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浔埔村</p><p class="ql-block">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东海镇,是福建三大渔村之一,以浔埔女而闻名。浔埔女,与湄洲女、惠安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浔埔女保留了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其中包括一种称为"簪花"的头部装饰习俗。簪花,即将鲜花或其他材料制作的花朵戴在头上,这种习俗在浔埔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意义。浔埔村的簪花习俗不仅是当地的一种美丽景观,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浔埔女的簪花围是其标志性的打扮,根据季节、节日的不同,她们会簪上不同的花朵。这种习俗不仅展现了浔埔女的勤劳美,也成为了当地的一种文化符号。2023年初,因演员赵丽颖的参与,簪花文化走入大众视野,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浔埔女因为其服饰较为独特,和汉族人有很大差距,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浔埔女盘头插花,戴着丁香耳坠,穿着大裾衫、宽脚裤,形成了一道独特风景。</p><p class="ql-block"> 浔埔的男人一般出海捕渔或跑远洋商贸船,浔埔女身上则具有闽南女性吃苦耐劳、拼搏进取、孝亲敬老、崇德向善的巾帼风采。她们不论寒冬暑月身背"卡仔(鱼篓) 当仔",戴着斗笠或"红帆巾",挑着竹箩,赤着双脚行走在"珂株"间,养海蛎、种海蛭或文蛤、捕红蟹等;蝎埔女还个个精于心算、善于经营,她们或进城做贩卖海鲜的生意,挑担游走于泉州的大街小巷和各大市场,市民们都称:"没有浔埔女就没有泉州的海鲜市场"。</p> <p class="ql-block"> 古代,浔埔人以海上的大蛔壳当建筑材料,建成独特的蛔壳厝,由此成就一种建筑奇迹。砌蛔壳墙极讲究技艺。这种蛔壳厝外型美观,又具有冬暖夏凉之功效。</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p><p class="ql-block"> 天后宫是一座妈祖庙,是中国现存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妈祖庙。</p> <p class="ql-block">西街</p><p class="ql-block"> 西街是泉州古城必游玩网红打卡地,也是泉州的美食天堂。这条古街有1000多年历史,犹如一串耀眼的珠链,将泉州唐宋以来众多灿烂多彩的文物盛迹和古街古民居以及附于期间的名贤逸事、民间传说一一贯穿其中。</p><p class="ql-block"> 泉州西街钟楼是泉州的中心地标,位于泉州中山路与东、西街交叉口,始建于1934年,由留英设计师设计,高13.8米,融合了西洋风格与闽南风格。这座钟楼不仅是福建省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泉州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宋元时期(13-14世纪)奠定格局。该寺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保存有从唐代至民国的历史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 寺院东、西矗立的镇国塔、仁寿塔是中国最大仿木楼阁式结构石塔,均为五层八棱,高近50米, 抗震性极强,在明代的八级地震中,泉州整个城市都被破坏,唯有东西塔仍然屹立。所以东西塔是泉州这座古城的象征,守护着泉州这一方水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树龄300年</p> <p class="ql-block">树龄800年</p> <p class="ql-block">琉璃"麒麟壁"</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乾 六年(1741年),迄今已有27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承天禅寺</p><p class="ql-block"> 又名月台寺,初名"南禅寺", 公元957-958年建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为闽南三大丛林之一。弘一法师李叔同曾在泉州驻锡14年,承天寺也是其常驻之地。</p> <p class="ql-block">月台别院</p><p class="ql-block"> 弘一法师的居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首由弘一法师(李叔同)所写的歌曲传唱百年,弘一法师与他人生最后的14年是在泉州度过的,他的户籍落于承天寺,这里是他最常居住的地方,也是他的化身地(火化之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