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li><b>濮陽 李廷相 撰</b></li></ul><p class="ql-block">賜進士及第資政大夫,戸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奉詔起用前太子賓客,禮兵南吏三部侍郎,經筵講官兼修國史。</p><ul><li><b>滄州 張 瓒 書</b></li></ul><p class="ql-block">賜進士出身光禄大夫,柱國少保兼太子太保,兵部尚書,侍經筵,前本部左侍郎兼都察左副御史,勅總制宣、大、偏、關等處軍務。</p><ul><li><b>淶陽 鄭 紳 篆</b></li></ul><p class="ql-block">赐進士出身資善大夫,通政使司掌司事,工部尚書侍經筵。</p> <p class="ql-block"><b>前言:</b>宣城徐氏二十一世受公(斗烈公子),行和四,元末明初從明太祖北征,功封信陽衛百戶世襲,子孫順天籍。代傳至二十四世永昌公,號昭信(武畧將軍,忠義衛百戸),娶武德將軍正幹戸倪忠女,生子三祿、祐、祚。明故誥封安人倪氏,卒於明嘉靖壬寅(1542年)五月十又一日,享年七十有五。時祚公姻親朱進士應奎狀於當世名臣濮陽李廷相、滄州張瓚,淶陽鄭紳等,作《明故誥封安人徐母倪氏墓誌銘》,用以不朽徐母。二十五世祚公,字子厚,行號一樓,登嘉靖乙未進士,官禦史,贈文林郎,諡貞康。有勅命詔傳生於明宏治十八年乙丑(1505年)正月初五日子時,娶沈氏,贈孺人,葬京師胡村。 繼娶郝氏,贈孺人,生子三,中孚、有孚、成孚,女二,長適順天庠生朱棟隆(丹阳籍),次適宣城庠生楊德宏。公卒於明嘉靖三十四年乙卯(1555年)入月十三日子時。郝氏卒佚,公、氏合葬宣城城南中界裕山。</p> <h1><b>知山東掖縣事徐君祚,以急缺風憲,徵既至都下。會其母安人卒,君旣棺歛如禮,乃奉其姻朱進士應奎狀,請余銘墓,用以不朽其母,予方抱疴林下,辞弗獲,乃为叙而銘之。</b></h1> <h1><b>安人姓倪氏,前武德將軍寬河卫正千戸,讳忠之女,故昭信公校尉、忠義衛百戸徐公,諱永昌之配。</b></h1> <h1><b>安人幼而老成謹嫕,每端坐同輩不敢相侮,父母甚念之,乃以歸昭信公。昭信公性剛不肯下人,安人日タ以正左右之,或有觸其怒者,轍為蓋護,不令失色。昭信公居官以黽勉職業聞,大抵皆安人之力也。故昭信公常言,與安人相處五十餘年,未嘗一茍戲笑,其相敬如此。</b></h1> <h1><b>昭信公幼失恃,繼母劉氏性嚴甚,安人婉戀,承事必得其驩心乃已。母生二女,比長悉出其奩具以嫁之,两家族黨莫不嘖嘖稱羡,不置曰賢婦。賢婦云性素儉,一錢尺帛不欲妄費。乃賙貧恤難,則雖倒廩畧亡靳容。其綜理内政尤號斬斬,婢僕有過不少假借,曰勿令此輩撓我家法,其嚴又如此。慫恿昭信公訓飭子,某業武,某業文,各就其姿。卒之子佑官,腾骧左衛百户,子祚領嘉靖戊子鄉薦,登乙未進士高第,初知山西夏邑,昭信公夫婦興之俱,巳而昭信公卒,安人痛失所天衰毀几滅性,然自是疾乃被體矣。及祚再知掖邑,安人乃留京邸,及祚之歸也,疾遂作,獲躬侍湯藥者數日,君子謂雖祚之純孝所感,乃天之所以報安人者,不既厚矣乎!</b></h1> <h1><b>距其生成化戊子(1468年)五月十有二日,卒於嘉靖壬寅(1542年)五月十又一日,得年七十有五。子男三人,長祿,嗣父職,先卒,娶孫氏,贈安人。次郎祐,娶范氏。又次卽祚。兩知巨邑聲稱藉甚,將來為名侍從,爲名公卿,所以顯揚昭信公夫婦者,蓋未发。云初娶沈氏,繼娶郝氏,孫男三人,長中孚,次有孚,三成孚,女一人許聘朱楝隆,即進士君長子也。茲祚ト以卒之年後五月十有一日,合葬昭信公都城南皋村之竁,禮也!</b></h1> <h1><b>铭日:身以夫貴,壺德之光。家以子顯,母道聿章。匪天私之,亦職其常。我銘請幽,百世其芳。</b></h1> <h5><b>《铭文》人物介绍:</b></h5><h5> <b>李廷相(1485年~1544年)字梦弼。河南濮州(今河南濮阳)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康海榜进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世传李廷相是宋朝文状元李迪的后人。正德年间,宦官刘瑾专权。李廷相被改为兵部主事。直到刘瑾被诛才官复原职,升任春坊中允,充经筵讲官。武宗称赞他为真学士。历官南京吏部侍郎,与父亲李瓒同朝为官,人皆以为荣。嘉靖十七年(1538年)三月,再升为户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加太子宾客。嘉靖十八年(1539年)五月,因身体有病,请致仕归乡。李延相也是围棋大家,曾为古谱《适情录》作引。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七月病逝。</b></h5> <h5><b>张瓒(1473年~1542年), 字廷献,直隶沧州(今属河北省)人。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少保,卒赠太保,谥恭襄。张瓒方面大耳,眉入鬓骨,骨骼隆起,通晓军事。张瓒依附嘉靖帝的宠臣、翊国公郭勋,郭旭力荐张瓒“才可大用”,嘉靖帝奇其相貌说:“此福将,足使也”。张瓒在兵部十年,蓄财帛百万计,媚结中贵,内外事虽小皆知,得预为备。所用将领皆“债帅”,边事始坏。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病卒。</b></h5> <h5><b>郑绅(1479年~1559年),字公珮,号敬庵,保定府涞水县(今属河北)人,锦衣卫指挥佥事郑表之长子,明朝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掌通政司事,卒赠太子少保。嘉靖十八年(1539年),随明世宗南巡,赐衣带、银瓢。升任工部右侍郎。以慈庆宫、慈宁宫、城垣、鼓楼、京仓完工,数次赏赐金币。皇穹宇完工,加俸二级,赏赐金币。晋升工部尚书,掌通政司事,食一品俸禄。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退休归家,建南池书院、北泉书院。</b></h5> <h5><b>朱应奎(1504年~1580年),字仕征,号平野,丹阳人,占籍北京大兴。朱应奎少时聪颖过人,常有不凡之思。在学习上,他也很刻苦。“就名师传授,朝乾夕惕,诵读诗书,日就月将,潜窥奥义。至于暑铄金寒,折胶三更,灯火十载,穷百家诸子,寓目成诵。颇有发愤忘食,羹冷勿顾之风焉。师常语人曰:‘此儿可希大成,贤我远矣。’明嘉靖七年(1528年)中举,又于二十年(1541年)考中进士,金榜题名时年已38岁。约在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左右,他从云南调到四川,任刑部四川清吏司署员外郎主事,此职也是正六品,是同级调动,但有了“承德郎”称号。《曲阿诗综》录朱应奎《西庄访孙古崖》诗一首,诗云:高阁凌空倚翠微,峰头常见白云飞。有时点易焚香坐,不觉松花落满衣。朱应奎夫人是恩荣官王镗之女,诰封夫人,生有四子二女。其中,长子朱栋隆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在脉学与痘疹学上极有造诣。朱栋隆在著作中也自称丹阳人,他曾两次主修《朱氏宗谱》,并在万历九年(1581年)回丹阳合族建了朱公祠,光宗耀祖,昭彰后世。</b></h5> <h5><b>朱栋隆,朱应奎长子,祚公女嫁之。明代医学家,字子吉,号春海,又号薽城子。江苏丹阳人。年轻时曾考科举,后因母病立志学医,尤其注意痘疹。他根据过去著名医家和医籍,用二十年时间,摘要整理成《痘疹不求人方》一书,特点是简易方便;还调制了蜡丸三种(稀痘丸、快斑丸、解毒丸),供远方偏僻地区救急之用。朱栋隆的《四海同春》、《眿药蠡管》二书,就是他呕心沥血多年的研究成果。脉阐病源,药随脉定,诚集大成者。令人扼腕长叹的是,《脉药蠡管》八卷早已失传,今人已见不到了。《四海同春》有幸流传至今,共二卷,计二十七篇。除脏象、经穴、病因、病机等六篇专论。</b></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整理之識於族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二零二四年七月二十七日</b></p> <h5><br></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