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红军长征作为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在中国家喻户晓。但是红军长征的历史是怎样形成的,并非人所共知。当年开始长征的时候,谁都没想到会走两万五千里。</h3></br><h3>陈云被中共中央派往共产国际报告时,讲的是“西征”。给长征命名的是毛泽东,他在1935年12月的报告中说:“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从此,“长征”一词被载入史册。<br></br></h3></br><h3> 长征路线图<h3>长征的故事是怎样流传的?过去一直认为美国作家斯诺1937年写的《红星照耀中国》(亦称《西行漫记》),是向全世界介绍红军长征的第一本著作。斯诺依据的资料来源于何处?就是我们要向读者介绍的《红军长征记》。</h3></br> <h3>《二万五千里》誊清稿本原样</h3></br><h3>《红军长征记》,又名《二万五千里》,是毛泽东1936年组织编写的一部长征回忆录汇编。</h3></br><h3>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物资匮乏,困难重重,面对国民党军的经济和军事封锁,红军的生存极为艰难。毛泽东当时希望通过向国内外各界募捐,缓解陕北的困难。1936年8月,美国记者斯诺在宋庆龄和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下秘密进入陕北红区采访,毛泽东认为这是向全世界宣传红军的好机会。</h3></br><h3>8月5日,毛泽东与杨尚昆联名给参加过长征的同志发出为《长征记》征稿事的信:“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国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断。文字只求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写上一段即是为红军作了募捐宣传,为红军扩大了国际影响。”</h3></br><h3>同时,毛泽东又给各部队首长发电报说:“现有极好机会,在全国和外国举行扩大红军影响的宣传,募捐抗日经费,必须出版关于长征的记载。为此,特发起编制一部集体作品。望各首长并动员与组织师团干部,就自己在长征中所经历的战斗、民情风俗、奇闻轶事,写成许多片断,于9月5日以前汇交总政治部。事关重要,切莫忽视。”</h3></br><h3>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大家纷纷开始撰写回忆录。</h3></br><h3>童小鹏在8月6日的日记中写道:“杨(尚昆)主任、陆(定一)部长又来要我们写长征的记载,据说是写一本《长征记》。用集体创作的办法来征集大家——长征英雄们的稿件,编成后由那洋人带出去印售。并云利用去募捐,购买飞机送我们,这真使我们高兴极了。”大家创作的积极性很高,张爱萍写了18篇,童小鹏写了7篇。李一氓在巡视部队的旅途中,抓紧空余时间一路走一路写,完成了3万字的《从金沙江到大渡河》。</h3></br><h3> <h3>红军总政治部成立了编辑委员会,由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徐梦秋主编,丁玲、徐特立、成仿吾等人分头编辑。徐梦秋写的“关于编辑的经过”说:“到了月中旬,有望的氛围传来了,开始接到来稿。这之后稿子便是从各方面涌来,这使我们骄傲,我们有无数的文艺战线上的‘无名英雄’!到了10月底收到的稿子有200篇以上,以字数计,约50万言,写稿者有三分之一是素来从事文化工作的,其余是‘桓桓武夫’和从红角星墙报上学会写字作文的战士。”</h3></br><h3>“我们怎样来采录整理和编次这些稿子呢?我们决定以下几个方针:一、同一内容的稿子,则依其简单或丰富以及文字技术的工拙,来决定取舍。二、虽是同样的内容,散在两篇以上稿子里,但因其还有不同的内容,也不因其有些雷同而割爱。三、有些来稿,只是独有的内容,不管文字通与不通也不得不采用。四、有些来稿虽然是独有的内容,但寥寥百数十字,而内容又过于简单平常,那也只好割爱了。五、来稿中除一些笔误和特别不妥的句子给予改正外,其余绝不滥加修改,以存其真。六、编次的方法,是按着时间和空间。此外关于统计等等,是依着命令报告各种日记和报纸汇集的。”</h3></br><h3> <h3>刚到红区不久的女作家丁玲全身心地投入《长征记》的编辑工作,被稿件的内容深深感动。她写道:“新的奇迹似的事态,跟我又发生了,这便是记长征的《二万五千里》。从东南西北几百里、一千里之外,甚至从远到沙漠的三边,一些用蜡光洋纸写的,红红绿绿的稿子,坐在驴子背上浏览塞北风光、饱尝灰土,翻过无数大沟,皱了的、模糊了字的,都伸开四肢,躺到编辑者的桌上。”</h3></br><h3>经过加工修订,编委会选定110篇,30多万字,装订成上、下两册,并誊写了几部。《红军长征记》的征稿是在陕北的瓦窑堡,编辑工作在保安县,1937年2月底在延安编完,这是由长征亲历者写成的原始记录。</h3></br><h3>斯诺在陕北采访过程中,除了与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进行长时间的谈话,还获得了中共提供给他的许多资料。斯诺说,他1936年10月离开陕北时,“带着一打日记和笔记本,30卷照片,还有好几磅重的红军杂志、报纸和文件”。这里就有《红军长征记》的部分原稿。</h3></br> <h3>朱德签名的1942年版的《红军长征记》</h3></br><h3>本书是毛泽东同志1936年组织编写的长征回忆录汇编,其底本是《西行漫记》的重要资料来源,是有关长征的最原始记录。回忆录中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不仅体现了长征过程的艰辛,也记载了沿途的地理、气候、民俗、生活、交通等多种情况,是研究长征历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h3></br> <h3>软壳平装,16开本,内页采用70克岳阳特供米胶纸,纸质柔和,不易造成视觉疲劳。</h3></br><h3>.......</h3></br><h3>《红军长征记》却迟迟未能出版,经歷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编辑工作完成之后,因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抗日形势的发展和编辑人员离开等原因,《红军长征记》延迟到 1942年11月才在延安排版印刷。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在“出版的话”中指出:“《红军长征记》一书(原名《二万五千里》),从1937年2月22日编好直到现在,已经五年半以上了,期间因编辑的同志离开延安,而伟大的抗日战争又使我们忙於其他的工作,无暇校正,以致久未付印,这是始终使我们放不下心的一件憾事。现在趁印刷厂工作较空的机会,把它印出来,為的是供给一些同志作研究我军歷史的参考,以及保存这珍贵的歷史资料(近来借阅的同志很多,原稿只有一本,深恐损毁或遗失)。本书的写作,係1936年,编成於1937年2月,当许多作者在回忆这些歷史事实时,仍处於国内战争的前线,因此,在写作时所用的语句,在今天看来自然有些不妥。这次付印,目的在供作参考及保存史料,故仍依本来面目,一字未改。希接到本书的同志,须妥為保存,不得转让他人,不准再行翻印。”</h3></br><h3>这个延安的内部版包括文章100篇,诗歌10首,战斗英雄名录2份,附表3份。由於当年印数很少,加上战争年代的动盪等原因,国内现在已极為罕见。</h3></br><h3>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2002年发现了一部朱德签名赠给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延安1942年版《红军长征记》,弥足珍贵。</h3></br><h3><br></br>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零星出版了一些选本。如1947年9月冀中新华书店出版的陆定一等著《长征的回忆》、山东新华书店出版的《红军长征故事》、<br></br>1948年10 月东北书店出版的精华等著《长征故事》,都选录了《红军长征记》中的部分文章。</h3></br><h3>195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编的内部刊物《党史资料》第1一3期重新发表了《中国工农红年第一方面军长征记》。“重印序言”说:“本书原名《红军长征记),是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的同志们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集体写成的。1936年春由第一方面军政治部发起徵稿,1937年编成,1942年由总政治部在延安出版,作為党内参考资料。因為当时条件困难,印书用的是草做的纸,不易阅读,也不易保存;印数也很少,现在所存无几。為了保存史料,决定作為党内参考资料,重新印行。重印之前,将错字校正,可能加了些补註和附註,文字上略作修改,并删去了很少几篇。但凡是有些史料价值的,统统谨慎地保存下来了。”重新发表的《红军长征记》,内容包括文章95篇,诗歌10首,战斗英雄名录2份,附表4份。因為《党史资料》是内部刊物,所以读者很有限。<br></br>1955年,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这是一个选本,包含《红军长征记》的回忆录51篇,诗1首,附表3份和4篇综述文章。编者有感於《红军长征记》反映的是红一方面军的情况,没有包含二、四方面军的长征,在书中又附加了繆楚黄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概述》,将长征经过做了一个全面的描述。<h3>五十年代出版的两个版本中,发表了四篇综述文章。这是中共领导人在国外发表的介绍长征的文章,时间要早於《红军长征记》。《党史资料》版增收了署名“施平”的文章《英勇的西征》。这是根据1935年10 月陈云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具会书记处会议上的报告整理的,发表于1936年春《共產国际》杂誌(中文版)第1、2期合刊上。“施平”是陈云化名“史平”的谐音。</h3></br></h3></br><h3>该文是对长征的一个总结,但因為陈云在四川瀘定受中央委託去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没有参加长征后半程,文章对雪山草地和到陕北的情况反映不够充分。</h3></br><h3>......</h3></br><h3>1931年顾顺章叛夔,上海中央机关瘫痪,谢澹如受冯雪峰之託,掩护瞿秋白、亲之联夫妇住到他家避难。翟秋白夫妇以租房的名义在谢家住了大半年,并由谢安排与鲁迅会面。谢淮如的义举,赢得了共产党的信任。方志敏烈士的手稿报转送到鲁迅手中,鲁迅转交给冯雪峰。冯雪峰临走时将方志敏手稿和《长征记》誊清稿本都交给谢澹如保管,谢不辱使命,一直将这些珍贵文稿保存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2年谢澹如去世,家属将《长征记》誊清稿本交给上海鲁迅纪念馆保存。</h3></br><h3>这部珍贵的手抄本,终于在2006年影印出版。<br></br>誊抄稿中,发现了几篇1942年版中未收录的文章。有陆定一的《珍重》、谭政的《突围的第一仗》、彭加伦的《出发的前夜》《胜利后的一幕》、张际春的《铁屁股》共5篇文章。这些文章的收录,使《长征记》更為完整和充实。<br></br>这部誊抄稿的价值在于,它比1942年的版本更原始、更真实。我们注意到,<br></br>1942 年版对1937年誊清稿,已经做了许多修改。尤其是莫休的《大雨滂沱中一两河口的欢迎会》《松潘的西北》和李一氓的《从金沙江到大渡河》,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為甚麼呢?对比后可以看出,1942年版比1937年版的稿子“成熟”了许多,主要是删去了许多情绪化的文字,还删去了一些被认為有损红军形象的文字。<br></br>这些删去的文章和被修改的文字,恰恰是非常实贵的。因為它生动地反映了红军长征中的喜怒哀乐,是非常真实和精彩的。当年的红军都是年轻人,充满了朴实的情感和天真的热情。例如彭加伦《胜利后的一幕》中,叙述红军笑破四道封锁线,攻佔了广东南雄县的乌逕镇。那裡是广东和江西的交通要道,商业发达。“久在敌人封锁包围中奋斗的战士们,虽然过去一般的物质上没有受到多大的困难,但是许多东西却难买到。这次初到一个比较大的市镇,谁也不能成过这个机会,要买他一点。街上塞满了人,店裡挤满了人,菜馆坐满了人。</h3></br><h3>.....<br></br></h3></br><h3>这次的新版《红军长征记》,在2006年版《亲历长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誊清本中的5篇文章。对原有的文章做了部分修订,恢復了歷史原貌。这样,共有6篇综述,109篇文章,12 首歌曲,以及英雄名录、大事记和3份统计表。</h3></br><h3>....</h3></br>本书系刘统:《红军长征记 原始记录》(中和出版社2024年)。<h3>【京东】https://3.cn/22M-06Sf 「红军长征记 原始记录 港台原版 刘统 香港中和出版」 <br></br>复制链接点击打开购买</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MTk0Njk5OA==&mid=2247494856&idx=1&sn=22874901409680d336cc7f9aef38fe04&chksm=e89ec351dfe94a476511195de8ea401b76535fee27d087e34108ab74d709fb76494c11b676b0#rd"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