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永远闪耀文学之光 相 健

沭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几天前,有文友转发给我一个帖子,是介绍我县籍靖一民老师创作成果的文章,题为《时间深处亮着一盏灯》,我仔细阅读了这篇文章后,让我更加了解了靖一民老师的创作成就和为人担当。他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会员。曾任山东省文联委员、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临沂日报副刊编辑,《东方青年》杂志主编。先后在海内外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近千篇。已出版《黑色的爱》《说给风听》《情依风中》等14部著作,为全国第七次文代会代表。曾获得泰山文艺奖、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等重要奖项,并被山东省文联授予“山东省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称号。靖老师坚持文学创作近半个世紀,笔耕墨耘,成果丰硕,曾得到王鼎钧、邵燕祥、李存葆、王火、顾工等名家的赏识和肯定,纷纷撰文称赞。最近他的自选集《爱情与背叛》出版后,又成为文学界热议的话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早在20多年前,靖老师在他的一篇散文中,把人的生命划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生命,另一种就是价值生命。在他看来,人在拥有自然生命的同时,还应努力创造价值生命。因为自然生命是有限的,而价值生命却会永生常存。靖一民就是一直在不断追求“价值生命”的。所以几十年如一日,不懈努力,在办报办刊、纯文学创作、民间文学研究等方面,成绩卓著,他的价值生命内涵已经十分丰富,含金量越来越高,他的人生价值十分富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并不满足,时至今日,他仍坚持写作,不断有新作问世。他说他喜欢这种将生命融入写作的生活状态,因为文学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只要能用文学与读者交流,他就感觉自己活得有意义,有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靖一民的文学成绩和所获得的荣誉可以看出,他的影响面早已超出沂蒙山区,虽然不曾“大红大紫”过,可他的作品却在民间广泛流传,已经拥有了众多的忠实读者和广大的文朋诗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屈指算来,我与靖一民老师相识于上世纪的1990年春天,此时的我刚从外地一所中学调入本县文化局创作办公室不久,便认识了这位才华横溢、年富力强的老乡,只不过我从外地调回家乡,他是老家临沭,却在临沂工作。我们办公室只要举办文学讲习班,就会邀他来家乡讲课。他几次来授课,不仅不收讲课费,还引荐带来了时任临沂地区《沂蒙文艺》刊物主编张恩娜前来授课,指导写作,为临沭培养了不少优秀作者。这些作者,至今大部分还活跃在本地或外地文坛,一直成为中坚力量。而他至今更是不同凡响,成绩斐然,正像一位评论家评论所言:“在靖一民的人生旅途中,永远亮着一盏文学之灯。在这盏灯光的照耀下,靖一民笔耕不辍,已经是一位著作等身且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说,出版这本自选集,是对自己文学人生的一次总结。此后,他仍会在文学的花园里苦苦耕耘,借助古人的智慧,启迪自己的禀赋;运用自己的文学才能,将沂蒙历史、沂蒙风物和文化名人融入自己的诗文,力争创作出具有历史厚重感、生命力强的作品。凭着靖一民的文学实力和超人毅力,我相信他的宏大目标都会实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是的,在靖一民的人生旅途中,永远亮着一盏文学之灯。在这盏灯光的照耀下,他一直奋发进取,获得了骄人的业绩。如今,他功成名就,德高望重,在临沂文艺界称得上是一面旗帜。但以前给我的​印象更为深刻,虽年代久远而未曾忘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件是举办临沂地区青年作者联谊会,说办就办,办就办好,只用一个来月就在临沂率先成立。我县有近二十人被发展为会员,有的还被委以重任,一年的时间里搞了十余次文学采风、创作讲座、诗文评析等系列活动,红火一时,那情景、那场面、那盛况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另一件就是出版诗集《去远方》。成立了临沂青年作者联谊会不久,他便有条不紊地组织进行了采风创作活动,他多次鼓励会员们认真读书,积极创作,多写诗歌,多出精品,准备筛选一批优秀诗作出版成书。大家一听,惊喜不已,便纷纷投入紧张的诗歌创作之中,一个月后交稿。此时的我,已是《临沭文艺报》的责任编辑,并从事专业创作,时间多,精力旺,劲头足,写的多,一口气创作了30首现代诗,结果他只选了我10首诗。他悄悄告诉我,写的虽然多,但不能多发,只因身为编辑,要尽量照顾其他业余作者,对此我非常理解,欣然接受。书稿很快编好送审,并邀请著名诗人苗得雨为之作序。1991年5月,由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速度之快,质量之高,立即引起临沂文艺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很多人慕名加入联谊会,临沂企业界老板纷纷加盟,投入资金支持出刊出报,为作者发表稿件,为企业进行宣传,文企联姻,相互合作,相互受益,有力地促进了临沂文化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因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为此名声大振,声名鹊起。所发作品者、企业宣传受益者皆为之感动,永远记着良师益友靖一民的名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时至今日,靖一民老师那憨厚的笑貌、深沉的话语,高大的形象时常闪现在眼前,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进的方向,不少人问我这么多年怎能一直坚持创作?我告诉他,那是有人一直在前面引路,一直引领我坚持不懈,坚信久久为功,那人就是靖一民,有了他的指导,文学之光始终闪耀在我的心中!事隔三十三年,我不仅深受影响,还一直保存3本诗集《去远方》,另有一本把刊有自己作品的书页剪下,放进我的《作品剪贴薄》里,增加了这本剪贴簿的厚度,平时无事时翻看剪貼簿或者那本装祯精美的《去远方》诗集,每每充满敬重之情和感念之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文章最后,附上靖一民老师当年为青年作者联谊会成员编著出版的诗集《去远方》,我的十首诗作有幸被编入其中,现拍发出来,以飱从未看到的读者朋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