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古诗词里孕育的好家风——读王兆鹏、郭红欣主编的《家风诗词》

巴山异人

<p class="ql-block">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风不仅是社风民风的组成要素,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传统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说,至要莫若教子,至乐莫如读书。在我小的时候,就常听见父亲说过一句话,堂前教子,枕边教妻。从古至今,很多家教极严、家风极好的家庭就是这样做的。</p><p class="ql-block">西周周公就曾经告诫代其治理封地鲁国的儿子伯禽说:“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意思是说,以我如此的身份和地位,唯恐失去贤士贤才,你到鲁国治理,一定不能因为自己是国君,就慢待士人和民众而骄横跋扈。所以,后来曹操才有诗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p><p class="ql-block">孔子也曾经训诫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他最喜欢的弟子颜回的第35代世孙颜之推,就著有《颜氏家训》,被世人称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其中最有名的家训金句之一就是:“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北宋包拯的家训也极其严厉严格,并将其刻在家中的石碑上,“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莹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p> <p class="ql-block">在很多古诗词里,家风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在宋朝淳熙四年,即1177年,诗人陆游离任卸任在家,但他仍不忘读书,他在《读书》诗中写道:“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他说,虽然自己眼力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但仍坚持灯下漫读,以求孜孜不倦。而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谋取个人私利和个人生活过得好,而是为了天下苍生,为黎民百姓谋取福利。诗人的初心不改、矢志不渝,读来令人钦佩和敬佩,体现了“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的可贵精神。陆游的读书观其实就是一种家风的表现,也是王兆鹏、郭红欣主编的《家风诗词》里的一个具体实例。</p><p class="ql-block">家风是一种潜在的无形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着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直接、最根本、最经常的教育。在家风的潜移默化和熏陶教习中,能让孩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促使他们不走弯路,不走歧路,不走邪路。《家风诗词》分为爱国、孝义、勤读和修身四辑,它以古代诗人的诗词为范本,来彰显家风的导向和力量,堪称一本庞大的家训合集。如果孩子能读懂它,对孩子将终生受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送莫甥兼诸昆弟从韩司马入西军》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在莫姓外甥投笔从戎之际所作,表达了他对外甥和几位同行兄弟的殷切勉励之情。此诗的要义在于“壮志吞鸿鹄,遥心伴鶺鸰”,既颂扬了气冲霄汉、慷慨报国的高远志向,又书写了遥心牵念、兄弟同心的血脉深情,可谓家国一体,情志相映。不独有偶,唐朝诗人李白在《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中,也用热情洋溢的语言,盛赞外甥郑灌的爱国壮举,并对他寄予了殷切的希望,认为从军戍边是无尚光荣和幸运吉运的事情,应当竭尽忠勇、保家卫国。“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回。”“破胡必用龙韬策,积甲应将熊耳齐。”“斩胡血变黄河水,枭首当悬白鹊旗。”这些诗句把描写、抒情和议论很好地结合起来,可谓语重心长、感情真挚,具有很好的鼓舞和激励作用。</p><p class="ql-block">“养儿逢多难,常忧学已迟。辟疆为上相,何必待从师。”唐朝诗人卫庄在《勉儿子》这首五言绝句中,饱含了诗人对儿子的挚爱、勉励和期待。他在养育儿子时,正遭逢战乱,颠沛流离,常常担忧儿子错过良好的教育时机。即便如此,但作者还是心胸通透豁达,勉励儿子要到战场纵横驰骋,同样可以建功立业。此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开明的教育观,也体现了诗人真挚的家国情怀。李商隐在教育儿子时,也在《骄儿诗》中写道:“儿当速成大,探雏入虎穴。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李商隐虽是一名读书人,本应期待儿子和他一样饱读诗书,走科举仕途之路,但自己在官场上并非平步青云、一帆风顺,而是受“牛李党争”的影响在夹缝中生存,当他看到聪明绝顶、顽皮好动的儿子时,他义无反顾地希望儿子发挥特长,将来成为一名为大唐平定边疆战事的猛将,这种与众不同的教育观,在古代文人士大夫中十分难得。诸如还有苏轼的《送子由史契丹》、陆游的《五更读书示子》、杨万里的《送次公子之官安仁监税》、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等诗作,都充分表达了家风中的爱国之情。</p> <p class="ql-block">爱国爱民是一种家风,孝义廉耻也是一种家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写莪蒿时写道:“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意思是说集聚丛生的莪蒿,总是抱着母根生长,引申开来就是一种孝道孝义。《诗经·莪蒿》中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人腹我。”这首诗渲染了一种肃杀悲凉的氛围,把不能回报父母、终养父母的遗憾和绝望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读之令人无比动容。同样,《诗经·楚茨》里也写道:“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执爨踖踖,为俎孔硕,或燔或炙。”它事无巨细地描写了祭祀场面的盛大、贡品的丰盛、祭祀之人的虔诚,同时也告诫子孙晚辈,要严守祭祀礼仪,延续传承下去,这样才能得到祖先的庇护和保佑。</p><p class="ql-block">西晋文学家傅咸是魏晋文坛复古文风的代表人物,他在《孝经诗二章》就提道:“立身行道,始于事亲。”意思是说,立身行道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的。言下之意,孝道没有始终,应始终不离其身。他还说,只有在服饰、言语、行为三个方面都合乎孝道的情况下,才能够为官行政,才能治理好天下,管理好百姓。同时,他强调:“以孝事君,不离令名。”简而言之,就是有孝行的人侍奉国君就一定能尽心,一定能获得美好的声誉。用现在的话说,一个在家不能尽孝的人,也不可能为国尽忠、为单位尽职。在《家风诗词》孝义一辑里,陶渊明的《赠长沙公》、韦应物的《送杨氏女》、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十二时行孝文》、孟浩然的《书怀贻京邑同好》等诗歌,都充分表达了“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就如《孝经》所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谊也,民之行也。”</p> <p class="ql-block">“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是颜真卿《劝学诗》的句子。要求孩子勤读善学也是家风的重要内容之一。陶渊明本是勤读诗书的典范,但他的五个儿子却超乎寻常,一点都不上进。大儿子阿舒16岁了,一直很懒惰,次子阿宣15岁了,也对读书毫无兴趣,三子阿雍和四子阿端即便13岁,连数字6和7都分不清楚,五子阿通虽已9岁,却只知道玩耍贪吃。陶渊明在《责子》无言诗中,用直白通俗的语言,幽默自嘲的笔调,对五个儿子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严肃而慈爱地指出了他们的缺点,勉励他们要勤奋学习,不能虚度光阴。“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是陶渊明多么无奈的感叹,如果天运真是如此,那就只能借酒浇愁了。</p><p class="ql-block">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诗句,如杜甫《又示宗武》中的“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的“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韩愈《符读书城南》中的“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卢肇《送弟》中的“古人尽向尘中远,白日耕田夜读书”;杜荀鹤《题弟侄书堂》中的“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王安石《赠外孙》中的“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等都是劝学劝读的诗句,是极好的家训家风警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诗人还习惯性借物言志、由表及里,来比喻志向高远、志趣高洁,以此来表达修身之家风。如汉朝刘桢在《赠从弟》诗中有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诗人以松柏之坚贞,比喻人的志趣高洁、品行刚正,其立意高远,动人心魄。还如白居易在《闲坐看书贻诸少年》中写道“劝君少干名,名为锢身锁。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他劝导年轻人要修身养性,廉洁处世,不能成为追逐名利之徒,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有很强的警示作用。</p><p class="ql-block">传承好家风,重抵千万金。《家风诗词》就是一朵古诗词里飘来的家训郁金香,你一旦读懂它,就会在你人生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就如儿时父母常训诫我们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有吃相,睡有睡相,蹲有蹲相”,良好的家风就是从这些细枝末节的小事做起的。好的精神面貌,就如试金石,能时时刻刻印证你的家风家教如何,能有好的精气神和精神面貌,那么他的家风家教必定差不到哪里。<b style="color:rgb(57, 181, 74);"><i>〔2024年7月15日写于湖北宣恩贡水河畔〕</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