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仙李白醉酒捉月溺死之处,采石矶

陇南人余松敏

采石矶,位于安徽马鞍山长江边,因传说唐代诗仙李白在此醉酒捉月而溺死,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万里长江上,马鞍山的采石矶,与湖南岳阳的城陵矶和江苏南京的燕子矶,被称为“长江三矶”,都有着饱经沧桑的历史文化典故。<div>2024年4月上旬,我们慕名前往游览。<br></div> 景区新修的北大门,停车场宽阔,可以接待大量自驾车辆,容纳更多团队游客,但离观赏景点也更远。 景区导览图,自由行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游览路线。 我们买票乘坐景区交通车首先到达太白楼。太白楼原名谪仙楼,为纪念唐代大诗人李白而建。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年—820年),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毁于火灾,清兴绪三年(1877年),湘军水师主帅彭玉麟捐资重建。2013年,太白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白楼亦称“唐李公青莲祠",据说门额为李鸿章所题。 太白楼,是我国现存建年最早、建制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影响最久远的纪念李白的古建筑。图中“谪仙楼”匾额为原安徽省副省长张恺帆所题。 <p class="ql-block">太白楼内有古碑数块,这是清雍正八年(1730年)立的《重修太白楼记》碑。</p> <p class="ql-block">捐资重建太白楼的湘军将领彭玉麟,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晚清三杰”。军旅余暇吟诗作画,尤以画梅闻名,所绘梅花曾被曾国藩称为“兵家梅花”。</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四年(1878年),彭玉麟时任兵部右侍郎,巡江抵达采石矶,适逢太白楼重建落成,挥毫画就《梅花图》一幅,并赋诗题跋,命人镌刻镶嵌于太白楼后廊壁上。(图左为现场照片,因玻璃反光不清晰,图右为网络图)</p><p class="ql-block">碑刻右下方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诗境重新太白楼,青山明月正当头。</p><p class="ql-block">三生石上因缘在,结得梅花不用修。</p><p class="ql-block">到此何尝敢作诗,翠螺山拥谪仙祠。</p><p class="ql-block">颓然一醉狂无赖,乱写梅花几十枝。</p><p class="ql-block">姑孰溪边忆故人,玉壶冰澈绝纤尘。</p><p class="ql-block">一枝留向江南去,频寄相思秋复春。</p><p class="ql-block">太平鼓角静无哗,直北旌霓望眼赊。</p><p class="ql-block">无补时艰深愧我,一腔心事托梅花。</p><p class="ql-block">从碑刻跋文“寄忆直隶制府李少荃相国、安徽提学龚叔雨阁子、长江提督李与吾军门”数语可知,彭玉麟登楼而忆老友李鸿章、龚叔雨、李成谋,将梅花寄托于石,喻为“三生石”,表达对老友的思念之情。</p> <p class="ql-block">元代李泂《过采石江诗》碑,边有黄次思的跋,说明此碑刻是在李泂去世后的后至元六年(1340年),按李泂寄给门生李止顺文模本镌刻。李泂(1274年—1332年),元朝大臣、文学家,字溉之,山东滕州人。</p><p class="ql-block">《过采石江诗》碑全文:网上有缺字,本人已补齐。</p><p class="ql-block">月夜过采石江诗呈樵隐学士兄兼示吾徒李止顺文自友一“?”</p><p class="ql-block">空江偃仰见明月,月向天心散冰雪。</p><p class="ql-block">扪天恍忽与之吻,桂树琼枝纷纠结。</p><p class="ql-block">倏挺枯槎泛河汉,又似山阴理归楫。</p><p class="ql-block">美人不来江水深,独对风烟正愁绝。</p><p class="ql-block">欲愁绝兮奈此怀,征帆茫茫江上开。</p><p class="ql-block">黄芦风起鸟声至,千里一望银山来。</p><p class="ql-block">银山嵯峨隔沧海,海上群仙复谁在。</p><p class="ql-block">巨鳌已没三山路,扶桑万叶失光彩。</p><p class="ql-block">丹砂不逐儿童归,旷怀更为秦人悲。</p><p class="ql-block">英雄去国彼其志,想像金阙空葳蕤。</p><p class="ql-block">笑呼白云觞我酒,翠叠连山作窗牖。</p><p class="ql-block">狂风吹月落西去,水气冥冥浴星斗。</p><p class="ql-block">夜深忽到蛾眉亭,紫鳞欲去江潮生。</p><p class="ql-block">只愁新诗幻出金碧龙虎文,翩然将我日月元气归沧溟。</p><p class="ql-block">王屋山人 李泂 溉之</p><p class="ql-block">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美景时的复杂心境,既有对美的赞叹,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p><p class="ql-block">此碑原在蛾眉亭,郭沫若称之为不可多得之物,1987年移至太白楼。</p> 从碑刻的书法角度来看,笔力遒劲,功力深厚,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太白楼坐北朝南、倚山面河,由主楼、李白祠、东、西厢房组成三进院落。 李白祠为穿斗木结构,祠前筑东西走廊,与太白楼二层联为一体。东、西厢房分列于李白祠两侧,为穿斗木结构。 唐李公青莲祠与太白楼是一组清代古建筑群,前为太白楼,后为太白祠,由回廊相连。 <p class="ql-block">太白楼内的李白立像,1972年由安徽省博物馆著名雕塑家阎玉敏女士创作,著名学者郭沫若、作家沈从文、雕塑大师刘开渠曾给予艺术指导。材质为楠木,由北京建筑艺术雕刻厂制作。李白立像体态飘逸洒脱,给人以气宇轩昂、才气超然之感,表现出诗仙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气质。</p><p class="ql-block">“陵昂青云”匾额由上海书法家任正题写。</p> <p class="ql-block">李白座像,1972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著名雕塑家余庠先生根据李白诗《月下独酌·其一》诗意创作,由中国历史博物馆雕刻厂用楠木制作。李白右手执杯,左手后撑,仰望前方,表现出诗人月下独酌时的潇洒神情,以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十分传神地再现了诗仙风韵。</p> 太白楼主楼为前楼后阁,歇山式屋顶,筒瓦滴水,鳖鱼走兽,飞檐翘角,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 谪仙园,建于2008年,以李白之号“谪仙”名园,景观为江南园林风格,绿荫浓郁,怪石嶙峋,流水潺潺,鸟语花香。行走其间,心旷神怡。烟花三月,牡丹正艳,是春游的好去处。 出太白楼,游走在翠螺山间,一路欣赏风景,并寻觅古迹。<div>赤乌井,是采石矶最为古老的历史文物。为三国时期东吴赤乌二年(239年)建广济寺时所开掘,取孙权年号命名。</div><div>相传掘井时得一彩石,后凿成香炉供于寺内,作为镇山之宝,“彩”通“采”,采石得名由此而来。</div><div>1982年,景区在井台上建一圆顶露亭,供游人休憩,名"赤乌亭”。</div> 广济寺,位于赤乌井不远的山上,与赤乌井同年代建成,距今已有1785年的历史,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元代毁于兵火,明代重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更名为“广济寺”。历经多次朝代变更,几度兴废。现广济寺仅存后殿观音阁为古建筑,其余均为新建。 翠螺山上原有古老建筑名蛾眉亭,始建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后屡毁屡建。亭内幸存古碑5 块,其中宋碑1块、元碑3 块、明碑1 块。1987年,蛾眉亭遭到白蚁侵蚀,拆除重建,改为水泥柱梁,古碑皆移入太白楼和李白纪念馆珍藏。现展示碑刻为按原碑复制或新制,已无文物价值。<div>蛾眉亭的景色四季如画,历代名流登亭游览时都撰文赋诗,盛赞不已。北宋沈括题诗蛾眉亭“双峰秀出两眉弯,翠黛依然鉴影间”。元代赵孟頫《蛾眉亭》诗云“青眼故人携酒共,两眉今日为君开。苍崖直下蛟龙吼,白狼横空鹅鹳回”。</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原位于蛾眉亭的元代陈肃的《观澜亭记》碑,现保存在太白楼。</p> <p class="ql-block">原位于蛾眉亭的元代王文龙《重修采石蛾眉亭记》碑,现保存在太白楼。</p> 李白诗仙曾多次登临采石矶,并赋诗多首。这些诗句,脍炙人口,并代代相传。<div>李白《牛渚矶》诗:<br>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br>乱石流洑间,回波自成浪。<br>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br>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br></div><div>牛渚矶,就是如今采石矶曾经的名字。<br></div> <p class="ql-block">李白醉酒捉月台在离蛾眉亭不远的长江边,相传诗人来此饮酒赋诗,豪情冲天,最后因酒醉赴水中捉月而溺水身亡。</p><p class="ql-block">附近建有李白大鹏展翅雕像,由中央美院著名雕塑家钱绍武教授创作,取自李白《临终歌》的诗意。</p><p class="ql-block">底部大理石基座刻有钱绍武手书李白临终绝笔《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p><p class="ql-block">李白诗的原意,是用大鹏鸟来比喻自己,一生的追求没有取得世俗意义的成功,如今即将离开人世,忍不住倍感唏嘘。</p> <p class="ql-block">长江边的三元洞,是采石矶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民间传说,当年湖南有三个秀才赴京会考,经过采石矶时忽然碰到了狂风暴雨,然后就到此洞避难。三个秀才幸运地活了下来,最后在殿试中包揽三甲,做了高官。为了感谢神灵护佑之恩,来此还愿,当地人取名“三元洞”,又叫“三官洞”,现在这里成为学子求学的必游之处。</p> 史料记载,“三官”传说为道教供奉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道教以三官配三元,即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三元、三官为一义,是道教所奉祀的神灵。图中“三元洞”三字为现代书法家启功所题。 三元洞整个建筑依山傍水,因洞建阁,别有洞天,是采石矶著名景点。 据说状元福地三元洞,在清康熙年间,曾有僧人定如云游至采石矶,在此就洞筑室,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以祀之,三元洞由此得名。现在三元洞内供奉的石矶娘娘,为孙权之妹,后嫁与刘备为妻,为纪念其人建水母庙,塑像水母娘娘,现塑像由水母庙移供于三元洞中,改称石矶娘娘。 三元洞中的石窟,现代重修后,筑有围栏,保障游客安全。 洞中有洞的石窟,可通长江。长江水涨,此水面随之高出地面。 在三元洞观景平台,远观长江景色。 鉴于三元洞独特的地理位置,无论是在长江游船上观赏三元洞,还是在三元洞楼阁上观赏长江,景色都绝美。 如此佳景,难怪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吟诗作画,留下千古绝唱。 三元洞临山崖一侧,有整修一新的历代碑刻。 采石矶景区内,还有一座三台阁,始建于明代,毁于清代兵乱,1999年在原址重建。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去登临。 即将出采石矶景区,在景区东门“翠螺湾”前,有现代大型照壁,上刻“采石矶”三字,为郭沫若1964年5月游览采石矶时所题。<div><br></div> 关于诗仙李白之死,历来有三种说法。<div>  一说是醉死,因李白一生极爱饮酒,据《旧唐书.李白列传》记载:“(李白)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div><div>二说是病死,唐代篆书家李阳冰是当时的当涂县令,也是李白的族叔,他在《草堂集序》中写道:“公(李白)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予为序。”。</div><div>第三种说法极富戏剧性,主要来源于民间的传说。五代时的王定保在《唐摭言》中说:“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这是最早关于李白溺死的记载。<br>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记载:“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div><div>民间还广为流传他身披宫锦袍、泛舟赏月、跳江捉月、骑鲸升天的神话故事。<br></div><div>唐代李华在《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中记载:“姑熟(当涂)东南,青山北址,有唐高士李白之墓。……年六十有二不偶,赋临终歌而卒。”</div><div>无论李白何因去世,他生前与采石矶结下的不解之缘,在当涂离世,这是不争的事实。</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