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运河在东平(第一章节选)</p> <p class="ql-block">第一章 </p><p class="ql-block"> 人文遗产京杭大运河流经东平六百年,在境内留下了丰富的人文遗产。 运河沿线,闸坝、渡口遍布;运河区域,城镇因河而兴。这些城 镇、店铺鳞次栉比,作坊星罗棋布,物资丰盛,商贸繁荣。随着 京杭运河的开通,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陆续传入东平, 清真寺、天主教堂等宗教活动场所分布于运河两岸区域,宗教文 化逐渐昌盛。运河区域的名门望族声名远播,佳话流传。 </p><p class="ql-block"> 积淀丰厚的水浒文化,魅力凸显。在鲁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互相交流中, 东平人作用重大,业绩非凡。大运河畔的千年古城——州城, 曾 被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盛赞为“雄伟壮丽的大城市”, 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的交流使得东平这块地灵人杰之地名人先贤辈出。他们 在政治、医学、农学、书画、文学艺术、建筑设计等领域表现出 非凡的才智,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影响深远,备受世人称赞。教育发达,文风昌盛,书院府学久负盛名。</p><p class="ql-block"> 宋代以来,东平 产生了不少名家名著,培养出一大批颇有影响的社会精英。如北 宋著名儿科医学家钱乙及其《小儿药证直诀》,元代著名农学家 王祯及其《农书》,著名杂剧作家高文秀及其代表作《双献功》, 著名文学家郭茂倩及其《乐府诗集》,元末明初著名作家罗贯中 及其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均影响巨大,代表了当时的 最高水平。东平为古之名郡,且居运河要枢,众多文人墨客乃至 帝王官员,如李白、高适、韩愈、柳宗元、李商隐、欧阳修、司马光、苏轼、梁楷、文天祥、 王士祯、乾隆皇帝等,在此留下了足迹和传世佳作。</p><p class="ql-block"> 东平段运河区域的腊山道庙章乐,东平“四音戏”“端鼓腔” “渔鼓”等戏曲音乐,流传已久,影响广泛,已被分别列入国家、 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摔二鬼” “子午门功夫” “小洪 拳”等武术杂技,饮誉东平及周边地区,传承至今,为广大民众 所喜爱。东平民歌民谣丰富多彩,逸闻传说世代相传。 已结集出 版的民歌民谣 200 多首,逸闻传说 300 余篇。</p><p class="ql-block"> 东平出 口以粮食为大宗,其次是烟叶,每年向河北省输出烟 叶 10 余万斤,而且每年从高唐、临清、堂邑等县输入棉花 10 万 余斤。当铺、盐店、钱庄等外地资本控制,绸缎、 布匹、鞋帽等商品由济南、周村等地客商贩来销售,年营业额白 银万余两。红糖、白糖、糯米、大米、纸张、煤油、火柴、布匹、 竹器等均从上海、镇江、清江等地水运贩入,年营业额白银万余 两。煤炭从鲁南的杨家闸、韩庄和济宁等地水运输入,每年销售 数十万斤。随着城镇经济的发展,运河沿岸集中了大批搬运工人、 挽船纤夫、船工水手,形成了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力队伍。 东平 从袁仲口到大安山 30 余里路程中,沿运就有王思 口、王仲 口、常 仲口等码头,旧有十八口之称,经济发展相当繁盛。经济的繁盛 必定带来文化的繁荣,京杭运河贯通东平后,南来北往的漕船途 径东平,漕运文化随之在东平繁荣。南北文化在东平交会融合, 一大批官宦和文人墨客汇集于此,进行文化创作、传播和交流,对东平的民情风物产生重大影响。</p><p class="ql-block"> 东平文化呈现出“多元”“包 容”的特点,东平人也逐渐形成了倔强、 自强不息、忠勇侠义的 个性特征,衣食住行、文化娱乐都呈现多样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