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耕织图、须弥灵境、苏州街等(24.7.26)

峭松

<p class="ql-block">耕织图景区 </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始建,为清漪园时期具有江南水乡耕织情调的景区。是中国古代重视农桑思想的园林式体现。主要由澄鲜堂、玉河斋、延赏斋、蚕神庙、织染局和水村居组成。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起历三年摹刻元代画家程柴《耕作》、《蚕织》二图卷,镶嵌于玉河斋左右廊壁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修颐和园时,改建为内外水操学堂。2003年,在保留历史遗留的水操学堂建筑的基础上,恢复延赏斋等部分原耕织图主体建筑,整理山形水系,再现蚕神庙延赏斋等历史景观原貌。</p> <p class="ql-block">耕织图石碑</p><p class="ql-block">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为昆仑石形制,下承海水江崖纹石座,阳面阴刻乾隆御题"耕织图"三字,其它面续刻五首咏赞耕织图风景的御诗,是耕织图景区的点题之作。</p> <p class="ql-block">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牌</p><p class="ql-block">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p><p class="ql-block">四槐居万古长青碑</p><p class="ql-block">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p><p class="ql-block">姓名:李晓光</p><p class="ql-block">职务:党委书记、园长</p><p class="ql-block">电话:62881077</p><p class="ql-block">文物安全管理人</p><p class="ql-block">姓名:李华</p><p class="ql-block">职务:颐和园耕织图队党支部书记、队长</p><p class="ql-block">电话:62881144-6408</p><p class="ql-block">监督举报电话:62612226</p><p class="ql-block">北京市文物局监制</p> <p class="ql-block">蚕神庙</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始建,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2003年复建。清漪园时期,每年农历九月,织染局在此祈祀蚕神。</p> <p class="ql-block">延赏斋是颐和园内的一处重要建筑,位于万寿山的西山脚下,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延赏斋始建于乾隆年间,最初名为“延清楼”,主要用于观赏河西美景。在嘉庆时期,它被改称为“延清赏楼”,并一直沿用至今。延赏斋的建筑风格独特,依山而建,分为上下两层,周围有游廊和小型建筑群,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景观。‌</p><p class="ql-block">在历史背景方面,延赏斋曾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在慈禧太后的指示下重建,并更名为延清赏楼。</p> <p class="ql-block">水操学堂</p><p class="ql-block">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是清廷意图培养满族海军人才的贵族军事学校。由南北各五进院落组成,分内、外水操学堂,学生分别学习天文、测算驾驶及布阵、施放枪炮等技艺。学堂为慈禧在昆明湖中多次进行过水操合演,并承担以汽轮拖带慈禧太后御船游湖的使命。学堂于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裁撤,用途几经变更。现遗存内学堂大部分建筑和部分外学堂建筑。</p> <p class="ql-block">永和轮</p><p class="ql-block">"永和轮"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日本政府为答谢"日俄战争"中清政府给予日本的支持,而赠送给慈禧的一艘机动游艇,船名为慈禧亲自圈定。该艇由日本川崎造船所根据昆明湖的水位深浅量身制造。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日方将材料从日本神户运至北京,借用颐和园船坞装配。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川崎造船所派60余人在颐和园知春亭畔组装船体,四月份建造完毕。</p> <p class="ql-block">石作是古代建筑中建造石建筑物、制作和安装石构建和石部件的专业。宋《营造法式》中所述的石作包括了粗材加工,雕饰,以及柱础、台基、坛、地面、台阶、栏杆、夹杆石等的制作和安装等内容。清工部《工程做法》和《圆明园内工现行则例》内容基本相同,又增加了石桌、绣墩、石狮等建筑部件的制作和安装。颐和园集清代皇家园林之大成,直至今日还保存着完好的、规模宏大的庭院露天陈设群及遍布在建筑中各个角落的石作艺术品。颐和园石作艺术品个个造型精美、雕工卓绝、纹饰齐全、寓意丰富,是晚清中国装饰艺术的典型代表,更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在工作中传递出的匠人精神。</p> <p class="ql-block">「耕织園」沧桑</p><p class="ql-block">以耕织为主的农业生产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耕织文化。耕织文化受到清代宫廷的高度重视,统治者举行祭祀、亲耕、观耕活动,在圆明园、清漪园等地设置耕织内容的景观,并多次临摹、镌刻、印拓宋以来的《耕织图》系列图谱。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将城内织染局迁入清漪园内,后摹刻《耕织图》于玉河斋廊壁左右,标志着清漪园"耕织图"景区的全面建成,使得这一带原有稻作景象与皇家园林建设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底蕴深厚的耕织文化景观。道光年间撤销"耕织图"织染局,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焚毁,"耕织图"景观随之逐渐消失。</p> <p class="ql-block">昆明湖水操学堂悲歌</p><p class="ql-block">光绪十二年(1886年),清政府开始在"耕织图"的废墟上兴建昆明湖水操学堂。它是中国最早创办的近代军事教育机构之一,与颐和园的重建有着直接的关联,是清廷动用海军力量修建颐和园的手段之一。在腐朽的封建专制政治体制下,这所以培养满族海军人才为宗旨的近代军事教育性质的学堂仅开办了九年,但其短暂的兴衰史所蕴涵的深刻教训,永远值得后人深思和记取!</p> <p class="ql-block">蚕宝宝的一生</p><p class="ql-block">蚕宝宝的一生,大概仅有56天,虽短暂却又意义非凡。</p><p class="ql-block">从卵孵化成为蚁蚕,便是生命的开端。当蚁蚕成为幼虫后,此时的蚕茧以大量的桑叶为食,直到吐出光滑而坚韧的蚕丝来,将自己层层包裹,犹如"作茧自缚",再也动弹不得,看似是要以这种方式来完结,却在几日之后,破茧而出,长出两对翅膀,成为蚕蛾。待蚕蛾成熟后再进入繁殖期,产下新的蚕卵。这就是蚕宝宝的一生,这种褪变与新生便是生命周而复始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澄鲜堂</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乾隆泛舟玉河往来玉泉山途中驻踏休憩的码头之一。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2003年复建。</p> <p class="ql-block">水村居</p><p class="ql-block">原是一组具有江南水村风貌的点景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改建为外水操学堂,现遗存部分建筑。</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生物保护区</p><p class="ql-block">(团城湖区域)</p><p class="ql-block">团城湖水面35.47公顷,湖中治镜阁岛0.6公顷,该区域是颐和园内鸟类集中的地区。据20世纪90年代统计,颐和园全年可以看见的鸟类有90多种,其中不乏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是北京城近郊区鸟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每年常见的有小鹏鹏,绿头鸭,赤麻鸭 ,小天鹅等60多种,特别是春夏秋三季有部分鸟种在团城湖区域繁殖,明代就曾出现"平沙落雁"、"浅涧立鸥"等著名景观。2003年划为颐和园生物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赅春园、味闲斋遗址</p><p class="ql-block">赅春园、味闲斋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万寿山后山西部一组重要建筑,原建筑宏丽、奇特,充满自然神趣。现为遗址。</p> <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p><p class="ql-block">乾隆年间兴建的藏式宗教建筑群,分别为"南瞻部洲"、"北俱卢洲"、"东胜神洲"和"西牛贺洲"。一八六○年遭英法联军焚毁,现在的格局是20世纪80年代按原样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须弥灵境建筑群</p><p class="ql-block">须弥灵境建筑群,始建于乾隆年间。由须弥灵境主殿、东配楼宝华楼、西配楼法藏楼,以及慈福等三座牌楼组成,坐南朝北,位于万寿山后山中轴线上,依山面河,气势雄浑,是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1860年被英法联军大部烧毁,仅存部分遗迹。经过颐和园多年的努力,国家文物局批复了须弥灵境建筑群遗址保护与修复工程方案,2019年至2021年经过三年施工,颐和园对须弥灵境主殿遗址进行保护性展示施工,对东西两配楼按原规制重建,须弥灵境建筑群初现了盛期面貌。</p> <p class="ql-block">苏州街是颐和园内的一个重要景点,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后湖,是一处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苏州街始建于乾隆年间,最初是为了庆祝乾隆的母亲70岁大寿而建造的,旨在将江南水乡的风貌引入皇家园林。这条街全长三百余米,一水两街沿岸作市,设有各式店铺64余座,牌楼14座,小桥8座,展现了江南水镇的繁华景象。店铺中的店员由太监和宫女扮演,每当皇帝游幸时,这些店铺便开始"营业",形成了一处独特的景观。然而,1860年苏州街被英法联军焚毁,直到1986年才重建,成为中国古代"宫市"的唯一孤本。</p><p class="ql-block">苏州街不仅是颐和园内的一处重要景点,也是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杰出代表,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设计理念和审美情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