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桃花源

聆听

<p class="ql-block">  《暗恋桃花源》是由赖声川执导并担任编剧,金士杰、李立群、林青霞、顾宝明等主演的历史喜剧,于1992年9月10日在台湾上映,1993年3月25日在美国上映。</p><p class="ql-block"> 《暗恋桃花源》共分为《暗恋》和《桃花源》两个部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家看到的是金陵老年大学话剧班学员的结业汇报演出《暗恋桃花源》。</p> <p class="ql-block">  开场,江滨柳与云之凡在上海相遇。</p> <p class="ql-block">  他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  热恋中的情侣难舍难分。怎奈战乱时期,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各奔东西,江滨柳承诺分别后每天给云之凡写一封信,随之取出第一封交给云之凡。</p> <p class="ql-block">  云之凡精心挑选了一条羊毛围巾送给江滨柳,并亲手给恋人围在脖子上。</p> <p class="ql-block">  他们期待着早日步入婚姻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  《桃花源》部分以一出古代喜剧的形式呈现给观众。武陵渔夫老陶因其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被迫离家出走,行至桃花源;在桃花源中他万分思念妻子,最终决定回家,然而等他回到武陵后,却发现,春花早已和袁老板成家生子。自己变成了孤家寡人,子然一身。表面上的喜剧终究是悲剧一场。</p> <p class="ql-block">  武陵渔夫老陶打鱼归来准备开瓶酒犒劳一下自己。可是酒盖打不开,那就吃饼吧,饼硬得如同铁饼。老婆出门买药一天未归。</p> <p class="ql-block">  《暗恋桃花源》的深刻并不仅仅在于戏剧结构的精妙。和诸多的后现代主义作品一样,《暗恋桃花源》很明显地将《桃花源记》的寓言故事作为一种前文本进行了改编和再加工。正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将《奥德赛》进行转译一样,《桃花源记》的桃源理想也充斥在整部戏剧之中。形成了一种独属于《暗恋桃花源》式的怀旧感伤。</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武陵人老陶还是怀揣着浪漫理想的江滨柳其实都是“桃源精神”的另类转述。桃暗示了同音的“逃”,及逃离他乡返回故乡,《桃花源记》中的思乡情结被无限放大,武陵人老陶决定归乡回家,而江滨柳因为滞留台湾而选择了逃避。与当代主流的“寻根”“边城情结”不同的是,老陶和江滨柳的思乡都是以一种“寻而未果”的结局存在的。人生在时代的裹挟下与寻找桃花源终其一生也没有结果的“刘子骥”共名。</p><p class="ql-block"> 桃源乌托邦从一开始就以一种先验性给予了两个“异乡者”悲情的结局。爱情、家乡都作为一个遥远的彼岸无法到达。对于故乡的追寻,恰恰也代表了台湾人民的心声。正如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所说的:</p><p class="ql-block"> 而现在,</p><p class="ql-block">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p><p class="ql-block">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暗恋桃花源》以出色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大量的留白和时代暗喻编织起了古今的两则故事。并以“间离”的手法使观众和戏剧之间产生距离,达到了某种原乡情结的再现。其中对于古代文本的运用更是强化了对于“故乡”这一命题的再现与思考。对于提倡讲好中国故事与“文化自信”的今天,《暗恋桃花源》的成功仍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p> <p class="ql-block">  老陶对现实失望后,离家去上游打渔,误入桃花源,在桃花源看到了所谓的理想的爱情生活。</p> <p class="ql-block">  桃花源虽好,但老陶终因舍弃不下家中妻子,于是固执的回家了,但在家中见到的是:妻子已改嫁给袁老板,并生有一子,过着与以前一样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老陶的归来他俩以为见到鬼了,吓得赶紧跪下求饶。</p> <p class="ql-block">  他们的吵闹惊醒了孩子。</p> <p class="ql-block">  两人大吵,把孩子当球拋,嚷着日子没法过了。老陶双手接过孩子。</p> <p class="ql-block">  《桃花源》老陶的憨厚与逃避现实,春花的泼辣与对现实的不满,袁老板的精明与算计,三者性格的碰撞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展现了古代社会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江滨柳病重深知自己时日不多了,于是把所有事项一一交代给江夫人。</p> <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前云之凡送的围巾他一直戴在身边,当他得知云之凡也在台湾时,立刻登报寻人,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再见一面。</p> <p class="ql-block">  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识、相爱。四十年后,江滨柳重病卧床之时还是没有忘记云之凡,在得知她也在台湾时就抱着希望发了一份寻人启事。云之凡看到寻人启事后,来到病房看望江滨柳。阔别四十年后的情人终于相见了,但此时却只剩下无奈、悲伤与遗憾。当初那么坚信老了以后也会很美好,但是那句“不能再等了,再等就老了”却也让人无奈。拼命追寻的理想与当初的美好在现实中也变得黯然失色了。</p> <p class="ql-block">  江滨柳与云之凡,两人性格内敛而深情,他们的爱情被时代洪流冲散,却始终在心底保留着对彼此最纯真的思念。江滨柳的执着与等待,云之凡的温柔与无奈,共同构建了这段跨越时空的未了情缘。 </p><p class="ql-block"> 最终江滨柳倒在江夫人怀里百感交集。</p> <p class="ql-block">  这种戏剧结构以及戏剧张力恰恰构成了暗喻——混乱的,多元的地域企图以一种包容的形式进行一种建构,以此建立出一种和谐的秩序。正如赖声川本人所讲的:“让完全不搭调的东西放到一起,看久了,也就搭调了。”</p> <p class="ql-block">  《暗恋桃花源》在戏剧结构上,两出戏剧交叉行进。并时不时以剧组的更迭将观众拉出其中。不断暗示观众“这是一家混乱的剧场”,并安排了一个疯女人不断呼喊着“刘子骥”的名字以强化这种混乱,既达到了“众声喧哗”的戏剧效果也在部分的效果上打破了戏剧的第四面墙达到了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使观众和戏剧间产生了距离。</p><p class="ql-block"> 同时,悲剧与喜剧的交叉出现也给观众的情绪带来了波荡起伏的强烈反差。这也是剧作者在悲喜两种情绪中所试图进行的一种对话,以一种荒诞的形式来探寻“悲欣交集”的人生变迁。</p> <p class="ql-block">  这位拼命寻找刘子骥的符号化女人已近乎病态。歇斯底里、疯狂、绝望,她的这些行为也只是为寻找自己心中的一个理想的化身,世上根本不存在的一个憧憬与幻想。将自己的所有放在寻找一个不存在的梦上面这是一个痴人,也是一个彻底的悲剧。</p> <p class="ql-block">  演出非常成功!全体学员与校领导及指导老师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我非常荣幸能够参与《暗恋桃花源》的宣传工作,为此我用相机记录了该剧的全过程。照片拍了四百余张,结束后用了几天时间挑选整理并发给了高主任。原打算一周后抽空把《美篇》做好,很抱歉!由于去甘南旅游,回来后又忙于家事,一直耽搁至今。</p> <p class="ql-block">  《暗恋桃花源》所要告诉我们的是:理想只是一份心灵的期盼,一份无法舍弃的执着;一份对没有得到的东西的不甘心。可能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有太多的意外,有太多身不由己,坚守一份理想、追寻一份理想或许很重要,甚至是生活的信念支柱。但有时人不得不妥协,有时得到自己所追寻的却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但是生活还得继续。</p> <p class="ql-block">摄影/撰文/编辑:聆听</p><p class="ql-block">部分剧情介绍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