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书法是中华艺术的瑰宝。其生产与发展的功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秦汉以前,为汉字的“造字时期”;汉代到唐代,为“造形时代”; 唐代以后,汉字诸体都有了标准形式,书法家只在汉字字体的共同规范下,追求汉字形体美的个性化,称之为“风格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邮政于2003年至2011年间,先后发行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邮票,同时发行了邮票小版张,深受集邮爱好者的喜爱。</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古代书法~篆书邮票小版张</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3年发行,发行量46万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篆书作为中国书法的一种,它起源于西 周末年,东周时在秦国一带流行,至秦始皇时达到鼎盛,汉代开始衰退。这三个时期的篆书风格有较大差异,东周时的篆书称为大篆,秦始皇时称为小篆,汉代的称 为汉篆。 大篆,小篆的对称,狭义专指籀文,广义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存世有铸造于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公元前828年—公元前802年)的毛公鼎上的铭文。 小篆,也叫秦篆,秦代通行的文字,是在籀文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字体匀圆齐整,较大篆简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纳李斯的意见,推行统一文字的政策,以小篆为正字,淘汰通行于其他地区的异体字,对汉字的规范起了很大作用。存世有《琅琊台刻石》和《泰山刻石》残石。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称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隶、楷之间的过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古代书法~隶书邮票小版张</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4年发行,发行量80万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隶书始于秦,盛于西汉,鼎盛于东汉后期。名源于东汉。卫桓《四体书势》载:“秦既用篆,秦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指胥吏,即办理 文书的小吏)佐书,曰隶字。”与篆书相比,形状改长方为扁平,书写方便,书法技巧也丰富得多。西汉隶书之点萌如儿童用笔,后渐次进步,执笔正直,起笔、止 笔、波磔等,亦能逆笔突进,或捩,或押,或浮。东汉隶书用笔的技巧,比篆书圆转的线要复杂丰富得多。隶书的结构打破了六书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 了书写的效率,标志着汉字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东汉盛行立碑刻石,有歌功颂德,有记载祭祀,有记述死者生前事迹,有传播经典书籍。这些有的刻在碑碣上,有的刻在崖壁上,有的刻在建筑物上。流传至今的碑刻约有一二百种,因而书法史上称为汉碑。根据隶书风格的典型性及在书法史上的影响和知名度,《乙瑛碑》、《张迁碑》、《曹全碑》、《石门颂》是隶书成熟时期的名作,有的书法史著称之为“汉碑四大名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古代书法~楷书邮票小版张</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7年发行,发行量150万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起源于汉代,盛于唐代。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 2007年11月15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中国古代书法——楷书”特种邮票一套6枚,主图分别为“宣示表 ”、“张猛龙碑”、“九成宫醴泉铭”、“雁塔圣教序”、“颜勤礼碑”和“玄秘塔碑 ”,面值均为1.2元。资料提供:故宫博物院、曲阜市文物管理局、西安市大雁塔保管所、上海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古代书法~行书邮票小版张</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0年发行,发行量150万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它的特点是运用了一定草法,部分地简化了楷书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笔形,草化了楷书的结构。总之它比楷书流动、率意、潇洒,又比草书易认好写。行书在汉末是伴随着楷书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书体,在当时,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行书的结构特点是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浓淡相融。 行书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而宋代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还有如宋代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巙,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刘墉、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古代书法~草书邮票小版张</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1年发行,发行量160万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草书分为三类:章草、今草和狂草。草书名家有王羲之、张旭、怀素、黄庭坚、宋克、徐渭、傅山等。 邮票内容拟表现《平复帖》(陆机)、《初月帖》(王羲之)、《古诗四帖》(张旭)、《自叙帖》(怀素)等。 《平复帖》,晋,陆机书,纸本,手卷,纵23.7厘米,横20.6厘米。《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它用秃 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学和书法变迁都有参考价值,现藏故宫博物院。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西晋文学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 《初月帖》是王羲之留存至今最好的书帖之一。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章草的特点,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古诗四帖》墨迹本,五色笺,狂草书,纵28.8厘米,横192.3厘米,共40行、188字。无款,明董其昌定为张旭书。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巅峰之篇,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人。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 《自叙帖》是唐书法僧怀素草书,被誉为“中华第一草书”,也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纸本,纵 28.3厘米,横775厘米,共126行、698字。书于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真迹藏于我国台北“故宫”。怀素(725年-785年),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是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国古代书法》邮票小版张均由中国邮票设计师、画家王虎鸣先生设计,小版张边饰设计古朴典雅,相得益彰。五枚小版张发行量适中,具有较高的欣赏和投资价值,是我喜爱的邮票品种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7.28.</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