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飞五大连池(7)

日逍遥

<p class="ql-block">7月13号,我们按计划租车去瑷珲古城。瑷珲古城离黑河市35公里,主要参观知青博物馆和瑷珲历史文化陈列馆。我们包了一辆出租车,来回150元,不到9点出发了。</p><p class="ql-block">先到知青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p><p class="ql-block">国家级的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瑷珲历史文化旅游区内,是中国一座以全面展示中国知青历史, 集研究、收藏、教育、展示、阅览、交流于一体的大型公益性文化场馆。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是在外三道沟村村史馆的基础上提档升级的知青博物馆,前身为黑河知青博物馆,是全中国第一家知青博物馆。也是中国传承知青历史文化的大型博物馆,全国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知青历史文物收藏中心,知青精神宣传教育展示中心。</p> <p class="ql-block">知青分馆于2006年开工建设,2009年竣工开馆。(2009年11日上午,在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镇正式开馆。)2015年7月1日,《与共和国同命运》知青博物馆鸟巢展正式开展。2016年,成立以分管市长为组长、有省志办的领导和相关处室及黑河方志办有关人员组成的申报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领导小组。2018年8月挂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牌子。</p><p class="ql-block">2018年8月14日挂牌成立。布局与展出总占地面积8.3公顷,总建筑面积2.13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42万平方米,馆藏文物3.3万件,史料9461件/套。建有基本陈列馆、赤子之诚知青专题馆、知青油画馆、知青国画馆、知青影视剧院、开放式文物库房、室外大型文物广场、老知青接待中心等设施。</p><p class="ql-block">基本陈列以《与共和国命运》为展览主题,讲述了1776万中国知青担负起建设祖国边疆农村的历史责任。 </p> <p class="ql-block">与共和国同命运</p> <p class="ql-block">磨练 奋献 责任</p> <p class="ql-block">情结 自强 求索</p> <p class="ql-block">邢燕子</p><p class="ql-block">1958年,17岁的邢燕子初中毕业。她没有回到父母所在的天津市区,而是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满怀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做祖国第一代有文化农民的豪情壮志,回到当时的宝坻县司家庄村,每天与乡亲们一起去插秧苗、种高粱。司家庄村是个缺少劳力的穷村,在那里,她和农民打成一片,村里劳动力少,她先是组织成立幼儿园,解放妇女劳动力,后来干脆带领女团员,组成了“燕子突击队”。很快,“燕子突击队”从7人扩大到了16人,影响带动全村妇女干了起来。冬季,她带着突击队员砸开三尺厚的冰结网打鱼,晚上打苇帘子,3个月就给村里挣了3600多元钱,种下430亩高产麦,向荒洼要粮。她经历了艰苦生活的考验,数年如一日地忘我劳动,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成绩,在我国农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成为“发奋图强,扎根农村,大办农业”的青年典型。曾先后5次受到毛泽东接见、13次受到周恩来接见。她的先进事迹引起全国青年学生的强烈反响,成为影响一代人的青年标兵。她是中共九大至十三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p><p class="ql-block">2022年4月6日早晨7时40分,曾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新中国“最美奋斗者”邢燕子病逝,享年81岁。遗体告别仪式于4月8日举行。</p> <p class="ql-block">侯隽</p><p class="ql-block">劳动模范、天津宝坻区政协原主席</p><p class="ql-block">侯隽,女,1943年生,原籍北京。1962年高中毕业后放弃高考,响应“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只身从北京来到天津宝坻县窦家村(今属史各庄镇)插队安家落户,立志做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曾任天津宝坻区政协主席,兼任天津宝坻桑梓助学基金会副理事长。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p><p class="ql-block">1962年,高中毕业的侯隽,响应“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来到天津宝坻县窦家桥村插队落户,立志做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新型农民。1964年侯隽与邢燕子一起出席河北省劳动模范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1971年在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同年被选为中共天津地委委员,中共宝坻县委委员。1973年任中共宝坻县委副书记。1976年任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副组长。1970年,侯隽与3名知青组成了宝坻县窦家桥村大队领导班子。这些有知识的热血青年,在贫瘠的土地上,用奉献和奋斗改变了生产落后的面貌。侯隽带领支部团结社员群众,以“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的气概,大搞农田基本建设。1972年以中国农民代表的身份访问日本。1980年始任宝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0年至1990年,侯隽担任宝坻县人大副主任。1991年起,担任宝坻县副县长。2001年1月,57岁的侯隽出任宝坻县政协主席,当年9月撤县设区后,侯隽一直担任宝坻区政协主席直至2007年5月退休。从2002年开始,侯隽与老伴在窦家桥村西北营造了百亩知青林,种植了银杏、国槐、松柏等树木。2011年“七一”前夕,侯隽把培育了近10年的知青林,捐给天津宝坻区史各庄镇政府。</p><p class="ql-block">963年7月,共青团天津地委发出《关于在知识青年中开民学习侯隽事迹的通知》,在天津地区青少年中掀起学习侯隽的热潮。2019年9月25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p> <p class="ql-block">1962年关于动员知识青年下乡的中央文件</p> <p class="ql-block">1963年新疆建设兵团</p><p class="ql-block">石河子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县级市,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实行师市合一管理体制,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管理。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准噶尔盆地南部,地势平坦,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辖区总面积460平方千米,东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150千米。截至2022年底,石河子市总人口56.81万人。</p><p class="ql-block">1975年4月,成立石河子地区及石河子市。石河子市曾经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部所在地,后总部迁至乌鲁木齐。垦区南依天山,山区、丘陵区分布有辽阔的草原,水草丰美,是良好的牧场。2017年6月,石河子市被命名国家卫生城市。同年,石河子市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18年11月,入选2018全国“幸福百县榜”,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2019年8月13日,入选全国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城市。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p><p class="ql-block">1950~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二十二兵团司令部、政治部机关及其直属队、二十六师、骑兵第八师、军区后勤运输部生产总队、骑兵第七师30团先后进入石河子一带垦殖,并在新疆军区统一领导下,开始建设石河子新城。</p><p class="ql-block">1956年,作为第一批支边青年,5万多河南人来到了新疆,其中有近两万人来到了石河子。</p><p class="ql-block">1961年,经自治区批准,星火人民公社划归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至此,石河子成为以农八师为主体,有兵团石河子生产管理处、工程建设第二师参加的共同开发建设的一个垦区。</p><p class="ql-block">1975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及其所属师建制撤销。1976年1月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石河子市,以沙湾县的石河子镇和沙湾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设立石河子地区,地区革命委员会驻石河子市。将石河子市和塔城地区的沙湾县。昌吉回族自治州的玛纳斯县划归石河子地区领导。原兵团石河子指挥部所属独立团、五七农场、星火公社及农八师145团等单位划归石河子市管辖。原兵团在石河子的直属企业、事业单位、农八师全部、农七师下野地6个团场及玛纳斯新湖总场划为石河子地区管辖。</p><p class="ql-block">1978年8月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石河子地区,石河子市改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原石河子地区的沙湾县划归塔城地区,玛纳斯县划归昌吉回族自治州。1979年2月,成立石河子农工商联合企业,与石河子市合署办公,实行政企合一。1981年12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建制同时恢复,与石河子农工商联合企业为同一机构、两块牌子,继续与石河子市实行政企合一、合署办公。</p><p class="ql-block">1984年9月,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决定,石河子市为自治区直辖市,与农八师合组一个党委,称师市党委至今。2012年12月24日,经中央编办批准,兵团将13个农业师名称更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八师石河子市”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p> <p class="ql-block">油画</p> <p class="ql-block">山西杜家山 蔡立坚</p><p class="ql-block">蔡立坚,原名蔡玉琴。是北京长辛店铁路机车车辆厂一位铁路工人的女儿。“文革”中她给自己改名为立场坚定的“立坚”。当全国的红卫兵不花钱坐火车进行"革命大串联"时,她觉得应该学习毛泽东青年时代徒步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样子步行串联,于是和同学们就组成了“二七长征队"。他们背着行囊,冒着严寒从北京一直走进了山西的太行山区。这天他们急行军到傍黑才停住脚步,可那里的红卫兵接待站没有下锅的粮食,只能再继续前进到下一个村子。这个小村就是山西省榆次县最边远的杜家山,前辈们在那里打过日本鬼子。当时全村总共只有5户17口人。因为穷,年轻人都远离了家乡,最年轻强壮的男劳力都已经快五十岁了。村里一片荒凉。北京的学生们在此小憩一夜便上路了,可蔡立坚却被那里所吸引。 她们走到下一个县刘胡兰烈士墓时,蔡立坚流着泪坚定了返回去建设杜家山的决心。一个17岁的北京女孩子,就这样独自一人返回了杜家山。这件事发生在1966年12月29日,在那两年后全国才开始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毛泽东在推动这个运动时,一定知道蔡立坚的壮举.不管历史怎样评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蔡立坚以自己的坚毅果敢的牺牲精神和建设国家的责任意识,象无数不同时代的先锋勇士一样, 为中国青年树立了一座丰碑。蔡立坚在那山沟里一呆就是十多年。老队长去世后,她身背骨灰,以励己志,建设山村。其情其景,可歌可泣。蔡立坚1980年任山西晋中地区团委书记,后在省委党校工作。1997年5月24日因遇车祸,以身殉职.时年49岁。历史任由后人评说。历史在回眸的时候,看到的是九曲静静的蜿蜒。浪花在欢舞的时候,感受的是波涛滚滚的激流。我们就是那蜿蜒。 我们就是那激流。</p> <p class="ql-block">孙立哲</p><p class="ql-block">孙立哲1964年考入清华附中;1969年初插队知青成为赤脚医生;1979年,考入北京第二医学院(现为首都医科大学)读外科器官移植硕士学位;1982年春,赴澳洲国立大学医学院留学;1982年秋天,考入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因对动物毛发过敏终止学习。于1987年在美国创办万国图文电脑出版公司;1990年回国创业。多年以来,孙立哲持续在美国和欧洲等地攻读多学科学位。先后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医学院、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纽约大学斯腾商学院、马里兰大学史密斯商学院、波兰法学院的医学、法律、金融、管理和MBA等多学科学位。</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360doc.cn/article/45668766_1062296984.html" target="_blank">孙立哲:一个赤脚医生的传奇,一个知青偶像的沉浮</a></p> <p class="ql-block">金训华</p><p class="ql-block">金训华上海市吴淞第二中学1968届高中毕业生,上海市中学红代会常委。1969年3月,金训华参加上海市革委会上山下乡办公室组织的知识青年学习访问队赴黑龙江,返回上海后发起成立了"知识青年赴黑龙江插队落户联络站",通过报告会、批判会、座谈会、家庭访问,广泛进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动员。5月25日,金训华和一大批上海知识青年前往黑龙江省农村插队落户,被分配到逊克县逊河公社双河大队。8月15日下午,暴发特大山洪,金训华为抢救国家财产(两根电线杆)牺牲于激流中,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承志</p><p class="ql-block">张承志,回族。中国当代作家,中学时代是红卫兵先锋,“红卫兵”这个名称就源自他当时的笔名“红卫士”。1948年生于北京,1968年到内蒙古插队,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8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1981年毕业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精通英语、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对蒙古语、满语、哈萨克语亦有了解。他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早年的作品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语言充满诗意,洋溢着青春热情的理想主义气息。后来的作品转向伊斯兰教题材,引起过不少争议。代表作有《北方的河》《黑骏马》《心灵史》等。已出版各类著作30余种。</p><p class="ql-block">1948年,张承志生于北京。1966年6月3日晚,17岁的张承志与骆小海、卜大华、邝桃生、王铭、张晓宾、宫小吉、陶正、高洪旭、宋柏林、袁东平等17名学生聚北京西郊圆明园遗址开会,决定成立红卫兵组织。“红卫兵”这个名字即取自张承志笔名红卫士。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8-1972年在内蒙古乌珠穆沁插队。1972年,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1975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组工作。1978年,发表处女作《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人民文学》1978年10期),获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语言系学习,研究蒙古族及北方诸民族历史。</p><p class="ql-block">词条</p><p class="ql-block">张承志</p><p class="ql-block">中国当代作家、红卫兵先锋</p><p class="ql-block">张承志,回族。中国当代作家,中学时代是红卫兵先锋,“红卫兵”这个名称就源自他当时的笔名“红卫士”。</p><p class="ql-block">1948年生于北京,1968年到内蒙古插队,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8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1981年毕业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精通英语、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对蒙古语、满语、哈萨克语亦有了解。</p><p class="ql-block">他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早年的作品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语言充满诗意,洋溢着青春热情的理想主义气息。后来的作品转向伊斯兰教题材,引起过不少争议。代表作有《北方的河》《黑骏马》《心灵史》等。已出版各类著作30余种。</p><p class="ql-block">1948年,张承志生于北京。1966年6月3日晚,17岁的张承志与骆小海、卜大华、邝桃生、王铭、张晓宾、宫小吉、陶正、高洪旭、宋柏林、袁东平等17名学生聚北京西郊圆明园遗址开会,决定成立红卫兵组织。“红卫兵”这个名字即取自张承志笔名红卫士。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p><p class="ql-block">1968-1972年在内蒙古乌珠穆沁插队。1972年,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1975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组工作。1978年,发表处女作《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人民文学》1978年10期),获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语言系学习,研究蒙古族及北方诸民族历史。</p><p class="ql-block">张承志1981年,毕业获民族历史语言系硕士学位。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同年发表中篇小说《黑骏马》,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3年,第一次赴日本东洋文库进修。1984年,发表中篇小说《北方的河》,引起文坛关注,获得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成为他的代表作。1985年,当选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小说选刊》编委。</p><p class="ql-block">1986年,张承志首次尝试以日文创作,在日本出版了《モンゴル大草原游牧志》。1987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金牧场》,同年调入海军政治部创作室当专业作家。1989年,退伍,为自由作家,并创作油画。1991年,发表穆斯林题材小说《心灵史》,引起文坛的广泛争议。</p><p class="ql-block">同年第二次前往日本,任东洋文库外国人研究员和日本爱知大学法学部助教授。1991年-1993年期间,张承志在日本先后出版了《红卫兵の时代》《回教から见た中国》《殉教の中国イスラム:神秘主义教団ジャフリーヤの歴史》三本书,均以日文创作,并且拒绝译成中文。</p><p class="ql-block">90年代之后,张承志以散文写作为主,先后发表了《清洁的精神》《牧人笔记》《一册山河》等散文随笔。1999年,张承志旅行地中海周边,见识了摩洛哥德菲斯城,以及西班牙的伊斯兰遗迹。2003年,再次奔赴地中海,在西班牙和摩洛哥北部进行调查。</p><p class="ql-block">2005年,发表《鲜花的废墟》讲述他在西班牙和摩洛哥的所见所闻。2006年,再次前往日本,并且留居两个月。2009年,发表《敬重与惜别:致日本》,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奖。2011年,发表散文美术作品集《涂画的旅程》,展示他多年来创作的美术作品,包括油画、速写、草图、书法,等等。2012年,张承志花了三年时间修改的《心灵史》改定版限量发行750本,成功募捐得10万美元,全部捐赠给巴勒斯坦难民。</p><p class="ql-block">2012年9月,张承志一行从北京出发奔赴巴勒斯坦。12日-16日历时4天,10万美元全部捐献于加沙难民营、舍西德·阿兹米·穆夫提难民营、伊尔比德难民营以及为巴勒斯坦难民提供了土地食物的拉思穆尼夫村95户、艾因扎奈村82户约旦农民,全程共援助476个家庭。9月12日,张承志在捐助现场发表了《越过死海》的演讲。2013年发表散文集《相约来世,心的新疆》,讲述他多年来对新疆的认识和感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关于瑷珲历史文化陈列馆,请关注美篇:随机飞五大连池(8)。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