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芳华,真情永远

阿英

<p class="ql-block">撰文.编辑/阿英</p><p class="ql-block">老照片后期/北斗、天若有情</p> <p class="ql-block">  一直想写写我们三班的女生,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迟迟未能下笔。人往往萌生了某个念头,会时不时的冒出来,让人按捺不住,心心念念地想着。今日,我终于静下心写下了如下文字,并有幸与大家一起分享三班女生的故事,心里感到一丝安慰。同时也惴惴不安,笨拙的笔如何描绘女生的青春芳华?写出同学间的那份真情?但无论怎样,釆撷几朵青春花絮,回味人生美好,也算是对我们那段校园时光的慕恋和青春礼赞吧!</p> <p class="ql-block">  岁月匆匆,恍若白朐过隙,转眼间,碑廓中学高四级三班的同学已走出校园50周年,当年我们班共56名学生,其中女生7人(有1人中途退学),在男多女少的情况下,女生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 我和三班的女同学们,相识于豆蔻年华,分别于青葱岁月。时光,苍老了容颜;阅历,成熟了心智。半个世纪的风雨洗礼,而彼此间的同学情始终都没有改变,见面还是和当年一样亲切地直呼其名。美好的回忆如影随行,从未走远,回望那段在一起渡过的校园时光,一幅幅温馨的画面又在眼前重现……</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代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要好好珍惜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听党的话,跟党走,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当好革命事业接班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些女生很幸运,赶上了好时代,提倡男女平等,不像我们的老一辈,生在旧社会,又逢战乱,吃了上顿没下顿,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我们还有一个明事理的父母,不重男轻女,让我们走进校园和男孩子一样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当时上学各方面的条件虽无法与现在比,但我们能在和平环境里,坐在明亮的教室学习,是何等的幸运!何等的幸福!我们犹如快乐的小鸟,自由飞翔;又如朵朵含苞欲放的花儿,沐浴着阳光,吸取着营养,绽放着青春的美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那是火红的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中学时期,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提倡“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学生不仅要学文,还要学工、学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广阔天地练红心。作为一名学子,我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参与和见证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碑廓中学,我们两年半的高中,两年的初中,一起度过了近五年的美好时光。校园里曾留下了我们多少欢声笑语,留下了我们多少深深浅浅的脚印……</p><p class="ql-block"> 忘不了,女同学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庞;在课堂上聆听老师讲课时专注的神情;晩自习灯下苦读的身影;临近考试了,晚自习后,仍有学习用功的女同学在女宿舍东侧荷花池边的柳树下,默默地背着英语单词。</p><p class="ql-block"> 忘不了,学校、班级组织的文艺演出、歌咏比赛、蓝球、乒乓球、短跑、跨栏、铁饼、铅球等各项文体活动,女同学涌跃参与,尽情挥洒着自己的青春热情。</p><p class="ql-block"> 忘不了,在圣公山学农劳动基地,女生和男生一起,吃着自带的煎饼,开山造茶园,到北张家庄帮助生产队插水稻,经受锻练和考验,一去就是一个周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忘不了,在寒冬腊月,北风呼啸的夜晚,学校宿舍没有取暖设备,铺盖单薄,冻得无法入眠。女生常常是两人合铺,睡到一个被窝里互相取暖,说着悄悄话进入梦乡。</p><p class="ql-block"> 更忘不了,青春期的我们,向往美好,为看一场电影,晚自习时间背着老师,往返20多里地到坪上公社驻地观看《卖花姑娘》,脚上磨出了水泡,走路一瘸一拐的,也不缺习第二天早上的早操。</p> <p class="ql-block">  说起三班的女生,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起培养教育我们成长的丁秀海老师。丁老师从初中就是我们的语文课老师,到高中阶段,她仍教我们四级三班的语文并任副班主任。那时的她,年轻有为,才华横溢,没有架子,平易近人,对女生格外关注,因而女生都特别愿意与她接近。</p><p class="ql-block"> 丁老师博览群书,口才又好,讲课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她常常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深受同学们的喜爱。记得丁老师每上一堂新课,她首先让同学们朗读该文,然后她再讲时代背景,分析课文,总结出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写在了黑板上,让我们抄到笔记本上以便理解记忆。丁老师的粉笔字写的特别漂亮,刚劲有力,如行云流水。她手中的粉笔如同一把智慧的金钥匙,开启了学子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p><p class="ql-block"> 每次作文课,丁老师总是先把同学中的优秀作文当范文在班里讲评,让大家学有榜样。然后再对其他同学的作文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要求,鼓励大家平时多读书,拓宽视野,掌握词汇和写作技巧,力争写出好文章。在丁老师的谆谆教诲下,我们学会了如何写好日记、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散文等,为后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丁老师不仅文化课教的好,而且多才多艺,能弹会唱。她任学校团总支书记,何大奎老师任副书记,学校团组织工作非常活跃,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了众多同学参与之中。</p><p class="ql-block"> 丁老师在碑廓中学从教20多年,三尺讲台,两袖清风,她足迹踏遍全公社60多个村庄,把一生最好的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后来丁老师调到连云港市工作,如今已80多岁高龄,仍思维敏捷,身体健康,关心国家大事,心系莘莘学子。丁老师,您永远都是我们最敬爱的老师!</p> <p class="ql-block">  王颖是我高中的同桌,两年半的同窗共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一辈子的好同学、好朋友。 王颖是干部子女,家中长女,碑廓三村人。她聪明伶俐,勤奋好学,文笔很好,作文本上常有丁老师的批语和用红笔划出来的好段落、好句子。王颖性格虽不张扬,但她是个文艺爱好者,曾是学校宣传队的队员,在学校文艺演出中表演过集体舞!</p><p class="ql-block"> 我和王颖之间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高中二年级秋天那次摘瓜的事,至今记忆犹新。记得那年秋天,我们班到圣公山学农劳动,当时同学们都是自带一周的煎饼、咸菜和玉米面、菜等,同学们轮流着做饭。所谓的做饭,就是用大家带来的玉米面下糊糊,把菜放上点油盐炒一炒。星期六这天,我和王颖负责做饭。这天上午我们班的劳动任务基本完成,大部分同学老师安排回家,还有点活沒干完,只留下10多名男生来收尾。可同学们带的东西都用完了,有的同学煎饼也吃光了,中午这顿饭怎么办?我俩有点犯愁。考虑了许久,忽然想起负责学农劳动基地的张佃瑞老师住的前面,种的拉瓜正开花,瓜秧茂盛,或许已经结瓜了?于是我们决定去看看。到了张老师住的地方,发现门锁着人也不在,我俩就放心大胆地在瓜秧下找瓜,当看到有一个拉瓜足足有十几斤重时,我和王颖喜出望外,顾不上多想,摘了瓜一人抬了一头,飞快地回到圣公庙做饭的地方。放下瓜我俩长舒了一口气,会心的笑了,心想总算大家中午有东西吃了。</p><p class="ql-block"> 摘回瓜,想做黄豆面煮拉瓜,可哪里有豆面?我俩思来想去,最后决定去求助房东大妈。房东大妈,其实就是我们初中十级二级班长李维仓的妈妈,当她得知情况后,二话没说就拿出家里的黄豆用石磨磨了一些送给我们,还告诉我俩做法。我和王颖回来后架起木柴做了一大铁锅黄豆面煮拉瓜,同学们每人分了一碗,大家一阵狼吞虎咽,很快就消灭光了!中午张老师回家发现瓜不见了,非常生气。但当他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和来龙去脉,得知我和王颖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为了同学们能解决一顿吃的东西,能让大家填饱肚子的情况时,张老师非但没有批评,还表扬了我们两个虽然年龄不大,却能在遇到困难时见招拆招,动脑筋想办法,而感到理解和欣慰。</p><p class="ql-block"> 毕业后,王颖被分配到碑廓新华书店工作,1978年我被分配到碑廓党委工作。期间,我有空就跑到她书店找书看,她的宿舍加办公室成了我常去的地方。84年冬我调到城里工作,那时公共汽车没有村村通,仅碑廓公社驻地有车站,我村离碑廓还有10华里地,每次从日照回碑廓都是王颖同学把她的自行车借送给我让我骑着回家,下午四五点钟我办完了事骑车返回碑廓,然后再坐车回日照。每每想起这些过往,对王颖同学充满了感激之情。</p><p class="ql-block"> 王颖长期在商业部门工作,具有商业头脑,表现出过人的聪明才智。她从一名书店的售货员干起,到书店经理、碑廓镇供销社主任,成为碑廓镇有名的商界女干部。王颖儿女双全,退休后,享受着孙辈绕膝,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梁君,她是当年我们四级三班年龄最小的一个同学,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她当年的样子,白皙稚嫩的脸庞,扎着两个小辫儿,一双明亮的眼睛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透出一股清新脱俗的气质。每一个微笑,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纯真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梁君是个非常阳光的人,她出身于干部家庭,父母都是国家干部,良好的家教使她很有修养。她聪慧好学,记忆力好,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同学们都喜欢这位纯真可爱的小师妹,亲切地称呼她“小梁君”。我与梁君初中就是同学,那时她是十级一班,我是二班,高中我们分到一个班,吃住在一个集体宿舍,一起度过了四年半的校园生活,我从内心深处喜欢她这个小师妹。</p><p class="ql-block"> 梁君年龄虽小,但她心存志远,不仅学习认真刻苦,各门功课成绩优秀,而且对学校里的各项活动积极参与,对事物有独特的见解。梁君是个乒乓球爱好者,她是学校乒乓球队的队员,课外活动时间,经常在乒乓球室练球。梁君至今还保持着这一爱好,每天打打乒乓球,锻炼身体。梁君同学还是当年学校广播室的广播员,她清纯的声音给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后,梁君同学响应党的号召下过乡;调到公安局后,先后在办公室干过打字员、机要文书;在经文保科、机要通信科、计算机网络管理科、指挥中心任科长、主任;后调到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工作任主任科员至到退休。几十年来,梁君同学无论在哪里工作,爱岗敬业,工作勤奋认真,赢得了领导及同事们的一致好评!</p><p class="ql-block"> 更值得称道的的是,梁君和高四级一班的丁明江同学结为伉俪,一生恩爱,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儿子,现在北京邮电大学任教!</p> <p class="ql-block">  王从美,碑廓一村人,我和她也是初中就是同学,同窗共读四年半,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同学。王从美,人如其名,一张白皙的脸庞,非常可爱。她为人谦和,心地善良,整天总是笑呵呵的。</p><p class="ql-block"> 从美的父亲是名退役老兵,残废军人,享受国家生活补助,在碑廓一村享有很高的威望。从美的兄弟姐妹多,是一个幸福和谐的大家庭。三班的女同学几乎都到她家吃过饭,尽管当时沒有大鱼大肉,但从美的妈妈总是把家中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招待我们,让我们感恩在心。</p><p class="ql-block"> 从美在校期间,表现积极,初中就加入了共青团。她是“走读生”,学习很认真,字写的漂亮,为节省时间,中午常带着煎饼吃在教室,然后看书学习做作业。从美的哥哥王从林是当年日照七中有名的文艺骨干,吹的一手好笛子。而王从美也具有文艺特长,她参加过学校文艺宣传队,表演过歌伴舞。其实从美的嗓音也很好,唱歌音准不走调。有一次课外活动时间,我们几个女生哼着小曲,在老师办公室后面的小路上玩,大家嚷嚷着让从美唱个歌。于是从美随口就唱起了“小河的水清悠悠,庄稼盖满沟……”,她仅唱了几句,办公室有好几个老师推开后窗听,政治老师董衍相还说了一句:“王从美,唱的不错呀!”我一看惊扰了老师,不好意思起来,拉着从美就一溜小跑回到了教室。</p><p class="ql-block"> 我们毕业后,王从美在村里当过赤脚医生,在社办企业当过工人。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从美在婚嫁年龄,嫁给了同村在大连当兵的一名军官,后随军在大连市安家落户,生有一个优秀的女儿,第三代正茁壮成长,一家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王玉芹同学,是王家庄东山人,我们初、高中都在一个班,彼此之间了解,感情甚好。山村长大的王玉芹,性格开朗,为人直爽,她就像山中的玫瑰,在艰苦的环境中,坚韧生长,绽放出了属于自己的美丽。</p><p class="ql-block"> 王玉芹有好几个哥哥,她是家中老幺,唯一的女孩。她父亲是退伍伤残军人、村干部,对她疼爱有加,从小把她送进学校接受教育,希望她长大后能走出小山村,用知识改变命运,将来有个好前程!</p><p class="ql-block"> 王玉芹很小就懂事、勤快、要强。在碑廓中学读书期间,她从未无故旷课迟到,平时学习很努力,积极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玉芹对人热情,喜欢帮助别人,和同学们相处的都很好。</p><p class="ql-block"> 王玉芹还有个特长,就是投掷铁饼、铅球。这项运动需要体力加技巧,一般女生很难做好。但王玉芹在这方面似乎有天赋,每次学校开运动会,她都参加这个项目比赛,还得过名次奖。我们女生为她加油打气,那情景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我们高中毕业后,同学们奔赴社会各行各业,王玉芹在村里担任民办老师。到了婚嫁年龄,玉芹嫁到了城里。在城里生活的几十年中,有经营头脑的玉芹,做过熟食加工,开过专卖店,搞过房地产开发等,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王玉芹生有一对特别优秀的双胞胎女儿,她两个女儿如今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美满。玉芹的大外孙女已上大学,令人羡慕!</p> <p class="ql-block">  刘翠英,费家湖村人,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参加过淮海战役。翠英是家中长女,活泼可爱,只是她中途退学,沒有和大家一起毕业。尽管如此,她却给同学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她是一个爱唱歌的女生。</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刘翠英,好看的脸庞,一双凤眼水灵灵的,平时喜欢唱歌。她生来就有一副好嗓子,是学校文艺宣传队员,最爱唱的经典歌曲是《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记得每次学校有演出活动,刘翠英的独唱必不可缺少,她的歌声,淸脆悠扬,质朴甜美,犹如天籁之音。刘翠英的普通话也很好,曾是学校广播室的广播员,甜美的声音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想,她如果拿到现在,极有可能考进艺术院校,成为一名专业艺术人才。只是当时没有机会!</p><p class="ql-block"> 走出校园大门后,刘翠英在村里任过四年的民办教师,过着平静的生活,后嫁到碑廓三村,夫妻恩爱,共同经营着小家。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她家的小日子也越过越好。她生有一个女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北科大研究生毕业,现在在苏州百年职业学院任教。刘翠英现在是碑廓、苏州两地生活,一家人幸福美满!</p> <p class="ql-block">  于治锋,于家庄子人。我们毕业后,三班的女同学都保持着联系,唯有于治锋同学,只听说她去了新疆,似乎没有人知道她的确切消息。今年春天高四级三班在碑廓镇举行毕业50周年聚会,大家四处打听也未能联系上她。至到五月初的一天,我通过多个渠道,终于有了她的电话,并与她进行了一次交谈。这是我们俩在毕业后,时隔半个世纪的第一次通话,真让人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天上午,当我俩接通电话,听到对方声音的那一刻,我真还有点激动。她虽然乡音未改,但毕竟离家48年,环境改变人,明显的听出话音带有北方的腔调。我俩简短的相互问候后,我立马向她通报我们四级三班同学聚会情况及大家对她的惦念,同时又迫不及待的寻问她的情况。她告诉我: 在毕业后的第二年嫁了个闯新疆的,并一起去了那里,她爱人的老家是碑廓西集后村,现在一家人都生活在新疆伊犁,三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日子过得很好。当我问及什么时候能回家乡时,她的声音变得低沉了起来,接着说:“离开家乡这么多年,仅回去三趟,现在父母都不在了,自己的身体也不太好,回家的路遥遥无期。”聊到最后,于治锋说:“故乡、同学都在我心里,”她让我转达对关心她的老师和同学们的谢意,并向大家问好!</p><p class="ql-block"> 放下电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此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脑海里总出现于治锋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我和于治锋既是高中同学,又是邻村的近邻。她家住村西头,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父母都是纯朴的农民。于家庄和西杨家庄两个行政村紧靠着,中间仅隔一条小路,村前是有名的绣针河,地处两省、三市交界处。我和于治锋脾气相投,上课在一个教室,还有过短暂的同桌;吃住在一个宿舍;上学、放学结伴而行,几乎是形影不离。特别是到圣公山学农劳动,15华里路程,步行需一个半小时,还要穿过好几个村庄。路途中,高兴时说着班里的八卦新闻;走累了相互鼓励一下,或找个路边坐下来休息片刻继续前行。就这样,我俩相互陪伴,从未惧怕过脚下的路难走!</p><p class="ql-block"> 于治锋文静,聪明,对人宽容,无论穿什么衣服都遮不住她青春的美丽,她那张娃娃脸,笑起来有两个好看的小酒窝,和同学说话慢声细语,遇事不急不躁。她数学特好,再高难度的题在她那里都会迎忍而解,如果当初能直接高考,我想她准能考上大学,并且是一名理科生!</p><p class="ql-block"> 对于治锋的认知,我只停留在50年前,唯一的那次通话,由于受条件限制不能视频,也沒看到她的真面容。篇中的老照片是梁君同学提供的,更无法获得她现在的照片。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记住她青春时的模样吧,让美好永驻心间。在此,也通过美篇祝福千里之外的于治锋同学,晚年生活幸福,健康平安喜乐!</p> <p class="ql-block">  在我写以上女同学的这些文字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被打动,仿佛在那个时代又走了一遭,灵魂深处被深深触动,勾起了许多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往事回忆。</p><p class="ql-block"> 我是西杨家庄人,爷爷是革命烈士,早年间,曾是一个人丁盛旺的大家庭。祖父辈上,我家一个门里,有2人在淮海战役中献出了生命;1人曾是新中国第一代留苏飞行员,任过飞行团团长,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战功。奶奶在世上时经常对我讲祖上的这些故事,让我记住他们。到了我这辈,由于家庭变故,没有男丁,我从五岁开始就跟着奶奶生活,是靠着政府的抚恤金和两个姑姑及村里的照顾长大成人。在成长路上,奶奶虽然把全部的爱都给了我,但也跌跌撞撞经历了许多小磨难,从而形成了我独立的性格,并懂得感恩。</p><p class="ql-block"> 我特别感谢在我成长的路上,那些培养教育我的老师们。我初、高中都在碑廓中学就读,很幸运遇到一批热爱教育事业的好老师。他们都是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业务水平高,为人师表,忠诚于教学事业,特别是在高中教育回潮后,让我们感受到了学校领导及老师们的全力以赴。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丁原治,对班级管理抓得很紧,不仅要求我们完成文化课学习任务,还教育我们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p><p class="ql-block"> 我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身上背负着太多人的希望,只有加倍努力学习,才能不辜负期望。当时我任班里的学习委员,充满了热情,只要老师要求做到的都努力去完成。为不耽误学习时间,无论刮风下雨,从来都是周日下午晚自习前到学校;对文化课的学习从不松懈,总是多看一会书,多用一份功夫,成绩优秀。对学校及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主动参加,开班会积极发言;教室里墙上每期的学习专栏,总有我的稿子挂在上面;去圣公山学农劳动从未缺过习。我还喜欢体育运动,任过学校女篮球队队长,和队友们一起,参加过安岚赛区、日照县全县中学生篮球比赛,获得优秀奖!</p><p class="ql-block"> 走上社会后,我在村里务过农,教过夜校;1975年春至1978年初当过三年的县委工作队员;1978年11月正式转干后,先后在碑廓公社党委、市妇联、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局)、市文广新局工作。几十年来,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无论在哪个部门工作,严于律己,不忘初心,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一路走来,自己也逐渐成长为一名正处级女干部。女儿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京工作,现任北京浩天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感谢党组织的培育教育,要一辈子不忘党恩,永远跟党走!</p> <p class="ql-block">  上图:前排右一起分别是:何大奎老师、丁秀海老师、周福桃老师。</p> <p class="ql-block">  上图:碑廓中学女篮球队员与虎山中学女篮队员在参加全县中学生篮球比赛时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上图:碑廓中学男女篮球队在日照一中参加全县中学生篮球比赛时合影。中排左一:体育老师何大奎</p> <p class="ql-block">  上图:2024年4月10日,高四级三班在碑廓镇举行毕业五十周年同学聚会,在母校碑廓中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上图:四级三班毕业五十周年同学聚会,在圣公山前当年学农劳动基地的茶园留影</p> <p class="ql-block">  丁秀海老师曾这样评价我们这届学生:“特殊的年代,不同寻常的历史,造就了你们这一代特别的学生群体。你们都是好样的,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一个人都是一朵跳跃的浪花!谁都不甘寂寞!”</p><p class="ql-block"> 在时光的长河中,青春是一段绚烂而美好的旅程,它如同晨䂀初露时的第一缕阳光,温暖而明媚,却又转眼而逝。 校园时光是青春最美的一段时光,在青春路上,友情是不可或缺的伴侣,同学是最美的遇见,值得一辈子去回味和珍惜。</p><p class="ql-block"> 现在三班的女同学们,大都已步入古稀之年,青春离我们太久太远。韶华易逝,真情永远,我们要在变老的路上,常忆青春之美,芳华永驻心间,携手共度夕阳红!</p> <p class="ql-block">完稿于2024年8月1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