子弟学校创建的历程成长的。她耳濡目染,见证浦沅前辈忘我拼搏、艰苦创业、义无反顾投身三线建设的家国情怀和老师们因陋就简、精心施教,呵护学子求知欲望、甘为人梯的“园丁”精神,她立志学成后献身于教育事业……</p><p class="ql-block"> 1978年,方莉娅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常德师范专科学校英语系。1981年,方莉娅大学毕业后感念师恩、反哺母校,回到浦沅子弟学校担任初中英语教师,任教18年。</p><p class="ql-block"> 方莉娅老师在浦沅子弟学校任教期间多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她所教的班级多次获得优秀班级称号。方莉娅老师性格随和,备课严谨,循循善诱,深得学生爱戴。她所教的班级升入重点高中的升学率名列前茅,方莉娅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p><p class="ql-block"> 1999年,方莉娅老师通过人才引进,调入上海市徐汇区五十九中学。三年后担任年级组组长。並在上海师范大学参加並获得三年期英语专升本学历。</p><p class="ql-block"> 2005年,上海市徐汇区五十九中学与南洋初级中学合并后,方莉娅老师在南洋初级中学继续担任年级组长。2006年起,她担任南洋初级中学工会主席直至2013年退休。</p><p class="ql-block"> 在这14年中,方莉娅老师所教班级被评为“上海市创新小队”;所带的年级组被评为徐汇区文明组织,其个人获得“徐汇区中学教育先进工作者”、“徐汇区育人奖”提名奖,连续多年被评为徐汇区教育工会优秀工会主席,2012年获得《上海市“园丁奖》。</p><p class="ql-block"> 方莉娅老师调回上海工作的同时,回归浦沅人精神家园,一直活跃在浦沅人上海志愿者联谊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本文撰于20 24年7月29日凌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