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新世纪《羊城新八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羊城八景,自宋以降,元明清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均有评选,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八景。我印象最深的「羊城八景」,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读小学的日子,那时候的传播媒体并不发达,伴随着大气电波中的首首名家粤曲唱腔,月份牌、日记簿、火柴盒等日常生活用品的画面绘影,「羊城八景」可谓家喻户晓:越秀远眺、珠海丹心、鹅潭夜月、双桥烟雨……</p> <p class="ql-block">尽管不久之后的日子风云变幻,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改革开放带来了新的景象,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岭南文化的中心地、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策源地、我国当代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广州这座历史名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绽放出的新光彩,正如老市长朱光活色生香的五十首【广州好】所写「千里江山来眼底,云海一天开」。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广州人,谁人不知【广州好】?谁能忘记【广州好】?</p> <p class="ql-block">进入新世纪,开启千禧年。2001年8月23日,又一次,「羊城八景」评选拉开帷幕,这次被称为「新世纪羊城八景」,岭南特色、历史底蕴和不老的广州成为评选的重要标准。白云山、越秀山、珠江河、陈家祠、黄花岗、新城市中轴线、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番禺莲花山八处景区景点景观在2002年7月26日评选揭晓,成为羊城新八景。</p> <p class="ql-block">不同于六十年代时的三年级小学生,这次「新世纪羊城八景」评选,基于对广州城市发展的多年研读,我用手中的专业器材与摄影技术投入了对广州新亮点的拍摄记录,参与到对美好家园的讴歌写照。</p><p class="ql-block">「新世纪羊城八景」拍摄过程中有一串花絮,入选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定名为「黄花皓月」,为了对题创作,我联系该管理部门能否夜间入园拍摄以及夜间环境照明如何?对方给了我充满广府语言神韵的回答:这地方夜晚鬼都唔敢来,拍乜嘢呀?结果,我分别拍了日夜景色之后,征询包括宣传部门等多方人士意见,都建议我选用那幅青天白云下七十二烈士墓的日景照片,总比一座陵园的夜景更加能彰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浩气长存。可见,城市摄影「按题作文」还须有「引经据典」的画外功夫。</p> <p class="ql-block">这一组「新世纪羊城八景」照片使用PENTAX 67II和德国诺宝6X12宽幅搖头相机拍摄。2003年3月,在广州市政府编印的《广州市简介》上首次刊登;2003年5月16日,制作成24寸照片,参加广东省文联组织的广东省文艺家支援抗非典义卖,并当场卖出;2003年9月,在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编的大型画册《中国广州2003》刊登,同时被广州市邮票局编印成个性化邮票向社会发行。这组「新世纪羊城八景」在最合适的时间与位置为广州美景添上一笔,传播于海内外。2004年1月,摄影「新世纪羊城八景(组照)」获得由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颁给的「广州文艺奖」,堪为鼓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2003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市简介》中的“江山如此多娇——羊城新八景”专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广州市邮票局编印成个性化邮票和纪念邮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二十几年又一晃而过,时光演变使镜头里的斑斓色彩伴随着家园温暖的记忆渐渐流入历史的长河中载沉载浮,像夕阳辉影下的珠江泛着点点波光。下一次「羊城八景」又在何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2000年在滨江西路帆影阁工地的吊塔上拍摄《珠水夜韵》时的工作照,左边三脚架上是德国诺宝6X12宽幅搖头相机,下方是我,后面是广州《党的生活》记者陈均灵兄,此工作照由广州城建档案馆周志平兄拍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李清照词曰:「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每个人对世界的观感都可能为时间所限制,而超越时光的非凡想像,才能将遇到的一刹那定格为永恒的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发展变化或者流逝,比如「鹅潭夜月」中那座飘出白鹅潭上的绿瓦亭,这地标性的小建筑因让位于白天鹅宾馆的大建设而拆去,尽管宾馆里搞了个「故乡水」室内布景还获了什么奖,已经与「鹅潭夜月」断绝了血缘关系。老城区失去了寄存旧梦的地方,或者这就是代价。有时念兹,偶会想起三岛由纪夫【金阁寺】,如果有消失的美景能永存于记忆之中,也许就是体会到美是时间之外的第五度空间了。但这种无奈不知算不算是变态的美学观点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图 文 作 者 :何 勇 当</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城市摄影人 / 美术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 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理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广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