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军校岁月

胡 文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调入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 ……1985年12月11日晚,我告别了52师师部,告别了16年的部队生活,告别了北方驻地环境,从高碑店乘坐上南下的列车,开启了军旅人生的新征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面这段文字,是2023年“八一”前夕,我写的《军改大潮浪淘沙》文章的末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接上回,1985年12月12日上午,火车经过十多个小时运行抵达南京,然后转乘17路公交车到位于南京光华门外“天堂村”站下车,这个下客站距离工程兵工程学院西大门只有50米远,在门卫传达室,我稍事休息,询问值班老者想找人,他指指供访客登记的桌面玻璃板底下压着的电话号码表,示意自己找,我在电话号码表上很快找到了原老部队116团老团长徐克传的电话号码,他是1981年工程兵第二工区(正师级编制)裁撤后从参谋长位置上调来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任院务部正师职顾问。电话接通后,老团长听说我调来工院工作,很惊喜,他要来接我,让我在门卫室等着,在等待时间,我捉摸着会不会来个小车,帮我装上行李带我去报到呢……不一会,只见老团长穿着便衣骑着自行车由北向南,在漫下坡的马路上一路溜行下来,自行车可能是刹车不太灵,他还用一只脚断断续续地跐着地面助力制动着,见了面,我先敬礼后报告调学院工作的大致情况,他很高兴,连声说“好好好”,随后让我把随身携带的行李放他自行车后架上说“跟我走”,我们边走边聊,十来分钟时间,就到了一栋办公楼位于三楼的政治部干部处,一位叫荣先辉的干事接待我,这时徐团长对我说“小胡,你听荣干事安排吧,那我就回去了。 ”与徐团长告别后,荣干事接过我的报到通知书后随即去向领导报告,不一会,他将我带到位于办公区外的学院招待所,找到所长李大学将我安排住在一楼大门西边第三个朝阳的房间,荣干事让我“先住下,听安排。”还关照交代“吃饭在招待所食堂,自己买饭票。”就这样,我就算在南京工院“落户”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晚上写日记记录下了这一天的经历“1985年12月12日星期四,难忘的一天。从下午2点钟开始,就算正式开始工作、学习、生活在南京了。我于今天上午到达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报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大门全景。校名牌由张爱萍题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原工院大门还在,但已“改名换姓”成为“军理工”了,校名字由江同志亲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  现今的原“工院”大门成为“陆工大”的2号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3日上午,我自由自在地游览学院的院容院貌,院区很大,后来知道有3平方公里的面积,院区大致分为两个区域,家属生活区和行政教学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午,我打听到学院小车队驻地,上门去找到刚从我们老部队团机关调来的小车司机张兴之聊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晚上,我又去拜访学员总队一队队长王家强,他原来是我们老部队二工区作训科的参谋,1981年部队精简整编后,调来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工作。从他这里了解到不少学院的情况,使我对工程兵工程学院有了一个更为系统地认识了解一一这所院校的前身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中的工程兵系,1961年,该系拆分出4个专业,搬到西安市三桥地区成立了“工程兵工程学院”简称“西工”,该校址后来成为工程兵建筑第54师师部驻地。1969年,西安“工程兵工程学院”迁到南京原“工程兵学校”校址内(也就是后来的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更名为“工程兵技术学校”;1978年,“工程兵技术学校”恢复在西安时的校名“工程兵工程学院”(简称“南工”);院校级别正军级,设有三大部: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一个教练保障营、一个学员总队辖8个本科学员队;培养目标是具有本科学历的工程兵工程技术干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2月18日,干部处李处长找我谈话,明确安排我到学员四队任代队长(本科生学员队是正营级别,我当年5月才调职正连,论资排辈只能是“代队长”)。李处长还告知我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李如亮干事与我同时到四队队任教导员。李如亮,我在上篇《军改大潮浪淘沙》文章中写到过一一就是他在总部机关召开的干部交流会上确定我从52师选调南京工院的,在一个新环境工作,有一个“熟人”搭档,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要我到学员队当代队长,出乎意料,原先说好我是来“南工”警通连当指导员的,现在要管学员,这个队长怎么当?晚上,我又跑到王家强那里跟他说了这个事,没想到他听后只摇头“唉,怎么让你到四队去,最差劲的一个队……”他的一席话,听得我心里凉了半截,导致一夜难眠,在部队管理士兵有一定经验和能力,带学员管文化人我心里还真是没个底,何况还是个“最差劲的一个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工程兵工程学院大礼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  原工院田径场今非昔比,下图为现今设施功能更加齐全的现代化田径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老照片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任职学员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临危受命当队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5年12月19日,学员总队组织了四队新老班子交接会,新四队干部组成:队长是我;教导员李如亮;副教导员贺平;副队长但隆生、熊云;司务长钱龙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这个班子以及学员四队的序列维持到1986年暑假,然后,管理体系进行改革调整:撤销学员总队恢复系管学员队,我们四队改为七队,归二系管辖(原四队的防护工程区队、发供电区队划归学员八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调整后的七队干部班子:队长仍是我;教导员张双先(组织处干事)接替李如亮(回干部处);副队长贾长志(军教室教员)接替旦隆生、熊云(两人当教员);原副教导员贺平、司务长钱龙华转业;改革学员队不再管理食堂,也不配司务长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什么任命我和李如亮到四队任职军政主官?后来得知,这是学院党委慎重研究决定的,用我基于部队调来有一定的管理经验,用李如亮是因为他是政治部的老干事,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初衷就是要加强管理,改变四队的落后状况。</span></p> <p class="ql-block">李如亮教导员。照片拍摄于1986年夏。</p> <p class="ql-block"> 1号楼是我队当年的宿舍楼,现在尚幸存,成为“文物古迹”了,供参观。</p> <p class="ql-block">  学员宿舍区今非昔比了,当年十几栋清一色的“红房子”仅保存下1号楼(曾经我队的宿舍楼)供参观。</p> <p class="ql-block">  2014年,原防护工程区队在范建华、鲁春润组织下聚会南京,纪念入学30周年,参观母校在宿舍楼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这个队是84年入学的学员,共有184人,培养层次为大学本科工程技术干部,生源绝大多数是从地方择优录取进来的高中毕业生(习惯称地方生),还有少部分是从部队通过考试招收进来的士兵(习惯称部队生)。全队分为防护工程、发供电、筑城、地爆、机械、伪装6个专业区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批学员经历过新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时期,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东风兴起,西方物质文明伴随着自由化思潮的涌入,强烈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认知体系,对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三观”侵蚀影响很大。我们队这批学员正是从这个非常时期过来的青年学生,他们有共同的特点,思想比较活跃,民主意识强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受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军校对学员管理上的右倾思潮一度盛行。当时我们这个队管理软弱,作风松散,学风松懈,在学院总队各项可比性考核中常常名落末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和李如亮教导员到任后,整个学员总队还在试行所谓“宽严相济”的“七严八活”的管理规定,具体条文记不清了,核心理念就是管理规章制度要体现“民主、改革”的指导思想,强调既要严格要求还要有人性化的灵活宽松,举例而言:晚上看电视节目,如果遇有好看的电视节目,各队可以自行掌握延长观看时间;队干部配备可以自由竞选“组阁”,像我们这个队的前任队干部班子就是由几个年轻干部自由“组阁”搞起来的,曾还作为“示范班子”被加以推广;一个代理教导员不是中共党员,却主持党务工作;学员食堂实行预定制,为了满足学员的公平要求,队里专门配备有“公平称”,开饭的时候,学员会为一个红烧肉圆的份量,在队干部跟前用“公平称” 斤斤计较校验重量,份量少了,还会当场予以补足,其场面就像菜市场做生意,每顿饭,队干部都要频繁地应对解决这类问题,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少数学员已经拿此作为针对队干部,发泄不满情绪的契机和平台,搞的队干部很难堪。这种现象在部队从未见过,想都不敢想,而在学院强调民主意识柔性管理改革下却司空见惯,我长期在部队抓训练管理工作,深知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才是部队出战斗力的根本,军校学员首先是军人,军人就必须以服从命令听指挥为天职,很难想象这样热衷讨价还价,爱听不听,吹毛求疵的学员,将来毕业后能管好兵带好部队。视而不见,放任不纠,不是我的风格,组织上既然把这个队交给了我,我就有责任带好它,我决心排除羁绊,矫枉纠偏,首先废除食堂的“公平称”制度,明确禁止开饭期间跟队干部公开验称,硬性规定,不予解释,必须执行!为此,有的学员“告状”到院、系里首长那里,领导找我了解情况要我注意工作方法,我跟领导明确表态,这种导向学员斤斤计较吹毛求疵的制度只会助长自由化思潮的膨胀,不利于队风纪律建设,应该纠正,恳请领导支持!就这样我顶着压力硬着头皮坚持了下来,这期间,其他队也陆续跟进废除了食堂“公平称”制度,时间长了习惯成自然,学员也就认了。继第一波废除食堂“公平称”制度后,接下来第二波我又对自由裁定看电视的规定进行整顿,原先,晚上时间,学员有的上自习,有的看电视,有天晚上,学员为看电视抢电视机,竟把电视机从电视柜里弄掉地上转了好几个圈,我到现场后,电视机还躺在地上,人却跑光了,我检查了一下,还好电视机屏幕仅是划出了几道划痕,功能没影响还照看,以此为契机,经支部研究后规定:今后看电视,除了学院规定的收看新闻及统一收看电视节目外,其他时间一律不允许“灵活掌握”观看,少数学员好不自在,又是一通告状,告状也没用,坚持顶住就是胜利,这期间,个别学员议论“这个队长,跟他没理可讲”,学员逐步顺其自然适应了我这种“不讲理”的管理风格,也就不折腾了。与此同时,学院在学员管理科学化、正规化上也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进行整顿,对一些欠科学、影响统一、不利于学员全面素质养成的条条框框进行拨乱反正,学员队的管理形势焕然一新。</span></p> <p class="ql-block">  88届筑城区队(二区队)毕业学员与系、队领导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  88届地爆专业区队(五区队)毕业学员与系、队领导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  88届机械专业区队(七区队)学员与系、队领导毕业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  88届伪装专业区队(八区队)毕业学员与系、队领导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  88届防护工程专业区队(一区队)毕业学员与队干部合影照(86年下学期划归八队建制)。</p> <p class="ql-block">  88届发供电区队(四区队)学员毕业照( 86年下学期划归八队建制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帮扶学员不掉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接任学员四队队长后,系、队会议上有一个学员的名字出现的频率最高,他就是G同学(以此代名,下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G同学是我队5区队(地雷爆破专业)里一个从部队考进来的“部队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该学员1984年从沈阳军区考入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入学之前已有两年部队服役史,算是个老兵了,考入军校后,在同学中,尤其在“地方生”中,有点放不下“老兵”架子,作风纪律上对自己要求不严,公差勤务积极性不高,经常泡病号,出操训练动辄不到,同学间关系紧张,学习成绩也处于落后行列,前任队干部屡有批评教育,成效甚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G同学的表现,严重影响了学员队的正常管理。前任队班子根据学院学员管理相关规定,研究拟将G同学作退学处理并上报系和学院,学院批复要求系队再做思想工作“令其限期改正,如无转变,退回原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军校生,国之骄子中的佼佼者,按常理,G同学不应该是自暴自弃“朽木不可雕”之人,我和教导员共同找吉国栋谈话,传达对他的相关要求及其处理意见,从他的表态看,对自己的问题还是缺乏深刻认识,他说“我也没犯法,身体不好,你们不应该照顾照顾吗?”他是既想继续学下去,又不愿接受纪律约束,混到毕业提干,这就是G同学的思想底线。掌握了这个情况,我在研究G同学退学处理的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意见“我马上要休假回河南许昌,利用这个机会,对G同学进行一次家访(G同学是河南孟县人),争取家庭帮助共做思想工作,给G同学最后一个机会”,系、队领导同意了我的建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6年11月,我从休假地河南许昌自费购买了些见面礼,乘车赶赴孟县,几经辗转,找到了G同学老家,其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村人,父亲像是有些文化且健谈,我婉转的将G同学在校表现向老人家做了汇报,晓之以理,表明了学院各级领导在帮助争取G同学已经做了很大努力,关键要看他能不能转变向好发展,一个农村的孩子考上大学不容易,被军校退学处理,对个人、家庭、国家都是一种损失,还会影响个人一生的发展,希望得到老人家协助,多做G同学的思想转化工作,老人家十分感谢学院各级领导的教育帮助,表示会尽全力说服教育儿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南京后,我还没来得及G同学谈话呢,他却先找上门向我“兴师问罪”来了,对我去他家家访,他非但不领情,反而埋怨干扰了他们的家庭生活,父子关系弄紧张了……这种不可理喻,非正常人的思维方式,是我始料未及的,这种情况下我严正警告G同学,不要拿组织和领导的耐心当软弱,我严肃警告他:“G同学,你可以拒绝我们的帮助,但是你不能歪曲诽谤我们帮助你的真情实意,在部队我见的“刺毛兵”多了,还没见过像你这样有文化“刺毛”的!这样,你现在就给我写下‘拒绝帮助申请退学,敢不敢!”G同学一看我发火了,他反而冷静下来了,他在部队待过,领教过部队干部的作风,接下来跟我抠起字眼来了“退学,是你们要我退的,又不是我主动要求退的,我写什么申请?”这句话暴露出了他对退学的真实态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支部又进行了研究决定对G同学不再迁就,对他提出具体限期改正条款(类似“最后通牒”)并上报系党委,系政委高尚书批示“G同学的工作,要抓紧,要见成效,首先要从管理上抓出早操,抓到课率,如无效果,处理退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根据系领导的指示,我和李如亮教导员共同找G同学谈话宣布四条规定:第一、身体不好可以到医院检查,凭医院开具的病休假条可以享受病休,否则每天必须坚持出早操;第二,在限期改正阶段不得再发生无故缺课;第三、本学期期末考试,全部课程必须是及格以上;第四、本限期三个月至本学期结束。这四条规定任何一条做不到,将对你作退学处理。宣布决定后,征求G同学的意见,终于等到他比较理智平和的表态了,他感谢我们队干部对他的诚心帮助,肯定了我到他家走访是为他好,自己以往做的不好,给队领导添了麻烦,经过思考,认识到考进军校也不容易,说是因为不好好学习被退学了也挺丢人的,表示原意改正错误“我尽力做好吧。”G同学的这一番表态,出乎我们意料,没想到如此快的出现转机,针对G同学思想反复性大的特点,我对他说“你有这样的态度就好,希望你这个老兵说话算数,你回去向党支部写个东西深刻认识一下”G同学听我这样讲又不愿意了“队长啊,这个就没有必要了吧?”我和教导员几乎同时表态“这个很有必要!”最终,G同学同意向支部写出书面保证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事后我又多次找G同学谈心,了解到他父亲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还提到了我的家访,斥责吉G栋“不要不识好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G同学后来的表现还算不错,进步很大,最终顺利毕业了。因为他是从部队考来的,分配原则是“部队生”哪里来哪里去,他还是回沈阳军区原部队了,在部队半年后定为连职干部授中尉军衔,那时候部队都在搞生产经营创收,他运用所学专业,为部队搞生产经营,承担城市老旧建筑物定向爆P拆除的设计和组织实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4年,他出差到南京还来看过我。</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恶作剧学员别出心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根据学院要求,在校学员要轮流担任骨干,锻练组织指挥能力。1988年,5区队也就是地爆专业区队的部队生郑训华担任值班区队长,代队干部行使组织指挥权,一天,他带领全队参加学院组织的一个什么活动,队伍行进期间为了调整步伐,鼓舞士气,指挥员一般会用口号来统一步伐,当他领呼出“1一2一3一4”后,队伍跟着齐声高呼“1一2一3一4”,此时,却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8区队也就是伪装区队的X永峰同学,他别出心裁地用英语喊“ One 一two一three一rour”(汉字发音近似万一兔一随一否一”)”引起队列人员轰然大笑,队伍秩序顿时乱了套,郑训华对其进行了批评,X永峰还无理取闹诘问“万、兔、随、否难道不是一、二、三、四么?”都是同学,郑训华也奈何不了他,回来后他将此事跟我汇报了。晚上,全天课程学结束后,我让通信员通知X永峰到我办公室来,他很聪明,一进办公室,我还没开口,他却先认错了“队长,我错了!”,他心里明白这个事在我这里是过不了关的,我严肃批评他这种破坏队列纪律行为的严重性“学员轮流担任骨干,锻练织指挥能力,是培养学员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院的规定,将来你要是担任区队长了,遇到其他同学也像你这样不听指挥,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他表示承认错误,接受批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周末,全队例行点名讲评会上,对X永峰还是提出了严肃批评。</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收缴“收藏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员寝室一般住8个人左右,4张上下铺的床,学员的衣物和个人物品集中统一放在门旁一个内务柜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天上午,学员上课以后,我按惯例检查各学员寝室的内务卫生,发现八区队的一个寝室内务柜门没有关好,我上前帮着关闭,可是怎么也关不严实,打开柜门仔细一下,是柜内物品太多,其中有一个大纸箱占了较大的空间,导致柜门关不上,我打开纸箱一看,里面全是花花绿绿不同时期各种规格的香烟盒,这是怎么回事?是谁的?我就让通信员卢跃文把它搬到了我的办公室放床底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饭以后,八区队的周诗凯同学(四川人),满脸愤懑的到我办公室问“队长,我的纸箱是不是给你收来了?”我说“纸箱是你的啊,扔到垃圾堆去了。”他一听急眼了,竟然跟我吼了起来“那是我私有财产,你凭什么跟我扔垃圾堆啊?” 他把这个东西这的这么重,敢跟我翻脸顶撞,是我没想到的,我说“你的破纸箱影响内务卫生,你知道不知道?”他说“我怎么影响内务卫生了?”我说“你的箱子占了别人物品放置的地方,柜门都关不上,你说影响不影响?”他来了一句“岂有此理”说完拂袖而去,我从办公室的窗户看到他直奔垃圾站去了,应该是去找他的纸箱去了……过了一会儿他又到我办公室来了,这次进来的态度大有不同,笑嘻嘻地跟我说“队长,对不起,我错了。”我纳闷着想,怎么出去一下态度会有这么大变化呢?(后来知道,他到垃圾站没找到纸箱后还想回来跟我闹,途中碰到通信员卢跃文,透露给他说纸箱被我收起放床底下了。)我说“找到没?”他嘿嘿一笑说“队长,我知道你把我箱子放在你床底下了”,我说“那是没收!”他说“是!是没收,放你这里更安全。”管理学员跟部队管理兵真的不一样,学员思想活跃,民主意识浓厚,知识面宽,表达能力强,有时队干部粗暴管理,说话过头,用词不当,让学员抓住“把柄”时,还真是弄你尴尬下不了场的。这时我让他坐下跟他谈起心来了,也算是刚才我对他态度过火做的一种补偿,我说“你从哪里搞的那么多烟盒?他说是他个人的收藏爱好,他爷爷就开始收集烟盒,父亲接着搞,到他这里也喜爱上收藏这个了,他父亲就把这些烟盒交给了他,没想到到军校生活十分紧张,没有时间去收集烟盒,连存放烟盒的纸箱放置都成问题……谈了一会,我说“你这么多的烟盒,这么大的纸箱怎么办呢?”他说“先放你队长这里”,我说“那不行,我们队干部房间的内务卫生,学院也是要检查的,你得想个办法处理好这个事情,他说“那好吧,我再给在地方院校读书的同学说说看能不能放他们那里?”此事就这么圆满解决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周诗凯同学毕业分配到了对越作战的前线部队,成为干部,有了带兵经历,有了部队的实践生活,他才真正体会严格管理部队的重要性,在给我的来信中,表示在校期间我对学员的严格管理予以理解,对自己曾经的表现,真正从思想上有了深刻认识,周诗凯同学在部队表现突出,进步较快,后来从作战部队调入地方任县武装部任部长(正团职)。</span></p> <p class="ql-block">  30年后(2018年)的周诗凯同学,兼职校外辅导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好钢更须多锤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这是当年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强调“以教学为中心”对干部、教员提出的职责要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管理育人是一种特殊的管理理念和实践,它强调在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员的能力和素质,管理育人具有教育属性,对学员树立正“三观”起到重要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W同学(考虑到个人隐私,以此代名,下同),1984年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考入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6年初,我到四队当队长,在学员总队部组织的与前任队干部交接班会上,第一次听到W同学的名字,是作为负面典型而最先留下印像的。这个同学脾气不小爱打架,经常会制造点小麻烦,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半夜里,他起床上厕所,返回宿舍途中,顺手将宿舍楼门厅的电铃拉响了,刺耳的铃声让他也紧张的不知所措紧,慌忙跑回宿舍躺床铺上假装睡着了,电铃声导致全队学员以为紧急集合,迅速拥挤到走廊内,有的还打起了背包,近两百号人乱哄哄拥堵在宿舍楼内,队干部也是一头雾水,追查谁拉的电铃,都说不知道。军校的学习工作节奏都是很紧张的,它与部队不同,是不可以以队为单位随意搞紧急集合的,时任副队长旦隆生,略加思索,径直走向二区队W同学所住的寝室,看到铺位上的W同学还在睡觉呢,大家都因铃声而紧张忙乎着准备集合,你W同学这会怎么可能会睡得着,“W同学,起来!”旦副队长一声吼,W同学一激灵起身问道“队长,什么事?”旦队长单刀直入“什么事,你不知道吗?电铃是不是你拉的?跟我到办公室来!”W同学毕竟是个刚入学不久地方生,捅了这么大的娄子,抗压力是脆弱的,到了队干部办公室老老实实地承认错误,接受批评作检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任队长期间,W同学还真没少跟我搞事一一教员找到我反应,W同学参加科目考试,时常不认真核对考卷,老是提前退场,为此,我找W同学谈话“教员讲你考试不太认真,时常提前退场,但是你考试的分数并不是太高,有充足的时间,你为什么不反复检查核对试卷呢?”他回答我说“队长你不知道,我这个人考试有一种惯性思维,答对了就对了,不对的话,我也看不出来……。”唉,这个情况很独特,说服不了他,我只能要求他不准提前退出考场而已;还有一次,教员与队干部召开教学座谈会,相互通报教学、管理情况,其中有教员反映,W同学上课时候,不太专心,时常会看一些课外书籍,还看“毛选”(《毛泽东选集》),会后,我找到W同学,他一口承认“是的,不错。”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教员讲的我都懂了,看点其它书有什么呢?”我说“听说你在看‘毛选’,专业课学习,你怎么看上‘毛选’了呢?”他说“队长,你不懂,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很多观点对我们的专业课是有指导意义的……”他头头是道像讲课似的给我说了一阵子,听完感觉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我不能支持他这种做法,转而变换话题反诘“你别吹牛了,那你参加竞赛,老是分数不高,怎么不用‘毛选’指导提高一下呢?”这事说的是当年学院组织参加的一个高等数学竞赛,我们队组织了一些人员参加,其中就有W同学、严少华等几个人,组织这个参赛队,给予了一些照顾,伙食上让食堂每天早餐给参加竞赛的同学加一个鸡蛋,在历次摸拟考试中W同学的分数都不是很高,也不是很低,一直都处于八、九十分的样子,参赛完毕,他也没拿到个名次,我跟他开玩笑说“W同学,这鸡蛋都让你白吃了”,这次比赛严少华取得了好成绩,他是七区队(机械专业)的同学,好像还拿了第一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8年,学员毕业前夕,轮到我休探亲假,假期届满归队后,教导员给我汇报说在我休假期间W同学又出事了,我问出了什么事?他说又跟同学打架了,并说调查表明责任在W同学,他先动手,支部研究意见是取消留校资格,分配下部队,等我回来再研究是否给处分。我听完汇报以后,认真思考如何处理W同学这次打架问题,处理不好,将会对毕业工作以及全队的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几年朝夕相处,W同学的情况我是心中有数的,其人聪明有才,但是有些自由散漫习性,自我控制力较差,跟同学动手已经不是一次了,这样的人,教育管理得当就是个人才,否则就可能是个麻烦或负担,惜才更应塑德,有问题就必须严肃处理,是好钢就不怕锤练,慎重起见,我又再次找W同学了解打架事的全过程,通过谈心疏导,他对问题有了深刻认识,表示承认错误,愿意向被打同学赔礼道歉,保证今后和同学们搞好团结,有了这个认识的思想基础,我跟他讲“这个事情你必须要在全队面前公开做检查,接受同学们批评帮助,肃清影响,他反问“怎么帮助啊?”我说“大家发言批评帮助”他说“那多难为情啦”他不愿意接受这种帮助方式,我说“怕难为情不好看,那就宣布给个处分装进档案吧”他说“这点小事,还要放档案里?”我加强语气批评道“军校教育好几年,马上毕业提干了,还和同学打架,这素质还是小事吗!”他没再吭声,沉默一阵后说“作检讨接受同学批评帮助,是不是就不处分了?我说“那要看效果”,学员毕业前夕思想矛盾多样化,复杂化,确实也需要以此契机对全队进行一次遵章纪守的教育。让W同学在大会上做检讨,担心他的检查不深刻,另外还担心同学们批评帮助不到位,收不到好的效果,为此,要求W同学写的检讨书要先交队里审查把关,我又召集各区队的骨干分子,分别作动员交待,让他们写出帮助W同学的发言稿,届时造势踊跃发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准备工作万事俱备,利用周日晚点名的时间,全队集合在二楼会议室召开批评帮助W同学的专题大会。按程序先由W同学在全队面前,做检讨,完毕后,同学们开始批评帮助发言,这时事先安排好的各区队发言人踊跃举手报告要求发言,这阵势W同学绝对没有经历过的,当时他站在队前拿着检对书的手都在发抖,像这样的批评发言,大概持续了10分钟左右,我看火候差不多了,随即宣布“因时间关系,今天批评帮助W同学的发言到此结束……”对W同学作的检查也给予肯定“是认真诚恳的,本着思想教育从严的原则,希望W同学正视自己的错误,正确对待同学们的批评帮助,本着组织处理从宽的精神,支部决定对W同学暂缓给予纪律处分,以观后效”。这次对W同学打架事的处理,形式上尽管有待商榷,但实际效果事半功倍!不仅教训了本人也警示全体学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后,W同学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全部学业,顺利毕业后又进入上海同济大学继续深造,并成为我国首批工程院院士原工程兵工程学院院长钱七虎的得意门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的W同学,早已百练成钢成为国家栋梁之才,近年来,W同学的名字屡见央视报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  88届筑城专业区队学员王明洋。2021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听蔡朝东“理解万岁”报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7年夏天,工程兵工程学院邀请对越自卫反击战英模蔡朝东给学院全体教职员工作报告,讲述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山前线经历的故事,震撼人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蔡朝东,当年是原昆明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文化处原副处长,他以“理解万岁”为题,讲述老山前线的亲身经历,风靡全国,在20多个省市共作1000多场,直接听众达100多万,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过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蔡朝东全面客观地讲述了“理解万岁”这个上世纪八十年赋有时代特色口号的产生背景及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理解万岁”最初提出者是刘勇,一个从南疆战场归来的军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刘勇,1983年从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毅然以军,奔赴轮战前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5年5月,22岁已成为军官的刘勇走下战场,参加共青团中央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的“保边疆、献青春”演讲报告团。在给北京的大学生题字时,他写下了著名的“理解万岁”四个字。1985年5月17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以“理解万岁”为题的专题评论,随即这个口号传遍全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理解万岁”的口号为什么会在军营军人中和社会上引起强烈共鸣?刘勇讲“……前线官兵们谈论理解,不是为个人乞求‘怜悯式的理解’,而是希望得到后方人民在更高层次上的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迎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生活巨变和观念碰撞时期,整个社会各年龄层、职业层的隔膜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变而加深,渴望理解成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理解万岁’的流行,消弭了多少时代隔阂,也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在对待自我、</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1, 51, 51);">他人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曾激励当代中国青年在历史转折时期逐步走向成熟………</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蔡朝东作的报告激起阵阵雷鸣般掌声。他在三个小时报告中讲的两个故事,至今记忆犹新:一个是前线战士看待全国各族各阶层人士的慰问信真实场景;二是他与时俱进的爱兵带兵的方式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很有趣地讲述了当年前线士兵看待国内寄到前线慰问信的态度一一1979年,对越前线进入十年轮战阶段后,部队每天都会收到很多慰问信,慰问信有两种,第一种,是铅印的,油印的,打字机打印的,一捆一捆邮寄来的;另一种是个人手写的,一封一封寄来的,战士们说更喜欢的是个人的慰问信,蔡朝东问为什么?战士们说“个人慰问信,不管是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学生,人家能够做到桌子前亲自给我们写一封信,证明这个人是真的想着我们,字里行间都是真情实意,每一封信都是一颗滚烫的心。”蔡朝东说“机关单位寄来的一捆一捆的信也是人家加班加点向你们表示的心意呀。”战士们说“我们知道,这个呢,一般都是机关单位集体,逢年过节了,想起来要搞个形式吗……”蔡朝东讲道,不能说这些信都是形式主义,但是有些信确实是这样,一对比就看出来了,那封信跟这封的内容大同小异,都差不多,有些信甚至就是改了一下日期,85年的改成86年又寄到前线去了,战士们实话实说“这个信我们不感兴趣”!战士们见到个人来信,都很积极地先看地址是哪里的?都想见到自己家乡来的信,找到了家乡的信,还想找有没有自己母校的信,如果能收到一份母校的信,心里面那个激动的是寝食难安。个人的信,分成两类,一部分是成年人的和大学生的,另外一部分呢,是中学生和小学生的,这个成年人的信来了,战士们说“不瞒你说,我们撕开以后,首先是看名字,看叫什么丽呀?什么英啊,什么美呀,看完了名,再议论文字写的什么体,总之,女同志的慰问信,他们感觉更热乎一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蔡朝东,爱兵带兵做兵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很有特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他利用休假和工作出差机会,走访探望了许多战士家庭,向战士的亲人们汇报他们的子弟在前线的战斗生活成长经历。同时,他用当时最时兴的收录音机,录下战士们的父老乡亲对前线子弟的殷切期望的音讯,带回到前线,放给战士听,激励战士们保卫边疆的高昂斗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蔡朝东这个优秀军人,时代楷模,以他特有的经历向全社会诠释了正“三观”的丰富内涵,对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产生过巨大影响,为促进提高前线部队战斗力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当年我所带的毕业学员队提供了强大的精神食粮。</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帮老校友平反冤假错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7年寒假期间,我回老家探望父母,期间,正赶上国家对上世五、六十年代城市下放人员落实政策,或回城或农改非,父母对相关精神不是太清楚,要我就到泗阳县民政局去打听一下,在县政局里接待我的是一位叫陈升勤的科员,他就我咨询的相关问题,作了一些相应的解释,使我对这一政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升勤科员听说我在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工作,他也表明自己也是从部队刚转业回来,这样一来,聊天就越发投机了,他跟我说起一件事:他有一个老同学李建成,是五几年入伍的老兵,在南京工校服役,1962年因违反纪律与南京一个解放前是资本家的女儿谈恋爱,被部队当作“阶级异己分子”剝夺干部身份作战士处理复员回乡。他跟我说,国家现在有政策,对以往错划右派以及其它历史问题的冤假错案,要在党的十四大之前予以平反纠正。他说李建成被整得很惨,复员回来后没有工作,一个儿子还得了癌症,让我回南京一定帮帮他这个老同学的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休假结束返回南京工程兵学院后就着手办这个事,首先找的是跟我搭档的李如亮教导员,因为他是从政治部干部处出来的,机关人事熟悉,热心肠的李教导员很爽快地答应帮我“问问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事情很快有了眉目,李教导员让我去找干部处的一位叫吴绪的干事,他负责处理学院的相关历史遗留问题。吴绪,1970年度陕西兵,人很朴实,办事认真,我找到他将李建成的大概情况向他作了汇报,请他帮忙查查有无此人此事。隔天,吴绪回复我:经查干部档案,原来的“南京工程兵学校”确有李建成此人也确有其事,但是他的情况有点问题,档案里留存的他当年写的检讨书上交代有与女方同居过的事实,这个情况就麻烦了,我问为什么?吴绪讲“说明组织上处理没有错呀”我说那怎么办呢?吴绪讲“最好能找到当事人也就是女方,写一个材料澄清没有此事就好办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写信将初步了解掌握的情况向陈升勤作了汇报,他立马通知李建成来南京我处,我帮他以上访人员安排住到学院招待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建成,江苏省泗阳县裴圩乡三联村五组人,中等身材,五官端正,不善言词,尽管已现中年发福的体态,言谈举止里依稀显现出年轻时帅哥风范。当我把相关情况跟他复述后,他情绪顿时激动起来,赌咒发誓说他没有和女方同居这个事“那个跟她有那事是狗日的”我安慰他说“现在不是赌咒发誓能解决问题的,你说你没有那个事,那你档案写的交待材料上怎么承认同居过呢?”他很委屈地将事情经过如实道来一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2年,李建成已在南京工校提干当司务长,连队指导员是孟宪祥,李建成经人介绍认识了南京的一个女青年,名叫高维立,两人一见钟情,双方很快建立了恋爱关系,在进入谈婚论嫁阶段时,按照部队规定要对女方进行政审调查,谁知这一查却发现高维立家在解放前是资本家,解放后是被列为无产阶级专政对象,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军队的阶级斗争的弦绷得更紧,明确规定现役军人不得与此类人员通婚,组织上将这个调查结果告知李建成并规劝立即中断恋爱关系。此时的李建成很震惊也很失落,表面上接受组织上的意见,实际上与女方在情感上仍然放不下,转入地下暗中有往来,经常请假外出与女方见面,就在这一年的寒假期间,他将女方带回苏北老家过春节,在老家,李建成安排女方与亲属住一间房子,自己另住一间房子“我跟她绝对没有同居过,连拉个手都没有过”。这件事,被李建成一个老乡战友探家时知道了,这个老乡归队后,将这个情况给散布出去了,组织上知道以后找李建成谈话进行了严肃批评并将情况上报到工校政治部,政治部也很重视,当年,部队内部讲政治挂帅,外部加强战备防范蒋介石反攻大陆,在这种形势下,李建成的问题被上纲上线无限扩大,写检讨、批斗会接踵而来,李建成开始写的检讨书,指导员孟宪祥训斥“不深刻,别想蒙混过关”甚至还对李建成进行体罚脚踢推搡,诘问李建成“把女的带回家住半个月,你敢说没同居?”在“院长楼”旁边的小礼堂里,针对李建成的批斗会,一场接一场没完没了,李建成精神崩溃,思忖着反正部队也呆不成了,如其这样活受罪还不如早一点解脱回家算了,就这样在他上交的第N份的交待材料上承认了与女友高维立有过同居史。政治部门据此对李建成做出了严厉的组织处理,定性李建成是“阶级异己分子”,“撤销干部身份,作战士复员处理。”就这样李建成离开了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走的那天,他背着背包步行到光华门住了一宿,第二天约女方高维立在雨花台见了一面,然后灰溜溜地返回了苏北老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听了李建成的讲述,对他遭遇深感同情,我对李建成说“你现在最好能联系上女方写个材料澄清情况。”李建成说“这么多年了,我到哪去找呢?”我说“你不知道她住哪里吗?”他说“原来住在新街口”我说“新街口什么地方”他想了想说“好像是南京新街口丰富路118号”,我说“那这样,我陪你一起去找找看”,就这样,我借了辆自行车带着他到新街口去找地方,南京新街口地区是老城区,面貌变化不大,我们还算容易的找到了丰富路118号,这个118号是一个平房片区,正在进行大规模拆迁改造,经过几番打听,找到了高维立曾经住的大杂院,据大院邻居讲他们这个地方也要拆迁,只是排期靠后,算我们赶巧了在拆迁之前找着了,经打听院内邻居得知,高维立的父母已去世多年,高维立出嫁后住在南京炼油厂生活区里,具体位置不清楚。我们返回学院开出相关介绍信,隔天又马不停蹄的赶往位于南京东郊的南京炼油厂,找到其管理家属生活区的部门,查找高维立户头,在几大本的住戸登记中,终于查到高维立的详细住址,她住在一幢居民楼的三楼,她工作单位在练油厂幼儿园,我当即催促李建成上门去找高维立,可是李建成却说“今天我不想去了”,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担心高维立丈夫不能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干扰她家庭生活不说,还影响到写材料的事……他这样一讲,我想想也有道理,我们决定回学院,由李建成先给高维立写封信,探探口风再作下步打算,南京本埠信件往来很快,没几天,李建成就收到高维立复信了,她很同情李建成的遭遇,支持李建成的平反工作,答应给李建成出具澄清事实的材料。这样,约定了时间,驱车拜访高维立,他们两人见面后,还是互相称呼小高小李,岁月崔人老,却难以抹去他们眼神中的深情厚谊,高维立长的脸皮白净,五官端正,典型的南方人常见的精干身段。见面少不了先寒暄一阵,正因如此,让我得知那时南京炼油厂的福利真好,每户每个月能发几斤鸡蛋,免费全天供应热水,还能减免电费,这样的福利条件当时在南京是绝无仅有的。其后我让李建成和高维立抓紧商量材料的事,我就回到楼下车内等候,大概半个小时左右,李建成拿着证明材料回到车内,立即交给看,我大概看了一下,高维立的文字水平不错,简明扼要声明自己和李建成是经人介绍正当的恋人关系,她自幼受到家庭良好教育,做人光明正大,与李建成相处绝无同居越轨行为,希望部队还李建成清白,纠正冤假错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了这个证明,李建成的平反事柳暗花明终见曙光。相关材料提交到学院党委会的议事日程,学院周政委是个老红军,办事严谨务实,对下一步处理意见作了批示。这个处理意见以及周政委的指示很有意思,是晚,吴绪让我到干部处他的办公室,将学院党委的处理意见及周政委指示跟我交了底,同时把李建成的档案从一大摞的干部历史档案中抽出来递给我说“胡队长,现在有这样一个情况要跟你商量,李建成的平反工作,学院可以下文了,但是牵涉到经济补偿问题,学院经费紧张不好解决,你看怎么办?”我不明白什么意思,表示不解,吴绪进一步讲“现在上边对历史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很重视,但是又不给钱,如果当事人追究经济赔偿,只能由单位负责解决。”他边说边指了指放在桌面上那一摞档案袋“你看看这么多需要平反的,都要赔钱的话,学院怎么赔得起呢?我简单翻看浏览了几个,不看不知道,一看特震撼,档案里照片个个都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军官,其中有一个女干部,定性贪污了二十几元钱,好像还有个笔记本,还有她针对高级领导人的“反动言论”,她跟人家争论问题时说领导人“他难道就没有错误,人家不讲就是了……”,这个女军官最后被划成“中右”(中间偏在的右派分子),也就是这时我才知道,五十年代的“反右”斗争中还有一个“中右”级别,我跟吴绪说“像这样的干部,怎么处理呢?”吳绪说“原则上是本人找来了,学院就给办,不来不办。”此时,我心中顿生恻隐之情,为这些在历史上蒙受冤屈的战友前辈们鸣不平,假若知道他(她)们住址,我一定会通风报信,让她们重见天日……这时,我才明白吴绪今晚找我谈话的真实目的,我当即表态:李建成的平反工作只要落实到位,重新确认干部身份安排工作,可以不要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从吴绪办公室回来立马到招待所找到李建成,将情况通报给他,他,表示“我全听你的”。我让他第二天就速回老家,办理地方接收的相关事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建成走后不久,1987年4月底,工程兵工程学院对李建成的问题正式下文予以纠正平反,恢复23级排职干部待遇,重新办理干部转业手续,商请地方政府安排适当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7年5月4日,陈升勤给我来信,提出希望学院能派员到县里就李建成工作安排问题与地方面对面的沟通一下。我向吴绪报告后,他请示学院周政委,同意派人前往地方政府交接李建成的新关系,1987年5月底吴绪从学院派了一辆吉普车带上我赶往泗阳县,在县第一招待所住了两天,圆满地完成了李建成的平反材料及转业安置的相关手续移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建成后来的工作安置有两个选项,先是粮食部门,他嫌这个单位在淮阴市管辖地区,离家较远他不想去,最终安排在泗阳县水利局下属南刘集新华灌区管理所,1988年4月9日他给我的信中称“我于今年4月1日调到新华灌区管理所主持工作……”在谈到与高维立的联系时,他无奈地表示“双方都想经常通信交流感情和工作生活情况,但又都怕影响对方家庭和睦,作为我男方来讲不会有什么影响,因为很早以前我已把此事告诉过家属,家属还鼓励我,叫我经常去信,而小高是个女同志,必竟在家庭的处境和我不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建成的事,历经半年时间,终于圆满办结,他满意我欣慰。虽费一番周折,最终能以一己微簿之力助人重新获得政治新生,也有一种沾光“共产党辛劳为人民”的满满成就感。值了!</span></p> <p class="ql-block">  1987年厦,我和吴绪干事在大礼堂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迎接总部首长视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8年,我队即将迎来应届毕业季。经过4年历练,已成为老大哥学员的全面素质以及学员队正规化管理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受到学院方方面面的重点关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8年3月初,学院发出预先通知:军委首长要视察我院,其中一项安排是看望毕业生学员队,要求对我队的各项硬件和软件设施予以加强完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会是哪位首长视察,大家都在揣测,起初是说邓z席要来,到3月中旬又说是总部首长视察,临近首长莅临的前几天才正式通知:总参谋部徐慧滋副总参谋长来院视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徐慧滋副总参谋长当时是分管军事院校教育训练工作的。说到徐慧慈副总参谋长,当时就听系首长偶尔透露说他“过去是国民党的兵”我挺好奇,但也不便多打听。多年后有了互联网,对这位副总参谋长的身世就成了透明体了,他的传奇人生,堪称是人民解放军中经历不凡的一位高级将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一徐惠滋,出生于1932年,山东蓬莱人,1948年,解放战争辽沈战役期间,他是国军沈阳城内的一名机枪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11月,时任东北解放军四野2纵6师16团尖刀连连长黄达宣率部攻克了国军指挥部,抓获了数千名国军俘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黄达宣所率尖刀连作战勇猛损失惨重,上级命令他挑选些俘虏补充部队,黄达宣奉命到俘虏营挑选俘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黄达宣在挑选俘虏的时候,看中一名俘虏长得高大威武,是个当兵的好材料,但是向这名俘虏征求意见时,他却想要回家。我军一向对待俘虏的政策都很宽大优待:符合条件的、想当兵的可以补入我军中;不想继续当兵的,可以发放路费让其走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黄达宣不甘心,对其再以劝说,该俘虏兵终于答应留下来,随即成为我军39军117师349团的一名战士,这个俘虏就是徐惠滋,时年17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百万东北野战军入关,京津战役打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解放天津的战役中,徐惠滋第一次以解放军战士的身份参加了对国军的战斗,因作战英勇,记大功一次;随后,他又参加多次战役战斗,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徐惠滋又奔赴朝鲜战场,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一至五次战役,再次立下了赫赫战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战功的积累,徐惠滋的职务也是一升再升,从连指导员开始,再到副营长、营教导员、营长、团长,一步没有落空,这段时间的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实战经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0年,表现突出的徐惠滋被保送到了解放军步兵高级指挥学院学习,几年毕业后被安排在师部工作,先是担任科长,后来升任参谋长、最后晋升师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按照当时部队干部任职年龄规定:55岁提不上副军就得退下来,徐惠滋已经准备退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是,命运却再次眷顾了他!这年,邓x席和杨尚昆前来视察部队,军区要安排一个师的部队接受检阅。本来军区安排的是另外一个王牌师,但是这个王牌师的师长此时候正生病住院,没办法,军区临时把徐惠滋的师给顶了上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徐惠滋相貌堂堂、身材高大、脸庞黝黑、声音洪亮、满身的军人铁血气概,军人素养颜值高。在部队检阅的时候,他便被邓x席注意到了,邓还专门找他问了一些事情,徐惠滋的回答令各位首长极为满意,邓x席和杨尚昆走后,军区调整军部领导班子,徐惠滋被直接提拔为39军军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3年,徐惠滋前去就任39军军长时候,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故事,也算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吧,迎接他的副军长竟是当年俘虏他的黄达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5年3月,徐惠滋奉命升任副总参谋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4年被授予上将军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6年,徐惠滋被任命为军事科学院院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徐惠滋将军从一名普通的国军俘虏转化成为解放军战士,一直做到了上将副总参谋长的位置,既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又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真乃传奇也!(史料来源于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做好迎接徐慧滋副总参谋长视察工作,学院成立了以王大圻副院长为组长的接待小组,对接待的全过程每个细节都做了认真的准备并且进行了实际实地推演,谨是我作为队长迎接首长的报告词都修改了好几次:记得开始报告词是“首长同志:这里是工程兵工程学院二系7队,请您视察,队长胡文。”;后来又改为“副总参谋长同志:这里是工程兵工程学院学员7队,请您视察,队长胡文。”</span></p> <p class="ql-block">  迎接徐惠滋副总参谋长视察我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8年3月22日上午9:00左右,徐慧慈副总参谋长在学院政委杨九平、副院长汪大圻、总参军训部的领导陪同下,沿着学员生活区的主干道由北向南进入我队(1号楼)西门时,我从楼舍西门跑步上前在距首长5一7的位置立定、敬礼、报告一气呵成,徐慧慈副总参谋长还礼后说“好,带我们看看!”我随即引领首长经二系系部门前进入我队区域,首先参观的是学员寝室,看的是一楼7区队(机械区队)紧靠大门厅西侧的寝室,在寝室内徐副总长详细察看了学员的内务卫生和内务柜的物品放置,询问了学员就寝时头部朝向问题估计他是看到了下铺床位地面摆有鞋子,担心气味是否会影响学员休息,我向徐副总长介绍:铺位叠放被子的一头是学员头枕位置,就寝时两张床的学员脚对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  首长们步入七区队学员寝室。</p> <p class="ql-block">  首长了解情况。</p> <p class="ql-block">  首长作指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完寝室,徐副总长又参观门厅黑板报,看到有的区队准备外出实习的信息时问道“你们出去实习的区队,学员自己管理吗?”我回答“在外实习的学员,由教员、队干部和学员骨干三结合的办法加强管理。”徐副总长很关心学员对分配工作的思想动态,我当即报告“我们全体学员坚决服从分配,到前线去,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徐副总长听了以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徐副总长视察结束时,我从门厅值班室拿来一个学员课堂用的软皮作业本和圆珠笔,请示汪副院长,能否请首长题个字,汪副院长看我拿了这么个小本本,脸色略显不悦“算了,院里请首长写吧”事后,系主任高洪纯也说我“唉,胡队长,你怎么拿那么个小本子让首长题字呢”这事没办好,留有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确定上前线人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8年6月,我队紧锣密鼓地进入毕业工作阶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总部命令学院选调2名应届毕业生到中越边境前线部队参与轮战锻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总部对遴选毕业学员到前线锻炼有两条内控原则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首选学员是从部队考入军校的部队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非独生子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此,学院政治部组织我队全体学员在教学楼阶梯大教室进行动员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动员教育后,学员踊跃报名,有的还写下了血书……队党支部经过认真研究,初步确定人选是七区队(机械区队)的范瑞平和李建贞两名学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范瑞平同学是从新疆军区驻马兰部队入学,按规定部队生哪里来哪里去,毕业后他应该回到新疆军区,此时他提出一个请求,毕业分配想调整到北京军区去,我们如实向学院报告,学院与范瑞平所在部队联系协商,部队不同意,部队以急需人才为由坚决要求范瑞平同学仍回原部队。再说李建贞同学,他给支部反映了一个情况“想上前线,但他家里已给他筹备好“八一节”结婚,提出可不可以办完婚礼再去?”时间上有冲突,这样,最初选定的两个人选就没能定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时候,七区队的刘大起和范必成两位同学向支部提出了申请上前线的请求一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刘大起同学,河南人,是地方生。毕业分配预案时,他的分配去向是沈阳军区,他向五区队老乡吉国栋(沈阳军区考来的部队生)了解情况后,不大愿意去沈阳军区,他找分管区队毕业工作的贾长志副队长和教导员张双先如实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希望组织上能否考虑将他从沈阳军区调整到济南军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范必成同学,江苏人,地方生。此人个子不高,胖乎乎的,是个老实人,学习成绩也比较好。他向支部提出了想上前线的强烈愿望,甚至弄破指头用指血写了份决心书,党支部经过细致的思想摸底工作,了解掌握了范必成同学家庭的一些情况,理解他立志要给家庭和自己在政治上打一个翻身仗的想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根据刘大起范必成两同学的一贯表现以及上前线的坚定意愿,队党支部研究决定:刘大起和范必成两同学到前线轮战部队实习锻炼,上报学院审查批准,刘大起同学因是地方生毕业分配是统分,同意刘大起申请分配到济南军区的请求,同时研究决定吸收刘大起、范必成两同志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刘大起、范必成离开学院前,院、系首长专门召开欢送会,期冀他们胜利凯旋。他们临走前,我逐个找来谈心话别,深情关照他们“在前线要多长眼睛机灵点,安全活着回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刘大起、范必成同学离开学院后第一站先到长沙,与长沙工程兵学院5名到前线的学员会合后,继而奔赴老山前线指挥部报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前线部队,刘大起和范必成被分配到对越轮战主战场云南麻栗坡第13军工兵团,刘大起在筑城营,范必成在道桥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战时部队锻炼期间,大浪淘沙,刘大起和范必成走出了不同的经历一一刘大起运用在军校所学专业知识,帮助部队开办文化、专业知识辅导班,注重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官兵关系融洽,能吃苦耐劳,深受部队官兵欢迎,一路走来,干得风生水起,荣立三等功,凯旋而归,学院将其留校任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说范必成同学,下部队不久,不知是受残酷的战争环境影响,还是本人先天潜在的病因,发作起癫痫病来了,随着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病的频率越来越高,直接影响到生活和战备,这种情况下,前方部队通知学院派员将其领回医治,学院随即派教导员张双先赶往云南前线部队将范必成同学领了回来。范必成同学回来后我立即赶去看望他,此时他的精神状态与走的时候判若两人,人显得木讷,眼光呆滞,思维似有间断性失忆状,言语不畅,见着我他来了一句“队长啊,你还记得我啊?”分别没多久,却有如隔世之感的打招呼,显得很不自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范必成同学后来住进医院接受系统医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毕业工作的结束,我也调离学员队到机关军务处工作了,跟范必成同学联系的就少了。后来得知,他的病情经过系统医治略有好转,但并未痊愈,时常会发病,在稍好期间,他也找到对象成了家,还有了孩子,但是幸福人生对他来说非常短暂,他和家庭的悲剧令人扼腕痛心,在他发病期间,将夫人从二楼推下身亡,范必成同学本人也是因发病溺水而亡。一个优秀军校生,时代的“天之娇子”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实在可惜可叹,假如没有战争,范必成同学或许会走出另一番的人生天地。</span></p> <p class="ql-block">  参加对越轮战前线部队锻炼的刘大起同学。</p> <p class="ql-block">  参加对越轮战前线部队锻炼的范必成同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管理育人大干快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学院、系领导的支持下,我队抓管理突出一个“严”字,把住一个“公平”,守牢一颗良心,持之以恒抓管理育人为根本,终究赢得了学员的理解和支持,开创了学员队建设的新局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队在院外内外历次影响较大的专业知识竞赛中,齐占伟、严少华、王明洋、秦建飞等人先后取得了较好成绩,为院、队争了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6年学员总队给齐占伟和严少华两人各记三等功一次,表彰他们在参加1985年底江苏省首届非物理专业大学生普通物理竞赛中,发供电区队齐占伟获得总分第二名、机械区队严少华第四名的突出表现。此外还表扬了伪装区队秦建飞、筑城区队王明洋等进入前100名的同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7年,学院组织高等数学竞赛,严少华荣获第一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7、1988连续两年被学院评为管理育人先进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员毕业工作,我队首创实行“学员民主参与毕业分配”办法(将分配名额,要人单位相关信息公布于众,将有意前往的学员集中民主议论推选初步人选,报队党支部硏究决定),后来被工程兵工程学院列为学员毕业必经程序加以推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过全队干部、学员共同努力,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院系各项可比性活动中每每名列前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  1987年4月,我队学员参加学院第十届运动会,荣获“力士杯”素质比赛第一名。照片里面的学员,还能记得起名字的有:从前往后第一排里有李慧来。第二排里有许卫东、陈建明、郑守军。第三排有严少华、胡江华、陈玉华、张善勇。</p> <p class="ql-block"> 1988年,学员参加五公里武装越野赛荣获第二名。</p> <p class="ql-block"> 管理育才,树人立德,雨花台凭吊革命先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论功名温良恭谦让</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8年7月,学员毕业工作圆满结束后,院系要求认真总结经验,评选立功受奖人员。当时支部书记教导员张双先休假,在家支委一致推荐我为立功受奖人员,在给院系上报名单的时候,我却报的是张双先教导员,我想教导员在工作上给予了很大支持配合,功名面前应该温良恭谦让,人家不在家,我自己弄个立功受奖,总觉着不好意思。当我将名单报系党委后,高尚书政委和李春成副主任都疑问过怎么不是我?后来他们了解到实情后再次征求我的意见“你们支部研究的立功人员不是你吗,你怎么报的是张双先?”我说“工作都是大家做的,教导员不在家,我立了功也不好看,就老张吧。”就这样,教导员张双先同志作为毕业队工作表现突出荣三等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调机关工作后还是一如既往善待同事如手足,特别是在1994年“学院正规化建设试点”工作中,始终坚持工作上不含糊,功名面前不争抢,以德服人,有了凝聚力,才能开创新局面。</span></p> <p class="ql-block"> 1989年至1991年,我负责学员队的队务风纪检查,获得南京警备区年度检查“三连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2px;">三、机关经历漫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侦办L克南盗窃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8年暑假后,我调入学院军务处工作。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军务处时间不久,11月,学院紧急将我抽调到政治部保卫处参加侦办一起学员盗窃潜逃案件,一去就是近一年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 L克南,河南上蔡人,1986年入学,一队学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8年11月,南京鼓楼所在侦查一起盗窃案过程中,牵出一宗案中案,涉及我院一队学员L克南盗窃数十台计算器销脏的案情。学院保卫处随即将L克南控制起来监视居住在警通连的一个房间内,并开始对L克南进行内查外调。</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8年11月11日,中午开饭时间,警通连全体人员集合开饭去了,看守L克南的卫兵只剩一人,这时,L克南提出要上厕所(当时对其没有上戒具,再说,警通连的士兵都经过擒拿格斗专业训练的,一般情况下一对一博斗,制服对手是没问题的),卫兵就押他到几十米外紧挨着院校围墙的厕所门口,让他自行进入方便,卫兵则在门口守候着,很长时间了,L克南还没有出来,卫兵喊了他几声,无人应答,预感不妙,随即进厕所内察看,空无一人,L克南逃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是怎么逃掉的呢?经勘查现场发现这个公共厕所紧挨着学院的院墙,男女厕所中间隔墙山头是相通的,L克南就是从男厕所翻墙进入女厕所,然后出女厕所翻越院墙逃跑的,院墙外就是一个17路公共汽车站,当时怀疑他是乘公交车进城或出城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L克南逃跑后,学院各级领导都很重视,也很紧张,因为就在此时,赴河南L克南原藉调查反馈情况以及搜查L克南物品得知,L克南并非真名,原名叫L洪福,他在考入学院之前就有偷盗行为,曾被公安机关通辑追捕过。案情复杂化,为此,学院紧急研究了追捕方案,查看L克南与他人的往来信件,得知他跟一个在桂林电子工程学院上学的女同学刘青华关系密切,他给这个女同学寄过数台计算器,并且说要去女同学那里,L克南逃跑后,身上没有钱,很有可能会去桂林找这个女同学,以求得到经济上的帮助或躲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针对此情况,学院决定由我带队,从警通连抽调一个军事素质好的战士韩胜森组成一个追捕小组,紧急乘飞机赶往桂林,堵截L克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特事特办,学院紧急为我们办理了飞机票,那时坐飞机要求很严,手续很麻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1月12日,我和小韩从空军南京联航机场乘机出发,第一次坐飞机还蛮紧张的,上了飞机以后,空姐还给每位乘客发了三支香烟和一小盒火柴,烟灰缸就在每个座位把手的位置上,经过近两个多小时的飞行,飞机飞临桂林上空,从机窗俯瞰桂林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一座座小山丘跟馒头似的星罗棋布,景色别致,当飞机颠簸着触地着陆的瞬间,一口长呼吸,紧张的心终于平静了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桂林一番辗转,我们住进了桂林电子工程学院的招待所,随即找到学院保卫处,通报了L克南的案情,请求学院协助监控刘青华,学院保卫处很配合,联系到刘青华同一寝室的女同学作为卧底监视刘青华的言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过几天对刘青华的监视,并未发现其有异常表现,我们将情况向学院做了汇报,学院指示“继续耐心守候,有可能L克南此刻也在暗中观察刘青华。”并指示我们跟桂林市公安局取得联系,请求他们协助。根据学院指示,我们找到了桂林市公安局,他们很支持,指令“各公安分局、队、所协助查获,发现此人即予扣留,并与三科联系。”就在此时,我的身体出现了点状况,一年前在学员队因胃出血住过院,这次又发现胃出血,住进了桂林市第一人民医院。学院得知情况后又增派教练营张传福副教导员赶赴桂林支援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和张传福、韩胜森三人在桂林蹲守监控刘青华近一个月的时间,李克南并没有出现。学院调整侦查方案,让我们撤回南京,当时我的意思是还想在桂林继续坚守一段时间,因为我们在搜查李克南信件时,看到他与刘青华的关系很不一般,刘青华除了帮他销赃计算器,经济上还时常给予李克南帮助,我们认为李一定会到桂林来找刘青华,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后来破案后得以证实,就在我们撤回南京不久,他就到桂林找刘清华了,他的反侦察能力比较强,他暗中观察了好几天刘青华的行踪,选择了一个下雨的夜晚打着雨伞在学生往返宿舍教室的路上截住了刘清华……。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时光荏苒,转眼一年时间过去,李克南就像人间蒸发一样,杳无音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9年7月,学院突然接到鼓楼所电话告知,李克南在鼓楼电影院门前盗窃自行车被联防队员抓住了,让学院去领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L克南被带回学院以后,仍关押在一年前他逃走的那个间房里,但是安防措施已经特别加强了,实行双岗看管,可谓插翅难逃。L克南因为是军校学员,他的犯罪现场和脏物又在地方,所以学院和地方联合成立了专案组共同审理L克南涉及的军地案件,二次被抓回的L克南,看大势已去,很快交待了违法犯罪的全部事实,清晰勾勒出了他的人生轨迹一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L克南二次被抓,虽属偶然,却也是必然结果。1989年7月,南京鼓楼电影院门前,经常发生自行车被盗案件,所以在该地区增派了联防队员,特别是加强了夜间巡查防控的力度。案发那天,L克南到鼓楼电影院门前自行车停车场踩点转了两圈,其可疑行为已被联防队员发现并盯梢上了,当李克南认为周边安全开始动手别撬自行车锁时,埋伏在四周的联防队员迅速出击,L克南没跑几步,就被摁倒制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L克南,原名李洪福,在其家乡上中学的时候,因盗窃同学的饭票、钱物,被锁定为嫌疑对象,他听到风声后就逃跑了,当地GA机关通缉追捕多时未果。他从家乡跑到邻县找到其舅舅帮忙,改名李克南继续读书,期间,某门功课还参加河南省竞赛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1986年高考季,他参加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以优异成绩,被列入军事院校第一批次优先录取到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这本该是李克南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的极佳机会,可他终究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条道走到黑,他的两面人生在军校学习期间更是发展到极致,一边是学习成绩良好,表现“优秀”,还当上了团支部书记,另一方面却是劣性不改,继续盗窃同学的钱物,还盗窃教室同学学习用计算器40多台,销脏给南京市长江路上的一个文具店的老板,这个老板也不是好东西,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因为盗窃受过法律制裁,办案过程中,我们专案组钱国华、小王传讯他,开始,他还百般狡辩说他不认识李克南,也没收到什么计算器,小王个子大,性格急躁,进来屋内不由分说朝他“啪啪”就是两巴掌“不老实,是不是?喊你来玩呢,还是啊?”这个老东西很识时务,不吃眼前亏,立马承认“我拿我拿的”,小王说“给脸不要脸,老实交代,从头到尾全都写下来!”然后,他老老实实的做了一份详细的笔录交给我们,确凿锁定了L克南盗窃计算器的罪证。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L克南从学院厕所翻墙逃跑以后,他没有乘车没有进城,而是向东出城往郊区逃跑,然后辗转逃到浦口镇,后来又逃到六合县一个叫横梁的地方,还找了个对象成了“家”,说是“家”,其实就是女孩的家,L克南住这里而已,女孩家很困难,当我们搜查她家时,基本没什么东西,这个女孩和她的父亲都不相信L克南会是一个盗窃犯,跟我们说人还不错,有文化“懂得很多”,还很孝敬老人,我们将L克南的物品打包准备带回时,问女孩L克南还有什么东西,女孩说还给她有两三百块钱,出于人性化考虑,我们就没将现金收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L克南扭曲的三观,具有狂妄极端,不计后果的作案特点,据他交待,在外逃这一年里,就在学院紧锣密鼓布网追捕他时,他竟敢再次乘夜幕掩护,翻墙潜入工程兵工程学院内,到多个教室盗窃;还有一次,他在其住所不远的南京江北泰山新村的街道上,偶然遇到他同队的同学在泰山新村附近实习,业余时间同学们逛商店,他竟然戴上墨镜压低帽檐,和他们的同学混在一起逛商店,甚至还故意用胳膊去擦碰同学,同学反而对他说“对不起”他还朝人家笑了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L克在外逃这一年中,维持生计的主要手段就是盗窃,1988年下半年到1989年上半年,L克南住在长江路上的一个小旅馆内,他白天睡觉,晚上先看电视,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开始出去偷自行车,偷到自行车后就骑回来放旅馆外路边锁好,伺机骑行到下关长江渡口,乘轮渡过江到浦口镇那边几个村子里销脏,时间长了,当地村民都跟他混熟了,他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指定款型去偷自行车,要说这世间做什么事都不容易,L克南盗窃自行车也不例外,曾经有几次他把别人的车偷来,又被别人偷走了,还发生过黑吃黑的事,他销脏车辆时时不时地要被地方上的“活闹鬼”(社会上小混混)敲诈勒索,一辆新的捷安特自行车,正常市场价都要卖到百把块钱,“活闹鬼”只给20块钱,卖得卖,不卖也得卖,不从就要威胁报警,甚至还要招来皮肉之苦……他没有办法,只好卖给他们。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过缜密侦查,锁定了L克南他先后偷盗了60多辆自行车的相关证据链。收网时机成熟,我们带上李克南到他销赃的村子里逐家逐戸秘密进行指认,作好标记,深夜开始收网行动,在村干部带领下挨门逐户上门收缴脏车,共收缴脏车59辆,由学院派的大解放车拉回封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L克南盗窃案于1989年底结案。经南京军区军事法庭审判,判处有期徒刑4年,工程兵工程学院在大礼堂召开了宣判大会,会后由我和保卫处陈州续干事将其送到南京龙潭监狱(对外称“第四机床厂”)服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克南入狱后,跟我们保持通信联络了一段时间,一再感谢我们在他关押过程当中给予的人道主义关怀和思想精神上的帮助开导,还告诉我们,他在监狱内表现良好,运用所学的专业特长,很快就被监狱指定为技术方面的负责犯人。我们给他最后一次通信上告诫他“要安心服刑,争取早日回归社会,重新做人,今后没有要紧的事,就不要再跟我们写信联系了……。</span></p> <p class="ql-block"> 1988年11月,侦办L克南专案组在桂林芦笛岩,从左至右:张传福、韩胜森、胡文。</p> <p class="ql-block"> 1989年,L克南第二次被抓捕后,我们专案组向他宣读南京军区军事检察院下达的逮捕令一一从右至左是我、陶合文(学院保卫处处长)、L克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战友情深“众里寻他千百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1年三、四月间,时任总参谋长迟浩田来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视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迟总长这次来学院视察,重点是通报1991年以美国为首的盟军解放科威特打败伊拉克的现代化全新战略战术,推动军事院校适应新形势,加快教学改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场中东战争以其高技术水平独特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成为了现代战争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从1991年1月17日战争爆发到2月28日,美国领导的‌盟军仅用了43天就结束了战争,美军仅损失了148人,而伊拉克则有超过10万人伤亡。这场战争打醒了全世界,特别是我国,意识到了与西方在军事技术上的巨大差距,增加了推动军事现代化进程的紧迫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迎接迟总长视察,我被指定为警备接待小组的成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迟总长来的那天是上午10点钟左右,一队军用小车队在警车开道护送下,风驰电掣地从学院东大门进入院内停在实验楼广场前,由我引导首长车辆停放到位,上前为首长开车门,退后,院长钱七虎上前向总长敬礼报告。礼毕,迟总长走向早已列队等候在广场平台上的团以上干部作指示。就在这时,我听到背后有人喊我名字,我转过身望去,只见是一个穿警服的大个子在喊我,我不认识他,还是走向他想问清对方是谁,“你是胡文吧?”我说“是呀,你是哪位”他面带开玩笑的说道“你是首长,那能认得我们这些小兵啊”,我问他“你怎么认识我的呢?”他说“哎呀,你当年在马鞍山新兵团训练我们的,太有名气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原来是这样一一上世纪的1979年,我们老部队驻安徽马鞍山的时候,接了一批江苏淮阴地区的新兵,他就是从洪泽县入伍的新兵王文亚,是南京籍下放户。他讲当年在马鞍山新兵团训练的时候,非常佩服欣赏我的军事动作,尤其是训练场上对管带他们的新兵连干部、班长们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把他们训的一楞一楞的”,新兵们特别解气开心,我无意中成了他们的心中偶像,新兵训练结束以后,我随部队移防离开马鞍山,王文亚在部队服役期满复员,根据国家政策返城回南京,并安排工作的在交通警察机动大队。他说这些年打听过很多人询问我的下落,均无音讯,没想到在一场接待首长的过程中,双方担负共同的警备接待任务,促成了相见的机会,他说刚进学院大门就一眼就认出了我,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的,只因战友情深,寻找与发现看似偶然,实则是必然,因为战友之情时时刻装在心中,执着地不错过任何的寻觅机会,相见那就是迟早的事。</span></p> <p class="ql-block">  1991年三月,迟浩田总参谋长视察工程兵工程学院,战友王文亚与迟总长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1991年到1994年,我担负学院首长视察、外宾来访的警备接待工作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参与学院正规化建设试点领导小组</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3年至1994年,总参确定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作为所辖23所军事院校“正规化建设试点”的先行院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院专门成立了“正规化建设领导小组”,我是成员之一,主要协助分管首长抓制度和秩序方面的建章立制、队务训练以及军人军事素质的养成教育、正规化建设相关材料的撰写及经验交流汇编。如此重任为什么会落在我的肩上,这要从当时的编制改革说起,90年代初院校军务处由训练部建制调整为院务部编制,将军务与装备两大处合并成一个大处“军务装备处”为了便于开展工作,又将职能分工细化,设置“队务”、“装备”、“兵员通信”三个组,队务组主要负责学员队务管理考评、营院秩序,行政管理及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队务训练以及军人军事素质的养成教育,基本是原来军务处的职责。改革后的编制,队务组由我任组长、兵员通信组长赵昌东、装备组长汤继安。当时队务组成员有:桂齐文、邢书博、谢承祥、丁旭忠、王殿臣、洪友喜、戴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规化建设试点”时间跨度两个年头近一年时间。在四个方面圆满完成了首长交给我们的任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组织参与建立健全了院校行政管理法规体系,完成了《军务装备管理制度汇编》,涵盖了队务训练、装备管理、兵员通信、保密档案四大部分69项规章制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组织设计重新规划规范了学院行政区与生活区分划及院区营门命名、院区道路交通、相关设施标识标牌的设置。报经院首长批准,将原院区若干个按区域地理属性划分的东大门、后小门等按统一编号命名为一号门、二号门以此类推。现在陆军工程大学院内道路有一个禁止骑自行车带人的禁令标志牌,乃是当年我戴岳参谋设计的,一直沿用至今,已经30年了。现在,每当看到这个禁令标志,心中就有一种瘾痛,忍不住要多带一笔提及一下戴岳同志一一他为人厚道,任劳任怨,写得一手好字和好文章,当年我们两为赶制这块禁令标志草图还有一份第二天就要报送首长会议上用的汇报材料,通夜加班,半夜又遇上意外停电,我打着手电筒让他绘图,第二天的早饭,还是我打电话让夫人买的豆浆油条隔着行政区的栅栏围墙给递进来的。戴岳同志德性好能干能吃苦,是我之后历任领导的得力助手,也许因此,他积劳成疾,不幸于2008年5月11日在上海机场突发心脏病去世,终年42岁,时任院务部副部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组织阅兵分列式训练,主持编写刺杀训练教材,组织大型刺杀操训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检验学员军容风纪、军事训练成果,是“正规化建设”验收的既定内容。为此,我们到南京军区179师学习观摩他们的阅兵式分列式训练程序,拟制了训练实施计划,后因阅兵分列式训练大面积长时间影响教学计划,且上报枪支镀铬请示,未获总部批准“武器装备不得改变其结构和性能”,取消了阅兵分列式训练计划,只观看刺杀操表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刺杀训练教材编写由我和学员一队的副队长杨文负责,训练由我们军务处、军事教研室负责指导。这场数百人的刺杀操表演在1994年底总部“正规化建设试点”观摩会上,受到总部及各院校观摩首长的高度好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撰写“正规化建设”经验材料深受首长重视好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4年底,总部组成验收班子来我院进行“正规化建设试点”全面验收。在学院首长报告里“关于军事行政建设”的部分,其中有一段“不等不靠抓规范,自力更生促管理”讲的是有一个连队(可能是工兵连),食堂餐厅的吊灯是用许多空矿泉水瓶子做成的灯罩,美观大方又省钱的事迹,总参工程兵部军务装备局吴玉金局长听后高度评价“这个很有特点,正规化不是全靠经费就能搞起来的,官兵从思想上有了正规化意识,就会群策群力,创造条件建设正规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次“正规化建设试”验收结束后,吴玉金局长有意调我去北京军务装备局工作,我们处长吴仕春征求我意见是否愿意去,我和家属商量后还是婉言谢绝了,有些私心杂念,到北京工作生活环境都生疏,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当时自己虽然年轻,但是已是个老兵了,职务又偏低,到了北京大机关后,我就是个干活的“新兵”,而且家属又不能够同步调入北京,种种因素考虑再三,我决定不去北京。</span></p> <p class="ql-block">  1994年,钱七虎院长在学院正规化建设试点中为《军务装备管理制度汇编》题词:</p><p class="ql-block"> 严格管理必须从严到位:管理到位,检查到位,落实到位。</p> <p class="ql-block">  1993年,我参加南京警备区联合检查组对南京地区军事院校巡回检查军容风纪。这是检查我院时我和刘景堂副院长陪同检查。</p> <p class="ql-block">  1994年,学员进行刺杀训练。</p> <p class="ql-block">  1994年,总参军务装备局局长吴玉金大校(前排右四者)带领考核组来学院考察。</p> <p class="ql-block"> 现在南京陆军工程大学院内的禁止骑自行车带人的交通禁牌,是1994年工程兵工程学院正规化试点期间设置的,至今已近30年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再次下系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94年12月,我被任命为外训研究生系进修生一队队长(正团职),跟我搭档的政委是政治部宣传处干事赵长国(后来教练营教导员张冬喜接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个队的学员培养对象是全军工程管理干部 ,每年两期,每期三个月左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和赵长国政委刚到队里就闹了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来一一我被盗的皮鞋穿在了政委脚上。那天上班到队里后,我有点不太开心,原因是早起发现门外我穿着的皮鞋不见了,在我放皮鞋的位置取而代之甩了一双沾满施工污渍脏兮兮的破球鞋,我一想,这皮鞋是让人偷走了(当时学院正在兴建营房,临时工较多),我临时找了双布鞋穿上就上班了。到了队里赵政委见我精神不佳,问我“胡队长怎么了,精神不太好吗?”我说“没事”,也就没理会他,到自已办公室稍作整理后,拿着笔记本就到赵政委办公室找他商量事情,无意中看到他脚上穿的皮鞋像是我的皮鞋,我怕看走眼弄错了,又悄悄仔细看了看,没错,就是我的皮鞋(我的皮鞋鞋带的系法跟人家不一样,另外我的皮鞋左鞋口有一边是略卷起来的,这是走路习惯引起的,我穿的每双军皮鞋都是这样),我心里就纳闷了,我的皮鞋怎么会到你政委的脚上呢?我和赵政委住在同一栋楼6层的东西两头,我住东头,赵政委住西头,堂堂政委会跑到东头6楼来偷我的皮鞋,不可能,绝对不可能的事!那么我的皮鞋怎么又到了他的脚上了呢?我决定试探性的把丢皮鞋的事说开,看看政委有何反应,我说“政委啊,你说这年头什么事都有,早上出门时,发现我穿的皮鞋让人给偷走了。”赵长国一听“啊”地一声“怎么你的皮鞋也被偷了?我的皮鞋也给偷了,我穿的这个皮鞋也不知道是谁的,放在我的门口,穿着还小点。”哦,原来是这样,我心里有数了,这时,我跟政委说“你这双皮鞋是我的。”赵政委一楞神“你的皮鞋怎么跑到我门口了呢?”我俩分析还原了小偷偷鞋的经过:夜里,这个小偷首先在我门前穿走了我的皮鞋(但是他穿着大小不是太合适),丢下了一双脏兮兮工地穿的破球鞋,然后,他又挨门逐户的光顾人家门口,到了楼栋西头六楼,见到赵政委家门前的皮鞋,小偷试了试比较合脚,因而就把不太合脚的我的皮鞋替换下了,将赵政委的皮鞋穿走了……赵政委听后连连称是“对对对,这家伙真可恶!”好气又好笑的事,我的皮鞋失而复得,赵政委的皮鞋是真的被盗跑路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带干部学员比带士兵学员更难,部队行话“干部怕集中,战士怕解散”这话总结的很到位。干部的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各部队的传统作风上的差异,反映在干部素质上也有很大不同。有一期培训班,沈阳军区来的几名干部编在一个班,其中一个姓金的和另外两个同一部队的干部,夜不归宿,晚熄灯后我查铺时发现人不在铺位上,我就把宿舍楼的大门从里面反锁了起来,因为我的办公室就在大门旁边,他们回来进不了宿舍大门,就会敲我的窗户让我开门,谁知我一觉睡到天快亮了也没听到有人敲窗,我起身再一查看,人家好好地躺在铺位上呼噜着呢,后来调查得知,他们这几个人是进城到歌舞厅跳舞唱歌去了,夜里回来发现宿舍楼大门关上了,知道事情不妙,他们就从楼房后边翻窗进入宿舍,然后又串通全宿舍的人帮他们打掩护,说他们昨晚只是上厕所去了,我查铺的时候正好他们不在,我查完铺他们就回来了……全寝室的人都这样讲,弄得我还真拿他们没办法。第二晚上熄灯后,姓金的干部提着一瓶酒,还带着一包下酒菜来我办公室要跟我“喝两杯”,我当然不会吃他这一套。不过,对他主动承认不假外出,不该忽悠队长,保证到结业一定不再给队长找麻烦的一番表态,我还是接受了,也没有再作追究。结业分别时,他还特别邀请我到东北去旅游“队长啊,到沈阳一个电话,我全程陪同接待……”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事,可以看得出来,那个时候部队的风气已经开始滑坡了,到后来据说在部队入党、提升、改志愿兵都是明码标价了,不正之风令人愤恨。</span></p> <p class="ql-block">  1995年至1997年,实际到任外训研究生系一队队长。</p> <p class="ql-block">  1995年十月,我队干部学员参加工程兵工程学院第二十三届运动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不了军旅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是我军旅经历的重要阶段,也是我部队生涯的终点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顾军校三年队长,陪送一届学员,风雨同舟,有苦有累有收获。带有文化的学员,也促进了自己的文化修养,管理学员的同时也在向他们学习,感谢学员们以博大的修养和忍耐,理解支持我的管理工作。这届学员经过多年历练,不负众望,群英荟萃,人才济济,数十人走上了师团(处局)以上领导岗位或成为教学科研的领军人才,据不完全统计,他们是:王明洋、鲁春润、徐永盘、范建华、陈建明、王良斌、崔传安、郭益民、许卫东、秦建飞、胡江华、严少华、朱江平、张 涛、沈长华、张善勇、郭晓成、李朝甫、武银虎、周诗凯、郑训华、郑守军、沈德泉、甄树新、汪开明、王春潮(还有的信息暂没搜集得到)……他们在军队和地方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为他们而骄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顾军旅三十年,从战士到干部,从部队到院校,一路走来,受到众多首长和战友们的关爱支持帮助,借此机会,我表示衷心感谢并永远铭记在心底一一他们是新兵团接兵班长谭德荣(69年四川安岳兵)、老部队工程兵116团重机连二班班长申群众(68年湖南常德兵)、副连长范成群、团轮训队指导员王化周、队长郭增富、团作训股股长王虎成、团参谋长张同洲、老团长徐克传;老部队二工区(359部队)作训科科长程守业;老部队工程兵52师干部科干事刘全福;原工程兵徐州军体集训队刺杀班班长52师战士冯荣友、54师战士郭之振;长沙工程兵学院干部处干事贺大友;南京工程兵工程学院干部处干事李如亮、军务装备处处长吴仕春、学院副院长刘景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兵三十年,此生不后悔。尽管退出了军营,军人的灵魂永在,虽然脱下了军装,军人的身板没变,千金难买不了军旅情,我要珍藏到永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