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墨村渔声》有感

山人行

<ol><li><b style="font-size:22px;"> 读《墨村渔声》有感</b></li></ol><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刘玉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7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癸卯年腊月二十日,参加中站区中老年书画研究会组织到“焦作龙佰国际康养城”笔会,有幸得到了丁(一志)老师惠赠的《墨村渔声》一书,细读几遍,方知其中思想,受益匪浅,依我之见解,谈一下读后感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 提纲挈领,主题明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该书围绕作者各个时期的生活经历而叙述记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体验及思想感受,再现了从豫东平原的金鼎村到豫西北地区的焦作市七十多年的发展变化轨迹;展现了一幅从二十世纪中叶到二十一世纪初期、半个多世纪中国农村到城市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讴歌了主人公历经磨难、志强不息,拚搏向上,不负人生的顽强精神,一个睿智倜傥、温尔文雅、气宇轩昂的主人公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抒发了“我”对待爱情、生活、文学艺术热爱的真挚情感。具有时代文化教育思想启迪意义,给予读者正能量的引领和教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 开宗明义,经纬分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墨村渔声》开篇语《写在前面的话》:“ 《渔声》里即有个人情感生活的诙谐无耐,又有社会世俗思想的狡诈阴险,又似乎带有时代文化思想的主观臆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将人生近七十年的生活踪跡活语坦然诉说于众。有宗族纷争,有阶级革命,有社会动态思想,有个人生活情缘,有目标理想及志向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缘于人生的短暂,所以珍惜,碌碌无为,枉为人生,历经磨难不倒继往开来英勇生命才能鲜活,人生的虚伪,在于生命个体对浑浊世界的麻木和逃避,生命的真实,在于生活思维对社腐朽思想的揭露和挞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们非常地怀念过去的政治亷洁,又特别感动时代的经济荣…...这就是经历了所谓的 “十年浩劫”、“上山下乡” "改革开放”“失业待岗”的50至60一批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翻书阅读,开宗明义:作者告诉了读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人物对象、启迪意义。(读者可详阅文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渔声》以四条“我”之经历线索为经线(共四章:第一章:冰侵雪扰、第二章:风雨磨砺、第三章:岁月峥嵘、第四章:夕阳红霞),四十三个故事素材为纬线,(每个故事的描述均体现了文章的“四要素” ①)三十二篇分叙点缀其中,运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凝聚成一部20万字的散文集一一《墨村渔声》。(注①: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跨越时间漫长、空间宽广,故事的发生、发展,变化错综复杂、人物性格各不相同、社会变化速度迅速,“我”之经历七十多年坎坷不平,但是作者并没有被错综纷杂的事情所困绕,而是耘筹帏幄,经纬分明,纲举目张,编辑成书,让读者产生共鸣,留下深刻印象。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来于生活,高于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来于生活,高于生活,是文学艺术本质所在。每个人的生活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避不开五彩缤纷、错综复杂、变化莫测的社会环境,躲不掉生老病死自然规律。“愚自认为,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一部书,关键有没有开发价值,值不值得人们去觉悟思考,与其在别人的辉皇里仰望,不如在自己的心灯下自省,回顾过错,追思光荣,扬长避短,警示后生,若能够有所启示,岂不是一道难得的风景。”引之《楔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笔耕不辍,把自己七十多年的即坎坷又平坦,即崎曲又宽广、即峥嵘又静好、即平凡又伟大的生活经历,以不同的表现手法,以小见大,以优美的语言文字,真挚的情感,凝聚笔端,构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可谓“书中乾中大,笔下天地宽”。开卷阅读,便爱不释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第一章:冰侵雪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一一&lt;生与活&gt;第一段:“中国豫东是平原,有人说是豫东大平原,平畴如砥,一望无际。日出树梢头,月落村舍间………祖伏羲昊陵、盘古开天女娲炼石就在那里,道教教主李聃就出生在这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段:“新中国建国初期的1951年12月,岁在辛卯隆冬,天气异常寒冷,农历初十一月初七夜晚亥时,老子故里鹿邑西南三十里一个小村里的一户人家的两间茅草西屋里,一个男婴带差一脸的惊恐哭着来到了这个寒冷的世界上,按日历天干地支推算,男孩属相为兔,生月较小。”。……本章开头便交待了时间、地点、主人公的出现,好似一部电视剧的序幕,为扣人心弦的情节埋下了伏笔。看似平凡的农家增丁添口之事,但通过作者生动的文字表现手法便吸引了读者,其间有记叙(第一段至第五段),记叙中又有插叙(第八段至第九段),有议论(第七、九、十三、十四段),有抒情(第十一、十二段),富有哲理的第十四段,作者正是用高超的艺术把平凡的生活琐事,升华到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且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如:详写了主人公的出生时辰、算掛取名、祈祷平安、一岁戴金锁、脖子戴项圈、戏台开花脸、脑后留鱉尾、身穿花衣裳、缝制百家衣、头戴虎头帽、脚蹬虎头鞋。略写了其他几个年岁。如"涛六岁了.....”,写六岁,看以平常,其实“六”是三的倍数,与《易经》的阴阳五行,八掛九宫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是作者密而不宣,独俱匠心的安排罢了。),把主人公的出生背景,交待得十分清楚,为故事的发展、高潮、结局埋下伏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知一斑而窥全豹。一看开章开头之悬念,便知全文之精彩。通读全书,真正体现了文章的“虎头猪肚豹子尾”的写作真谛。读者只有慢慢品读,才能领悟写作之奥妙:是一部来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散文特征,充分展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形散神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墨村渔声》充分体现了散文特点一一一形散神聚。一条红线(主线)贯穿始终,即主人公七十多个春秋不平凡的经历(从出生到少年时代的冰雪侵扰、青年时代的风雨磨砺、壮年时代的岁月峥嵘,古稀之年的夕阳红霞)贯穿始终,用文学语言艺术以分叙形式围绕主线把故事情节即有严肃认真又有生动活泼、即有平铺直叙又有生动优美文句、即有深邃哲理又有直抒情感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同颗颗珍珠穿于一条红线形成一条熣灿夺目的项链,又如一首蕴涵深意的回环诗,给读者以明快靓丽又余味无穷的遐想与思考,读者阅读后便有此深刻体会。在此就不举例赘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意境深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该书注重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感受,抒发了作者真挚情感,给读者创造出深邃的意境。‌如第一章冰雪侵扰一一一&lt;茅草屋&gt;第二段(文字略)、&lt;人之恶&gt;、&lt;嫉妒&gt;>…..第二段至第十段、第二章:岁月峥嵘一一一&lt;书法浅谈&gt;、...第四章:夕阳红霞一一一散文诗&lt;一帘幽梦&gt;、&lt;余音&gt;、&lt;竹溪鸣鸿&gt;、&lt;秋日遇见&gt;...... 一部好书,可圈可点之处是意境深邃,给读者留下思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3.语言优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本书语言清新靓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给读者赏心悦目之感。如:第一章:冰雪侵扰一一一&lt;芦草缘&gt;、&lt;采蘑菇&gt;、&lt;捉黄狼&gt;篇、第二章:风雨磨砺一一一&lt;青年农民&gt;、&lt;聪颖女孩&gt;、&lt;愚纯男孩&gt;、 &lt;风月道场&gt;、&lt;渔村奇缘&gt;,第四章:夕阳红霞篇等,作者用散文和诗歌的形式对人物外貌、内心、行为、语言的细腻描写,语言生动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给读者以沁人心脾之感。可与《故乡》、《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荷塘月色》、《香山红叶》、《小橘灯》、《谁是最可爱的人》、《依依惜别的深情》等散文媲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4.题材广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者取材十分广泛自由,写作手法灵活机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了引人入胜叙述故事,灵活地运用了顺叙、插叙、倒叙等记叙手法;描写人物细致入微;作诗赋词增强韵律,借古喻今启迪世人;抒发情感直透心腑;说明事物条理清楚;发表议论褒贬善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读全书,虽然以时间节点为主描写故事情节,但又没有受时间节点限制,而是运用多种叙事方法对故事情节进行生动的描写:如写与妻子英的结婚,离婚,重圆、生活、爱情故事情节、妻子英子从生病到去逝不离不弃的忠贞爱情、如泣如诉描写过程;“我”经历青年时期的磨砺、风月道场上的考验;壮年时期的创业过程;跨越古稀时段的夕阳红霞黄昏恋的奇遇、慎思、领悟过程的描述,都运用了不拘一格、灵活机动的叙述方式,增添了故事情节悬念,吸引读者,产生共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一一取材空间大,题材广,看似只有豫东鼎村,江南小城、豫西北朱村、山阳古城、涉足上海、青岛大都市的艺术研讨,其实质是展现了一幅中国农村到城市七十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变化的历史画卷,以小见大,意义深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一一作诗赋词,引经据典,哲理寓言,遣词造句 ,融会贯通。现摘录几段,大家共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一一 唉!“生命在天,富贵在人,”不过是庸人的自唉自怨,并非生命哲学的恒定铁律,“天生我材必有用”,上帝既然给了他一条生命,也必然会让他一线生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古人云:“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远不能自通”,他若能坚定生活信念,独善其身,笃定自律,爱人爱已,天远定会自通。至于福报几河,是随机缘造化所致,不会因一个人意志转移,兔子性善,无意权力,隐忍世道。规避世乱,天年可期也!”金良贵生命思维很现实理性,现身说教,实在又具体。(摘自&lt;生与活&gt;,借父亲之言,写主人公属兔秉性,为主人公以后经历埋下伏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一一,农民的生活的基本范围多是家园周围贫瘠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命运围着年景转,因为没有太多的文化滋养,生活品味单调乏味,连做梦都没有壮观过,困了累了就躺平闷头睡觉,伤了痛了就低头自舔伤口,能动弹就不能躺在床上发癔症,那怕柱着棍也要为家庭一家老小生计奔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一一也没有梦想和抱负,甚至连做梦也都没有放纵过,心里只知道按部就班地种地养孩子娶媳妇生娃娃.....(摘自&lt;茅草屋&gt;:描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的农民生活,确实如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一一“一天吃一钱,饿不死炊事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有亲三分向,没亲都一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勺把搅日月,勺头定乾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饱暖生淫心,饥饿生歹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出地边,敢见官!”的大众式强盗逻辑。(摘自&lt;吃食堂&gt;:用俗言俚语生动描述了1960年大食堂粮食危机现实情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一一喝油茶是我心仪已久的奢侈,今天无论如何也要尝它的味道(摘自&lt;喝油茶&gt;篇开首语,看似夸张,其实是粮食危机饥饿岁月的无耐写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一一孤独是一个人的徽章,不论自觉或不自觉,每一个人都佩戴着它,孤独是一把双刃剑,人不能在孤独中成就自己,又要以孤独的方式抵抗孤瓜独带来的恐惧。(摘自&lt;度灾荒&gt;篇:富有哲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一一同学新们星期六下午临走时都会说一声“我走了”的辞行话,意在拜托臭虫不要跟着我。(摘自&lt;灾与难&gt;篇:贫困时期躲避臭虫的尬尴与无耐的真实情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像&lt;芦草缘&gt;、&lt;采蘑菇&gt;、&lt;捉黄狼>、&lt;巧媳妇&gt;、&lt;杂面馍&gt;、&lt;青年农民&gt;、&lt;聪颖女孩&gt;、&lt;愚钝男孩&gt;、&lt;梦圆&gt;、&lt;独步江南&gt;、&lt;风月道场&gt;、&lt;臆说名字&gt;、&lt;书法浅谈&gt;、&lt;纺车记忆&gt;、&lt;三枚金币&gt;、&lt;夕阳红霞&gt;等等篇章,作者或细腻描写聪颖女孩外貌与内心世界,或形象比喻愚纯男孩对爱情懵懵懂懂的“书呆子”形象,或经风月道场的考验,坚守道徳底线的思考与果断,或抒情,或议论对爱妻英子不离不弃、如泣如诉的其挚情感,或对夕阳红霞(遇知已,黄昏恋)的祈望,或褒扬善良正直,或挞伐丑陋险恶,或警语良言劝说,皆表现出高超的文学艺术水平,若没有生活的历练,若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便写不出来这样优秀的文学作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作为一名退休语文教师,只是以课堂的教学模式,谈了一下读后体会与感想,我把一本书看成一篇课文来剖析、研究、思考、商確,可能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孤陋寡闻一己之见吧。还望丁老师不吝赐教。</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