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西沙儿女》先是浩然写的小说,随后杨啸改写的剧本,在后来水华执导的电影,于是北京电影制片厂进行了拍摄,这部影片在1976年基本就成功了。</p><p class="ql-block">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在1974年1月的西沙之战,浩然先生是终生与南海无缘的。仗打得很突然,速战速决,但是对于浩然来说,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人的一生往往是一个时期“想”和“做”一件事情。西沙之战过去50年了,《西沙儿女》写作也50年了,突然想到要把电影《西沙儿女》的本来面目予以恢复,这是50周年之际所产生的想法。如果30年前,哪怕20、10年前产生想法,也不至于面临如此多的困难了。</p><p class="ql-block">电影《西沙儿女》被扼杀了,首先是海南省、三沙市和三亚市的损失,因为“西沙儿女”首先是海南人、三亚人,才是西沙人。以前谁会关注这些地方啊。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民国时期,有一种发行量很大的期刊《旅行杂志》,里面基本不谈及海南,因为没有人去那里旅行;到了解放后的五十年代,有一种发行量不小的《旅行家》杂志,里面基本不介绍三亚,南海和西沙就更不用说了。其中谈到海口、儋县、琼海、文昌、万宁等地,崖县(三亚)不见提及。唯一提到的是“天涯海角”,也就是说,三亚惟此有点价值。</p><p class="ql-block">现在浩然先生在一本发行量很大的书《西沙儿女》中,提到过去人所不知的地方,国人才把目光投向那里,被启蒙了海洋知识和文化。在这一点上,他是有功之臣,我是敬佩他的。</p><p class="ql-block">浩然能与西沙有所联系,首先是江青关注西沙。据分析,江青首先是与三亚的榆林海军和陆军有很多的联系,她每年来海南岛,在榆林基地活动,在榆林要塞活动,对部队很了解,熟人众多。对于全国的其他部队,她从未有这份关系。因此驻榆林的部队打完仗,她首先发来了慰问信,她代表谁?她插手军队干什么?当年我是榆林要塞的干部,是想过这问题的。</p><p class="ql-block">打完仗就没事了吗?江青觉得还可以进一步做文章,把战斗写出来,这是第一步。人家都称她是文艺旗手,八个样板戏已经大功告成,他不愿意旗下空空荡荡,而愿意硕果累累。</p><p class="ql-block">由谁来写西沙的事情,江青经过一番思量,最终选中了浩然。不知江青是否想过,浩然身为农民作家,对于军队几乎一无所知,这样的外行能胜任吗?那就看浩然的本事了。我不信浩然心里有底,但是他毅然决然地接受了任务,这是很了不起的。</p><p class="ql-block">有个说法,那天,主管宣传工作的中央领导责成浩然前往海南岛写文章,诗人张永枚写诗,大力宣传西沙胜利,教育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也借此机会宣示主权。这年浩然42岁。</p><p class="ql-block">还有个具体说法,浩然被吴德带到钓鱼台,这里是江青办公的地方。这样浩然与张永枚,还有一位新华社记者蒋豪纪,代表江青去慰问西沙之战的军民。于是在我陆海军收复永乐三岛之后的第四天,即1月24日,正月初二,刚刚过完了春节,他们三人即向海南岛进发,去完成这个特殊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江青动用笔杆子,其目的是很明确的,得写点东西出来,只为慰问军队,谁都可以做,那么三人就得考虑拿出什么成果来,以对得起上级的信任了。此时的浩然从没有去过海南,估计也没有吃过椰子、芒果、菠萝蜜,至于荔枝、龙眼,有可能是品尝过的。</p><p class="ql-block">江青选中浩然,不仅仅是当时他“红得发紫”,且为农民作家,而江青喜欢农民,怀有好感。江青75、76年两次于9月去大寨,在虎头山下住了十多天,足以证明了这点。从江青所拍的照片看,有军人、工人、农民、渔民、民兵等等,足可看出她的感情倾向。至于前往海南的三个人能不能完成任务,她没有操更多的心。</p><p class="ql-block">当年,中国的作家基本是宣传工具,处于身不由己的状况,尽管本事大也仍然是一叶飘萍,成为人家的算盘珠子,任由拨动。浩然最要去的是西沙,了解那里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是必须的,对作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深入生活。我注意到,浩然去了陆军185医院,看望在西沙作战中受伤的战士。海南岛定安县安良市的185医院,曾经是我父母工作的地方,转业后我每次去海南,都要到这来看看遗址,也回想一番儿时的伙伴和那些美丽的女兵们。</p><p class="ql-block">1973年9月14日,登陆琼海的7314号台风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是185医院的医护人员参与了救治。看望西沙海战伤员,可以增加感情。写作是需要酝酿感情和激情的,我在《西岛和女民兵的故事》一书中写到那些战友时,写哭了自己。故去的战友太多了,我想起电视剧《三国演义》里的那段唱词:“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浩然不熟悉军队和官兵,他眼前是鲜活的农民面容和姓名,解放军战士什么样,是需要补一课的。</p><p class="ql-block">在74年,浩然三次从北京往返西沙,他是下了真功夫的。相比较,张永枚不需要下如此多的功夫了。他身为广州军区的军人,比广大作家更了解部队。尤其他很了解海南及海边防,他写过《海边的诗》、《椰树的歌》、《西沙姑娘》,最著名的是《人民军队忠于党》,唱响了全国。</p><p class="ql-block">据说张永枚写《西沙之战》很是辛苦,三天三夜加一个上午没有睡觉,其间只吃了四个邻居送的汤圆。完成之后登上《人民日报》,轰动全国。但是比起浩然的长期辛苦,就不算什么了。浩然写的是30万字长篇大作,而且是个很生疏的领域——渔民、大海、南国、军队、战斗等等,都需要重新认识,可不是随随便便能糊弄的。</p><p class="ql-block">从74年说,不记得有哪位作家像浩然这么努力写作。74年我在海口集训两次,将近四个月,自然为的是准备打仗。在第一次结束之后我去了185医院看望我的小伙伴和叔叔阿姨们,还有那些穿军装的女同学们。但未提及浩然,这些事我们并不重视。</p><p class="ql-block">浩然写完了小说《西沙儿女》正气篇和奇志篇,接下来杨啸改编剧本,而北影厂也没有闲着,为剧本物色主要人物。当然是要最好看的,不能让江青看了不满意。后来江青看了电影《海霞》,产生许多不满意,尤其对主角吴海燕,左右看不上眼。作为女性的江青,对女主角比较挑剔。谁都知道,如果她看不上剧中人物,电影被毙的可能性非常大,谁想挨上她一枪呢?</p><p class="ql-block">八一厂的电影《南海风云》,物色的女演员是洪学敏,她是58年生的安徽人。曾经在《海霞》中演配角,不知为何军中找不到人了,让她来演小阿妹——普通的渔家姑娘。八一厂的《南海长城》,物色的是刘晓庆,北影厂的《西沙儿女》,物色的是李秀明,她在《春苗》中演主角。这是个典型的阶级斗争片。</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西沙儿女》被扼杀,主观上存在三个原因:写作的时间长,剧本的改编长,影片拍摄的过程长,这三部曲的作者都是慢郎中,比不上部队的雷厉风行。北影厂的特点是讲艺术,而八一厂多是讲情节。北影厂的云集了优秀的导演们,我很服导演凌子风,他拍电影看了真实,如同身临其境,使我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北影厂的慢郎中一拖再拖,到了搞掉“四人帮”之后,影片就夭折了。好比农活误了季节,结不出果实了。用政治的话语说,电影《西沙儿女》被扼杀了。主要的理由是,电影与江青有瓜葛,即存在江青元素。这还得了啊。于是乎,不管是人也好,作品也好,来个一扫而空、一锅端。</p><p class="ql-block">在那个时代,没有江青元素的作品几乎不存在。八个样板戏绝对的有,被毙了吗?大家写作“三突出”少了吗?浩然在辛辛苦苦写作的时候,许许多多的作家们在干什么?不服气你也写个“西沙之战”啊,只要是好作品,早晚会发光、灿烂一番的。</p><p class="ql-block">74年春节期间,三个先锋一同受命远赴海南、西沙,都完成了江青授予的任务。张永枚的江青元素应该比浩然多,他的长诗有这样的文字“舰长的视线投向挂历,挂历上一幅壮丽的画卷,飞渡的乱云,从容的劲松,无限的风光,巍峨的庐山”,“歼敌的计划岂能动摇,冲上去,以劲松的意志,劲松的勇敢。要夺取革命的胜利,必须向险峰登攀。”劲松是谁,当然是江青了。这也是江青的笔名,她还有笔名峻岭、大海等等。</p><p class="ql-block">从艺术的角度说,张永枚的诗作不比海军诗人任海鹰强,任在74年3月写过西沙三首诗。其中一首《快艇演习》,有一句是“准备鱼雷攻击”,表明海战要打大胜仗,鱼雷是非常重要的武器。我与任海鹰战友多次接触,他待人友善谦和。于75年出版诗集《春满西沙》,几年后又出版《大海琴声》,获海军优秀文学创作奖,两次荣立三等功。另外广州军区陆军的瞿琮亦是不凡,名气非常大。他是74年1、2月在西沙,作诗《祖国的西沙群岛》,有还有说唱《抓俘虏》。</p><p class="ql-block">相比较浩然的江青元素要少得多。如舰艇是“劲松号”,即便用了一句“暮色苍茫看劲松”,意指江青,也不算什么问题吧。在那个年代,有这样的表示是正常的,应该的。江青到三亚西岛的时候,我在迎送的队伍中,当天我写长篇日记,没少用“敬爱的江青同志”。当年我18岁,不会写诗,否则我会写一首《我为江青赶鸡群》。因为江青在招待所睡午觉,我在附近为她赶鸡和守望,怕有动物打扰她的好觉。如果诗写成了,那一定是满怀深情的歌颂她,那么我会被审查吗?</p><p class="ql-block">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同拍摄的《南海风云》没事,而偏偏《西沙儿女》中招,没道理啊,不公平啊。我想其原因一定是复杂和深层次的。从电影内容说,保家卫国的影片,没有政治斗争的因素,凭什么不能公映?却被随随便便抬手一枪给毙掉了。这个举枪人怀了什么动机,在此不好揣测,但一定是不良的。</p><p class="ql-block">正确的做法是,不管怎样,先拍完再说,不能浪费民脂民膏。对一部电影下结论得有个程序,法庭审判还允许上诉,而《西沙儿女》一概没有。从新中国的历史看,电影的命运有时期性,在某个时期会死,在某个时期会活,原因在于真理在权力的手里。反“四人帮”的未必不是同样的嘴脸。刘亚楼曾经干涉阎肃写《江姐》,不听劝就要关禁闭。这是好的,江青不是差点毙了《海霞》吗?好人与坏人在某些时候是很相似的。</p><p class="ql-block">浩然写小说是受命而行,杨啸当然也算一个。水华导演,与之一体,但导演更是为了电影事业。文革期间,水华在69年去了“五七干校”,一待四年,时年57岁。到74年,在济南与马尔路合作《医生的职责》,因故未拍成;75年与于蓝合作拍《峡岛》,也未拍成;接下来去海南岛拍《西沙儿女》,仍然折戟,真的是背大运了。在中国,当一个导演是太不容易了了。</p><p class="ql-block">据说在拍摄中途,遇上台风,耽误时日,后因故又中断一阵,后得到指示“可以继续拍了”,这还叫拍电影吗?太奇葩了。拍摄期间发生的故事够拍另一部电影——《拍摄<西沙儿女>的故事》了。</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电影《西沙儿女》,看不到什么“四人帮”因素。这在全国的电影里是比较干净的。李秀明拍的《春苗》才是妥妥的阶级斗争政治片,另外在76年10月下马的电影有:《锁龙湖》、《盛大的节日》、《占领松》、《反击》、《芒果之歌》、《金钟长鸣》、《伐木人》、《序曲》等。其实,种种原因停拍一部电影是司空见惯的,政治斗争复杂,电影也就复杂。</p><p class="ql-block">《南海风云》存活,自有部队的因素。军队自己的影片,态度是不一样的,再说西沙打了一仗,总该有部电影体现与交代吧,否则人们会怎么看?难道海战不占理吗?如果老百姓会分析的话,看看1976年的《广东文艺》,到八月的第八期才有海战内容《西沙军民唱战歌》。而同年的《解放军文艺》,三月份才有海战组诗,但文章则见不到。</p><p class="ql-block">如果海军的态度积极,拉《西沙儿女》一把,未必不能成功。当时海军的一把手是苏振华,早先属于刘邓大军。南越海军在西沙闹出动静,海军想起应该去巡逻一番了。于是让榆林基地的参谋长魏鸣森,率两艘猎潜艇271、274前往西沙永乐群岛。此行,他写有6本日记,未见全文和节选公开发表。作为一个老军人,他也想到了可能会打仗,故写下一句“鱼死网破”。 但是战士怎么想的呢?当不会是 “风萧萧兮易水寒”吧。</p><p class="ql-block">有种广泛的说法,西沙之战是谁谁亲自指挥的,级别高至万人之上。但是也有相反的说法。我感觉很明显不是去打仗的,该去的舰艇都没有去,尤其是大舰,难道整个南海舰队只有五百吨以下的兵器吗?至今看来,海军的大舰,基本都是摆设,因为关键时刻用不上。</p><p class="ql-block">有个记者叫谭征,他写了回忆录《我在军报当记者》。他说,保卫处的同志告诉我,上面来了好几个工作组,要调查这次海上冲突是怎么发生的。是谁先开的第一枪,大有兴师问罪之势。宣传处的同志说,这次冲突非常突然,对外宣传要严格保密,各单位不得擅自发布消息,一律使用新华社通稿。</p><p class="ql-block">谭记者发现,从机关到码头,人们感到灰溜溜的,像是犯了什么错误等待上级批评,没有一点打胜仗的喜悦。此时的海军从总部到舰队,都在承受一种压力。笔者曾经与战友相约基地码头,目睹了伤痕累累的389舰,心中百感交集。此时我当兵5年,22岁,惊讶海战之激惨烈,算是长见识了。</p><p class="ql-block">我不知道,74年中央本有部署,要在这一年把林彪端出来“批林批孔”。而西沙开打,这个重大部署会被打乱,干扰和破坏了。林彪虽然在71年的“9•13”折戟沉沙,但是报纸始终不提他的名字,而是说“刘少奇一类政治骗子”,到74年才开始有名有姓正式批林。在74年的《广东文艺》和《解放军文艺》上可以看出,期期都是满满的“批林批孔”内容。</p><p class="ql-block">再具体研究发现,1月18日开始批林批孔,19日海战,使得高层始料不及。在京的总部战友说,他们那里并无战争气氛,一派歌舞升平。有人说美国无意保卫南越了,准备抽身而去,怎么会为傀儡与中国开打呢?但也有相反的说法。</p><p class="ql-block">据谭记者说,海战最有想法的是外交部,提出要彻查南海武装冲突是如何发生的,是谁先开的第一枪。当时如果是魏鸣森先开的枪,回来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其实南越海军的16号舰,早在15日就对甘泉岛的国旗开炮了,18日又与民兵开打。既然枪炮都已经响过,强调军舰不开第一枪已经没有意义了。军人有一句熟悉的话“先敌开火”,而“后发制人”往往吃亏。幸运的是,魏鸣森的编队没有被击败,若是沉上两三艘,这场海战的阴影得把中国海军压上几百年。</p> <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江青最早发出慰问信,是最早派人来海南写作,态度积极。结果张永枚在74年3月10日完稿《西沙之战》于北京,按说他应该投稿《解放军报》。所知的是,长诗3月15日发表在上海的《光明日报》,接下来才由《人民日报》转载。作品为何发在上海,其酝酿过程他人不知。。翻阅当年的《人民日报》,报道海战的篇幅很小。</p><p class="ql-block">江青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要把西沙海战好好宣传一番。之前军队是有部署的,1973年深秋军队搞过一次几十万人规模的华北大演习,可见战略重心是在北方,是对付苏修。如果南方招惹上美帝,形成南北受敌。也可能招致越美停战谈判破裂,麻烦就大了。同时海军认为,南海舰队技术装备老旧,年久失修,远不及对手的技术装备。所以才提出三不原则:不主动惹事,不先打第一枪,不能吃亏,遇敌注意说理。是不是在《甲午风云》中类似李鸿章对北洋水师的要求?</p><p class="ql-block">为了防止“惹事”,榆林基地只给了魏鸣森两艘猎潜艇,大概怕给多了惹出事来。因为西沙民兵需要给养和弹药,才派出了396编队两艘扫雷舰。如果没有民兵什么事,会不会不派389编队了?最后派出的是281猎潜艇编队,看明白了吗,这些都是对付水雷和潜艇的舰艇,而非真正海战的兵器,连艘62型护卫艇都没有。</p><p class="ql-block">海战中,魏鸣森副司令对我方三门85炮赞不绝口,殊不知敌方的76和127炮更是威力巨大。幸亏我方将士奋起力拼,否则就是另外的结果了。不过战后总结,海军说在南海舰队开了一个很大的会,海军副司令刘道生狠批魏鸣森,表明了海军对这场海战的态度。</p><p class="ql-block">《西沙儿女》重点体现的是西沙的人文历史,海战是保卫西沙的体现,是宣誓海权的好教材。但是一些掌权人是不这样想的,他们从另外的角度出发,与北影厂摄制组并不能想在一起,否则的话,就不会因为江青出事而停拍电影了。</p><p class="ql-block">可以肯定的是,《西沙儿女》是爱国片,是战争片和历史片,也是爱情片和风光片、渔家片,独独不是路线斗争片。从综合因素说,远强于《南海风云》。他们的优势是,动作快了两步,就是另外的一个风景。</p> <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在海南岛拍电影有利有弊,这里的地域特征太突出了,因此也是太美了。《海霞》电影的拍摄选址,没有来海南岛是可惜了。《渔家姑娘在海边》唱的是“风吹榕树沙沙响”,在影片中你见到榕树了?因为拍摄地就没有榕树。榕树虽阴凉,却阴暗,美观不足。</p><p class="ql-block">我的战友邓家国说,76年8月29日,团部放电影《海南风云》,这部影片还没有公映,是制片厂优先给榆亚地区(榆林、三亚)放的。主要是西沙之战的内容。此时笔者在西岛防地震,这天在看一部小说《大刀记》 ,结果错过了先睹为快的机会。</p><p class="ql-block">同年10月24日晚上,战友邓家国记下,八一厂来我区放电影《南海长城》,2月开拍,8月完成,10月上映。因为我们守备区协助拍摄了这部影片,所以他们带着感谢信让我们先睹为快。这一天笔者仍然是在西岛,直到29日回到团里几天。11月4日重返海岛。这样总是在岛上,总是与新鲜事绝缘。</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在1978年,有个拍电影的机会给错过了。战友邓家国说,3月9日晚上,上海电影制片来我团为《特殊任务》配音。他们安排部队集合在大操场,几个穿短裤的录音师不停地调动部队,汗涔涔地跑来跑去,让部队呼喊:“解放了!胜利了!”他们录下了响彻夜空的欢呼。</p><p class="ql-block">笔者的日记写到3月8日,9日白天上级安排我去海口接新兵,我在日记中写下:此去9号上路,14号归,共五天时间。后来欣赏了《特殊任务》,得承认是部不错的电影。上海厂不愧在大城市,况且编剧出自著名的梁信,电影《红色娘子军》出自他手。而顾问是琼崖纵队司令员马白山,也是海南军区副司令员。有他出面把关,内容不会太离谱。</p><p class="ql-block">判断电影的质量,其中之一是看够不够认真,服装道具可以体现出来。有马白山参与,场面符合实情。所差的是用的黑白胶片,想不到上海厂那么穷。1976年,八一和北京厂都已经用上非常鲜艳的彩色片了。</p><p class="ql-block">在那个年代,无人不喜欢电影,协助拍电影心甘情愿。后来感觉到,拍电影时制片厂来求,我们有求必应。等我们求他们时,就不认人了。至今想看看《西沙儿女》,哪怕片段亦不可得。</p><p class="ql-block">有电影工作者说,《西沙儿女》恐怕永无出头之日了。须知,拍摄一部影片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的人极多,包括本与电影毫不沾边的群众演员。他们的身份不同,对电影的感觉不同,其中有那么一些人对电影的感情超乎常人,因为他们多多少少与电影有联系。尤其是有些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这个联系就更紧密了。</p><p class="ql-block">电影工作者应该有一个认识,《西沙儿女》不仅仅是制片厂的,也是海南的、西沙的、部队的,甚至海南民兵的。电影应该有他们的份,而不能由电影部门垄断起来。他们还应该有个认识,电影走向市场,不仅仅是成品,也可以是半成品或零部件。一部电影废了,如同一台汽车报废,虽然整车不能用,但零部件还能用,那么拆解之后出售零部件不行吗?有需要片头的,有需要演职员表的,有需要主题曲的,有需要剧照的,这些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吗?</p><p class="ql-block">50年了,未见电影政策有所改变,虽然电影的价值已经一落千丈,已经成了买方市场,但是在电影的控制方面,仍然不改,所以《西沙儿女》仍然囚于牢笼之中。</p> <p class="ql-block">七</p><p class="ql-block">对于文革时期的文化,有一个普遍的说法,即八个样板戏,一部小说,这就是浩然的作品。于是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文革烙印,再根据后来他接触的人,也就断定他是江青一伙的。</p><p class="ql-block">其实全国电影停拍,是文革初期的几年大乱,到74年,各制片厂即纷纷拍电影了。而文学方面的长篇小说,仍然不少,如《征途》(发行量300万册)、《虹南作战史》、《春潮急》、《雁鸣湖畔》、《大刀记》、《克斯勒山下》、《澜沧江畔》、《江畔朝阳》、《激战无名川》等等,只不过这些作家不出名罢了,而浩然则显得非常突出。每个时代都有各行各业的突出代表,浩然在京郊,舞动如椽巨笔,贴近广大农民,而非贴近文革。</p><p class="ql-block">至76年的下半年,浩然的作品处在艰难之中。当时文革风气依然盛行,尤其在语言和意识方面,恶劣不堪。既然批浩然成了一股潮流,《西沙儿女》必然受到牵连。想不到从此之后,制片厂再也拍不出美丽的西沙和精彩的海战电影了。</p><p class="ql-block">一个不敬重海洋与海战的国家,不可能有强大海军。缺乏海洋、海权意识的国人,仍然禁锢着《西沙儿女》。浩然搁笔,那么海军写啊,却没有见到。所知海军能人极多,而海战作品其难度并不很大。但要写出深度来,则非常的不易了。</p><p class="ql-block">一个农民作家能够写出海军,哪怕显得幼稚和生疏,也是很可敬的,浩然的了不起就在这里。要让国人对海军有信心,就应该开放电影《西沙儿女》。</p><p class="ql-block">对于一些海军来说,职务虽然入海,思想却是“旱鸭子”,但从外表看不出来。海军作战与陆军不同,海上对垒,除了潜艇,完全处于裸露状态,毫无隐蔽可言。于是见面只能硬扛、硬拼,扛住是生,扛不住是死,不惜遍体鳞伤。所以海战需要极大的胆气、勇气,尤其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故我为魏鸣森将军作诗一首:</p><p class="ql-block">英雄自有英雄胆</p><p class="ql-block">南海有我保平安</p><p class="ql-block">虎狼闻声敛爪牙</p><p class="ql-block">威名永在波涛间</p><p class="ql-block">那些没有将威名留在波涛间的将领,他们当不上海军英雄,别看外表威风凛凛,其实的价值并不高。但是他们可以做一件事,为英雄当绿叶,通过自己的能力,把英雄的事迹展示出来,把《西沙儿女》再加工制作一番,让海军后代的后代们受点教育。</p><p class="ql-block">军队要明白一个道理,对外军的作战,是海军的最高标准。古代有一项立功标准,作战对象不同,授奖标准不同。我所在的老部队13兵团49军50年在广西剿匪,才有了《英雄虎胆》电影。但是他们无法与所在兵团47军、38军在朝鲜战场相比,人家面对的美军的飞机大炮,49军面对的是破衣烂衫、食不果腹的广西土匪。尽管49军消灭土匪众多,超出自身十倍,也涌现了大批英雄,但是在55年大授衔的时候会怎么样,还用说吗?</p><p class="ql-block">所谓保卫祖国海疆,指的是对外作战,海军如果明确这点,就应该推出《西沙儿女》电影,不觉得《南海风云》太单薄了吗?《西沙儿女》不能推出,首先海军有责,想要具体所指,不在本文所论。</p><p class="ql-block">仅为个人观点,供参考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