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东馆——雕塑馆

千秋

<p class="ql-block">昵称 千秋</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15810330</p> <p class="ql-block">2024年3月16日起,上海博物馆东馆的第二个常设展厅——中国古代雕塑馆经过全面升级、创新改陈,对外试开放。从艺术视角出发,展出和阐释上博馆藏骨雕、玉雕、青铜器、木俑、陶俑、墓葬刻石、金铜造像、石雕造像、木雕造像、泥塑造像、瓷塑、竹、木、牙雕等。</p> <p class="ql-block">展厅入口“C位”的唐白石供养菩萨像。这件菩萨造像通体洁白,束高发髻,戴宝冠,束冠缯带垂于两肩。面相圆润,眉弓弯曲,双眼半睁垂视下方,鼻梁挺直,嘴唇微抿含有笑意,显得恬静安详。菩萨两前臂和双手缺失,跣足蹲跪于莲台之上。</p> <p class="ql-block">新的雕塑馆形成了“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大理国”“元明清”五大板块,展现一部有形的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通史。</p> 商周秦汉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历史悠久、种类丰富。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大量多种材质的雕塑作品出土。夏、商、周三代在早期雕塑的基础上,形成了玉、石、骨雕刻和青铜铸造等瑰丽的工艺性雕塑。秦汉时期的雕塑,品类繁多、技艺精湛,墓葬雕塑形成规模,画像砖石艺术具有时代特色。</p> <p class="ql-block">青铜蟠龙鼓座</p><p class="ql-block">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一前476年)</p> <p class="ql-block">双兔纹青铜车饰</p><p class="ql-block">西周中晚期(公元前11世纪末一前771年)</p> <p class="ql-block">七牛青铜贮贝器 </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1956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p><p class="ql-block">这是件滇文化青铜器。此类器物出土时多装有贝壳,故得名贮贝器。器身以双虎为把手,器顶圆雕七牛。仿佛两虎将牛群围困于器顶,将虎与牛对峙的紧张态势刻画得淋漓尽致。雕塑搏斗的动物,系受到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虎形鎏金铜镇</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虎作卷卧状,昂首张口,脖颈戴装饰贝纹的项圈,身躯线刻斑纹,通体鎏金。在秦汉及更早时期,人们席地而坐,为避免由于起身与落座时,折卷席角和率挂衣饰而影响仪态,出现了压住席子四角的席镇。这件虎镇即为其中之一种。</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望楼</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220年)</p><p class="ql-block">望楼是汉代常见的多层建筑,多建于城镇或庄园中,用于瞭望戒备,随着汉代庄园经济的繁荣而大量出现。这件望楼模型二层有突出的阳台,阳台与望楼的屋顶都以斗拱支撑。</p> <p class="ql-block">陶抚琴俑</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220年)</p> <p class="ql-block">摇钱树枝铜饰件</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220年)</p><p class="ql-block">摇钱树是东汉墓葬中的一种陪葬品,多出土于川渝地区,具有祈求富贵与成仙等多重含义。树顶有坐在龙虎座上的西王母,她被认为是掌管人升天成仙的神仙,住在世界最西方的昆仑山上。有意思的是,在下方的树干上有一尊受贵霜王朝犍陀罗艺术影响的佛像,表明受到了丝路交流的影响。当时人认为,佛与西王母均为来自西方的神仙。</p> 魏晋南北朝 <p class="ql-block">魏晋雕塑上承两汉雕塑的强健气象,下启南北朝雕塑秀逸隽永的格调。天下动荡丧乱,当时的造型艺术多有潦草之作。但乱世也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魏晋雕塑艺术便在这新旧文化制度打破与重建的过程中摸索发展。</p> <p class="ql-block">青釉堆塑楼阙人物瓷罐</p><p class="ql-block">西晋(公元265-317年)</p> <p class="ql-block">王龙生等石造像碑</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534年)</p><p class="ql-block">这件造像碑将佛教雕刻艺术与画像石刻艺术相结合。造像碑的螭首、日月形象以及附有榜题的供养人源自汉画像石刻传统。碑身的佛教造像身材清瘦、服饰宽大飘逸,为北魏后期的风格。碑文中出现的地名均在今山西省临汾市境内。</p> <p class="ql-block">铜佛像</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534年)</p><p class="ql-block">佛像波浪状的发纹在正面形成旋涡,右手上举胸前施无畏印,左手下垂腰胯处。着袒裸右肩式袈裟,衣纹密集贴体,双腿直立。背光外围火焰纹富有张力。佛像具有北魏早中期雄强的风格,受到了中亚和印度笈多艺术影响。</p> <p class="ql-block">车安生造鎏金铜观音菩萨像</p><p class="ql-block">北魏延昌三年(公元514年)</p> <p class="ql-block">白石佛像</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p><p class="ql-block">佛像由白色大理石雕成。佛像头部较大,上身修长,整体雕刻几何化,北齐特征鲜明。贴体的佛装和头光中的缠枝花卉纹样受到古印度笈多艺术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聂氏义邑六十余人造四面石像</p><p class="ql-block">东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p><p class="ql-block">石像四面上部各开一龛,供奉三佛一菩萨,下方长方形小龛刻佛像四身,四面共计十六身,根据题刻“王子像主”可知,表现的是《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所说的十六王子出家成佛故事。下方锲刻造像发愿文,记录此像是聂氏义邑六十余人发愿建造的。义邑是古代民间自发组织的佛教信仰团体,多由地缘和血缘关系相近的人组成。</p> <p class="ql-block">陶武士俑</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534年)</p> <p class="ql-block">石天人头部残件 </p><p class="ql-block">北魏(公元386―534年)</p><p class="ql-block">这件天人头部出自云冈石窟第十七窟,面庞圆润、五官集中,具有明显的西域特色,为云冈一期造像。</p> <p class="ql-block">石一佛二菩萨像</p><p class="ql-block">东魏(公元534-550年)</p> <p class="ql-block">“石像十堪”碑</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p> <p class="ql-block">马仕悦等石造像碑</p><p class="ql-block">北齐武平三年(公元572年)</p> <p class="ql-block">白石佛头像</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p> <p class="ql-block">石千佛造像碑</p><p class="ql-block">北周(公元557-581年)</p><p class="ql-block">造像碑满布坐于佛龛内的小型千佛,在碑正背两面各有一大龛,主尊分别雕刻释迦牟尼佛与弥勒菩萨,均胁侍两弟子、两菩萨、两力士。整个造像碑表现了佛法的延续与无穷尽。碑上造像粗短、圆润,为典型的北周风格。</p> <p class="ql-block">石造像底座</p><p class="ql-block">南朝(公元420-589年)</p><p class="ql-block">这件石刻是一尊坐佛像宝座残存的底台部分。现残存底台平面呈六边形,表面雕刻六身立姿护法神和五身矮小的眷属像。</p> <p class="ql-block">石造像残碑 南朝(公元420―589年)</p> <p class="ql-block">石造像残碑 南朝(公元420―589年)线描图</p> <p class="ql-block">石佛像</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577年)</p> 隋唐五代 <p class="ql-block">初唐雕塑还保留有南北朝到隋代的特征。高宗、武周时期,唐代雕塑样式正式确立,以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雕像为标志,雕塑艺术达到全新高度。开元、天宝年间,盛唐雕塑对形体刻画的雍容华贵几近逼真,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高峰。中晚唐雕塑的形体逐渐臃肿,华丽有余而气韵不足。五代雕塑继承晚唐肥硕、块面化的特色,但刻画较之前简洁。该时期政权割据助长了地域风格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石菩萨像</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石天王头像</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头像五官雕刻富有张力,体量硕大,气势逼人。</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思惟菩萨像</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菩萨右手托颊作思惟状,高发髻,束发披肩,宽肩收腰,四肢修长,体现出武周时期的特色。盘腿而坐的思惟形象受到印度笈多艺术影响。据底座结构判断,这尊造像可能是群雕中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漆木迎叶头像</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石天王像</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 <p class="ql-block">杨长史石造像碑</p><p class="ql-block">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骑马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 宋辽金 <p class="ql-block">宋代雕塑从唐五代以来理想化的夸张表现,向注重世俗情趣的写实主义方向发展。相较于唐代雕塑外放的、绚烂的表现,宋代雕塑是内敛的、克制的、平易近人的。辽代雕塑继承了唐代北方地区的雕塑传统,结合契丹民族的审美,风格雄强华美,与宋代雕塑有明显区别。金代雕塑主要继承辽代遗风,也受到宋代雕塑影响,部分区域如汾河下游地区雕塑风格,较辽代更加敦厚强壮。大理国地处西南,其雕塑艺术受到唐宋、吐蕃、中南半岛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风格多样,造型奇特。</p> <p class="ql-block">漆金彩绘木观音菩萨像</p><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白石天王像</p><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铁罗汉像</p><p class="ql-block">北来(公元950-1127年)</p> <p class="ql-block">木佛头像</p><p class="ql-block">北宋(公元960-1127年)</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大日遍照佛像</p><p class="ql-block">佛像内腔铸有大理国盛明二年(公元1163年)张兴明等人发愿造金铜像大日遍照一身等内容的题记。装饰耳珰、臂钏,结降魔触地印的宝装佛像源自印度菩提迦耶,初唐时传入长安。大理国的大日遍照佛造型受到四川地区此类唐代宝装佛像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漆金彩绘木雕大势至菩萨像</p><p class="ql-block"> 金(公元1115——1234年)</p><p class="ql-block">这尊大势至菩萨木雕坐像源自山西南部汾河流域。金、元时期这一地区木雕造像繁盛,表现出身材壮硕,装饰华丽,雕刻立体,线条流畅、夸张等特征。</p> <p class="ql-block">浮雕伎乐石础</p><p class="ql-block">辽(公元907-1125年)</p><p class="ql-block">该石础是经幢的底层部分,八面各开一壸门,壶门内雕刻伎乐一身,分别为吹笙、抚琴、弹曲项琵琶、吹笛、吹需廉、击拍板,舞蹈两人。</p> <p class="ql-block">铜十一面观音菩萨龛像</p><p class="ql-block">辽(公元907-1125年)</p> 元明清 <p class="ql-block">元、明、清时期的雕塑更加世俗化,富有人间趣味。宗教雕塑逐渐向程式化、工艺化方向发展。汉传佛教造像对前代的继承多于创新,塑造重心由主尊佛像转向了菩萨、罗汉等与现世更加密切的题材。藏传佛教造像兴起,并与汉传造像交流融合,形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汉藏融合的造像样式。</p><p class="ql-block">装饰雕塑、工艺雕塑繁荣。工艺类的文玩雕刻体现了文人的清雅品味,在这一时期雕塑中别具一格。采用各种材料雕刻或捏塑的人物、动物等陈设雕塑和建筑构件得到充分发展,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雕塑形式。</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观音菩萨像</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p> <p class="ql-block">透雕铜竹节熏炉</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青釉露胎瓷关羽像</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密集金刚像</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东方四供养天女像(之一)</p><p class="ql-block">鎏金铜补嘎西佛母像</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泥塑菩萨像</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铜释迦牟尼佛像</p><p class="ql-block">明宣德(公元1426-1435年)</p> <p class="ql-block">铜观音菩萨像</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铜普贤菩萨像</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1644年)</p> <p class="ql-block">木东方朔偷桃像</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潮州金漆木雕人物故事花板</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这两件花板雕刻的是“郭子仪庆寿”与“张公艺百忍成金”,此类民间故事题材在潮州木雕中比较常见,表达了人们对富贵寿考、家庭和睦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潮州金漆木雕三国故事花板</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这两件花板刻画了诸葛亮与周瑜为争夺荆州而隔江斗智的故事片段。故事源于《三国演义》,周瑜引诱刘备东吴娶亲,结果弄假成真,落得“周瑜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p> <p class="ql-block">象牙竹林高士图臂搁</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1911年)</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翅楼罗像</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迦楼罗又称大鹏金翅鸟,口中衔龙、脚踩龙王表明其降伏龙族的属性。造像胎体厚重,鎏金明亮,装饰宝石,是一件18世纪北京地区制作的藏传佛教造像。</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大威德金刚像</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这尊大威德金刚身形饱满,胎体厚重,鎏金明亮,装饰宝石,发髻染红表明护法身份,是一尊18世纪北京地区制作的藏传佛教造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