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铁道兵在援越抗美结束后,遵照中央军委 1970 年“5.9”命令,铁二师第七团作为第一梯队,编成 10 个列车,于1970 年 6 月 21 日从越南本施站登车启程,历时 16 天,行程 2995 公里,于 7 月 6日齐装满员到达整训地点——陕西省汉阴县。到达整训地点后,根据师指示精神,结合部队实际,扎实有效地开展了下列内容的整训:</p><p class="ql-block"> ①战备思想教育。针对部队中少数同志存在的“到了大后方,进了保险箱”的麻痹思想和修路艰苦的畏难情绪,通过学习领会毛泽东同志加速三线建设的战略方针,开展“两忆”(忆旧社会和反动派带给劳动人民之苦)“三查”(查思想、查工作、查斗志)为内容的教育活动,反复教育部队认清形势,明确修建襄渝线的重大意义,消除和平麻痹思想和怕苦畏难情绪。</p><p class="ql-block"> ②战备训练。为了增强部队战备观念,进一步提高战斗力,整训中共组织部队拉练 2 次,抢修演习 2 次,野炊训练 2 次,紧急集合 2 次,防空演习 2 次,夜行军 2 次。通过多种形式训练部队,使干部掌握了组织乘车、装卸、警戒和宿营勤务等一整套行军拉炼的指挥能力,使战士锻炼了翻山越岭走小路、横穿平原渡江河的实际本领。</p><p class="ql-block"> ③举办训练班。为适应形势和任务需要,举办干部学习班 3 期 113 人次,技术干部训练班 1 期 20 人次,班长训练班 3 期 284 人次,卫生员训练班 2 期 14 人次,电话员训练班 2 期 29 人次,线路员训练班 1 期 50 人次,统计员训练班 1 期 19 人次,材料员训练班 1 期 33 人次。</p><p class="ql-block"> ④工种训练。结合担负修建襄渝线的繁重任务,训练木工 109 名,线路工 268名,开山工 169 名,砌石工 94 名,混凝土工 201 名,架子工 5 名,起重工 19名。</p><p class="ql-block"> ⑤特业训练。为提高特业人员服务保障能力,训练汽车司机 78 名,压风机司机 48 名,发电机司机 33 名,抽水机司机 21 名,锯木机司机 5 名,车工 2 名,机械修理工 67 名,机械司机 85 名,摩托车司机 2 名。</p><p class="ql-block"> 整训结束后,1970 年 8 月又奉命进驻紫阳县芭蕉口,担负襄渝铁路中段的施工任务,路线全长 16.77 公里,管区东起向阳公社,西至权河公社。当时的紫阳县,是全国极少数没有公路、铁路的内陆县份之一,长江的支流任河鱼贯而出。自然特征是:任河滩多水急,两岸山高崖陡,地势险峻;铁路沿线沟多谷深,地形狭窄,极少平地;管内交通不便,物资供应困难,紫巴公路未修通前,运输基本靠人背肩扛;当地生产、生活资源缺乏,除砂石料,少量木材毛竹外,其余都需外地供应,远至西安,近到恒口,汽车运距长达五百余公里。该段的工程特点;一是桥高隧长,工程艰巨、技术复杂。二是桥隧相连,施工干扰大。三是重点集中,隧道工程占总工程量的 90%,其中芭蕉口隧道又占整个隧道工程的 45%。8 月 26 日,西安学生 6—9 连 680 人、民兵四团,先后进驻太月沟至权河口一带,配属七团施工,达到 11945 人。1970——1971 年冬春季节还有 4200 名季节民兵配属施工。</p> <p class="ql-block"> 芭蕉口隧道位于襄渝线中段,地处任河右岸,中心里程 K389+481,全长 2985米,是铁二师四大长隧道之一。七团隧道工程集中,占总工程量的 90%,其中芭蕉口隧道又占隧道工程的 45%,是襄渝线中段的控制工程之一。隧道与桥梁相连,施工干扰大。</p><p class="ql-block"> 1970 年 9 月部队开进工地,1970 年 12 月开工。二营负责东口施工,配属学生、民兵 十个连队。三营担任西口掘进,配属 学生、民兵八个连队,施工高潮时期,四营十六连也配属二营施工,计 5000 人左右。进出口各设电站 1 处,同时设高压风站 2 处。在平导开挖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出口平导还没有进到山口,就出现汹涌的地下水,每昼夜流量 5000 多立方米,面对困难,干部跟班作业,战士干劲不减,用 4 台风枪同时打眼,机械装碴,电瓶车牵引出碴,实行每工班 28 人四倒班,使平导开挖不断向前延伸。完成平导掘进之后,隧道正洞掘进于 1971年 2月正式开工。隧道进口三面环山,一面紧贴公路,洞门挂在悬崖峭壁之上。在洞门开挖中,二营先后战胜大小塌方 68 次。进入隧道正洞施工后,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论证,采用上下导坑先拱后墙法,进口下导最高月进度 304 米,出口上导最高月进度 356 米。衬砌中,进出口各设 1 处混凝土拌合站,用电瓶车运送混凝土,使混凝土拱最高月产 269 米,出口混凝土边墙最高月产 231 米。1971 年“八月大战”。许维智团长带领工作组蹲点三营,住进隧道出口工地芭蕉沟。马树魁政委、张同福参谋长、顾传勃总工程师坐阵高坝指挥所,对进口实施现场指挥,团机关司政后每晚召开碰头会。在紧张的施工大战中,战士们生龙活虎,民兵们踊跃争先,学生们不甘落后,汽车连的司机突破长途运输千吨大关,从西安翻越秦岭,将 1036 吨施工物资安全及时运到工地。8 月 6 日至 7 日,师政委于坦走遍工地,到各洞口、掌子面慰问,使参战人员深受鼓舞。“八月大战”,成洞 360.8 米,为计划的 109.3%, 比 1971 年 1 月至 7 月开工以来 7 个月成洞总和还多 23.9 米,一举扭转了七团在襄渝线中段控制工程中的被动局面。</p><p class="ql-block"> 1971 年 11 月,七团响应师部月成洞 2000 米的大战号召,芭蕉口隧道进出口分别首创单口成洞 200 米、180 米的好成绩,受到二师通报表彰。自“八月大战”之后,芭蕉口隧道施工进入稳产时期,西口的百米成绩一直延续 9 个月,东口创造单口成洞 202.36 米的最高纪录。施工高峰期,投入芭蕉口隧道施工的有 26 个连队,铁兵、学兵、民兵三班倒,有近三千人施工,日夜灯火通明,炮声隆隆,《战地快报》的讯息每月通报,广播里每天有好人好事,板报展示着工程的进度,干部战士有87 人立功,30 人次受团通令嘉奖。1972 年 12 月 16 日,芭蕉口隧道竣工。</p> <p class="ql-block"> 横亘在中国西部的襄渝铁路全长895.3公里,是由铁道兵部队承担修建任务。从1968年开始勘测设计,到1973年10月19日在陕西旬阳的棕溪车站完成了最后的铺设接轨,全线通车。襄渝铁路在铁道兵第二师所承担的陕西省紫阳县境内,有41座桥梁与28座隧道相连。当我们今天回首在部队的那段峥嵘岁月,让我们曾经在紫阳芭蕉口隧道奋战的战友们,都会永远记得那段挥汗如雨,浴血奋战的历史,同时历史也永远会记载着我们的丰功伟绩。</p><p class="ql-block">(根据原铁道兵西南指挥部《襄渝铁路工程总结》选用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