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浪岗自古以来就留下许多传奇故事。唐高僧鉴真东渡日本时,因远看浪岗(当时尚未定名)有点像一条狼匍匐于海上,近看又处处狼崖犬岩,故将其记载为“狼港”和“狼山”。明万历三年(1575年)舟山渔民与各哨水兵,在浪岗山至绿华山海域并肩作战,一举剿灭二百多倭寇。1956年8月22日夜,一架载有16名成员的美国侦察机侵入我国领空,最后被我军击落在浪岗山附近海域。为此美国大动干戈,集结了航空母舰等舰船共49艘、舰载机二百余架,气势汹汹地闯进浪岗山海面,对我方进行示威和挑衅达十余天,引起世界震惊,最后无功而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徐建华,原浪岗一连淡化班班长,1972年12月入伍,来自福建。他说,浪岗是舟山群岛南北渔场的中心,是一个渔民心目中的圣地,历史上曾经是舟山带鱼的著名产地。浪岗附近海面历来风云激荡,民间传说很多,部队上岛后的故事也不少,老传奇新故事极大丰富了浪岗的历史色彩,构成了浪岗独特的人文魅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 一、浪岗被打趣成“和尚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徐建华回忆说,来岛家属以及渔民们都会发现,浪岗岛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很多官兵四季都剃着光头,</span>一大帮光头聚在一起的场面,确实让人忍俊不禁。<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家搞不明白,夏天图个清凉爽快说的过去,寒风凛冽的冬季冻的鼻红耳痛,还打光头为哪般?有人打趣说,满岛都是光头,浪岗应该叫“和尚岛”。每年到浪岗慰问演出的地方拥军慰问团的美女们也纳闷,兵哥哥冬天不怕冷,但也要顾及一下帅哥形象呀!对此疑问,战士们坦然地说,那只是为了洗头省水。也许人们没有想到,让众多官兵争剃光头的原因,竟然是为了节约那区区一盆水!</span></p><p class="ql-block"> 浪岗岛淡水奇缺,为解决用水困难,官们想了许多办法。刚上岛时就从半山腰往下开凿了几条小水渠,让雨水顺渠而下,流到低洼处挖掘好的蓄水池里。盖起石砌营房后,平顶屋面四周又垒起了一道小围堤来收集雨水。上级也给新添了一套海水淡化设备,并在一连设立了淡化班,原先大家期待满满,以为能从根本上缓解靠天吃水问题。但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因部队人多用水量大,淡化水即使作为供水补充,其运行成本也难以承受,最终被迫弃用。大家只能在节约用水上再去下功夫,每人每天的用水量大家心中都有标准,越是炎热的夏天越自觉,理光头也是被逼出来的一条节水措施。一水多用成了大家的习惯,如洗脸水可用来洗衣服,洗衣尽量不用肥皂,然后再用来浇菜。图为当年的蓄水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淡化班战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二、“巴掌田”里的蔬菜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浪岗长期存在着新鲜蔬菜不足现像,虽然每次补给船来时都想多带一些,但又担心没有冷藏设备会烂掉,因此较好存放的土豆、洋葱、海带等就成了常见主菜。补给船十天半月来一次,临近补给期时叶类青菜就开始断档了。遇上台风,补给船上岛延迟可多达十几天,官兵们的副食只能用咸菜和煮黄豆代替,最困难时只能拌酱油和野葱就餐。因此战士们怎么也想着在岛上能种出自已的瓜果蔬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官兵们付出了艰辛努力。徐建华回忆说,岛上杂草下都是岩石或沙砾石,不具备种植条件,淡水班和其他战友们一起,从山下扛来石块,选择避风向阳处先垒起一丘丘小菜地,接着再到各处石头缝里一点一点地去抠土。没有工具,大家就用衣服包着土往菜田里运。岛上可供种植的土壤有限,大家又利用补给机会往回带土,日积月累,一丘丘“巴掌田”终于迎来了播种和收获。虽然每每大风过后,沙砾小石刺溜溜地随雨水冲到菜地,蔬菜齐刷刷地倒伏在地面上,或者遇上干旱缺水蔬菜绝收等情况,但大家没有气馁,一次不行就种第二次、第三次,坚持结果是四季总能得到一些收获。尽管数量有限,但看到这些用汗水换来的绿油油成果,大家还是感到十分的欣喜。为改善连队伙食,战士们还在岛上放养了几只山羊,随着时间推移,小山羊发展成了一大群,这些可爱的小精灵成了大家的亲密伙伴,陪同官兵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日日夜夜。</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战士们放养的山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三、补给船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浪岗远离大陆,距舟山本岛也有数个小时的船程,补给船是浪岗连接外岛的纽带,部队所用的淡水油料、枪支弹药、后勤装备和日常生活物资等,都要由水警区派出的补给船从其他岛屿运送,可以说补给船就是浪岗的“生命线”,官兵们对补给船有着特殊感情。每次补给船来,没有值勤训练的人员都会跑去停泊点,除了帮忙卸货外,还有大家最关心的一件事,那就是先去看看有没有自已的信件。在这与外隔绝的孤岛上,信件作为对外沟通联系的唯一渠道,寄托着战士们太多的情感,家书抵万金可谓毫不夸张。</p><p class="ql-block"> 补给船每次都能大家带来惊喜,但有一次,补给船却让全营人员担惊了一昼夜。那是1975年春节前夕,为保证驻岛官兵欢度节日,补给船满载货物一大早就向浪岗驶去。岛上也做好了迎接准备,可一直等呀等,正常航程5小时过去了没到,10小时还是未到,经多次查询上级机关,确认补给船早已出航,大家的心开始悬了起来。夜幕降临,岛上亮起了探照灯,浪岗观通站也加强了海上观察搜索,一直到第二天补给船才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原来补给船由于大雾迷了航,在海上整整航行漂泊了一天一夜,船上还有去领导机关汇报工作后返岛的六营领导,以及归队的十余名战士,这次经历深深地留在了的大家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四、拥军慰问团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浪岗是舟山驻岛部队中,自然环境最恶劣、生活条件最艰苦的岛屿,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当地政府组织的拥军慰问团总是把浪岗作为慰问重点。徐建华还记得,每年岛上最热闹的时候,当数慰问团来到之时。部队早早拉起大红欢迎横幅,标语和彩旗装靓了营区,处处洋溢着喜庆气氛,与往日冷清情景形成了强烈对比。慰问团人员乘船抵达时,由于没有码头,只能由小舢板过驳,但因海底礁石凹凸不平,小舢板不能直接靠 岸。官兵们不顾海水刺骨冰冷,毫不犹豫地脱掉鞋子挽起裤脚,纷纷涉水来到小舢板前,要将慰问团人员一个个背到岸上。慰问团人员起先执意不肯,战士们说“你们冻僵了还怎么演出”,最后拗不过战士们的盛情只能同意。大家背完人员,又去搬运演出道具,许多人脚被冻得失去了知觉。这一幕也许是天底下最独特的“迎宾式”,让慰问团人员大为感动,他们一再对战士们连声道谢。返程如此,年年如此,直到修建好码头为止。</p><p class="ql-block"> 岛上没有礼堂,慰问演出只能在当年还没浇注水泥的篮球场沙地上进行。战士们全副武装列队入场,随着演出的进行,大家的掌声、欢呼声一次次响起,让小岛成了欢乐的海洋。也难怪官兵们这么投入,因为他们每年难得有这么一次观看演出机会。当天战士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感谢祖国人民”,喊得最响的口号是“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印象最深的是浓浓的军民鱼水深情氛围。慰问团当天来当天走,虽然时间很短,但留下的笑声和欢乐却久久荡漾在大家的心里。图为1976年浙江省春节拥军慰问团来到长涂时,与水警区机关人员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建华说,这些小故事也许很平凡,但它却是浪岗军营里的一抹亮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六营官兵的精神风貌和多彩生活,留下了时代印迹,带给人以难忘的回忆。图为六营官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