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赓续红色精神

雅玉军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27日,第五次登六盘山,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不行拾阶而上,重温了一次缩小版长征路。</p> <p class="ql-block">血战湘江</p><p class="ql-block">长征初期,红军利用国民党军阀内部的利益矛盾,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推进到湘桂交界地区。蒋介石急忙在湘江之东部署第四道封锁线,调集重兵围歼红军。1934年11月27日,红一、三军团控制了湘江屏山渡至光华铺的所有渡口。但中央纵队因行动迟缓,辎重过多,未能及时赶到渡口过江,被国民党军在湘江两岸合围。尽管红军指战员浴血苦战五昼夜,最终突破了湘江封锁线,但损失惨重。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湘江战役是长征路上战斗最惨烈、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役。</p> <p class="ql-block">突破乌江</p><p class="ql-block">湘江战役后,红军进行战略调整。通道会议采纳了毛泽东转兵贵州的提议,随后的黎平会议又采纳了毛泽东提出的以遵义为中心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正确建议。中革军委决定北渡乌江,进占黔北,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1935年1月初,红军分左、中、右三路直插乌江南岸,红一军团一师与红九军团在回龙场渡口、红一军团二师与红五军团在江界河渡口、红三军团在茶山关渡口分别扎竹筏建浮桥,实施强渡,胜利突破了乌江天险。强渡乌江的胜利,使国民党军围歼红军于乌江南岸的企图化为泡影,为红军夺取遵义创造了有利条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p><p class="ql-block">湘江失利与突破乌江、智取遵义的胜利,使广大红军指战员清醒地认识到改变中央指挥,请毛泽东出来领导红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陈云、博古,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及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共2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仍由中革军委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会后,又确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在党内负总责。以后又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行动。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攻占娄山关</p><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敌重兵合围之前,主动撤出遵义,转战黔北地区。1935年2月24日,红军二渡赤水决定夺取娄山关,再占遵义城,给尾追红军的国民党中央军及黔军以沉重打击。红三军团承担攻打娄山关的任务,与黔军在委山关一带反复争夺,展开激战。到26日下午,红军彻底粉碎了黔军的反扑,黔军开始溃退,沿着山间小道逃回了遵义城。27日,红军乘胜占领了遵义城。娄山关大捷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毛泽东闻讯欣喜不已,填写《忆秦娥。娄山关》一词,好发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心情,真实记录了红军战士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取得的伟大胜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四渡赤水</p><p class="ql-block">遵义会议后,中革军委计划北渡长江,并于1935年1月29日从元厚、土城向西一渡赤水。鉴于敌军已加强长江防线、北渡计划无法实现,决定改向川黔滇交界的扎西地区进军。当敌军主力大部被吸引到川滇边境时,红军出其不意东进,于2月18日至21日二渡赤水,取得遵义战役胜利。红军在遵义地区诱敌迫进,寻求机动。当敌军再次集结于遵义地区时,红军突然于3月16日三渡赤水,再入川南,调动国民党军调整部署,向川南合围。3月下旬,红军巧设北渡假象,主力秘密、迅速地四渡赤水,南渡乌江,跳出包围。四渡赤水,红军纵横川黔滇边界地区,巧妙穿插于敌重兵之间,声东击西,迷惑和调动敌人,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巧渡金沙江</p><p class="ql-block">四渡赤水之后,中央红军威逼贵阳,迫蒋调出滇军红军乘云南空虚,于1935年4月18日渡过北盘江,4月下旬全部由黔西进入云南。毛泽东亲自部署了红军佯攻昆明、北渡金沙江的作战计划。4月29日,红军一部进至昆明近郊,大造进攻昆明的声势,而主力则迅速北进,兵分三路,直奔金沙江。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巧取武定、禄劝、元谋三县,军委纵队干部团智夺金沙江皎平渡渡口。5月2日至10日,红军利用缴获的7只木船全部渡过金沙江,将四十万国民党军队甩在了金沙江以南,跳出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飞夺泸定桥</p><p class="ql-block">渡过金沙江后,党中央召开会理会议,确定了立即北上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建立川陕甘边根据地的战略方针。1935年5月25日,杨得志指挥红一团十七勇士夺占安顺场,强渡大渡河,但因缺少渡船,改由已渡河的红一师与尚未渡河的主力部队夹江而上。杨成武指挥红四团沿大渡河西岸日夜兼程赶往泸定,于5月29日清晨抵达泸定桥,二连连长廖大珠率领二十一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强行冲上十三根空悬的铁索,发起冲锋,后续部队紧随其后铺设门板。经过两小时激战,红军终于夺取了泸定桥。第二天,红军主力胜利渡过了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战斗是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又一奇迹,彻底粉碎了蒋介石集团欲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图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翻越大雪山</p><p class="ql-block">渡过大渡河之后,高耸入云的夹金山横亘在红军指战员面前。夹金山海拔四千多米,终年积雪,空气稀薄,人迹罕至,鸟兽无踪,气候变幻无常。越接近山顶,空气越稀薄,狂风越剧烈,雪光反射越强烈,冰雹与雪雾交加。1935年6月12日清晨,中央红军主力开始翻越夹金山。广大指战员以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同心同德,团结互助,战胜了风雪严寒和高山缺氧,征服了雪山。长征中,红军三个方面军共翻越十余座大雪山,严酷的自然环境夺走了上万名红军战士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懋功会师</p><p class="ql-block">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前卫四团与前来迎接的红四方面军七十四团在达维镇胜利会师。18日,中央红军主力翻越雪山后到达懋功,与四方面军李先念部会合,史称"懋功会师"。红四方面军准备了毯子、衣服、草鞋等礼物,热情迎接中央红军,中央红军也准备了礼物回敬红四方面军战友。6月21日晚,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部队在懋功举行了联欢会,共同庆贺会师。6月25日,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与张国焘在两河口会面。26日,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召开扩大会议,确定了两军共同北上,在川陕甘创建根据地的战略方针。</p> <p class="ql-block">炸弹坑</p><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时,国民党蒋介石采取了围追堵截的战术,天上每天有数十架飞机狂轰滥炸,地上有几十万敌军前堵后追,战斗异常惨烈,牺牲十分巨大。在长征经过的每一块土地上,都洒下了红军将士的鲜血,留下了激烈战斗的痕迹。这枚未爆的炸弹,真实地反映了当年国民党军飞机狂轰乱炸时的情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艰难草地行</p><p class="ql-block">按照两河口会议确定的在川陕甘创建根据地的战略方针,红一、四方面军分左、右两路北上。1935年8月21日,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陈昌浩等率领,自四川毛尔盖出发,进入草地。经过七天艰苦跋涉,红军将士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吃野菜啃牛皮,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才走出草地,到达班佑地区。左路军由张国焘、朱德、刘伯承等率领,从卓克基几经曲折,来到阿坝地区。由于张国焘坚持南下的错误主张,左路军停止了过草地的行动。张国焘分裂图谋暴露后,中央只得带领右路军中的红一方面军部队于1935年9月10日继续北上陕甘地区,而右路军中的四方面军部队又原路返回二过草地。1936年8月,红二、四方面军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共同北上时,红军又一次经过了茫茫草地的考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夺占腊子口</p><p class="ql-block">腊子口位于甘肃迭部县,是四川通往甘肃的重要隘口,素有天堑之称,是中央红军北上的唯一通道,甘肃军阀鲁大昌部重兵扼守在此。1935年9月16日,红四团受命夺取腊子口。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率营、连干部察看地形,决定发挥红军夜战特长,采用正面强攻与攀登悬崖峭壁迂回包抄的战术。迂回部队连夜攀登绝壁成功,居高临下向敌碉堡进攻;正面部队与敌军展开了殊死拼杀,一举攻破了的天险腊子口,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陵甘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决策哈达铺</p><p class="ql-block">突破天险腊子口后,中央红军翻越岷山,走出藏区,进入甘肃哈达铺地区,进行了短暂休整。在哈达铺,将中央纵队和红军主力部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总人数约为8000人。党中央从缴获的国民党《大公报》上获悉陕北根据地和陕北红军的活动情况及红二十五军转战到达陕北的消息,当即做出了把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1935年9月23日,陕甘支队离开哈达铺继续北上。后安全渡过渭河,占领通渭,经六盘山地区向陕北前进。哈达铺决策,决定了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归宿,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前途,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未来走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会师将台堡</p><p class="ql-block">1935年11月,由任弼时、贺龙率领的红二、六军团撤出湘鄂川黔根据地开始了万里转战,1936年7月与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并与红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在任弼时、贺龙与朱德、刘伯承等共同努力下,张国焘被迫同意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为策应二、四方面军北上,已经到达陕北的红一方面军主力西征宁夏。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今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历时两年的长征胜利结束。</p> <p class="ql-block">《登六盘山有感》</p><p class="ql-block">盛夏登峰六盘山,</p><p class="ql-block">翠影层叠入云端。</p><p class="ql-block">清风拂面心神醉,</p><p class="ql-block">小径蜿蜒意未阑。</p><p class="ql-block">昔日征途留伟绩,</p><p class="ql-block">今朝胜景展新颜。</p><p class="ql-block">登高远望胸怀阔,</p><p class="ql-block">壮志豪情涌世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