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岁月】一条红军街 古今皆风流

wyz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wyz </p><p class="ql-block">美篇编号:36983538</p><p class="ql-block"> 泰宁,一个人口只有14万的福建边陲小县,居然拥有8个国家级和两个世界级的旅游品牌:大金湖、上清溪、尚书第、丹霞世遗……而使这个山城添色增辉的,无疑还有革命年代红军在这里留下的一串串永恒的脚印。小小红军街,2005年3月,被国家发改委、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p> <p class="ql-block">  泰宁县是中央苏区的二十一个根据地之一,是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这里有一条红军街(原名岭上街),如今仍然保留着当年红军工作和生活的一些场景。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红军街。</p> <p class="ql-block">  街道口有一组红军赋铜群雕,群雕正面有个平台,人物造型是这样的:中间是周恩来站在一张祠堂供案后,桌上放着一盏马灯,一个老式手摇电话机和一只茶壶、两只碗;朱德打着绑腿坐在左边竹凳上,手上端着一碗水;彭德怀手里拿着望远镜站在右边。他们正在共同谋划部署大洋嶂战役,个个表情严肃,神情坚定,可以看出形势艰险但指挥若定。背后一道斜坡,两侧有五六十名红军战士和游击队员。有推着炮车的,有四人合扛一台重机枪的,有驾马驮着弹药粮草送往前线的,有持大刀长铳站岗的,也有头戴斗笠、腰扎手雷的,有持卜壳枪喊着“冲啊”的,有吹响进军号的……个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神形兼备,气势逼人。群雕让人仿佛置身于当年浴血奋战的场景中。</p> <p class="ql-block">  这组铜雕主要表现了第五次反围剿期间泰宁发生的“大洋嶂阻击战”的场景,这场战役是泰宁县的五场大规模战役之一,被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誉为“应该占着中国工农红军以少胜众战史上最光荣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  街道的转角处有一口红军井,这口井并不是红军打的,始建年代远在明代,原名儒学井,是学宫学子所建。1931年至1934年在泰宁的战争年代,驻扎在这里的红军经常帮助当地老百姓挑水、打柴等,赢得了老百姓的爱戴,于是当地百姓就把这口井更名为红军井,纪念这段军民鱼水情。“井深水涌泉清远,碑小人知迹久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岭上街12号,陈家大院门额上镶着一块固定的水泥制板,凸刻着“朱德、周恩来同志故居”。右墙上挂着一块“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旧址”木牌。陈家大院是一座三进式古厝,房屋始建于清朝,木质结构,原来是一户陈姓商人的住宅,以前被称为陈家大院。1933年,朱德、周恩来率领的红一军指挥部从江西东移,红军总部就设在这里,指挥东方军和江西抚河以东地域的战斗。主建筑宽16.65,进深45米,一共有28间房,面积750余平方米,规模虽然不算太小,不过用作陈列的房间并不多。</p> <p class="ql-block">  在主力红军解放泰宁的战争年代,泰宁县将星云集,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聂荣臻、杨尚昆、谭震林、肖劲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篇章。红一方面军、东方军、红三十四师等红军部队为解放泰宁和掩护主力部队长征浴血奋战,建黎泰战役、大洋嶂阻击战等战斗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作为指挥部,机要科和政治保卫局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机要科主要负责总部电报的收发和翻译工作,在第五次反围剿过程的硝石战役中,收发过很多电报电话。科室配备无线电台一部,九个机要员,科长毛庭芳在长征过草地的时候牺牲。</p><p class="ql-block"> 政治保卫局的职责是负责苏区内的剥反工作和反革命案件的侦破、预审和起诉工作,李克农曾任局长,曾任闽赣省保卫局长兼泰宁县委书记的杨良生也住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整个建筑的门面不算太大,但是进深很深,房间之间都有小门可以通。除了客厅和两侧的厢房有简单的陈设外,其他的房间大概并没有好好修整。像我们这种看到有开着的小门就要好奇地进去探查一番的,就很容易走进死胡同,因为可能其他的门并没有打开。好在建筑规模并不是很大,还不至于在穿房走弄中迷路。</p> <p class="ql-block">  客厅的墙上,还陈列着图文资料,展示了当时苏区的重要人物和牺牲的英烈名录,供后人缅怀。</p><p class="ql-block"> 长征开始时,红军离开泰宁,也离开了陈家大院。但那些不平凡的历史,却永远留在这座大院里。</p> <p class="ql-block">  在红军街的另一头,红军街的牌坊下有满墙的黑字文告,高2.6米,宽4.2米,全文665字,这也是苏区保存最完好,面积最大的文字遗迹。不过因为字体斑驳,辨认起来实在有些困难。好在旁边另有简体字誊抄的《告刘和鼎部下士兵及下级官长书》,才让我们看明白了文告的内容。文告呼吁刘和鼎的部下们加入红军,积极投身于抗日斗争中。</p> <p class="ql-block">  这条不长的街上,两侧的墙体上还有一些标语,记录着那段峥嵘岁月,这是独属于那个时代的印记。时间雕刻着记忆,怀旧沉淀着经典,这是永远的经典啊!</p> <p class="ql-block">  尽管那段硝烟弥漫的战争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但是这些红色的印记,却镌刻在历史的长河里,永远不能消退。</p> <p class="ql-block">  “红石铺街古巷长,门楣匾语读沧桑。井深水涌泉清远,碑小人知迹久藏。千册书刊凝党史,一群铜像闪春光。些些旧事今犹在,换得金溪流韵香。”今天我们来这游览、瞻仰、观摩、学习,梦回狼烟,重温经典,岁月悠悠,英魂不朽,一条红军街,古今皆风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