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晋北之旅

文忠_Z^3

<p class="ql-block">晋北一直是我想去的地方,杨六郎镇三关,走西口等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这次休假安排左赶右赶也就有五六天的空挡,正好安排一趟晋北之旅。出入晋考虑了两条不同路线,尽量不走回头路。从张家口、宣化回北京的路线前些年走过,这次选择了保定两个山口,入晋选择了走沧榆高速,出晋选择了走荣乌高速。路线初步设计为北京-五台山-宁武-偏关-老牛湾-朔州-大同-恒山-北京(后面具体路线还是有一点点优化调整)。</p> <h3>早上从北京出发,午后便赶到五台山。山下的台怀镇车满人多,大家都不太喜欢逛寺庙,我们便穿过镇子直奔后山,山上的风景像极了稻城亚丁,坡上的白塔让我想起稻城外的转经塔,缓缓的山坡令我想起骑着摩托从山坡冲下的藏族青年。</h3> <h3>通往台顶的山路封路了,停着一些施工机械,很奇怪为什么安排在旅游季节在修路。没有登到台顶稍有点遗憾,但路上的风景已经让人心旷神怡。</h3> <h3>一群黄牛正在山坡吃草,身边不时有穿黄袍、棕袍或灰袍的僧人走过,想想当年鲁提辖在此出家,应该也是非常惬意,鲁提辖当年穿的是啥颜色的,这颜色各代表什么等级?</h3> <h3>山村的房子正在修缮,修旧如旧是最好的选择,点个赞👍</h3> <h3>下山选择在五台县住宿,第二天早上在县城转了转,早晨,小小的县城很是宁静。滹沱河发源于此县,作为一个河北人真应该感谢山西邻居啊😊</h3> <h3>继续一路西奔,在静乐互通下了沧榆高速,此处往南是静乐县,原来没注意过这个山西小县城,居然家里人的微信名和此县同名,看来很有缘分啊😄。我们向北折向汾河河谷,汾河水看上去甚是清澈,水量不大,但滋养的整个河谷郁郁葱葱,远处一匹马正在河滩上埋头吃草,令人更急切的想看到汾河源头芦芽山上那著名的马伦草原,传说中的皇家马苑。</h3> <h3>果然,刚进芦芽山,就看见一群骏马,果然名不虚传,给老爹看了看照片,老爹说,原先一个生产队的马比这个要多得多。我也记得原先生产队的马棚,一遛遛的马槽看不到头,马棚门口的水井辘轳也印象深刻,但承包责任制后,感觉瞬间这些都没了😔,那时候好小,很多事情纳闷。</h3> <h3>车一直开到海拔2500米,到了路的尽头,徒步穿过一片原始森林,就到了马伦草原。这里的草原属于高山草甸类型,看上去很是漂亮!但马呢?</h3> <h3>终于看见马了,原来是游客体验项目,虽然马不多,但照片拍起来效果不错,有些许诗情画意</h3> <h3>这一溜儿石岗子据说是北齐长城遗址,北齐建国仅几十年,还花了这么大力气在这么高的山上修长城,可见当时来自北部的威胁是统治者心中多大的魔咒</h3> <h3>芦芽山,风景奇秀,五水之源,海拔2700米,也是一道家圣地,从地图上看,只有穿过这片草原,然后下山再上山,老人还在树林那边车场等,不能让老人着急,有机会再去吧</h3> <h3>晚上选择在宁武县城歇脚。宁武这座古城,原来只知道是桑干河的源头,知道她也是因为丁伶的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h3> <h3>到县城一个老传统食府去吃当地有名的四小碗,味道真是不错!最主要的是在食府里涨了知识,墙壁上有一介绍老宁武的古文,读完才知道宁武不仅有桑干河,有芦芽山等风景名胜,此地原来还是驰名塞内外的外三关之中关,右有雁门关,左有偏头关,三关合称外三关,成为晋北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一道重要屏障,自古至今,这里发生大小战役无数。</h3> <h3>作为关城的标志,目前仅存城中的凤仪楼(当地人叫古楼洞),孤零零的矗立在老城的中央,似乎像一位老人在俯瞰着这片小城,唏嘘着那一段段烽火的岁月。宁武关最惨烈的战斗,不是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战斗,而是明末李自成反向攻击北京的战斗。李自成与山西总兵周遇吉,在此血战七天七夜,城破,周遇吉被吊起乱箭射死。至今周在宁武人的心中地位都很高,死后被百姓葬在城东的山岗上。李自成攻破宁武后火烧宁武城,仅凤仪楼得以幸存。破宁武后,李自成继续北上,自大同,宣化,居庸关,入北京。崇祯皇帝想当然的认为各个关隘都会像宁武那样抵抗,李自成大军自然会消耗怠尽,不成想,各关看到宁武的屠城,守将个个投降,闯王大军一直到居庸关都兵不血刃。</h3> <h3>本来计划中并没有偏头关,但宁武关的所见所闻让我禁不住来到了这里。这里原来是一个纯粹的关隘,是明朝内长城和外长城的结合部。清朝以后才开始设县,关城保存相对完好,南门城楼的关楼明显是一幅年久失修的状态,但显得更有年代感。</h3> <h3>门洞里是一个菜市场,买菜的大娘问要不要本地的西瓜,说西瓜刚刚下来。</h3> <h3>北门楼外一个锁匠铺,掌柜的大爷已经八十有余,老家太原的,告诉我二十来偏头,六十年了,言语中诉说着偏头的官老爷们似乎并没有给这座县城带来些许活力,老物件少了,人也少了,流露着很多遗憾。</h3> <h3>偏头关城内不能行车,绕城继续前往老牛湾,这是一段南城墙。</h3> <h3>这是西城墙,城墙保持还算完好,让人感觉欣慰</h3> <h3>县城不大,很快出城,黄土高原像一幅画卷展现在面前,多年的植树造林,高原已经变得郁郁葱葱,行驶在盘山路上,美景令人心旷神怡。</h3> <h3>山路弯弯,峰回路转,前边会时不时出现一座座烽火台,像一个个引导哨,让我们感觉老牛湾越来越近了。</h3> <h3>临近老牛湾的路正在整修,颇有点行驶在318国道塌方段的感觉,需要挖掘机把路上的大石头给拨拉开才能通行。路上的石子让我颇为心疼汽车轮胎,想想去年在西藏定日坐当地师傅开得越野车敢在石子路上飞驰,我才有所放心,不然凭我自己的直觉,这石子有很大的概率会把轮胎胳坏。</h3> <h3>终于看见了老牛湾,自己手机拍的照片不太好,借一张别人的照片欣赏一下,漂亮吗!</h3> <h3>老牛湾堡建于明崇祯九年,是明朝内外长城结合部的一个要塞,要塞西抵黄河岸,北临杨家沟,地势较高,北侧悬崖十分陡峭,易守难攻。黄河及杨家沟对面当年就是游牧民族的地盘,如今黄河西侧属内蒙准格尔旗,沟对面是内蒙清水河县。</h3> <h3>走近老牛湾,能看出堡墙曾经包裹着的青石痕迹,但目前大多已裸露出夯土。</h3> <h3>作为防守功能,瓮城是必须的设计。东南角的烽火台被村民开了一个窑洞居住,现在已经荒废。</h3> <h3>老牛湾关帝庙前的旗杆石墩子,想想五百年前不知多少驻堡的兵士在上面靠着过。堡内留存几个小庙,没有拍照。</h3> <h3>关帝庙对面就是个戏台子,这里相当于现在军营里的俱乐部吧。当年守城的兵士是喜欢梆子还是秦腔,或者兵士主要来自江浙,能够让这凄凉的边塞黄土高坡上飘散出一些吴越的销骨柔情。</h3> <h3>借一张俯瞰图,好保留一个对古堡更直接的印象</h3> <h3>站在堡内的高台向北望去,尽管现在是枯水季节,水位较低,但从河道的冲刷痕迹,可以想象黄河之水顺着深谷奔腾而来的气势。当年冬季的要塞防御是一个头疼的问题,为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冬季踏着河冰突入,长城从老牛湾顺着黄河继续向南延伸了百里,直到山西保德。</h3><h3>堡子北边的平台上有一些荒废的民居,听堡内看庙的老乡讲,这里的百姓都是清朝要塞军事功能废弃之后,渐渐从南边迁来的,依托着要塞建了一些房子,清朝前期对长城关卡把控的很严,仅允许移民到长城边,不让出关,嘉庆年间才放开一些,才有了后来关内人闯关东,走西口的故事。</h3> <h3>平台最北部崖边上就是这个烽火台,这里应该是老牛湾要塞最重要的哨位,站在烽火台上,黄河,杨家沟应该一览无余。当然,现在人无法上去。</h3> <h3>东南方向的黄土高坡上,可以看到一座座烽火台顺着山坡逶迤而去,那里连着偏头,宁武,雁门外三关,也可以连到倒马,紫荆,居庸等内三关,甚至可以到太原,以至于到京城。可以想想,马上民族当时对大明王朝是多大的威胁,才使朝廷下决心构建这么复杂的一套防御体系。如今,来自大洋的列强威胁又何尝不是,我们又需要怎样的应对,才能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长久和平的环境?</h3> <h3>找几张漂亮照片看看</h3> <h3>黄河,杨家沟和老牛湾堡的相对关系</h3> <h3>堡南边的村子,全石头结构,不知当时百姓会不会扒堡墙的石板做房子,即使扒了,也不能怪老百姓,那时没有如今的文物保护意识的。</h3> <h3>很有特色的石头小院</h3> <h3>农具还摆在那里</h3> <h3>游览完老牛湾,时间还早,临时决定,夜宿朔州,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有很多理由,门神尉迟恭的故乡,一定能睡个安稳觉;燕云十六州之一,遗民泪尽胡尘里之地,也能感受胡汉融合之民风;这里也是桑干河流域,也可顺便看看桑干河冲积平原的地貌。此外,这里也离我们下一个目的地应州木塔更近一些,第二天好赶脚儿。</h3> <h3>木塔位于应州城西北,建于辽代(想必应该在辽宋檀渊之盟以后),金代进一步增修,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第一层实际是砖石结构)。应州就这一个景点,看完直接北上大同。</h3> <h3>到晋北,游览云岗石窟是必选的项目。去年去了龙门,今年再游云岗,与龙门石窟相比,云岗石窟保存相对较好,且最深的印象是多种艺术风格混合。也就是说在云冈石窟中你可以看到来自印度,西域,希腊,汉族和鲜卑等多民族的风格。</h3> <h3>鲜卑人的服饰</h3> <h3>印度人的坐姿</h3> <h3>希腊风格的石柱</h3> <h3>西域的飞天造型</h3> <h3>中式的庙宇飞檐立柱</h3>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北魏政权定都平城(今大同)时所建,已经1600年历史。洛阳龙门石窟是在北魏政权迁都洛阳以后开建,相对于大同云岗石窟略晚。北魏政权是草原游牧民族鲜卑族政权,南北朝时期盛极一时!鲜卑族从大兴安岭丛林走出,成长于大漠草原,兴盛于半壁神州,共历148年,在中国历史上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四大石窟或起源、或兴盛于北魏。迁都,改姓,着汉服等汉化政策的推出以及为确保政权延续采取的”子贵母死”这种残酷的做法,都能反映出这个民族意图天下,继传万世的宏图大志。虽然鲜卑族已经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不复存在,但这个民族开放,进取,追求先进文化的做法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还一直延续着,产生着影响。</p> <p class="ql-block">回程的路线,恒山,悬空寺,涞源紫荆关,时间所限,没有细细的品味。给未来多留了一些念想。</p> <h3>短短几天的晋北之旅,欣赏了美景,感触了历史;晋北大地,风景迤逦,文化厚重。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曾经在这里一幕幕上演,构成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上一幅重要的篇章。晋北2019,不虚此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