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宿松的朋友们告诉我,到宿松来,一定要去看看白崖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据《宿松县志》记载,在县城西北25公里的趾凤乡白崖山上,有元末义民吴士杰为御寇率众修筑的古山寨,叫白崖寨。由于寨墙依山垒筑,绕东峰、西峰、北岭,逶迤近十华里,坚固险峻,巍伟壮观,故有“南国小长城”之称。白崖寨如今已是国保单位,值得一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记得本世纪初的一个冬天,也是白崖寨旅游开发初期,我们一行到趾凤乡调研,乡政府就热情邀请我们先去看看白崖寨。</p><p class="ql-block">在乡办刘主任陪同下,我们西行五里,从南坡上山。山道险峻,林木森森,溪流淙淙,左临危崖,隔涧,可见山岩高耸,直剌青天。</p><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石板古道左盘右旋几百级,等我们登上攀龙门,汗水已沾湿了衣裳。攀龙门为山寨南门,建有双层寨墙,均为块石垒砌,雄踞山口,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进了寨门,有民国初年重立的吴士杰寨主传记碑,碑上苔痕累累,字迹已看不清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刘主任曾当过教师,非常熟悉白崖寨的掌故。一路上,他给我们讲太平天国起义军在此战斗的故事,讲中国工农红军在山寨举行红二十七军成立誓师大会的往事……</p><p class="ql-block">他带我们从右侧寨墙上,向东山攀登。寨墙宽1米,高约3米,绕山临崖,异常险要,垒墙用的云母块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们爬过刻有“步步高”的一段石墙,折向北,沿着徒壁奋力向上,终于到了东峰。山风撩起衣角,汗热的身子一下子凉爽了许多。</p><p class="ql-block">我站在东峰山巅向东鸟瞰,只见山下琼田千顷,炊烟袅袅,凉亭河蜿蜒折向东南。回眺,只见寨墙蜿若游龙,盘绕山间,寨内岗峦起伏,农舍、梯田和竹林深处的庙宇与古诗中描写的“乱世高峰齐列戟,太平古寺亦耕田”的景观没有什么两样。</p><p class="ql-block">山顶有石僧拜佛、鳄鱼听经、蛤蟆石等奇峰怪石,还有“凤卧龙栖”等刻石。刘主任指着明末史可法题写的“最上一乘”记功石说:“史可法在此曾与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鏖战,几近覆没,绝望中他已准备以身殉职,适得援军及时赶到,才转败为胜,这是他庆功时即兴题写的。刚才我们所见勒石于壁的一副对联‘听涧底泉声呼天地是歌是哭,看阶前月色问英雄还死还生’则是他危难时的留言。”我想,正是因为英雄在此不死,才有史可法驻守安庆时“戒袽绸桑”题刻的传世;才成就了他后来抵御清兵,保卫扬州,血战到底的一世英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古长城是国家修建的,是国家行为,而白崖古寨则是义民所筑,是民众自发行为,目的都是抗敌御寇保国安民。可是在千百年王朝轮替过程中,每当朝庭昏庸、国穷民弱时,哪座城池和山寨能固若金汤?眼前的城门墙堞,它留给我们的不过是宿松先民们筑寨时希望的见证。可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希望却经历了六百多年的风风风雨雨和五个朝代的更替,只有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才得以实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到宿松来,一定要去看看白崖寨。”</p><p class="ql-block">今天,我站在白崖寨上看到了什么?山水之间的“南国小长城”?</p><p class="ql-block">透过逶迤的寨墙,我似乎看到了六百多年前垒寨先民们那企盼的眼神。他们就像这寨墙一样,素面朝天,祈求着天下太平。要天下太平、长治久安,我想,就要我们用血肉建造长城的精神和垒石筑寨的心力,一代又一代去打造我们强盛的国家,只有国家繁荣富强了,才有我们和平幸福的家园。</p><p class="ql-block">我真感谢上苍,生在和平盛世,而悲垒寨先民的不易,更悲史可法生不逢时。史可法虽尽毕生之力捍卫着明末的城墙箭楼,做着“磐石万年”的美梦,结果还是落得城破国亡,血溅疆场,尽忠守节的结果。</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走下山寨,云已从山岫中升起,渐渐地渐渐地给白崖寨蒙上一层神迷的面纱,身后的钟声、风声、水声似乎还在讲述着已经久远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