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9年岁末,经过三个月的等待,终于收到了毕业分配通知。那天,我穿着笔挺的西式便装、意气风发地乘着农村客运班车前往工作单位报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享有“建本”之乡美称的建阳麻沙镇是我的出生地,也是我前往的报到地点。我年幼时父亲曾在这里工作过,后来父亲工作调动离开这里就很少再去。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麻沙水南桥下轱辘旋转的大水车和清澈透明的麻阳溪水。溪中卵石、河沙清晰可见,成群的小鱼、小虾时而浅底、时而追逐;冬日的河面笼罩着一层薄薄清雾,远山翠影映衬其中,仿佛人间仙境;潺潺溪水缓缓带动着木质结构暗赭色的圆形水车悠悠转动,一日又一日,重复着人间年轮。水车在流力的作用下推动着岸边水碓的石臼舂磨,大人、小孩忙着穿梭在水碓中舂米、磨粮、榨甘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刺耳的汽车喇叭声惊醒了我对童年地回忆。汽车到站啦,通过一番询问,我来到了数月以来魂牵梦绕、心神向往的圣地——麻沙中心小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踏着鹅卵石与水泥互嵌而成的“T”形步道进入校园,一块方形沙石地面的旧式篮球场坐落在学校正中偏右的位置,球场上竖着一座生锈球架,篮板是木制的,没有球网的铁圈、球框镶在木板的正下方,校园静谧而整洁;两栋长方形并排着、具有典型七、八十年代特征的二层砖瓦楼建筑坐落在校园正前方,这是高年级教学楼和教工宿舍,四周花圃整齐种着松柏与木芙蓉;篮球场右侧是一层低年级教学楼,左侧步道旁边突兀着一间用大大小小鹅卵石堆砌而成的公共厕所,校园简陋、朴素。虽然已是冬天,操场边的一棵三百年紫薇依旧傲然挺立,树干斑驳、粗糙,寒风吹打在颤巍巍的枝丫上,像似一位长者在述说它的沧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叮呤呤、叮呤呤”,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从教室奔涌而出,校园顿时沸腾起来,热闹气氛像在迎接新人,这天籁般的童声和鸣响彻四方,这朝气蓬勃的欢快步伐开启了我的教学生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九岁的我既兴奋又好奇地成为一名乡村美术教师。入职后面对的第一场大考是“学雷锋、学赖宁宣传月”全校师生踩街活动。此次活动对新教师来说是挑战也是展示。我努力地将大幅的雷锋头像用水粉颜料生动地画在宣传板上,再用大号斗笔仿造毛主席字体写上“向雷锋同志学习”几个龙飞凤舞的大字。活动那天,宣传画由四位穿着整齐校服的</span>高年级同学<span style="font-size:20px;">庄重地抬着走在队伍最前列,后面紧跟着是学校的腰鼓队、彩旗队、花束队……游行队伍浩浩荡荡,一路上吸引着无数群众围观、热闹非凡,我人生第一次体验到作为一名教师的成就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时常被大家尊称为“小孩子老师”,每周除了任全校18个班级的美术课程外,还承担着学校的宣传任务;用油漆涂写墙上的标语,油画颜料画中国与世界地图,帮助教师绘制教学范图与制作教具,刻蜡板、制作教学幻灯片、画宣传画等等都是家常便饭,虽然辛苦,也因此练就了美术教师“五体”皆能、样样都通的教学基本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农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如火如荼。因为年轻,我被校领导抽调参与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除了学校教学工作外还利用晚上时间开设扫盲班与农技知识培训班,上课地点就设在麻沙村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扫盲班由学校语文林老师与数学江老师担任,主要是给农村没有上过学的妇女、老人传授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字与词以及简单算数。老师从字母拼音开始教,学员边读边写、边学边记。村民们学习热情很高,有时还把在小学读一、二年级的孩子或孙子也带来一起上课。一到晚上村部灯火通明,识字声、朗读声,声声入耳。在镇文技校农技员的帮助辅导下,我尝试着为村民讲授葡萄、水稻的病虫害防治、紫云英的栽培技术、庭院农业的管理等农业基础理论知识,虽然是“赶鸭子上轿”,但与村民朋友们打成一片,分享着他们学习的快乐与生活中的喜与忧。兼职三年,我最大收获是真切感受到老百姓的淳朴、勤劳与善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物质与精神生活不是很丰富的九十年代初,乡村的业余生活也相对枯燥而单调。每当夜深人静,手执一把梅花牌吉他对着星星歌唱;一支毛笔、一本字帖是我最忠实的“朋友”;麻阳溪畔潺潺淌水声与远处蛙声融汇成一曲田园协奏常常陪我入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往事如歌、岁月无痕,回忆起三十年前的青葱岁月,思绪万千!生命是一场短暂却又深刻的修行,正如苏轼在诗中写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无论多少的感概,莫过于历经沧海桑田,归来内心仍是少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备注:原文2021年12月22日发表于《闽北日报》,美篇文字作者略有改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