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无阿里,不西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没有去阿里之前,我就对它心生向往。而去过之后,我便心生眷念,以至于历经十年仍然念念不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年前的今天,也就是2014年7月27日。我开始了第三次西藏之旅。这次进藏就是为了完成包括阿里转山和穿越藏北无人区的阿里大环线之旅。</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三次西藏之旅,跨度十年。最近一次的阿里之旅也已整整十年。十年前的阿里之旅,至今仍是刻骨铭心。十年,人生能有几个十年?于是乎,为了永恒的记忆,我克服了许多困难,终于完成了“回忆阿里大穿越”的全部(13篇)文章。</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4年8月13日上午,离开班戈措之后,我们的车队继续沿着柏油公路行驶,不知不觉就驶进入了纳木措水域。原来,</span>纳木措<span style="font-size:22px;">约有三分之一面积在拉萨市辖的当雄县境内,三分之二则是在那曲市辖的班戈县境内。由于当雄纳木措,离拉萨市比较近,交通相对方便,知名度又高,因此人们一提起纳木措,总是习惯性地指向当雄的纳木措。实际上,班戈的纳木措,不仅占地范围广,而且更靠近念青唐古拉雪山的主峰,湖水也更加湛蓝、深邃。</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的车队开出班戈措不久,就能看到偎依在念青唐古拉雪山下的纳木措湖面。蓝天白云,阳光灿烂。天穹与圣湖蔚蓝相连,湖面上泛起灵动的光芒,圣湖似乎在向我们频频招手呢!在年轻人的强烈要求下,车队只好又在纳木措湖边稍停片刻。大家激动得手舞足蹈起来,纷纷以班戈纳木措为背景合影留念。我们后来才知道,“圣象天门”离这里并不是太远。只是当年经过此地时,“圣象天门”尚未成名对外开放而已。</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的车子继续环纳木措行驶,穿过纳木措乡,从圣湖的西北方向进入当雄纳木措景区。远远地就能看到湖畔扎西半岛的身影,我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纳木措我又来了!扎西半岛我再次看到你了!</span></h1> <h1><br></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扎西半岛是当雄纳木措的中心。车子刚一停下,我的眼睛随之一亮,感觉这里的变化真大呀!平整规范的板房,统一格式的帐篷,依次排列,鳞次栉比。很明显,扎西半岛专供游客住宿的建筑物,以及为游客服务的设施等都大大改善和扩大了。这与我十年前第一次来纳木措时相比,那可真是天壤之别呀!</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年前(2004年8月),我第一次来纳木措时,见到湖畔扎西半岛前的场景是这样子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偌大的扎西半岛前的荒草滩上,一座主旗杆式的经幡林显得尤其突出。附近的几座巍巍白塔,在风云变幻中傲然挺立。广阔的荒草滩上,散落着几顶大小不一的帐篷。几辆刚刚驶来的货车,正在匆忙卸下简单货物。画面中的这么几顶帐篷,就是包括我与友人在内的依稀游客,度过纳木措之夜的栖身之所。当夜,纳木措奇冷无比,我们每个人都盖了两床厚重的棉被,但不断呼啸晃动的帐篷,伴随着难以言表的头痛欲裂,大家都难以入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纳木措之夜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但次日之晨,我们还是如期早起拍摄到那木措的日出。</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扎西半岛,是纳木措湖畔神圣而必须要去的地方。十年后的今天,我来到此地仍然如此坚持。放下行李后,我与摄友顾不上疲劳,立即沿着经幡林牵引的山道,拾级而上,直奔最高山顶。这一路上,我们把整个扎西半岛以及周围湖光尽收眼底。</span></h1> <h1><br></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沿着扎西半岛小道,拾级向上,一路边走边看,遐想连篇。原来,其貌并不突出的扎西半岛,隐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别看那些并不高大的红土状峻岩峭壁,那里有活灵活显的神祇洞穴。其间不仅有寺庙,还有僧侣闭关之所。千丝万缕牵绕的经幡,把山上的峻岩峭壁与山下的纳木措湖水紧密相连,我们这些远方游客留连其间,也多了一份虔诚与感动……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登临扎西半岛,就能居高眺望纳木措湖畔的念青唐古拉雪山。游客们或透过山间的峻岩俏壁,或从五彩缤纷的经幡林丛,眼光顺着广阔无垠的湛蓝湖水,眺望湖对面的巍巍雪山。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爱情神话故事就会萦绕眼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关于念青唐古拉和纳木措之间的爱情传说有很多版本。其中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念青唐古拉和纳木措是一对恩爱夫妻,原本生活在美丽的藏北高原。有一天,念青唐古拉为寻找走失的牛羊而到了另一片牧场,遇见美艳绝伦的少女羊卓雍措后,而忘记了过去的一切……纳木措以为丈夫遇到了凶险,日夜哭泣,最终变成了一汪清澈的湖水。后来念青唐古拉想起了他的妻子,当他愧疚急切地赶回家时,却发现妻子纳木措已变成了湖水。自此,念青唐古拉悔恨自责地日夜守护在湖边。最终,他也变成了俊朗的念青唐古拉雪山,日夜守候在妻子化身的纳木措</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身旁。</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对纳木措湖畔的念青唐古拉雪山怀有一段特殊感情。许多国人应该还记得1990年9月22日至10月7日,在首都北京举办的第11届亚运会吧!它是我国第一次举办的综合性国际体育大赛。当时在全国各地传递的亚运圣火,就是采自于海拔7117米念青唐古拉雪山峰下,由14岁的藏族姑娘达娃央宗用太阳光反射的方式取得的。这束亚运之光火炬,经过一个多月的传递,终于出现在北京亚运会开幕式现场……其时,我有幸作为厦门人民广播电台特派记者,参与采访了亚运会的全过程,亲身感受到亚运圣火的震撼力和凝聚力,并圆满地完成了采访任务。因此,我每次来到纳木措,都会久久地眺望湖畔的念青唐古拉雪山,深深地感悟着它的神圣与</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纯洁。</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途中无心久留,一口气冲到扎西半岛山顶。这里原先安置的两个小亭子,是五年前我第二次纳木措之行,登临扎西半岛时印记在脑子里的标志物。当时由于天色已晚,我又处于十分疲劳状态。再加上处于山坡下的忘年交好友包子凤子夫妇的一路真诚呼唤。于是,我眼巴巴的看着不远处的两个小亭子,就这样遗憾地下山了。真没有想到还会有第三次游纳木措的一天。</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我三步并作两步,终于来到原来的两个小亭子前,把当年留下的遗憾弥补了!然而它们现在已被层层叠叠的经幡林全部覆盖了。</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我徘徊在这个制高点上,环览四周,远处的念青唐古拉雪山,周围夕照下的纳木措湖面,以及山坡上的玛尼堆、经幡林,浑然一体,惟妙惟肖,既令人肃然起敬,又倍感心旷神怡。</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原来,那两个小亭子所在的山头,并不是扎西半岛真正意义的最高处。它的背后还有更高的山头。于是乎,我们不顾疲劳,继续迈开双腿,向更高的山头登攀!</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攀山的过程中,我们有幸遇到一头老白马。忠厚的老白马,似乎对我们并不陌生。它一边吃草,一边任由我们左右拍摄。末了,它仿佛知道人意,一边啃草,一边缓缓向山坡高处移动。真是老马识途也!我们喘着粗气,一路紧跟老白马,来到经幡林密布的另一个山头上。山岭逶迤,天风海涛。我们在此驻足片刻,又饱览了一番周围的湖光山色。</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在老白马相伴的这个新的制高点上,我们终于看清了扎西半岛上的全貌。原来,我们平时在纳木措湖边所看到的扎西半岛,只是它的小小一角。实际上的扎西半岛可不小呢!而且它还有多个山头,多个山崖湖角。</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于是,我们游兴未尽,一鼓作气,坚持把扎西半岛上的各主要山头及其附近的山崖湖角尽可能地走遍。</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饱览了扎西半岛的湖光山色之后,我们也就心满意足地返回了!沿着崎岖的石径小道,沐浴着五光十色经幡林的光辉,原本已经感觉疲倦的身体,似乎也增添了热量和力气……</span></h1> <h1><br></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人下山,也有人上山。这位包着头巾的藏族女同胞,一边登阶上山,一边还在手摇着转经筒。她朝着我们只是轻轻微笑就继续攀山了!她的形象很平凡普通,但却透逸着藏族同胞心灵的纯洁与宁静。这样平常的擦肩而过,何尝不是一种正能量!</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扎西半岛下来,我们便沿着湖边继续漫步。经幡牵挂着的俊俏山岩,哈达紧贴的刀劈一般峭壁,它们依旧还是那样神秘。暮色下,那一对熟悉的合掌石,似乎远远地就在灵动地挥手,以表示对朝圣藏民和四方游客的热烈欢迎。</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对合掌石,似乎从来就没有改变过。它是那样的傲然高贵,它又是那样的自然纯朴。它充盈着圣湖纳木措神圣的灵气,它透逸着雪域高原赤诚的热情。我三次来过纳木措,但每次于此都是感慨万千,乐而忘返。不仅我是这样,我的三次旅伴皆然如此。为此,我在这里上传了多张合掌石图片,但愿能与有兴趣且有缘的朋友分享!</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纳木措湖边,不仅有合掌石这样灵性的峭石,还有许多其它奇形怪状的峻岩峭壁。它们虽然不高,但也都很有灵性,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尤其是峭壁上洁白的哈达,以及牵连各个峭壁间的五颜六色的经幡,不知不觉间赋予我们远方游客以无限遐想……</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至于湖畔牛角装顶的玛尼堆、供游客有偿游玩的彩装牦牛,还有湖畔浅水处攒动的人影……我就不一一赘述了。说实在的,现在的纳木措湖畔,商业气息太浓厚了!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也更怀念第一次来纳木措时,所见到的那种纯朴、那种率真、那种自然的场景……</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从纳木措湖畔回到住宿客栈已经很晚了!这家客栈是座板房,比前两次来纳木措时所住的帐篷条件好多了。那时的两次过夜,我们都是深感“头痛欲裂、彻底难眠”呀!但今晚住宿的客栈,竟然用水也极度困难。然而今次的那木措夜晚,我却睡得很香很甜。期间,没有任何高反,也听不到烦人的狗吠声。也许这是经过阿里转山和整个阿里大穿越持续高海拔地区久经考验的缘故吧!</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与此同时,我躺在床上也情不自禁地留恋起即将结束的阿里大穿越,尤其是藏北无人区的五天四夜。藏北无人区,绝对与众不同。那是最原始、最自然、没有任何污染的纯净之地,那是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神圣殿堂。一座紧连一座的雪山,“一措再措”的高山湖泊,一群又一群的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还有那生死与共的同行旅友,以及藏族司机那血浓于水的纯真友情……所有的这一切,都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脑海里!</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次日清晨,如期早起。原计划拍摄纳木措日出,但因小雨和天空阴沉而作罢。返回拉萨的路上,越野车依旧在那根山口稍作停留。好像老朋友重逢,我一见到那根山口就深感亲切。我在第二次纳木措之旅中,曾经写过“那根山口”的专门篇章。美好的记忆是永恒的!</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越野车过了那根山口,就开始一路限速。按照规定只好慢慢挪动,中午时分终于安全顺利地回到拉萨。我们强拉着格桑师傅进了商场,为他买了双新皮鞋,以表示真诚的感谢。</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穿越阿里大北线之旅,到此提前两天结束。期间,我们把阿里转山原计划的三天提前到两天完成;在游览色林措大湖区时,又省去了在尼玛县城住宿的时间。但因预订的机票无法改签,还必须在拉萨呆三天。这样,就又让我们多了“山南之行”的小插曲。</span></h1>