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编 辑:杨金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撰 文:李哲训 阎建钢 孙广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图 片:陈邦贤 孙广远</b></p> 天山情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编 语]</b><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巍巍</b><b style="font-size:18px;">天山凝聚着天山战士的军魄,离开天山三四十年,却始终没有走出天山;离开军营三四十年,却始终没有走出军营。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孙广远、李哲训、阎建刚、王清健、陈邦贤、郭岩6名战友,曾经参加过独库公路建设的天山老兵相聚在北京西南郊北太行脚下,他们不论是脱下军装回到了地方,还是穿着军装走到了军休所,都不约而同地神飞天山,回忆起曾经艰苦卓绝的岁月。那里留下了他们的青春,也给了他们坚硬的翅膀,经历过再多的风风雨雨,浏览过再好的人世风光,甚或他们自己就是一片景色,可如今回望一下天山,回望一下军营,感到自己人生的根都扎在那里,那里依然是他们精神的归依。</b></p><p class="ql-block"><b> 脱下的是军装,不褪色的是军魂 。一段当兵的经历,铸就了坚韧不拔的意志,磨砺了勇往直前的勇气,也收获了深厚的战友情谊,成为了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b></p><p class="ql-block"><b> 一一编 者</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前排:李哲训 阎建钢 孙广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后排:陈邦贤 郭 岩 王清健</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相聚北京西南郊《北国红豆园》</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独库公路 蜿蜒舞动的天山脊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武警新疆森林总队政委李哲训</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相聚房山忆天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文/李哲训</b></p> <p class="ql-block"> 当过兵都知道,乘同一趟军列同一节绿皮车厢当兵的战友,那可是上一个学校、喝一条河水、种一畈庄稼的家乡人,是亲上加亲的家乡战友,说起来总要格外亲近几分、甜蜜几分。孙广远、阎建钢、王清健等3人,1976年12月自河南商丘登车,乘军列同一节绿皮车厢到达乌鲁木齐,分配在基建工程兵某师112团修筑天山独库公路,彼此不时见面,各自情况也非常熟悉。光阴荏苒、日月如梭,3人的单位不经意地不断更换,不知道啥时候就中断了联系,当时通信条件落后,很难止损补救,结果是未见面的时间空当越拉越大。</p> <p class="ql-block"> 我从湖北孝感入伍,比孙广远早几年上天山施工,分配在113团。可是后来,我俩在军、师机关工作,结成莫逆之交。我拜读过阎建钢的很多诗作,虽说错过时机没见上面,但所在单位却有两次“同框”:一次是总队(师)宣传科。我任宣传科新闻干事,他任宣传科宣传队创作员;另一次是兵种机关。我在基建工程兵撤销善后工作组编辑《群众工作史志》,他在基建工程兵报社当编辑。</p> <p class="ql-block"> 由于这些机缘巧合,孙广远发起聚会时,把我们都叫上了。他退休后在房山一片荒山上搞了个耕读基地——北国红豆园,临近八一建军节,把我们几个亲近的战友叫到红豆园叙旧赏景,堪称人生一大乐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孙广远在房山的北国红豆园。图为巡视北国红豆园的植被、养殖场、鱼塘、荷塘、菜地、道路和房屋设施。</span></p> <p class="ql-block"> 阎建钢、王清健放下忙乎的一大摊子事,如约赶来。我和郭岩、陈邦贤早就到了。他俩当兵最早也在112团,与孙广远、阎建钢、王清健很熟。在炎炎烈日的树荫下,阎建钢非常激动,用力与大家一一握手,反复念着一句话:“四十年了!四十年了!”大家跟着他把时钟拨回到了40多年以前。作为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上长大的青涩小伙子,头一遭步入遥远的天山军营,投身于筑路工地,过那种住帐篷、喝雪水、啃土豆的艰苦生活,参加开山放炮、奋战绝壁悬崖、打隧道和修筑防雪走廊的艰险施工,在思想、军事、技术、文化、性格、作风等各个方面,获得的磨砺与提高、锻造与重塑,每个人都是没齿难忘、刻骨铭心。</p> <p class="ql-block"> 连队红色政治教育课上了一堂又一堂,人民军队优良传统作风的传帮带代代相传,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好做好稍息立正、举手敬礼、言谈举止等等细枝末节。把被子叠成砖、将毛巾晾成线,脸盆鞋袜也要归位,每天早起打扫公共卫生,细小工作要积极主动。排长、班长一再强调工地上要戴好安全帽、穿好工作服,要学会扶钎、打锤、推小车出渣,还要学会装炮、点炮、躲炮,放炮之后出渣、平整作业面,在隧道里搞好支撑、架好模板,认认真真浇筑混凝土。从日常生活起居,到路基、路面、边坡、涵洞、桥梁、隧道的施工,方方面面都要讲究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都要环环紧扣、严丝合缝、榫眼相接、细密严整,日复一日,从春天上山施工到秋天下山越冬,始终不可懈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3年9月,国家竣工验收代表团验收天山独库公路,查看设在巩乃斯林场的新路牌,武警交通二总队总队长、政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交通厅长,以及人民日报记者等均在同一张新闻照片上(李哲训 摄)</span></p> <p class="ql-block"> 阎建钢在履行职责的同时,常常沉浸在文学创作的诗情画意之中,当兵头一两年就在《战胜报》《基建工程兵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等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诗作。有一天,他趁着大家度周末的空隙,身背装有干粮水壶的肩包,顺着筑路工地开始自己秘而不宣的小“长征”。走过了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便道,走过了便道经过的峡谷深渊、绝壁飞线、桥梁隧道、雪山达坂……心中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地。他无比兴奋地感知公路便道穿越天山的自然风光,将这些冷峻荒凉、秀丽宜人的山水图景,连同部队的筑路施工生活一起,作为强劲的军旅基因,镶嵌在整个人生的基因链条中,为他厚积薄发的文学艺术创作提供雄厚富饶的沃壤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元素。</p> <p class="ql-block"> 他所在的112团先后驻扎天山深处的巴音沟、狗熊沟。狗熊沟上游小溪流向下游变成小河,小河流经小涝坝、大涝坝等两个天山湖泊,像天池一样美丽动人,据传是王母娘娘的梳妆镜,水面明澈如镜,没有丝毫波浪,蓝天白云和沿岸的雪松,倒映在湖水中形成人间难得看见的仙境,尤其容易拨动文学艺术家追求真善美的创作情感。阎建钢坐在岸边一块光溜溜的石块上,凝视着湖水中的倒影,展开想象的翅膀,一连串惊奇的诗句呼之欲出——</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独库公路南疆段大涝坝(大龙池)美景独库路,旅游打卡地。</i></p> <p class="ql-block"> 一会儿,他沿着湖边羊肠小道,向漫无边际的大森林中走去,去寻找童话世界中的小精灵。一想起“狗熊沟”这个名字,不禁抽了一口冷气,没见狗熊出没,也得有所防备。他找到一个大木棍,紧紧握在手中,心想:“凭借一米八的大高个,狗熊见了我也会被吓跑!”“啊呀——”他大吼一声,天山森林里没有回声,静得出奇,一声鸟叫都听不见,只有苍鹰在高高的蓝天上盘旋,天山森林与南方的森林完全不同。</p> <p class="ql-block"> 忽然,他听见了一丝声响,立刻警觉起来。再往前走,声音越来越大,原来是森林中的一条小溪,清澈如玉的泉水从滚圆的鹅卵石缝中流出来。</p> <p class="ql-block"> 他丢掉大木棍,蹲在鹅卵石上,手捧泉水,大口大口地吞下。双手一抹满脸泉水,忽地念出了王维和韩愈的几句唐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当流十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安得至老不更归!”</p> <p class="ql-block"> 今天,他们的确老了,白发苍苍,过了花甲退休年龄。跨越四十多年的漫长岁月,回眸天山筑路年华,抒发脑海深层中对巍巍天山的憧憬、怀念、赞美、感恩之情。天山的冰雪、松柏、草原、毡房、峡谷和溪流……清晰、鲜活、生动、美丽,是绘画、摄影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图景,不容增删的色彩。然而,组织和缀联这些色彩图景的主题,却是当兵保卫祖国,建设边疆和保卫边疆,奉献青春热血甚至牺牲生命的艰苦奋斗!筑路天山的炮火硝烟与冰雪松柏背景编织出来“甘洒热血写春秋”的军旅生涯,开启了他们人生交响乐的第一大篇章。追溯这一篇章,聚会北京房山,6位白发老人站在人生巅峰之上,发现它在充实、丰富和校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它先入为主地灌输满满的人生正能量,塑造跨世纪的家国情怀,提供最基础、最坚实、最稳健、最宝贵的人生奠基石,让大家在成长发展中适应岁月的各种变故,游刃有余地各抒所长、各领风骚,将人生禀赋、才气和智慧发挥到极致,造就各自的人生个性风采和壮美蓝图。</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闫建钢 :中国著名电视剧导演,执导多部获奖大片并二度出任白玉兰奖电视剧类别评委主席。</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9年10月 王清健为阎建钢画的素描</span></p> <p class="ql-block"> 阎建钢在部队大力支持下,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打开百度搜索引擎看到,近年来他导演的影视剧30多部,其中历史剧《秦始皇》《红顶商人·胡雪岩》《赵氏孤儿》《东周列国·战国篇》在全国各大媒体反复播映。革命剧《擎天柱》获第13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导演奖;剧情片《为奴隶的母亲》获第4届中国电视电影百合奖一等奖;抗战剧《中国地》获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导演奖;古装剧《赵氏孤儿案》获第2届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年度表彰盛典最佳导演奖;2023年上映的现代剧《人生之路》,仅1年时间就在全国各大媒体播放了20多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 ~ ~ ~ ~ ~ ~ ~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2年,原工区宣传科干事田黎明(当时已调兵种工作)、放映员王清健一起赴内蒙、宁夏、青海、甘肃等地考察写生一个多月。这是在敦煌莫高窟拍照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田黎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画院研究生院院长。现为中国美协国画艺委会主任、中国中国画学会会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清健曾任河南省书画院学术委员、创作部主任,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河南省中国人物画艺委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并任河南大学等五所大学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清健服役期间创作的《绿遍祖国》(套色版画),1980年入选全军美展、北京市美展,在军博展出时中国著名版画家古元给予高度评价。作品被军博收藏。</span></p> <p class="ql-block"> 王清健、陈邦贤分别荣获著名画家、摄影家称号。郭岩到北京市政府机关工作至退休,孙广远曾任《中国武警》杂志社副社长、《求是》杂志社内参部主任,我任原武警新疆森林总队政委后退休。我们 6位曾经参加过天山筑路的老人,怀念天山筑路岁月,永葆天山筑路精神,永志天山筑路赋予的人生早期抚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陈邦贤,1976年2月开始参加独库公路的修建,在天山筑路十年。1980年,他担任新闻报道员(兼电影放映员、图书室管理员),独库公路博物馆展出的公路建设的大部分图片都是由他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1年7月,郭岩与同年入伍战友杨武峰在克孜尼亚修理连合影。郭岩曾任某部政委,转业北京市工作,现退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国红豆园民族特色民宿与荷花池风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阎建钢导演片场导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剪不断的军旅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文/阎建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人的一生中,有些东西是永远抹不掉的,它会或多或少、不知不觉地融进你的生活,编织进你的人生轨迹。比如个性,习惯,甚至一些意志和观念。而这些东西的形成和固化,又大都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有关。它会影响你的一生和一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执导电视连续剧《战国》的时候,有一天拍摄古代战争场面。借调了一千多名解放军扮演武士,换服装,布军阵,点烟火,荒野上,浓烟滚滚,车仰马翻,我声嘶力竭地指挥调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天拍摄结束,已经是精疲力尽,瘫坐在指挥车上,这时部队的参谋长走到我身边,问我:“导演,你当过兵吧?”我反问:“你怎么知道?”参谋长说:“你一喊口令我就知道,没当过兵的人不会这么喊,还有,你很凶,很霸道,我看别人都怕你。”我的几个副导演笑了,我想,他说出了他们不敢说的感受;旁边的战士也笑了,大概他们的参谋长也是这个样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记得在考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时候,我朗诵了一首诗,内容记不全了,只记得题目:《生命里,有一段当兵的岁月》。表演考试是很重要的一关,考生一般都选名家名篇,以充分展现自己的素质,引起考官的注目,只有我选了这首当代军旅诗。因为这首诗我最有感受,其他人是朗诵不出最佳效果来的,这里不靠技巧,这里依托的是自己对生活体验的充分自信和自豪。若干年后同学聚会,大家还拿这件事作为笑谈,可见印象深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入学后头两年,我一直穿一身不戴领章帽徽的旧军装。只有穿这身衣服我才舒服,才自在,别的衣服穿起来总觉得别扭。现在我很后悔没能留下一套自己穿过的军装作纪念。这是我的一段人生,一段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生命状态。六年的军旅生活经历,已经融人了我的血液,滋养着我的灵魂。从第一次立正开始,部队给了我很多,很多当时感觉很苦今日感觉很甜的东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塞外拍摄,天寒地冷,有些演员冻得直流泪,我能忍受,因为我早已领教过天山冰大坂的冰雪肆虐和雪崩的恐怖。再苦再累,也比不过当年抱着最原始的风钻打导洞的战士。我永远忘不了和我同龄却永远长眠在天山的那些相识和不相识的战友,我常常告诫自己,不管今天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艰辛和痛苦,可我们拥有活着的幸福,这还不够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若干年前,我去新疆参加电影年会,特意去了一趟老部队,见到了至今仍留在部队的老战友,他们已经是首长了。在他们陪同下,我又踏上了那条用无数青春、血汗和生命铺出的独库公路,去瞻望了那一百多条年轻生命托举着的烈士纪念碑,也见到了更多像我们当年一样年轻的新战士。我像是又回到了起点,我敬佩他们,也祝福他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生活的起点能从军旅开始,这是一种天幸,只要你在军营中走过,将来不管你做什么,你将有一个扎实的人生根基。每当我拍完一部新片子作首映的时候,时常想起当年在部队看电影的情景。在零下十几度甚至二十几度的雪夜,我们坐在露天场地上看电影,每当换片盒的时候,全场跺脚的声音惊天动地,以使冻麻木的双脚有点知觉。每每如此,便更增一分责任感。我尊重和感谢老一代艺术家们,是他们的创造使当年我们这些刚刚踏上人生之路的年轻人增添了生活乐趣和理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原基建工程兵第十二支队(师)后改武警交通第二总队,独库公路修建掠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汪金元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隧道施工 连长叶海堂身先士卒 (摄影陈帮贤、插图杨金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更感谢部队生涯,它使我们在极为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在历练意志的同时又使进取心长上了翅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积极要求进步”,这是当年使用率很高的一个词语,二十几年后再回味这句话,你会惊羡这是多么珍贵的一种人生状态。人的一生,会有很多朋友,也会建立起很多社会关系。但最亲切、最珍贵、最无条件的是“战友”,因为我们在同一个起跑线、同一个生命线、同一个生存环境中同甘共苦过,而且,这个时期往往是一生中最艰苦、最纯真、最乐意付出的时期。在这个集体中,我们感受了被爱,学会了爱;摈弃了软弱,得到了坚强;品尝了苦涩,建立了意志;蜕去了稚嫩的皮肉,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人的一生很长,也很短,几十年的生命时空,靠有效的生命状态去填充。每个人不管他的社会符号是什么,都会不断地遇到一个个选择和挑战,不断地面对一次次挫折和磨难。顺路好走,逆境难过。但不管前面是什么,我自信能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去面对并跨越它,因为我穿过军装,我曾是一个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选自《中国武警》杂志,编辑 孙广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孙广远 :原武警交通第二总队政治部组织处处长、武警交通第四支队副政委,曾任《中国武警》杂志社副社长、《求是》杂志社内参部主任。</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京 南 战 友 会</b></p><p class="ql-block"><b> 孙广远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4年7月11日,6位久别的天山战友相会于京西南北太行,共忆天山岁月,感慨系之。</span></p><p class="ql-block"> 六员老兵会京南,</p><p class="ql-block"> 心往神驰忆天山。</p><p class="ql-block"> 凿石身在鹰飞处,</p><p class="ql-block"> 架桥脚踩白云端。</p><p class="ql-block"> 千里忠骨千里路,</p><p class="ql-block"> 十年风雪十年寒。</p><p class="ql-block"> 只缘出列三点红,</p><p class="ql-block"> 古稀豪情入霄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闫建刚 孙广远</span></p> <p class="ql-block">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建筑第一六一团建团60周年,一六一团历经凤凰涅槃,部队续编武警机动第二支队,成为国家救援的一支重要力量,牢牢扎根在祖国这块沃土。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之际,让我们共同庆祝一六一团建团60年,回望她光辉的历程!祝愿她在新的征程上再创辉煌!</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