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次旅程的核心是稻城亚丁景区。12日的行程是从新都桥赶往稻城县城,中间经过雅江、理塘两县,大约350公里,因为是国道而非高速,所以车程近7小时。</p> 新都桥是康定市的一个镇子,距康定城80公里。镇子原名东俄罗,“俄罗”应是藏语音译,其含义已模糊难考。这一藏语地名更多译作“俄洛”,在镇子西头就有东俄洛村,当然也有叫东俄罗一二三村的三个村子。但在整个藏区,叫俄洛的村镇还有不少,但叫俄罗的似乎只有此处。新都桥还有一个藏语叫"然昂卡"名字,汉语意译为"五羊镇",传说文成公主进藏路经此地,查知此处泥土细腻色润稠粘,后来在修建布达拉宫土墙时,便派五只神羊来此地驮土筑墙。四九新政后,政府在镇子修建了大桥一座,起名"新都大桥",镇子便由此改名为新都桥。 新都桥是翻过折多山后的第一个镇子,国道318、国道248在此几乎垂直相交,形成川藏线上不多的南北分叉路口:东由康定通四川盆地、西接理塘巴塘,这是沿318国道的常规川藏线,也是川藏南线;沿国道248北上,经丹巴、大金可接川北高原,也可由道孚、炉霍通昌都而进卫藏,这就是川藏北线;沿国道248南下,则出贡嘎山西侧,由九龙、冕宁前往大小凉山。正是这样交通要道的位置,我已是第二次夜宿新都桥了。不巧的是两次都是深夜方到、清晨即离开,没有时间在新都桥附近游览,也就没有领略到川藏线上名头很响的“摄影家天堂”的美景。 昨夜是在雨中入睡的,多少还有些担心的,不想今早起来天气却是大清。早上七点半离开新都桥时,路面还是湿漉漉的,天上却已是蓝格莹莹的。沿318国道西行,公路与小溪相伴,溪边谷地和两边山坡一色的如茵绿草,一幢幢藏族风格浓郁房屋掩映在绿荫丛中,构成一幅特别祥和宁静的田园图。如此景色再配上高原特有的蓝天白云和明媚阳光,真可说得上是美景了。但是这样的美景在川藏并不少见,新都桥并没有特别胜出的地方,为什么把这里称为“摄影家的天堂”?大概因为我不是摄影家,发现不了这里特别的美吧。 <p class="ql-block"> 沿着小溪行走不远就进入山沟,开始盘旋上山,要翻越川藏线上有名的高尔寺山了。高尔寺山原不过是大雪山山脉中段折多山西麓一座普通的山峰,因山上有座寺院叫高尔寺,便名之曰高尔寺山。高尔寺山海拔4659米的高度在横断山脉中确实不算高,但翻山垭口的海拔4412米,却是川藏线上折多山之后的第二座4000米以上的垭口,而且上下山道路特别崎岖险峻,十分艰险难行。好在2015年十余里长的高尔寺隧道建成、加上山西坡的几个盘旋高架桥的修建,大大改善了通行条件,用不到半个小时就可以穿越之前需两个小时才能翻越的高尔寺山,如今的高尔寺山可以说是险道变坦途了。</p> 高尔寺山之所以出名,不仅因为它是川藏线上的一个险关,也因它还是一个有名景点。因为高尔寺山距离大雪山的主峰贡嘎雪山和折多山的主峰雅拉雪山都不远,所以其垭口是远眺贡嘎群峰与雅拉神山的最佳观景台之一。同时在垭口不远处还有一处被称为“黑石城”的神秘地方,是300年前的一个城堡,城墙用黑色石头砌成。城堡来历及用途说法不一,有说是木雅人神秘的宗教圣地,也有说此山是当年部落之间征战的要塞。如今城堡已成废墟,只余下遍布山巅的黑色经石,在荒凉寂寞中,对着四周的千年雪峰述说昔日的繁华。隧道建成后,原来通向垭口的道路逐渐荒废,连高尔寺也迁到新都桥镇子上了,黑石城再次滑入历史的暗角处。前次经过时是自驾,我还奢望着能去一探,可惜走到高尔寺山时已是夜幕降临时,天还下着雨,根本不可能前往。此次是跟团游,便不复有此念。 万事有利便有弊---有隧道通行,可使行路便捷顺畅,却没有垭口的风景可观。而不走高尔寺垭口,高尔寺山便只是一段路途,不再是一处景点。 <p class="ql-block"> 翻过高尔寺山进入雅江县地界,此后公路沿着一条长约40公里的山沟一路向下,一个小时左右可达雅江县城。在折多山到新都桥的半道上有一个景点名叫“木雅圣境”,在这条山谷中八角楼一带又看到一处名叫“木雅藏寨”的旅游景区。历史上木雅称作“弭药”,在《北史·附国传》中就有记载。传统上将阿里和卫藏以外的藏区分为“多康六岗”,其中“木雅热岗”就是木雅部落的区域,在雅砻江中游东部地带,即今康定、道孚、雅江、九龙四县的雅砻江流域。</p> 木雅人虽然人数不多(现有1万多人),但相对集中且比较封闭的居住环境,使他们保留着鲜明的特征,比如肤白鼻高的生理特征、有自己木雅语、喜欢用黑石头建造房屋等,尤其是木雅人独特的婚礼仪式中的唱诵等民俗文化特色,使木雅人在与藏族中的融合中显现着自己的特性。正因为此,木雅人自称“博巴”---意为藏人,但藏人不承认他们为藏族,称他们为“木雅巴”---意即木雅人。 木雅人的来历至今学界未有确证,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古代党项人与本地土著先民融合繁衍的后裔。不少学者认为木雅文化与党项人的西夏有密切关系,进而推测,西夏覆亡后党项上人被迫南迁进入四川、西藏一带的康定地区,与当地土著藏族融合成“弥药”部落。任乃强先生在谈及大渡河流域的古羌族迁徙情况时说:“羌支之进入四川省境先后数十支,以停留于川边高原者多,6世纪以后,全都为吐蕃所并,同号‘蕃巴’,今为‘藏族’。惟自大渡河谷之羌支,因其地势狭促,发展不大。然亦以地形险隘之故,汉族与蕃族政权皆不易插入,故能保存最久。千百年来,氏族递起,名号屡更,而其保持羌俗,至今犹未大变者,尚有若干落。诚今世考察民族源流者最宜重视之地区。”这段论述用于雅砻江流域的木雅人同样适用,可惜我只是来旅游---来观光、猎奇的,雅砻江、雅江县只是途径而过,连走马观花也许都算不上。 横断山脉中的六条河流里,雅砻江大概是最没有存在感的一条。虽然自青海巴颜喀拉山发源至攀枝花市汇入金沙江,其长度也足有三千里,可是因为在长江上游即汇入、流域内只有几座名气不大的县城,所以很难引人注意。 318国道在雅江县城边与雅砻江相交而过,只有驶出雅江隧道有一二百米的相遇,前次路过竟然没有注意到江水,这次一直留心着,总算是看到了。江对岸就是雅江县城,两次路过却未能入城一行。 此地中央政府首次设置是清康熙五十八年于河口设渡口驻兵镇守,后置德靖营。光绪年间赵尔丰实行“改土归流”在此地设河口县,民国三年更名雅江县。雅江县城与川西的大多数县城一样,坐落在狭窄的河谷中,雅砻江绕着县城转了个大弯,所以小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是军事上易守难攻之地。我们跨过雅砻江后,随即沿城北的麻格沟继续西行。 大约30公里的麻格沟尽头便是318线上有名的“天路十八弯”,走过十八弯就是川藏线需要攀登的另一座高山---剪子弯山。剪子弯山是沙鲁里山中部东沿的一座山峰,沙鲁里山则是“横断七脉”中最长、最宽的山脉,它北起于德格县的雀儿山、止于云南境内的玉龙雪山,南北绵亘长达600余公里,东西宽逾200公里。此剪子弯山开始,一直到此次旅程的终点亚丁景区,我们活动的范围一直在沙鲁里山区域内。 剪子弯山的垭口海拔4659米,是318国道经康巴地区的最高山口。改造后的国道在此处也有隧道,隧道口海拔4200米,只需几分钟就可通过。相传三世达赖历进京去朝见皇帝归来时在此垭口休息过,方圆百里藏民把剪子弯山奉为神山。在通过隧道后,我回头眺望,通往垭口的公路清晰可见,而在垭口处也可看见随风飘动的经幡。 登上剪子弯梁子后,一直到近百里远的卡子拉山,公里都在山梁上蜿蜒,一路车行在海拔4500米的高山之上,却没有上下跋涉,若不是川外高原特有蓝天白云、草地牦牛的提醒、不是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峦告知,真有在平原上行走的感觉。因为在山脊上行驶,一路上随处都是俯瞰群峰的佳处,所以一路上有很多的观景台:遇见仓央观景台、朗巴卡观景台、驰迪卡观景台等等。这些点上我们都没有停,可就是一路车览,所见的高原景色让我这个第二次走过的人也心醉神迷。 我们终于在卡子拉山停下车来。在数年前进藏前的备课中,我对卡子拉山是有较深影响的,因为卡子拉山口和剪子弯山口是川藏线上两个几乎两连的4600米以上的垭口。可那次我从理塘出发后,一路到了剪子湾隧道,都没有发现卡子拉山口在哪里。这次总算见到了,可是若不是那块大石头上的“卡子拉山”与下面海拔4718米的标识,就是走过我也不会意识到这里就是卡子拉山口。说实话,没有一点山口的样子,前后没有升降变化,何来山口?实则剪子弯山口和卡子拉山口是一座山峰的两处山口,这两个山之间垂直高差没有多少变化,自然就体会不出山的感觉。 若不是路旁不时出现的山谷沟壑,真要以为我们是奔驰在草原上。 离开卡子拉山口,就开始下山了。但是卡子拉山到理塘的下山路要比雅江到剪子湾的上山路平缓得多,毕竟到理塘县城有100多里的路程,而垂直高差只下降了500米。此后一路是曲线柔和的山梁,绿草 理塘县城是318国道上最大的、最像县城的一座县城,它没有像川西的大多数县城一样坐落在河谷中,而是位于沙鲁里山中的一处开阔的山间盆地。县城所在的小毛垭与相连的大毛垭草原是沙鲁里山脉中最大的山间草原,沿国道绵延近百里,一直延伸至海子山脚。理塘一名是藏语的音译,其中“塘”就是坝子的意思。县城所在地的海拔在4000多米,比拉萨市还要高,所以有世界高城之称,县城所在的镇子干脆就改名为高城镇。 理塘地处康巴藏区的中心地带,因为有康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黄教寺庙长青春科尔寺,这里长期以来是康巴各部落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从唐代吐蕃扩张开始,理塘就属于藏人之地,其后长期处于各个部落分散的统治中,在明之后便是吐司制,比如县城所在地便是世袭的毛娅吐司领地。我们知道,藏地虽长期以来是部落统治,但宗教信仰一直是影响藏人的强势力量,而随着黄教即格鲁派的兴起而在卫藏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权后,各地的寺院就不仅仅是宗教的中心,同时也具有了处置各部落间纠纷等行政功能,从而就成了政治文化中心。 长青春科尔寺俗称称理塘寺,长青春科尔为藏语译音,“长青”意为弥勒佛、“春科尔”意为法轮,所以寺内有单独的、与大法堂相媲美的弥勒殿。寺院在县城城北约1公里的中莫拉卡山的山坡上,原为黑教寺庙,规模不大。明万历年间三世达赖途经此地时,改为黄教并为其开光,随后规模逐渐扩大,最终成为藏区宗教圣地,有“上有拉萨三大寺,下有安多塔尔寺,中有理塘长青春科尔寺 ”之说。所以该寺将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开光的公元1580年作为创寺之年,距今已有440多年。但是前次初见,我就惊诧于整个寺院的簇新程度。站在异常宽阔的院子中观看,不论是庄严宏阔的大法堂、还是旁边器宇轩昂的弥勒殿,从主殿到配殿、从高大的神像到细部的装饰,一切都是金碧辉煌、粗心亮丽,虽然光鲜照人,却没有数百年古寺应有的时光侵蚀下的沧桑斑驳。其实这座古寺如今的建筑都是近些年兴建起来的,古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一次“事件”中彻底沦为废墟---那是一段不便言说的往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藏传佛教系密宗,大殿内禁止拍照。这两张是网图。</h3> 虽说这一区域早在光绪年间赵尔丰改土归流时置里化县,就算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但是真正的世俗政权建立,是在半个多世纪后的这次“事件”之后。在这次“事件”中,随着寺院一起毁掉了神权的束缚、随着最后一代毛娅吐司的死结束了部落头人的统治。回头来看,当时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何尝不是历史进步中不得不付出的代价的,虽然这个代价有点惨重。 如今大地一片祥和,长青春科尔寺又重新耸立在理塘城后的北坡上。我不知道,作为一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现在还有多少真正需要保护的文物,只是对着高大簇新的现代建筑,我倒愿意多看看大门东侧的那些低矮的土墙土屋、多看寺院前面的小村子---如今开发为4A景点的勒通古镇。 长青春科尔寺及理塘成为藏族心中的圣地之一,不仅是因为三世达赖喇嘛,还有几位大德圣僧也与此有关。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不仅仅因为他的活佛身份,更因为他的才情诗歌、他的坎坷遭遇,成为了藏文化中一个不朽的传说。因为他在临终前写了诗歌:<br>洁白的仙鹤<br>请把双翅借给我<br>不飞遥远的地方<br>只到理塘转一转 就飞回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仙鹤成了理塘的吉祥物</h3> 这首诗预示着七世达赖的降生地是理塘,于是在长青春科尔寺下面的车马村仁康家找到了转世灵童,即七世达赖格桑嘉措。仁康古屋---七世达赖的诞生地,这座已有四百多年的古屋中,先后降生过包括七世达赖在内的十三位德高望重的大活佛。这在藏地也是非常罕见的,仁康古屋因此闻名遐迩,成为藏传佛教的朝拜圣地。甚至在康巴藏区有一种说法,如果你途径理塘却没有朝拜仁康古屋,等于没有真正到过康区。如今的勒通古镇便是以仁康古屋为核心、以仓央嘉措为灵魂、以仁康古街为主线打造的微型藏文化百科全书景区。 墙上是仓央嘉措最有名的诗:“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仁康古屋</h3> 景区从整体上说是一个藏族寨子,是由13个藏寨4000余户藏家集中而成的藏区最为集中、规模最为宏大的千户藏寨群。寨内有仁康古屋、长青春科尔寺第五世芒康活佛故居、康巴人博物馆等百年旧宅古屋,也有仓央嘉措博物馆、黄正清将军生平博物馆、土司庄园等典型藏族建筑,风格浓郁的藏族房屋、转轮金顶的庙宇,随处可见的白塔桑炉、经筒经幡,整个寨子散发着浓郁的藏文化气息。而且整个寨子80%—90%的房屋是有人居住的,所以它不仅是一个具有厚重历史的古镇古寨,也是一个生动鲜活的新村新寨。 唯一可惜的是,我们在勒通古镇上游览的时间太短。因是旅游团,有导游领着,半个小时就穿过了仁康古街,来到长青春科尔寺门口。而我们在理塘县的时间也不过一个小时多点:下午两点二十分入城,三点四十分就出城了---这也是跟团游不得不忍受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